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皇家衙署命名的胡同

2025-01-24王越

北京纪事 2025年2期
关键词:皇城大街胡同

明代,皇城属皇家禁地,外人不得入内。皇城西部包括三海、兔儿山,与“南内”占据了皇城的大部分面积;皇城东北和西北部主要分布为皇室服务的内官署,即所谓四司、八局、十二监的二十四衙门。明朝的宦官有很大的权力,被历史学家称为“阉祸”或“宦寺乱政”。为此,清初便开始着手撤销明代在皇城内由太监管理的机构。顺治十一年(1654年),仿明朝体例的二十四衙门减为十三衙门,兼用满族官员与宦官主管。康熙帝登基之后,“十三衙门尽行革去”。到了清代中期,明代遗留的内官署衙门基本被废弃。随着宫苑和官署的缩小,多处被改作他用,腾出空间安置满洲皇室和汉大臣赐第。

康熙十六年(1677年)在西华门里设内务府,总管内务府大臣在满洲文武大臣或王公贵族中遴选,代替明朝的太监衙门掌管皇家的一切内部事务。内务府署下设三院、七司,有会计司署、掌仪司署、都虞司署、慎刑司署、营造司署、庆丰司署、奉宸苑等,大都分布在西华门外的南、北长街上。允许为皇帝和皇子讲课的翰林院侍讲,以及内务府上三旗的军民在这里居住。

据朱一新《京师坊巷志稿》和宣统朝北京城图,清末皇城内增加了近200条街巷。皇城北有东西向的街道可以通行,景山周围也出现了数条大街。在壮丽的皇城内又增加了神鼓司胡同、内宫监胡同、南库司胡同、暖阁厂胡同、西什库胡同、蜡库胡同、酒醋局胡同等。这些胡同的定名,沿袭了明朝内宫署衙门的名称,处处彰显出皇家气派,这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

宫廷御用黄瓦门

地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名北安门,亦称厚载门、俗称后门,是北京中轴线上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之一。清顺治九年(1652年)七月重建,易名地安门。过去,凡皇帝北上出征巡视时大多要出地安门,亲祭地坛诸神时也出地安门。1900年8月,八国联军进北京,慈禧太后从地安门仓皇出逃。

地安门西侧与北海公园后门之间,坐落着恭俭胡同。恭俭胡同北起地安门西大街,即原皇城根;西邻北海公园东墙下窄巷的北海夹道,现称北海北夹道。该地原是明皇城内的内宫监,职掌木、石、瓦、土、搭材、东行、西行、油漆、婚礼、火药十作,以及米盐库、营造库、皇坛库,凡国家营造官室陵墓并铜锡妆奁器皿暨冰窑诸事。入清后称内宫监胡同,民国时以“宫监”谐音为“恭俭”,其名选自《论语》,恭俭胡同便取其中的“恭俭”二字而名。

恭俭胡同周围的地名,多与内宫监有关。胡同西侧有恭俭一至五巷,恭俭一巷原称内宫监,因旧有四眼井(井口有四孔),民国后改称四眼井,1965年改称今名。再北是西楼胡同,原称地安门西夹道,为地安门西侧的小巷,东口北端有雁翅楼。恭俭胡同南口有大、小石作胡同,旧为内宫监职掌石作所在地。因西宽东窄,宽者称大,窄者称小,后析为大、小两条胡同。小石作胡同现并入景山前街。

米粮库在地安门内大街路西,明内宫监所辖油漆作南,系明代米盐库所在地,归内宫监管理。后“盐”讹为“粮”,清代改米盐库为米粮库,今名米粮库胡同。民国时期撰写《燕都丛考》的陈宗藩住此,胡适曾住米粮库胡同4号。在20世纪30年代,米粮库胡同是著名文化人的聚居地。

