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库胡同中的贡蜡往事
2025-01-24刘永加
北京的胡同是最具特色的一景,叫什么名字的都有,在这些独特的名字背后,都有着其精彩的故事。
腊库胡同,就是北京众多的胡同中的一条,它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景山公园东北侧,南北走向,全长426米,宽约4米,北端胡同口仅宽1.5米左右。最初腊库胡同还是叫蜡库胡同,明清时期内务府曾在这里设过“蜡库衙门”,得名就由此而来。
贡蜡照亮皇室的奢华生活
腊库胡同由来还是很久远的,最早要追溯到明代。自明永乐皇帝朱棣迁都北京,建成了气势恢宏、金碧辉煌的紫禁城,这紫禁城皇宫内各色人等的衣食住行都交由内务府各衙门负责。内务府下辖包括磁器库、缎库、蜡库等供应库衙门。
而蜡库衙门所在的蜡库胡同分为南北两条胡同,习惯上称为蜡库南岔北岔。南岔用来收蜡,同时负责制作宫蜡,制成的宫蜡就存放在北岔的库房,每天按时供应皇城内使用,蜡库胡同对面的铁匠营胡同则专门负责制作制蜡的模具。
这个蜡库衙门听起来不是多么高大上,其主要是负责宫内的宫蜡供应,没有这个蜡库,皇宫内将一片漆黑,所以还是很重要的。鉴于蜡库的重要性,蜡库衙门也是二十四衙门之一,共设有总管1人,司书2人,正式工人16人,接蜡兵役及杂役数十人,也成了一些人升迁谋生的好去处。
蜡库供应皇宫所用的宫蜡,都是由四川和广东进贡的白蜡以及黄蜡炼制而成。宫蜡,顾名思义是专供宫廷里点燃照明用的蜡烛,所用的原料与香蜡铺里卖的和寺庙里用的蜡烛不同。一般的蜡烛是用蜡树籽即乌桕树籽轧成的蜡油制成的;而宫蜡就不同了,其中白蜡则是用四川省特产的虫蜡炼制而成的。由于这些蜡产地都在南方,所以每年都需要向朝廷进贡。
地方向朝廷进贡宫蜡制度,从明朝就开始了,清朝沿袭了明代旧制。贡蜡是由四川和广东两省向朝廷进贡的,被称之为“蜡贡”,四川进贡的叫川蜡,即白蜡;广东进贡的叫粤蜡,俗称黄蜡。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发生庚子事件后,粤蜡停止生产,贡蜡则全部由四川进贡。
在没有电的时代,明清皇宫紫禁城内就是靠这些宫蜡照耀着其辉煌奢靡的生活。
贡蜡源自大自然的恩赐
人们只知道使用蜡烛,却不知道,蜡烛制作步骤繁琐,源头要取自虫蜡所产。当时,制作宫蜡的贡蜡叫虫蜡,是四川当地的特产,是由一种名叫蜡虫的昆虫吐出的液体积累形成的,由此取名虫蜡。但是,令人奇怪的是,蜡虫诞生在四川建昌,虫卵却要送到几百里外四川嘉定的蜡树上去繁殖养育。所以,在四川蜡虫与蜡树是分开的,蜡虫只有吃了建昌的蜡树叶子,然后吐出液体,就像春蚕吐丝一样,才能生成这种优质的虫蜡。
因为建昌和嘉定两地相距很远,为了把蜡虫运输过去,就在四川出现了专门贩运蜡虫的贩子。每年清明节后,这些蜡虫贩子运载着大批食盐、纸张、布匹和烟草等建昌地区缺少的物资,到那里换取蜡虫卵,然后将虫卵运至嘉定,卖给种植蜡树的蜡户,由他们进行繁育养殖。
