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涵虚牌楼揭开百年屹立奥秘
2025-01-24杨子玉
牌楼,中国传统建筑之一。最早见于周朝,《诗经》中有“衡门之下,可以栖迟”的记载。衡门就是两根柱子支撑一根横梁的构筑物,可以看作是牌楼的雏形。隋唐以后在大门立柱出头的顶端套上黑色陶罐,作为装饰和防雨水侵蚀用,称“乌头门”。唐初《营缮令》规定:“五品以上……门屋不得过三间两架,仍通作乌头大门。”宋代《营造法式》也记载了乌头门的做法并说:“乌头门其名有三:一曰乌头大门,二曰表揭,三曰阀阅,今呼为棂星门。乌头门的门框由两根立柱和上边横置的额组成,额与柱相交处安日月板,柱顶套陶制乌头,与冲天柱式牌楼形制相似。最初是用于旌表节孝的纪念物,后在园林、寺观、宫苑、陵墓和街道均有建造,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标志性建筑,装饰性很强。
牌楼亦名牌坊,其种类很多,按建筑材质划分,可分为木质、石质、琉璃、木石混合、木砖混合等数种;按建造形制分,可分为柱出头和柱不出头两大类。
牌楼精品守颐和
颐和园是清代皇家园林建筑的杰出代表。颐和园中的建筑群、以规模庞大、用途鲜明为特色。虽然建筑群都以构成院落为基本方式,却因用途、造景的不同需要,以及山水地貌、环境条件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平面布置和空间组合方式,创造出众多大小不一、形式丰富的建筑群体,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群布景艺术的高超。颐和园中的单体建筑,式样丰富多彩,几乎囊括了清代官式建筑的所有类型,殿堂厅馆、亭桥廊榭、塔台楼阁、轩舫肆关,应有尽有。为适应造景要求,不仅采用传统的木结构,而且还采用了铜铸、石砌、琉璃、镶嵌等结构,以杰出的形式和宏伟的气势,形成了颐和园独有的皇家建筑特点。记得有朋友问我,颐和园哪些建筑比较经典,值得一看,我回答说:“颐和园的建筑处处皆是经典。”
涵虚牌楼位于东宫门正前方约200米处,坐西朝东坐落,是一座三间四柱七楼柱不出头式的木构牌楼。它布瓦庑殿顶、带脊兽,带斗拱,金龙和玺彩画,南北次楼带龙凤透雕花板,明楼东面额曰“涵虚”,西面额曰“罨秀”。涵虚牌楼是从东面进入颐和园的第一座建筑,从同庆街一路走来,远远就可看到它的形象,而当它近在眼前时,万寿山和佛香阁正处在牌楼柱枋构成的画框之内。这一精美绝伦的颐和园巨幅画卷由此缓缓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巧妙地点出了颐和园清幽恬静、山清水秀的主题,可以视为颐和园山水乐章的“序曲”。
涵虚牌楼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西郊园林时,幸免于难,重修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并于当年竣工。由于颐和园政治等级的提升,初建清漪园时的涵虚牌楼为三间四柱三楼,重修颐和园时改为现在的三间四柱七楼。
初建清漪园时,匾额东侧为“罨秀”,西侧为“涵虚”。重修颐和园时,匾额上的字前后调换了位置,东侧改为“涵虚”,西侧改为“罨秀”。有研究者分析,这是慈禧太后为了突出新建颐和园和被焚清漪园的不同,也有包含风水轮流转的一种企盼。匾额的题写者,据说是乾隆皇帝赐名,由大学士汪由敦所书。“涵虚”可直译为景色清幽恬静,包含太虚之景。“涵虚”二字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清代皇家园林多用“涵虚”二字题景名,颐和园有“涵虚堂”,圆明园有“涵虚朗鉴”,静明园有“镜影涵虚”。“罨秀”之“罨(yǎn)”则为捕鸟的网。唐代诗人白居易诗有“疑香薰罨画,似泪著胭脂”。“罨秀”连在一起意为“捕捉秀美”。“涵虚罨秀”暗指颐和园山清水秀,是一处风景名胜。
屹立百年有诀窍