地安门大街因位于皇城北门地安门而得名,沿地安门大街东、西两侧的明代皇城墙遗存,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清宣统年间,从景山后街至后门桥,统称地安门大街,桥北称鼓楼大街,至民初未变。后以地安门为界,迤北称地安门大街,以南称地安门内大街。地安门内大街两侧砌有上覆黄色琉璃瓦的红墙,一直往南延伸而去。在红墙中段偏南处建东、西对称的两座随墙街门,街门上覆黄色琉璃瓦,东侧的称“黄瓦东门”,西侧的称“黄瓦西门”。后来讹传为“黄华门”,现名“黄化门”。黄瓦门在明永乐年间与北京皇城、宫殿同时修建,其功能是间隔皇宫、万岁山(景山)和内府机构的围墙。因其形制与皇城墙相同,故俗称“内皇城”。

黄瓦东门内原是明代司设监和尚衣监两个衙署之间的通道,司设监在黄化门街北,掌天子的出行仪仗,掌卤簿、帷幕诸事。司设监的衙署在慈慧寺,清称慈慧殿,在今北月牙胡同11号。寺中原有清康熙时石碑,上镌《清重修慈慧寺碑记》,碑文有“明宫监以梵宇为私廨”之句,“私廨”指司设监太监的私宅。1949年称慈慧殿胡同,1965年改称慈慧胡同。

清初司设监毁,东部改建为帘子库,西部为民居,此“私廨”又恢复为寺。1933年,朱光潜从德国返回北平,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聘他为文学院西语系教授,租住慈慧胡同3号院内两间平房。20世纪30年代初,中共北平地下党曾以慈慧寺作为秘密活动的据点。当时地下工作者郭家安、李葆华、苏啸中、李星华等先后在寺中居住过,也有不少同志来此接头、开会。

司设监北,在地安门内大街东北角,另有一条东西向小胡同,北通地安门东大街,南邻北月牙胡同,东靠西吉祥胡同,称安乐堂胡同。安乐堂在永乐十五年初建时,原本是患病工匠养病的地方,后来成了安置那些品级低微的重病垂危太监之所。那些在内廷死时没有品阶地位的粗使宫女或者被皇上赐死的罪人,也都送至此地停尸,待换朱棺后再送至停尸房火化或找地方土葬。清时安乐堂是内宫养老之地,也曾居住过年老的宫嫔,民国之后改为安乐堂寺庙。据说遗址在今安乐堂胡同16号院,现为大杂院,里面现存古槐一株,瓦房若干。

太监权倾司礼监

地安门东大街原名地安门东城根,东起交道口南大街,西至地安门外大街。因位在地安门东侧而得名,是沟通北京内城东、西的交通要道。此街在明朝已出现,但无名称。清朝乾隆时称地安门外东城根,其西与今张自忠路(当时叫铁狮子胡同)衔接的段落称“宽街”。清朝末年,以地安门为基准,以西的街叫“西皇城根”,以东的街叫“东皇城根”。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北平市地图中,二者统称“皇城根”。1965年,将宽街并入,定名“地安门东大街”。1999年,拓建平安大街,地安门东大街随之拓宽改建,成为平安大街的组成部分。

北河胡同在司设监东,东起北河沿大街,西至东板桥街。北河是玉河北段,清宣统时称北河沿,1955年改造为暗河,称北河沿大街。1965年将此段从北河沿大街分出,把二道桥并入,命名为北河胡同。东板桥坐落在东不压桥东南的玉河上,原为木板桥,该桥于1958年拆除,是御河(玉河)向东南流出的必经之路。

北河胡同以南系东板桥街。东板桥西巷,明时为巾帽局,清代称巾帽局胡同。东板桥西巷东部,因明代由外地送来的民女,先在此地训练礼仪,然后送进宫去,俗称妞妞房,民国时称西妞妞房。1949年后与巾帽局胡同统称妞妞房胡同。1965年整顿地名时改称东板桥西巷,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北河胡同北侧,明朝时为火药局,今名火药局胡同。北河胡同南侧,明朝时为织染局,今名织染局胡同。织染局在北河沿大街迤西的水簸箕胡同内,东西走向。明代,胡同内有内织染局,胡同因之而名。内织染局为明内府二十四衙门之一,职掌染造御用及宫内应用缎匹绢帛之类,属宫廷官署,由宦官掌控。其下属单位包括朝阳门外的生产场所外厂,以及建在城西北的颜料基地蓝靛厂。如今,朝阳门外的外厂已无端倪可寻,海淀区的蓝靛厂地名仍存。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织染局改建为“嵩祝寺”。乾隆十六年(1751年),将织染局移万寿山之西,与稻田毗近,立石曰《耕织图》,机器上的“织染局”三个字也改用《耕织图》作为标识。乾隆三十七年,嵩祝寺移地重建,此地成为华严寺,今为织染局小学。宣统时称织染局,民国后沿称。1965年改称织染局胡同,现因御(玉)河改造工程已拆除。