这种蜡虫卵娇贵得很,运输途中是不能让虫卵晒到太阳的,如经太阳一晒,蜡虫就会破卵而出,途中又没有蜡树叶子,没有蜡树叶子给幼虫吃,就会面临饿死,蜡虫贩子就赊大发了。所以,虫贩子们换得虫卵后,立即连夜运至嘉定,这样就不会见到太阳了,比较保险。买到虫卵后,蜡户会将其先放置于阴暗处,等到阳光充足了,才将虫卵分散放在蜡树叶上。很快蜡虫就破卵而出,和蚕宝宝出生很相似,蜡虫出生后长到两三个月就可以吐蜡了。
蜡虫吐的蜡会被积累起来,然后蜡户将其加工提炼成纯净的白蜡,并做成蜡坨,每坨10余斤,装在特制的木桶内,加上木盖;也有不用蜡桶包装的,而是用稻草把五六个蜡坨叠放在一起来包裹,外用木板夹上,再用草绳捆扎,这种包装被叫做蜡鞘。
这些蜡桶和蜡鞘就是送往北京城的贡蜡,运到码头装船后,再辗转运到北京。既然是送往京城的贡蜡,地方官员丝毫不敢马虎,省署衙门派官员随船押运,以确保万无一失。当然,也有少数蜡户自己用手推车运蜡,叫蜡车子,经旱路运至京城。
千里迢迢,一路奔波,贡蜡终于运到了北京。四川省署衙门押运官要先到内务府报到,并呈交所运贡蜡的清册。然后,内务府通知蜡库胡同的蜡库衙门,派兵役接蜡,贡蜡即被装车运进城里。
贡蜡成为官匪谋私利的工具
即便是派了兵役人员前来接应运蜡,但是运蜡车辆仍不敢单独进城。要知道,当时北京城内有一伙地痞流氓不简单,他们被称为“蜡匪”。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些蜡匪深知贡蜡的价值,也要靠此发财。他们往往提前探听消息,一旦得知贡蜡运到了京城,他们就派匪徒暗中尾随,这叫缀车子,又叫跟盘子。
蜡匪抢劫运蜡车辆却不在郊区动手,偏要等蜡车进城后走到僻静小巷时,才包围哄抢。更为奇怪的是,他们抢贡蜡却不是为了出售,换取钱财,那为啥呢?
原来,蜡库衙门也是个肥差,蜡库头目和匠役们都是靠此发财的。他们知道这个差事油水大,最后都弄成了子孙世袭,俗称“窝子差使”。
蜡库头目和匠役们把此差使当成自己的产业看待,他们靠蜡吃蜡、监守自盗。他们的做法是:经常故意将蜡库存放的蜡坨打碎,藏在身上带出卖给药铺、颜料店、香蜡铺和油漆店,中饱私囊,因此个个都富得流油。由于当时库存蜡坨一向没有准确数字,入库时又按对折过秤入账,即100斤入账50斤,于是给这伙盗卖者以可乘之机。他们疯狂盗窃,每天每个人偷蜡不下10余斤。
看到蜡库头目和匠役们肥得流油,蜡匪们还能不眼热,于是他们就成了蜡匪死磕的目标。一旦蜡匪劫到贡蜡,既不出售,也不毁掉,而是向蜡库头目等索要赎金;这些蜡库官役们为了向蜡库衙门交差,会找到双方都认识的地痞流氓从中说和,这种事叫“说票”,双方互提条件,谈妥后,由蜡库官兵和头目们将赎款交给说票人,说票人再将钱交给蜡匪后,就可以将贡蜡拉回来入库了事。
既然蜡匪们要抢蜡库头目们的油水,蜡库头目自然要严加防范。为防止贡蜡被抢,蜡库头目往往会出大价钱请镖局的镖师或武术行家协助接蜡。蜡匪们也不示弱,同样也请这些人帮忙抢劫,双方经常发生械斗。当时,广东贡蜡是经运河运至大通桥进东便门,经前门、西长安街、府右街,进西安门,再入库;四川贡蜡是进广安门,经宣武门、西单、西四,进西安门,再入库。
所以,西安门的皇城根和西四丁字街比较僻静的那一带,成了蜡库官兵和蜡匪争夺械斗的战场。可笑的是,在双方混战时,即使是附近衙门站岗的官兵眼看事发,不但不前去制止,要么闭门不出,要么退缩不前;路上行人也站在一旁看热闹,似乎与这些人毫无关系。等战斗结束了,官兵们才一个个出来,看看有无伤亡,如果有伤亡,就会报告有关衙门,例行其敷衍之公事。好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9月,清朝廷设立了巡警部以后就很少发生了。
