雍和宫原有一座关帝庙
2025-01-24李立祥
北京作为明清两代的国都,关帝庙多,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出版的《京城全图》上标注寺庙1272座,其中关帝庙121座。在藏传佛教古寺雍和宫,原有一座关帝庙。
昔年,穿过雍和宫万福阁院西侧的雅曼达嘎楼再经三间过道房,顺阶而下即到达西跨院的关帝庙。
关帝,即关羽,字云长,河东解良(今山西临猗西南)人。三国时期的蜀汉大将,在我国宗教和民间信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关羽以忠义勇武著称,历代统治者为强化封建统治,将其视为教化万民的楷模,争相敕封,在儒、释、道和民间信仰中均得到崇奉。至清代,帝王更加崇奉关羽,晋升关羽为“帝”,称其为关公、关帝。
过去,在北京的庙会和集市上,木版年画关公像十分畅销。每逢过年,百姓家中多有悬挂,关公成为“司命禄,佑科举”,治病除灾、驱邪避恶、诛罚叛逆、巡察冥司,法力无边、神通广大的神灵。
关帝庙的建筑格局
现今雍和宫西侧的五道营胡同东口路北的一号院,即是昔日关帝庙旧址的一部分。“宫西为关帝庙,庙内佛殿匾曰:‘香林宝月’,亦御笔也。”这关帝庙旧京时百姓又称“老爷庙”,内有天王殿、观音殿和关帝殿。一说雍和宫在雍亲王府时期此地为观音寺,殿内供奉有观音、文殊、普贤菩萨像,墙壁上悬挂有朱描罗汉像。之后雍正皇帝命将其收归雍和宫,改为关帝庙,并建过道房与万福阁院西厢房雅曼达嘎楼相连,成为雍和宫的西跨院。民国初年出版的《雍和宫导观所刊物》第三期有记载:“由万福阁前院西逾雅曼达嘎楼过道西进,顺阶西下地势突低,是为西跨院。院内有天王殿、菩萨殿、关帝殿及东西配殿。此院内之关帝圣像雕塑至为神似,旧都人士相传灵异非常,故极为驰名。其中各殿建筑均不如中路大殿之宏壮,但游历雍和宫者无不涉足此间……”关帝庙内计有“天王殿三间,菩萨殿四间,东配殿三间,西配殿三间,关帝殿五间,带廊……”“关帝庙正殿一座计五间,通中殿丹陛一叚,中殿一座计三间,东西配殿两座各三间。西配殿后灰棚三间,前殿一座计三间山门一座。”在一幅民国年间的老照片上,西跨院的关帝庙外墙齐整,其上的琉璃瓦与雍和宫的围墙一致,内两层殿堂,屋脊之上装饰小兽,应为菩萨殿和关帝殿。在照片右侧露出较低的天王殿顶,还可看到东西配殿,而东配殿后面连着过道房瓦顶,这正是与雅曼达嘎楼相连的穿堂门。老照片中的西跨院东墙有树,显得静谧、苍古,令人遥想着当年的胜景,墙外西面仍有宅院。
雍和宫关帝庙内供奉铜铸关羽坐像,墙上悬挂着刀枪剑戟等兵器。几十年前,我曾听居住在雍和宫附近的老人们说:“当年这关帝庙内的关羽像脸色赤红,特别威风大气,尤其那伴随关羽的马身上的毛,其工艺为拨金术,即在马的造形塑成之后以‘彩绘拨金’法绘制。首先在全身贴一层赤金,后涂颜料,待颜料干后,再以竹签将表层的颜料拨掉,使底色的贴金露出,自然逼真。”平日,僧人们轮流在关帝庙经堂内诵《关公经》,每月农历初二晨为关公上供、诵经、吹奏佛乐。
烧乳猪祭祀
乾隆皇帝即位后,每次莅临雍和宫先礼敬释迦牟尼佛,再敬观音菩萨,三敬关圣帝君。
清代雍和宫在农历五月十三日纪念关公的活动中,还要在西跨院烧乳猪。