尚衣监在黄化门内,掌御用冠冕、袍服、靴袜、履舄之事。所属造袍服的作坊,在北长街兵仗局南面的西直房。为皇上造鞋、帽、袜的作坊,在黄瓦门东南的尚衣监。清朝废除旧制,这一带留下的很多仓府作坊移为他用。清康熙时,《日下旧闻》作者朱彝尊,曾被赐居黄瓦门东南禁苑内。朱彝尊曾经参加纂修《明史》,二十二年(1683年)入直南书房。朱彝尊为赐居禁苑作诗曰:“讲直华光殿,居移履道坊。经营倚将作,婉转绕宫墙。对酒非无月,摊书亦有床。承恩还自哂,报国只文章。”诗中第二句“居移履道坊”,学者认为当系尚衣监制鞋作坊处。20世纪50年代,在尚衣监盖起绿色琉璃瓦大屋顶建筑,与地安门内大街西侧的高楼是一对孪生的姊妹楼,出自建筑名家之手。

尚衣监东邻司礼监,为“诸司最贵重者”。明代掌管司礼监的太监权倾朝野,英宗时的王振,公卿大臣呼他翁父;武宗时的刘瑾,时人称他“立皇帝”,武宗为“坐皇帝”;熹宗时的魏忠贤,被称为“九千岁”。清代在司礼监建吉祥所,在今吉安所右巷10号。按《钦定大清会典》制度,皇后亡故,在紫禁城内诵经治丧。凡皇贵妃、贵妃、妃丧礼,疾革(病情危急时)自大内移至吉安所,届时入金棺,奉安金棺于正殿。20世纪50年代的地图,吉安所右巷的北头一小段仍称司礼监。吉安所北墙外清时称铁匠营,1965年改名吉安所北巷。院南墙外紧靠民居,因该地曾有一口三眼水井,故名三眼井胡同,胡同中段与吉安所左巷南口相连。

黄瓦红墙西安门

地安门西城根今名地安门西大街,东起地安门外大街,西至西四北大街。因位于地安门之西,故名。地安门西大街地处明清时北京皇城北墙外侧,明时称皇城北大街,清乾隆时称地安门外西城根,清光绪《顺天府志》亦作地安门外西城根。城指皇城,因在城脚下,俗称城根。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详细帝京舆图》,作西皇城根。民国十五年(1926年)北伐成功,北京的街巷出现改名热潮,西皇城根也未能免。易“皇”为“黄”,名西黄城根,以示革命。

过去地安门西大街西端不通,须经护仓胡同北折,经马状元胡同(群力胡同)方能抵达新街口一带。1947年拆除平安里的房屋打通道路,修成6~7.6米的路面,称平安里大街。1953年将地安门西大街展宽至15米,修成沥青路面,在南侧通行有轨电车。1965年与西黄城根合并,统称今名。现为平安大道的一部分。

西华门是紫禁城西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西华门与东华门遥相对应,城楼西向,与皇城内的西苑门(今中南海东门)相对,门外设有下马碑石。西华门大街原名西苑门大街,东西走向,东起紫禁城西华门,西至中南海西苑门,中与南北长街相交,全长272米。西苑门原是中南海的正门(东门),袁世凯称帝时期,中南海曾改名“新华宫”,同时拆除南面宝月楼外墙更名为新华门。从此,新华门取代西苑门成了中南海的正门。

西安门是明清北京皇城西门,七楹、歇山顶,黄色琉璃瓦,位于今西什库大街南口偏西,1950年焚于火。清光绪《顺天府志》将西安门外以西,称西安门外大街,以东至今北海大桥称西安门大街。民初《燕都丛考》犹沿其称。府右街以东到北海公园一段在北京图书馆建成后称文津街,但当地居民习惯将文津街称西安门大街。今东起府右街北口,西至西四南大街,统称西安门大街。

