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永顺:北京城是牌楼的博物馆

2025-01-24黄永顺黄健博

北京纪事 2025年2期
关键词:牌楼楼顶琉璃

牌楼这种建筑为我国所特有,北京更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牌楼最多的城市。北京城如同一座牌楼博物馆,这些古牌楼也有着各自的历史和故事。

牌楼的结构

牌楼凝聚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风格和构思,其结构紧凑,玲珑细腻,庄重美观,鲜艳典雅,遍布京城的牌楼各有特色,少有雷同。木牌楼的基本结构是由台座、柱身(包括夹杆石)、梁枋、匾额、斗拱、楼顶、额枋、铁挺钩等组成,街头牌坊还有冲天柱、戗(qiàng)杆等。

牌楼整体分为三大部分:楼顶、立柱和基座。

牌楼是有顶的楼,楼顶嵌有额,为题词命名之处。楼顶结构和使用材料显示出不同的等级,黄琉璃瓦楼顶为档次最高。楼顶层数也是等级的象征,有三楼、七楼、九楼式,一般封建皇帝的宫殿、苑囿和专用建筑最高也就到九个楼。

立柱是起支承作用的构件,牌楼上所有部件都搭建于各大横梁,大横梁将重量落在立柱上。旧时的牌楼门不大,又是和墙连在一起的,因有墙的依靠,可抵抗风压和载荷,所以没有戗杆。从宋代以后牌楼逐渐演变成独立的建筑,规模也越来越大,至元代后,尤其是明、清时期的木牌楼的立柱有了戗杆,戗杆与立柱组成三角形支撑,如此可更加稳定和承载更大的载荷。为防止来往车辆的振动或剐蹭,街头牌楼采取有戗杆式结构,如颐和园东门外的“涵虚”街牌楼就是这种形式。建国后重修和新建的牌楼基本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强度大大地增加,也抗腐蚀,因此就不再用戗杆了。

基础是牌楼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座牌楼能否稳固,关键是看基础扎实不扎实。基础包括地下和地面两部分设施,地面部分即基座,一般使用须弥座、抱鼓石和蹲狮,有的也使用夹杆石大石墩,大石墩下是柱基石。基础的地下部分是基脚,主要是石材、混凝土、钢筋混凝土、三七灰土和夯土层等构成,深度应在几米至十余米之间。

牌楼的分类

牌楼按照使用材料分类,大体为木牌楼、石牌楼、琉璃牌楼、水泥牌楼和彩牌楼,其形式仍万变不离其宗。

按含义来区分,古牌楼可分为四类:一是功德牌楼,为某人记功记德的碑。二是贞节道德牌楼,目的多是表彰节妇烈女。三类是标志科举成就的,多为家族牌楼,为光宗耀祖之用。四类为标志牌楼,多立于村镇入口与街上,作为村镇分隔的界限标志。若更具体地划分,牌楼的类型延展到六类:一是庙宇牌楼,二是功德牌楼,三是百岁牌楼(也称百寿坊),四是节孝牌楼,五是标志牌楼,六是陵墓牌楼。

从建筑形式上分,可为两类,一类为“冲天式”,也叫“柱出头”式,顾名思义,这类牌楼的间柱要高出明楼的楼顶。冲天式牌楼的构件有箍头、火焰、云头、云尾、抱鼓石、柱顶石等,街道上的牌楼则大都是冲天式,如正阳门前的桥牌楼。另一类是“不出头”式,这类牌楼最高点是牌楼的正脊,宫苑之内的牌楼大都是不出头式,如北海公园内的“积翠”牌楼。

牌楼也有结构的区分,可根据每座牌楼间数和楼数多少而确定,无论是柱出头或不出头式,均有“一间二柱”、“三间四柱”、“五间六柱”等形式。顶上的楼数有一楼、三楼、五楼、七楼、九楼等形式,北京的牌楼中,规模最大的是“五间六柱十一楼”式。牌楼的间数和顶楼数量,绝大多数都是奇数,因古人有奇数为阳,偶数为阴的说法。

北京新建的牌楼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但外形仍是木制牌楼的外形,所以还是称之为木牌楼或仿木牌楼。北京也有些仿阙式牌楼,古代阙多为石材制造,也有砖石结构,因仿阙式牌楼用材基本是仿石结构,故这种仿阙式牌楼也被列为石牌楼,如中山公园五色土社稷坛四个方向的一间二柱石牌楼。

