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辉映古今通州牌楼

2025-01-24刘维嘉

北京纪事 2025年2期
关键词:牌楼通州通州区

说到牌楼,老北京人会脱口而出,东单牌楼、西单牌楼、前门大街五牌楼……一口气能说出很多。其实,自古以来,通州也有很多牌楼。现如今,在这906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到底有多少牌楼,需要探个究竟。于是,我带着这个问题先后到张家湾镇、潞城镇、漷县镇等十多个地区实地探寻并拍了不少有代表性的照片,同时还查阅了为数有限的史料,对通州的古今牌楼有了一些了解。

走进历史深处的牌楼

牌楼和牌坊最早见于周朝,早期是旌表忠孝节义的纪念物,后来在园林、寺观、宫苑、陵墓和街道均有建造。牌楼与牌坊类似,但有明显区别,都属于中国的传统建筑,体现出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

传统牌楼主要由底座、立柱、抱柱石、戗柱、坊梁、主楼、匾额、斗拱等组成。其建筑结构和造型特点分为“冲天式”和“不出头式”两大类。“冲天式”是指牌楼的柱子超出楼顶,显得更加高大和雄伟,而“不出头式”牌楼的最高峰是明楼的正脊,这两种牌楼,后者用得更为广泛。

这两种形式的牌楼,有“两柱一间”“四柱三间”“六柱五间”等形式,牌楼顶上的楼数有一楼、三楼、五楼、七楼、九楼、十一楼之分。牌楼的柱数、间数、楼数三者数目越大则等级越高。例如景山公园寿皇殿牌楼是四柱三间九楼,北京明十三陵牌楼为我国现存最大的石牌楼,是六柱五间十一楼。

如今的通州牌楼,最大的是运河文化广场、三士庙、马驹桥镇房辛店村等处四柱三间七楼式琉璃牌楼,俗称仿古牌楼。

旧时的通州牌楼主要用于崇儒尊孔,记录明清时代通州漕运仓的储出盛况,赞誉古通州繁荣富庶的历史地位和社会状况,记述通州独有的历史掌故,反映通州名人辈出,旌表孝子义士和节妇烈女,宗教活动场所等。

据史料记载,清光绪五年(1879年)编纂的《通州志》收录了老通州的七十一座牌楼,其中明代的居多,清代的偏少。这部史书收录的牌楼虽然不是全部,但也是非常珍贵的。

北京市通州区政协文史委和通州区新华街道办事处于2016年合编的《检粹新华》中有一篇《老通州的牌楼》,这是通州区文史专家王文续写的,文中介绍了部分老通州牌楼的作用、类别和分布等。

通州区图书馆编印的《百年沧桑——通州历史图片汇编(1860—1960)》之中,有昔日通州小红牌楼等几座牌楼的图文简介,十分珍贵。

小红牌楼:小红牌楼位于“新城南街与大红牌楼胡同(因北口有一座大红牌楼故名)相交之处,明代在大运西仓(今红旗机械厂及师范学校南院)与负责漕运仓储的衙门——忠瑞馆(后改称坐粮厅)之间形成一条大街,是守卫北京、长城的部队和八旗官兵领取粮饷和俸粮的大道,在南北口各建一座牌楼,北大南小,历朝重修”。此牌楼为四柱三间三楼冲天式牌楼,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被拆除。

大成门牌楼:大成门在“清光绪以前曾是五间歇山脊建筑,是文庙大门,称大宫门(因文庙也称学宫)。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此门被八国联军烧毁,后建成四柱三楼式牌楼门,改称大成门”。此牌楼门为四柱三间三楼冲天式牌楼门,1949年8月被拆除。

圣人庙牌楼:圣人庙“曾是文庙(学宫)三间歇山脊的棂星门。1900年曾被八国联军烧毁,后复建时改为四柱三楼式牌楼门”。1949年8月,此牌楼门被拆除。2007年,通州区人民政府在清光绪年间棂星门遗址按规制复建了棂星门。

城隍庙牌楼:“通州城隍庙于明洪武初(约1368—1369年)建于旧城西南部位(今新建街南段西侧263医院家属宿舍楼处),南向三进院落跨西院。”明朝永乐、天顺、成化、弘治年间重修。“弘治年间曾烧毁,正德初(约1506—1508年)重建,清康熙至道光年间多次重修。”咸丰十年(1860年),城隍庙原山门前加建了一座殿式四柱三间三楼冲天式牌楼。1954年,此牌楼与山门被拆除。