清御马圈在北海大桥西侧路北,后名小马圈,元兴圣宫、明玉熙宫旧址。《京师坊巷志稿》载:“西安门大街迤东为金鳌玉蝀桥,南为西苑福华门,北为阳泽门,门内傍北海,地名小马圈。同书,小马圈条:玉熙宫在西安里门街北,金鳌玉蝀桥之西。今改为内厩,豢养御马。原按:今小马圈即明玉熙宫遗址。”明代,嘉靖皇帝崇信道教,所以经常来玉熙宫做醮供(道教活动),皇家也经常在这里演戏。清时改为内厩,豢养御马,名马圈。

宣统元年,清政府废止科举制度,1909年4月24日清政府学府部奏请筹建京师图书馆,主要用于收藏善本书等古籍,馆址在今地安门外什刹海广化寺。民国十五年,租用北海公园内庆霄楼、悦心殿、静憩轩等处建筑。十七年成立北海图书馆,京师图书馆改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十八年两馆合并为国立北平图书馆,选定在北海西岸清御马圈处建馆。1929年5月11日北平图书馆在御马圈旧址奠基,1931年6月25日落成典礼,7月1日开放。因馆内收入原来藏在避暑山庄文津阁内的《四库全书》,改门前街名为文津街。1949年改名北京图书馆,现为中国国家图书馆南区分馆。主楼前庭院中的华表一对,原是圆明园安佑宫大门内的饰物,经当时政府批准,从圆明园中迁移到这里。

文津街最初很短,只有两个门牌,东起北海大桥(即金鳌玉蝀,我桥)西至北京图书馆西墙外,建国后改为西至府右街口。

西什库仓储金银

明代在北京皇城西北角以内,隔皇城西墙建有皇家仓库十座,名西什库。清末至民国时期,南段称西什库、中段称西什库东夹道,大红罗厂街迤北称后库。1965年统称西什库大街。西什库内的十座库为:甲字库、乙字库、丙字库、丁字库、戊字库、承运库、广盈库、广惠库、广积库、赃罚库。《明史·食货志·仓库》记载,“承运库贮缎匹金银宝玉齿角羽毛,广积库贮硫磺硝石,甲字库贮布匹颜料,乙字库贮胖袄战鞋、军士裘帽,丙字库贮棉花丝纩,丁字库贮铜铁兽皮苏木,戊字库贮甲仗,广惠库贮钱钞,广盈库贮纻丝纱罗绫锦绢。”“赃罚库贮没官物”。

光绪十四年(1888年),由清政府出资,在已废弃的西什库旧址建西什库教堂,是北京规模最大的一座教堂,又称北堂。该教堂原建在中南海紫光阁以西蚕池口,称蚕池口教堂。清中叶以后,屡起教案。道光七年(1827年)清廷籍没教堂并拆除大堂。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又被迫归还教堂产业,同意重建。光绪十四年,慈禧扩建中南海,经与罗马教廷磋商,不得不赔地赠银,将教堂迁此。1900年庚子之乱中,义和团团民一万多人包围并进攻北堂,教堂受到严重损坏。庚子议和后由清政府赔偿出资重修。西什库教堂是一处中西合璧的建筑,教堂的主体建筑为一座三层哥特式建筑,顶端共由11座尖塔构成,建筑平面呈十字形。2006年6月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惜薪胡同位于西安门内大街南侧,西什库教堂对面,南北走向,北到西安门大街,南到西红门胡同。全长602米,平均宽5米。元宫被毁后,明北京二十四衙门之一的惜薪司衙署驻此,称惜薪司。《京师坊巷志稿》卷上引《芜史》:惜薪司“管宫中所用柴炭,及二十四衙门山陵等处内官柴炭”。清朝“悉除明制,惟内廷柴炭于此关支”。惜薪司下设三个机构:一为热火处,一为薪炭处,一为烧炕处。职掌薪柴木炭供应,以及火盆保养与分发等。皇宫内有许多大型的防火缸,冬季为防止水缸里的水冻冰,水缸下要设置炭火盆加热保温,还有守夜打更之事,惜薪司也要负一定的责任。