各种材质的牌楼

木质牌楼的结构,基础以下(地下部分)称为地丁,一般用柏木桩(现代用水泥浇铸)。基础以上是石制柱基,称“夹杆石”,各立柱下部插入夹杆石中,外面再束以铁带箍紧。如果柱顶是不出头式,则立柱顶端以“灯笼榫”直达檐楼的正心桁(檩),与檐楼斗拱连接,拱翘等都插入榫内。街巷木牌楼顶部一般出檐较短,多为做成古建结构的悬山或庑殿式。每根柱端耸出脊外,柱顶覆以云罐(也叫毗卢帽)以防风雨侵蚀木柱。楼顶所用之瓦,因作用和地点不同而各异,内廷各牌楼的楼顶用各色琉璃瓦,街巷等多用黑色布瓦。

现代化建筑材料发展以前,木牌楼为数最多。旧时京城的著名大街都建有横跨街端的木牌楼,如令人追忆的东单和西单牌楼,立于东四、西四十字路口四个方位各一座的东四牌楼、西四牌楼,正阳门南的五牌楼,北海公园前大桥西的金鳌牌楼、桥东的玉蝀牌楼。这些牌楼的相同之处都是四柱三间楼冲天式带戗杆的木牌楼,有些牌楼也成为后来的地名,如东单、西单、东四和西四。新中国建立后,于1951年曾对街牌楼做过维修,为主干线的道路畅通,1954年后便陆续拆除了。《北京的城楼与牌楼结构考察》一书就有牌楼拆除的记载。

北京最宽大的木牌楼当属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正阳门前的桥牌楼。我国古桥两桥端一般都有建牌楼的习惯,称为桥牌楼,护城河桥牌楼只建在桥外,所以正阳桥(已无存)的桥牌楼只是一个,且京城九门也仅正阳门护城河桥外建有桥牌楼,俗称“五牌楼”。正阳桥牌楼为六柱五间五楼冲天柱式,是京城街面上唯一的一座五开间木结构牌楼。1935年该牌楼改建为水泥结构,撤除了戗柱和抱柱,恢复了云墩。1955年,这座五牌楼被拆除后,又经多次重建,虽已没有护城河和桥,但仍称桥牌楼。现在我们看到的五牌楼是2008年5月于原址新建的,恢复了1935年时的款式,是修旧如旧的具体展现。

按照习惯,石牌楼称为石牌坊,只对造型而言,石牌坊和木牌楼还是有区别的。石牌楼的造型比较简单,一般只有柱子、横梁、匾额这三部分组成,整体造型简洁,壮观、大气。除了主要构件外,有些石牌楼也有斗拱和屋顶等构件,着重了“楼”的特色,造型更具气势,雕刻工艺也更加精细,如中山公园内的保卫和平牌楼。

石牌楼(坊)构件多为凿榫衔接,一般使用比较贵重的材料,如汉白玉、墨玉、青石等。北京是六朝帝都,皇帝陵寝均建石牌楼,如房山九龙山的金帝陵、昌平天寿山的明帝陵,除此以外,各种祭坛也有广泛采用。石牌楼样式很多,除帝陵前的石牌坊是五门五楼式外,其他的一般三门式比较多,还有一些两门三楼、两门五楼的石牌楼,还有一些简易的一门一楼石牌楼,如颐和园谐趣园内小桥端的“知鱼桥”牌楼,画中游山前的牌楼。石牌楼的样式会根据安装地点的不同,来选择石牌楼的样式。

石牌楼充分体现了石雕的艺术精髓,一般我们经常见到的石雕牌楼的雕刻手法有:浅浮雕、深浮雕、平雕、镂空雕、圆雕、引线刻等多种雕刻手法,不同的雕刻图案,会选择不同的雕刻手法。石牌楼的特殊,在于石材上的浮雕图案,都是针对牌楼位置和作用,以选择相应的主题素材,画龙点睛地反映出文化特色,看到牌楼外形,便知牌楼象征和此地是何场所,石雕技艺和人们的聪明才智都充分表现在牌楼上。石牌楼作为一种纪念性和装饰性建筑,主要从这部分构造中得到体现。以往石牌楼,因石料不易榫接,制作难度大,而且重量也受限制。

北京最大石牌楼就要属建于嘉靖十九年(1540年)明十三陵陵门的石牌楼,该牌楼总宽28.86米,高14米,为六柱五间十一楼式石牌楼。这座珍贵的石牌楼使用了巨大的汉白玉材料,配有堪称一绝的精美的石雕艺术,其高大、巍峨、庄重显示出明朝陵寝的磅礴气势。古人把风水看得很重,认为:阳宅养一代,阴宅养三代。虽然在牌楼上雕龙画凤是常有的,但十三陵陵门石牌楼在突出部位夹杆石上以立体雕刻手法,上面雕刻了12只活灵活现的麒麟和狮子,下面浮雕了双狮戏彩球以及龙和瑞兽等生动活泼的麒麟送子形象。此后这种麒麟和狮子雕塑的夹杆石就被称作“寿与天齐”夹杆石了。