宫蜡的制作堪称完美
贡蜡入库后,宫廷就可以制作宫蜡了。明清宫廷所用的宫蜡,其实由来已久。在古代蜡烛是油灯之外另一种重要的照明工具,据《礼记·内则》载,“夜行以烛,无烛则止”,可见蜡烛的使用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关于蜡烛的起源,据《漂粟手牍》载:“娥皇夜寝,梦升于天,无日而明,光芒射目,惊觉,仍烛也。于是孪生二女,名曰宵明、烛光。”显然这个记载更早,上溯到了三皇五帝时代。
到了唐宋时期,蜡烛的使用达到高潮。
唐代的宫廷用蜡在制作材料和工艺上就已经十分讲究,燃着能飘散出阵阵异香,沁人心脾。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宁王好声色,有人献烛百枚……每至夜,延宾妓坐,酒醋作狂,其物则昏昏如所掩,罢则复明矣。”从这段描述来看,蜡烛的使用达到了极致,就像今天的霓虹彩灯一般,有复明复暗、迷离人眼之效果,着实让人难以想象。
在没有电灯的唐代,蜡烛照亮了黑夜,许多诗人吟诗作赋称赞蜡烛的贡献。诗人杜牧感慨:“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看看,都把蜡烛拟人化了。而诗人李商隐则写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千古名句。
到了清代,制作皇宫所使用的“宫蜡”,工序更是复杂,技术也更加成熟。他们共分为四道工序:第一为熬炼,用直径为七八尺的大锅,将蜡坨放入熔化,把蜡中的杂质剔除,达到提纯的目的;第二为摆盘,用二三尺见方的木盘,盘上竖立着若干筒形蜡模子,模子中央为空洞,是安装蜡芯的地方,蜡芯有棉花芯和灯草芯两种;第三为上模子,将熔化之蜡油,倒在模子内,放在木盘上,待蜡油凝结后,撤去模子,就成为蜡烛;第四为罩红,用配制好的红颜色,将蜡烛染成红色、黄色和五彩色等四种颜色。
宫蜡从造型和花纹上又分有“花蜡”,上面刻有金龙抱柱、富贵满堂、吉庆有余等花纹,专门供皇帝批阅奏折等使用;白色蜡烛则供帝后大丧时使用;洞房中用的蜡烛还要刻上五彩花纹称喜蜡,其余各色均在日常生活中点用。宫蜡按大小来分,则有10余种,其中有小双包、大双、三烛、四烛、通宵大蜡等。随着清王朝的结束,真正的宫蜡已经很罕见了,有心人将其收藏,现已成为古董。
说起蜡库胡同也是赫赫有名,早期青年革命家高君宇曾经住在蜡库胡同,而且他曾在这里有过一次脱险的经历,还有他与石评梅的爱情故事;作家杨沫在其小说《青春之歌》中多次写到蜡库胡同;解放战争平津战役期间地下党的电台就曾设在蜡库胡同49号。建国后蜡库胡同才改称腊库胡同,现在都成了民居。其实,北京还有与之相近的胡同命名,有一个蜡烛胡同,虎坊桥附近还有一个腊竹胡同。
一切都如过眼烟云,曾几何时皇宫里明亮如昼的贡蜡悄然消失,仅仅留下了一个腊库胡同,似乎在提醒人们那段曾经有过的贡蜡造蜡的辉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