当时,满族纪念关公时,用的供品是整猪和白水煮猪肉,而蒙古族则以熏猪作为供品,俗称“蒙古烧猪”。这种熏猪是在每年腊月里,随着蒙古王公的“年班朝贡”运至京城。可是,待雍和宫众僧祭祀关公时,北京已至盛夏,上一年从蒙古朝贡来的熏猪早已用尽。而提前从当地运来熏猪,由于天气炎热,待到了京城时早已变质,供品又不能改用其他食品代替。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乾隆皇帝为之颁旨,准许雍和宫僧人改用北京烤鸭店挂炉中制作的烧乳猪祭祀。烧乳猪简称烧猪又称烧小猪,祭祀关公时,先将烧好的小猪供在西跨院关帝殿内的关羽像前,众僧在殿内诵经。烧好的小猪在形状和颜色上显得别致,伏卧在特制的木俎内。因为不是蒙古进贡的熏整猪,所以是由两块猪肉片合在一起的,再放上猪头,造形上呈全猪状,在烧猪脊背左右各插上一把银叉,尾部插一把银刀。
纪念关公的日子在清末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中有记载:“六月二十四日致祭关帝,岁以为常。鞭炮之多,与新年无异。盖帝之御灾捍患有德于民者深也。”雍和宫改为藏传佛教寺院后,每逢农历五月十三日,众僧都要在雍和宫西跨院内举行纪念关公的活动,民间称为“关老爷磨刀日”或“雨节”。相传有一年春天,京城大旱,以磨刀为生的穆师傅连磨刀所需之水都找不到了。到五月十三这天,一位手提大刀的红脸大汉来到他面前,要磨那把大刀,穆师傅只得干磨。须臾,磨刀石上发出异常声响,接着天空乌云密布,下起了大雨。此时,那红脸大汉和大刀均不见踪影,穆师傅猛然想起,这人和刀不正是关帝庙里供奉的关老爷吗?由此,这日在民间活动频繁,民谚有“大旱不过五月十三”之说,这日如降雨,百姓认为那雷声是关老爷磨刀的声音,雨水是关老爷的磨刀水。如今,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和六月二十四日,全体僧人要在法轮殿诵《关公经》和《大威德金刚经》。有的年份,这二日下起毛毛细雨,老僧人说是吉祥的征兆,是周仓蘸着甘露天霖,为关公打磨青龙偃月刀,或者说关公正在以此甘露之水磨他那把大刀,斩除邪恶,护佑众生平安。
关帝庙的变迁
时至1951年,为了使新开辟的和平里地区与城内相通,就在北小街北口拆出一城墙豁口,但交通仍显拥挤。后决定在雍和宫大街北面的城墙位置再开一豁口。1952年冬至1953年春拆去了关帝庙东面的配殿等建筑,沿大殿东山墙新砌了一道墙,将雍和宫大街打通。又过了几年,为扩展雍和宫大街,拆除了关帝庙的全部建筑。由于我幼时家距雍和宫不远,对于那豁口有些记忆:挑着扁担的、推着小车的、赶着马车的人们都从这里经过,似乎谁也没有注意到位于东侧红墙黄瓦的殿宇以及后面厚重的城墙。及至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后,城墙没了,马路宽了,但我的脑海中还是经常浮现幼时的情景。后来我下乡至草原,返京探亲时曾拿着速写本,面对高高耸起的雍和宫万福阁以及周围的街景进行写生。
现今,雍和宫万福阁院东面为上下两层的西厢房雅曼达嘎楼,一层现供奉有关公塑像,关平、周仓像立于两侧,游人至此,必驻足观瞻,仰慕关公勇武、忠义的品德。雍和宫还藏有数幅布本彩绘关公像唐卡,其绿袍、红脸、长髯,神态威武、气宇轩昂,左为周仓执刀侍立,右为关平手捧帅印,下有日行千里的赤兔马,将关公那义结千秋、忠贞不二的英雄气概描绘得淋漓尽致。
关公所代表的“忠勇仁义”等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结晶,是人们对于忠义、友善等美德的理解与诠释。关公的精神依然在雍和宫发挥着独有的作用,被京城以及蒙藏等民族信众所景仰,雍和宫纪念关公的活动和仪轨是对于关公文化日久弥新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