此外,还有消失在历史深处的两座牌楼和两座牌坊。

通州清真寺牌楼:从回族知名作家马永深那里得知,通州清真寺(北京地区四大清真寺之一)胡同北口有座明楼正脊大牌楼,建于清同光中兴年间。此牌楼为木制殿式建筑,两柱一间一楼,立柱与四根戗柱榫卯连接,牌楼中间两根立柱的须弥座夹杆石为长四方体,高五尺,宽二尺四寸,夹杆石中间束以扁铁围圈紧箍。牌楼顶上主脊及四坡斜脊上配有琉璃神兽,被坊间俗称为“五脊六兽”大牌楼。此牌楼高大壮观,做工十分精致,曾是通州“十八个半截儿”胡同地标性建筑。

通州清真寺牌楼横向匾额由北二条胡同的清朝秀才朱笔点(1841—1910,字翰臣)老前辈书写,南边匾额为“正心”,北边匾额为“诚意”,均为蓝底金色楷书大字,蕴含着伊斯兰文化之精神,意为虔诚敬意地做礼拜去修行。此牌楼作为进入清真寺区域的地标性建筑,不仅烘托出清真寺圣地的古朴雅致、庄严肃穆的氛围和浓郁的伊斯兰特色,而且具有引导方向和心怀敬畏的双重作用。

此牌楼(1972年拆除)曾经在通县民族小学旁边,我在该校上学的时候常从牌楼下经过,去同学家里串门,记忆很深。令人欣喜的是,我从马永深发布的美篇《通州回忆:通州清真寺大牌楼》里看到了熟悉的牌楼。

八里桥的牌坊:八里桥原名永通桥,建于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桥的名字是明英宗所赐,意思为“永远畅通”。过去的不少古桥都有自己的原名,后来因其所在地等原因被人们叫顺口了,逐渐被新的名字取代。如赵州桥原名安济桥,因在赵州而得名赵州桥。永通桥也是这样,昔日因距离通州州署八里地而得名八里桥。

据史料记载:当年,在永通桥的两端各建有一座石牌坊,门额上分别刻有“永通桥”三个大字,为明英宗所书。此外,为了镇桥,还建有河神庙(真武庙),供奉着河神和玄武大帝。这样就形成了石桥、牌坊和庙宇的三位一体,这在古桥建设中是不多见的。可惜的是,“永通桥”的两座石牌坊早已经没了踪迹。

牌楼营的牌楼:《北京市通县地名志》记载:“辽代此地为萧太后屯兵点将之所,村东南曾有点将台,今习称将台地,并在此建有行宫,行宫前曾有高大的行宫牌楼。”到了明朝初期,人们在牌楼前后分别定居建村,并分为前牌楼营、后牌楼营,中间夹着凉水河,前者在河南边、后者在河北边。民国二年(1913年)前后,这两个村子合并为牌楼营至今,这是通州唯一的一个以牌楼命名的村子。遗憾的是,牌楼营的牌楼早就没有了。

上述牌楼和牌坊如果能够保存至今,那可是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物。但现实令人十分惋惜,由于天灾、战乱、人为等诸多因素,那些牌楼早已经杳无踪影,只能在史书中才能看到一些文字或图文记载,有的只能听文史专家或老人讲述了。

历久弥新的牌楼

自古以来,牌楼按建筑材料分,主要有木牌楼、琉璃牌楼、石牌楼、铜制牌楼等,如今又有了水泥牌楼、铁艺牌楼、钢结构牌楼、不锈钢牌楼、彩牌楼……近年来,又逐渐兴起了乔迁、订婚、结婚,商店、超市和学校等临时用的红色充气材料牌楼。

长期以来,老百姓对牌楼和牌坊的认知也发生了变化,已经把传统牌楼和牌坊统称为牌楼,包括如今那些造型各异的牌楼。

在对牌楼实地探寻和拍照的基础上,我把搜集到的100多幅牌楼照片和资料划分为七个方面,主要有学校牌楼、单位门口牌楼、商贸服务场所牌楼、文化活动场所牌楼、宗教活动场所牌楼、住宅小区牌楼、村庄牌楼。在此基础上,从中选出有代表性的牌楼做如下介绍。

学校牌楼有:通州区贡院小学铁艺牌楼(2009年在核心区建设中被拆除);通州区玉桥小学以及通州区龙旺庄小学钢结构牌楼。

通州区龙旺庄小学的牌楼与众不同,位于学校大门口,长100多米,为八柱(内外各八柱)七间冲天式钢结构牌楼。此牌楼内外16根粗壮柱子之上是笔直的坊梁,在坊梁的上下还有波浪形坊梁,中门上方正面匾额为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题写的“龙旺庄学校”八个金色大字。龙旺庄学校原来是小学、中学于一体的学校,后来改为龙旺庄小学,但牌楼上的校名一直没变。