四柱三间七楼柱不出头牌楼,是最常见,造型也最优美的一种,很有代表性。牌楼的构造,平面呈一字形,四根柱等高,两根明柱上支顶龙门枋一根,龙门枋横跨明间,端头延伸至次间达高拱柱外皮,与次间大额枋内一端相叠。这根龙门枋是联系明、次间的主要构件,明楼、夹楼坐落其上。龙门枋之下为折柱花板,再下面为明间小额枋。次间大额枋与明间折柱花板等高,次间折柱花板与明间小额枋等高。次间小额枋上皮与明间小额枋下皮平,次间小额枋内一侧做透榫穿过中柱并做成雀替形状,叠于明间小额枋之下,作为明间雀替,下面托以拱子、云墩等构件,次间小额枋之下同样安装云墩雀替。檐楼斗拱斗口通常为1.5~1.6寸,明楼斗拱取偶数,空当居中,次楼减一攒。7座檐楼的排列顺序为:明楼居于明间正中、次楼居于次间正中,明、次楼均由高拱柱、单额枋支承,高拱柱及单额枋空当内安装匾额及花板。明、次楼之间为横跨明、次间的夹楼,次楼外侧为边楼。
尽管牌楼的形式多种多样,构造也不尽相同,但有许多共同的构造特点。牌楼的绝大多数平面都是呈一字形的,无依无靠,但能数百年不倒塌,关键是因为对它采取了一定的技术措施。
柱子和基础深埋,是木牌楼稳定矗立的重要因素。据刘敦桢《牌楼算例》的规定:“柱子由地坪往下加夹杆埋头,系按(夹杆)明高八扣,又加套顶一份,又加管脚榫一份,按管脚顶厚折半”。也就是说柱子埋入地下部分的长度应接近于柱子地坪以上部分的一半左右。
在北京石刻博物馆内门东侧,细心的人们会发现一处既像石墩又像是几块构建合围成基座的艺术品,那便是“夹杆石”。它是牌楼特有的构件,在牌楼整体稳定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用石头围护柱子,可使木柱埋入地下部分避免直接与土壤接触,延长木柱的寿命;同时夹杆石与柱根部分形成一个整体,共同坐落在柱顶石上,增大了柱脚与柱顶石的接触面,有利于增强柱子的稳定性;夹杆石高出地坪以上,还可以保护地面以上柱根免受雨水侵蚀,同时加大了外露部分的断面,增强了它抵抗水平外力的能力。此外,木牌楼都有戗杆支撑。戗杆的作用在于增强牌楼的稳定性,使之避免倾倒,是纯木结构牌楼不可缺少的构件。尽管不很美观,但却不可不备,不过仿古新建的牌楼将骨干构架改为钢筋混凝土构件,就不再使用戗杆支撑了。
让我们由牌楼的下方视野转移到上方。灯笼榫,就是在牌楼柱子(或高拱柱)顶端做出一根长榫高高地伸出柱头之外,这个榫与柱子是一根木柱做成,它占据角科坐斗位置,下端代替坐斗,向上一直延伸至正心桁下皮,并在顶端做出桁碗。中部与斗拱构件相交叉的部分,刻制十字形卯口。使正心拱、正心桁、翘、昂、耍头、撑头木等件由口内穿过,通过这根长榫将角科斗拱与柱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灯笼榫”又俗称“通天斗”,即坐斗延伸“通天”的意思。运用灯笼榫,可以克服牌楼上下架构件之间缺乏联系,互相脱节的弱点,增强构造的整体性。
牌楼上架的明、次、边、夹诸楼还有挺钩支撑。挺钩直径约一寸,用圆钢制作,每根挺钩配成一对,上端支顶于挑檐桁,下端支撑在每间的大、小额枋(或龙门枋)上,使檐楼与牌楼主要骨架之间形成三角形支撑。它在辅助灯笼榫、稳定檐楼方面是不可缺少的构件,曾被冠以“霸王杆”的美名,说明了它的重要作用。但对牌楼外形美观有所影响。
由牌楼的局部观察,再让我们放大视野,从整体上看一下牌楼的制作。其实牌楼的布局与古建筑的布局有着极为相同的设计规制。例如说两个柱子之间的空间,被称之为“间”,最著名的正阳门牌楼被称之为“五牌楼”就是“五间”的布局。那么就牌楼的稳固性来看,各间之间构件勾连搭接,同样增强了牌楼的整体性。比如四柱七楼牌楼明间龙门枋向两次间延伸,与次间大额枋内一端叠交在一起,次间小额枋内一侧做长榫并带出明间雀替,穿过明柱与明间小额枋相叠交。这些措施,都在于使各间构件加强联系,从而增强牌楼结构的整体性。
细心的朋友还会从牌楼上发现诸多与艺术设计相关的细节,例如很多牌楼在斗拱之间总会有“透光”设计,其实这些玲珑剔透图案背后,同样有着为牌楼“减压”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木牌楼的斗拱之间不装垫拱板,在各间柱、枋之间,凡不起承载作用的部分均施以透雕镂空花板,整座建筑玲珑剔透,镂空面积大,这样的设计对牌楼抗风荷能力无疑会大大增强。
这些关键技术的运用,保证了牌楼的安全,才有百年牌楼的存世。当我们走在北京的街头,或是沉浸于皇家园林由牌楼带来的视觉享受时,其实它们也在身体力行地传递着劳动者们的百年智慧。
参考文献:《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马炳坚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