琉璃牌楼即是指以琉璃砖瓦装饰的石材结构牌楼。琉璃的主色调是黄绿两色,这种琉璃牌楼多建于佛寺建筑群内。笔者见到过的香山、北海等琉璃牌楼基本是三间四柱七楼式,结构为石基础上筑砌6~8尺宽的砖墙,墙内安喇叭柱、万年枋为骨架,砖壁上辟圆券门三个,壁下为青、白石须弥座,座上雕刻着各种风格的艺术图案,与木牌楼基本相似。琉璃牌楼因琉璃砖瓦是单独窑造,所以是牌楼中造价最高的,除承德“避暑山庄”的琉璃牌楼外,琉璃牌楼大都集中在北京。

为表现出皇家的显贵,明、清两代的琉璃牌楼已发展到了顶峰,北京最大的要数东岳庙琉璃牌楼了。北京琉璃牌楼曾有不少,目前仅剩下十座,分别位于:东岳庙、国子监、颐和园、卧佛寺、香山昭庙、北海西天梵境各一座,北海西北角小西天有四座,均是三门七楼式。琉璃牌楼除了东岳庙的一座是明万历年三十五年(1607年)修建的,其余都是建于清乾隆年间。

东岳庙琉璃牌楼是歇山顶式,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牌楼中心拱门匾额上刻有文字,北面书“永延帝祚”,南面书“秩祀岱宗”。说到东岳庙琉璃牌楼,还有个传说,相传是明代宰相严嵩所写,牌楼建时严嵩(1480~1567年)死去已经四十年了。京城的其他九座琉璃牌楼枋额前后均是乾隆御笔题字,都是有考证的。

彩牌楼是一种临时性的装饰物,多用于集会、庙市等隆重活动的入口处。一般用杉杆、竹竿、木板搭成,制作的技术性极高。现代的彩牌楼还增加了灯饰,一眼望去,色彩缤纷,活动结束后马上就将其拆除。

彩牌楼始于年代已无从考证,但盛于清代是可以肯定的,从清康熙年间王原祁等人合作的《万寿盛典图》中,可以看到当时的彩牌楼已经普及民间。旧时,承办喜事要搭建彩牌楼,且办丧事又还要搭素牌楼,京城也有专门的纸扎棚铺,且生意甚红火。如: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病逝,按清宫廷旧制为其办丧礼,就在天安门前搭建了一座七门八柱式彩牌楼。当年的美国人约翰·詹布鲁恩就拍摄下了天安门前彩牌楼的图片。

今日的北京,已没有旧时的纸扎棚铺,但搭制彩牌楼的技艺并没有失传,逢喜庆和热闹的场面,还是有搭制彩牌楼的。与旧时不同的是,搭建使用的材料、方式都已有了改变,彩牌楼也有了新创意,更简洁便利。

古牌楼拆除与维护

新中国成立后,首都的建设速度发展很快,横跨于城市道路交通重要路段路口的牌楼成为交通障碍。西单、东单、西四、东四、前门大街的这些街牌楼,对交通流量影响很大。

这些牌楼中明代的牌楼有25座,清代建的牌楼有6座,共计31座,因年代过久,有些构件也有风化或损坏。民国期间曾拆除了两座清代建的牌楼,属于市政设施的29座牌楼(木牌楼9座,混凝土的18座,砖石的2座)多年失修,尤其是木牌楼,多数楼顶瓦件已不全,甚至有木椽松动或脱落现象,柱、枋、檩等承重的大型木构件也有开裂和脱榫现象。戗柱出现糟朽,花板和斗拱缺损,油漆层基本都已脱落,如遇大风大雨时,楼顶瓦片会有掉落的危险。经有关部门的提议并经批准,自1950年7月开始拆除了地安门火神庙牌楼,其他一些道路口的牌楼也相继拆除。

而公园内的一些形态各异具有文化和历史意义的牌楼,是北京这座城市的文化遗产,这些古牌楼是见证首都变迁和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不但没有拆除,反而加强保护维修。经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使这些古牌楼焕然一新,共同展现着北京园林艺术并传承着古都风貌。如:建于西晋愍帝建兴四年(316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的潭柘寺牌楼,因年代悠久,濒临坍塌,有关部门于1984年及时修复了这座古牌楼。

牌楼这种建筑将中国的时代历史、文化传统、建筑艺术融入一体,是我国特色建筑技术的集成,它不仅是一种美轮美奂的装饰,无声诉说的语言,还蕴涵着独特的文化精神。牌楼深受国人尊崇,也颇受外国人的喜爱,牌楼建筑模式在继承和发展中走向未来,走向世界。

猜你喜欢

牌楼楼顶琉璃
西单和瞻云坊
搭纸牌楼
割草机
法门寺里的琉璃
搭纸牌楼
大山深处是琉璃
在楼顶
楼顶竹林间
八角琉璃井
高层楼顶广告牌钢结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