明武宗正德三年,“立内厂,刘瑾领之”,改内、外厂为内、外办事厂。内厂,又称大内行厂,职责为监视官民和厂卫,由司礼监太监刘瑾亲自统领,设于北京荣府旧仓地,即四司之一的惜薪司。大内行厂权力极大,就连当时已横行于世的特务机构东、西二厂都在侦缉之列。有人写匿名信告发刘瑾,他就以皇帝名义下诏让百官于烈日之下,在朝门之外罚跪一天,致使年迈者暴晒而死,令官吏军民谈虎色变,视宦官如虎狼。

明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以谋反罪被杀,西厂、内行厂被撤销。胡同也改称惜薪司胡同,简称惜薪司。1965年北京市整顿地名时,定名为惜薪胡同。在胡同的中部西侧,有先东西后拐向南北的西岔胡同,曾名惜薪司西岔;再向南的西侧有双吉胡同。惜薪胡同南部分为两岔:向东拐是西红门胡同,向西为图样山胡同。2008年,惜薪胡同被拆除,原址兴建机关用房。

光明胡同在惜薪胡同东,北起西安门大街,南至东红门胡同。清代称光明殿胡同,简称光明殿,因大光明殿在此而得名。1965年改称光明胡同。大光明殿在光明胡同西,建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内奉玉皇大帝,系皇家大型道教活动场所。清初,顺治帝在临终前封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为顾命大臣辅佐年幼的康熙。四大臣曾在大光明殿焚香盟誓:“协忠诚,共生死,辅佐朝政”。乾隆年间,大光明殿重新修缮,并御制光明殿诗:“今日三清境,前朝万寿基。”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大光明殿遭报复性焚毁。

光明胡同之东,今府右街丙27号(原西椅子胡同15号),为国民党抗日爱国将领张自忠故居。其女张廉云遵父“我的遗产不给子孙,拿出来办社会福利事业”的遗言,创办北京私立自忠学校。1949年夏,学校移交北京市人民政府。1950年初与一所干部子弟学校合并,命名北京小学。1956年,北京小学迁至原宣武区槐柏树街,旧址遂改为椅子胡同小学。1969年改称光明小学。1988年恢复北京市自忠小学,张自忠将军纪念碑立于校园之中。

兔儿山在中南海之瀛台西,由大光明殿南行,叠石为山,穴山为洞,东西分径,迂折至顶,殿曰清虚,俯瞰都城,历历可见,元代系皇城内隆福宫的西苑所在。隆福宫其处原为东宫,为元世祖皇太子真金居所。1262年忽必烈封真金为燕王,其处为真金的燕王府邸。1273年元世祖将真金立为太子,“乃从燕邸”,燕王府遂为东宫太子府。元成宗登基后,追尊其父真金为皇帝,尊其母元妃为皇太后,改原皇太子居所的东宫(太子府)为皇太后的居所隆福宫,原东宫衙署亦相应改称。明代,每年九九重阳节时,皇帝有时去万岁山(今景山),有时来兔儿山登高,随行的宫眷和内臣们全都换上绣有菊花的重阳节礼服,到清虚殿摆宴吃迎霜兔,喝菊花酒,故名兔儿山。清朝开通皇城,兔儿山逐渐衰败,不少官吏豪绅借机把山上的叠石运至家中。纪晓岚在《姑妄听之》中写道:“余虎坊桥宅,为威信公故第。厅事东偏,一石高七八尺,云是雍正中初造宅时所赐,亦移白兔儿山者。南城所有太湖石,此为第一。余又号孤石老人,盖以此云。”清康熙二十一年绘制的《皇城宫殿衙署图》中,在西安门内尚标有兔儿山的位置,以后山丘渐被铲平。1911年后该地以谐音改称图样山。1965年将西土地庙、槐树胡同并入,定名图样山胡同。2011年图样山胡同被拆除。

猜你喜欢

皇城大街胡同
逛大街
奇怪的大街
光阴,在胡同中流逝
最不像胡同的胡同
沅澧大地楚城文化遗址新探
Preserving and Honoring Beijing’s Hutongs
胡同凶案
南京,一座皇城的山水身影
大街上捡来的爆笑图
大街上真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