这个牌楼的结构布局和造型借鉴了中华传统牌楼对称与平衡,整体结构严谨、稳重,保留了中华牌楼的韵味与精髓,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展现出学校深厚的历史底蕴,营造了富有文化内涵又不失时代感的校园氛围。此牌楼注重线条简练流畅,造型简洁大方,没有过多的繁琐装饰,体现着学校的简洁高效与务实精神,与校园整体规划、环境、建筑风格相统一。

龙旺庄小学位于北运河畔,龙旺庄在历史上有不少美丽的传说,这些传说都和北运河有关。学校牌楼上的波浪形坊梁,宛如学子们在知识的长河里畅游,泛起层层波浪,其寓意是牌楼之上镌刻着学子的希望与梦想。而那16根粗壮的柱子寓意学校的园丁们为一代又一代的学子支撑起未来的蓝天,给予学子们“龙文化”的滋养,为他们注入强大的能量。

单位门口牌楼有:张家湾镇北京葡萄大观园四柱(内外各四柱)三间三楼仿古牌楼;通州区果园环岛东北侧的同仁堂药酒厂四柱(内外各四柱)三间三楼仿古牌楼;张家湾镇陆辛庄村委会四柱三间一楼仿古牌楼。此外还有位于梨园镇的时代创赢咨询公司铁艺牌楼。

商贸服务场所牌楼有:位于宋庄镇镶嵌在墙上的四柱三楼“南门涮肉店”冲天式仿古牌楼;通州区果园环岛西北角的四柱三间三楼“京都第一街”“京都不夜城”仿古牌楼;于家务回族乡小海子村四柱三间五楼“海欣一街”仿古牌楼;赵登禹大街北口四柱三间五楼“北京苏杭丝绸城”仿古牌楼,这个牌楼于2009年在通州区棚户区改造中被拆除;张家湾镇南火垡村集贸市场的铁艺牌楼,此牌楼在近年九周路改造中被拆除。

此外,通州区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新华大街举办“通州美食文化节”期间,分别在大街的东口和西口建了临时牌楼,上边彩旗招展,标志明显,到了晚上彩灯高照,十分耀眼。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北京通州、天津武清、河北香河三省市交界处有个金三角商贸城,这里因被永觅路、103国道、觅西路围成三角形,因此得名金三角。金三角商贸城位于通州区漷县镇觅子店,建于1996年。在金三角商贸城的东门、南门、北门均建有八柱(内外各八柱)三间三楼仿古牌楼,匾额书有“北京金三角”五个金色大字。

文化活动场所牌楼有:通州漕运码头四柱三间三楼仿古牌楼和四柱三间冲天式石牌坊;通州区运河文化广场四柱三间七楼仿古牌楼;通州区漫春园四柱三间三楼仿古牌楼;宋庄画家村现代式牌楼。

2008年3月,根据著名作家王梓夫的同名长篇历史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漕运码头》开拍。2009年1月,北京电视台将电视连续剧《漕运码头》作为庆祝建国60周年开年大戏推出。在电视剧开拍前,为了更好地还原历史场景,通州区人民政府特意在北运河通州段建了仿古风格的漕运码头,作为电视连续剧《漕运码头》的拍摄基地。漕运码头在建设中,整体建筑仿照了清朝的建筑风格,里面有码头、仓场、闸坝、泊岸等通州漕运必不可少的重要设施,完整地再现了明清年间漕船靠岸后,军粮经过验粮、转运入仓等流程。与此同时,还分别建了四柱三间三楼仿古牌楼和仿古石牌坊,这些为电视连续剧《漕运码头》的拍摄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具有通州“运河文化”元素的最佳打卡地。

宗教活动场所牌楼有:北关清真寺牌楼;三士庙牌楼;佑民观牌楼,这三个牌楼都是新建或复建的仿古牌楼。

通州北关清真寺位于新华北路与永顺北街交汇处,寺前建有四柱三间三楼冲天式仿古牌楼,中门上方正面匾额书有“北关清真寺”五个蓝底金色大字。过去,北关清真寺前没有牌楼,2012年7月,该清真寺在原址重建,并于2013年底竣工使用,同时建了这个牌楼。

三士庙又叫普渡寺,位于张家湾镇陆辛庄村,创建于明初。据记载,三士庙道光十五年(1835年)重修,光绪十七年(1891年)重修前殿,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又重修正殿,民国十三年(1924年)增建后罩楼玉皇阁。

后来,三士庙因多种因素且年久失修,破损比较严重,但庙的主体建筑保存比较完整。因此,三士庙于2002年至2004年按原规模、原形制整体恢复和重建,同时建了四柱三间七楼仿古牌楼。此牌楼位于三士庙前,中门上方正面匾额书有“三士庙”三个蓝底金色大字,背面匾额书有“普天同庆”四个蓝底金色大字,在第二、三根柱子前各有一尊石狮子。

张家湾镇里二泗村有个四柱三间三楼仿古牌楼,位于佑民观山门殿前。此牌楼创建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牌楼正门上匾“敕赐佑民观”、下匾“古迹里二泗”、背面“保障漕河”匾均为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康熙帝所书。这些匾额均为蓝底金色字。此外,牌楼中门背面上匾书有“神光普照”,为红底金色字。牌楼的后边是佑民观,在元代被称为天妃宫,供奉天妃妈祖,明代改建后称佑民观。因古运河故道曾流经里二泗,因此,昔日佑民观牌楼见证了京杭大运河的兴衰与变迁。

从北京作协会员、通州区政协文史委特邀委员刘福田那里得知,老牌楼早已没了踪迹,如今的佑民观牌楼重建于2003年,所在位置也发生了变化,以前在佑民观北门,面对着大运河故道,如今大运河故道也早已经消失,牌楼重建时改到了佑民观南面。

住宅小区牌楼有:乔庄东区小区牌楼;梨花园小区牌楼;杨家洼小区牌楼;梨园镇大马庄小区牌楼;张家湾镇祥和乐园小区牌楼;永顺镇龙旺庄小区四柱三间三楼仿古牌楼,前五个均为现代式牌楼。

村庄牌楼有:张家湾镇南火垡村四柱三间五楼仿古牌楼;漷县镇石槽村两柱一间五楼仿古石牌楼;西集镇杨家洼村两柱一间两楼仿古牌楼;潞城镇小豆各庄村四柱三间三楼仿古牌楼;马驹桥镇房辛店村四柱三间七楼仿古牌楼;台湖镇东石村两柱一间三楼仿古牌楼,其中房辛店村和东石村的牌楼在近年的拆迁中被拆除。此外,还有宋庄镇邢各庄村牌楼;张家湾镇十里庄村牌楼;台湖镇窑上村牌楼;永乐店镇孔庄村的冲天式牌楼,这些牌楼都属于铁艺牌楼。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张家湾镇南大化村牌楼和永顺镇乔庄村南口的“乔”字牌楼。

张家湾镇南大化村牌楼建于2009年11月,为两柱一间五楼仿古牌楼,牌楼上方正面匾额书有“南大化村”四个蓝底金色字,两根柱子前各有一尊石狮子。牌楼右侧立有一块石碑,上边刻有《南大化村建牌楼碑记》,这个碑记录了为修建牌楼下的这条道路、建牌楼、建桥、买校车而捐款的人员姓名和捐款数额等,很有教育和纪念意义。

永顺镇乔庄村南口有个牌楼,当地居民称其为“乔”字牌楼。此牌楼竣工于2009年1月,是以乔庄村“乔”字的形状建造的,有十几层楼高。牌楼底下是宽广的柏油路,分上下两道,比一般的路宽。在牌楼左侧柱子底座上刻有《乔庄简介》,上面简要介绍了乔庄村所处位置、历史沿革和村名的由来等。此牌楼位于运河西大街东部路北,地处居民稠密区,且周边商贾云集,来往各路公共汽车很多,所以格外引人瞩目,成为北运河西岸一道亮丽的风景,来这里打卡拍照的人络绎不绝。

村口的这些牌楼,作为村落的标志性建筑,不仅承载着丰富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且具有‌旌表褒奖、‌分隔空间、‌标志指引、教化育人、‌情感寄托、‌迎福纳祥等作用,展示了村庄传统文化,‌提升了村庄形象,‌促进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如今的通州城乡,到处都可以看到形制不一的牌楼,既有仿古的,也有充满现代气息的。这些牌楼的共同点就是在匾额位置都有各自醒目的名字,让人一目了然。

这些牌楼在建设时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着力功能性与美观性的并重,本着文化传承与创新并举,将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完美结合,成为既有历史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一道道风景线。

在对城乡牌楼的实地探寻中得知,又有一部分牌楼在沧桑变化中退出了历史舞台,其中那些具有传承元素老物件的遗失,实在令人惋惜。有关部门如果能够对全区的牌楼进行登记造册,归纳分类,图文并举,建立档案,实行动态管理,让后人完整地了解前人的智慧,继承民族的“门面”文化,唤起古老的且能引以自豪的文化自信心,岂不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吗?

猜你喜欢

牌楼通州通州区
西单和瞻云坊
产改进行时——通州区总工会打造全覆盖分层次的三级培训体系
雪落通州
普罗之城——通州新潞运河创意区
通州侨商:海外创奇迹 国内献爱心
搭纸牌楼
2018年北京市通州区居民吸烟现况调查
搭纸牌楼
北京市通州区空气污染与医院门诊量关系初探
通州商住限购,蝴蝶效应已经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