妒与谤\t
2025-01-20路来森
妒,是忌妒;谤,是诽谤。
忌妒的对象,通常不是坏人坏事,坏人坏事是恶;忌妒的对象,常常是美好的人和事,所谓嫉贤妒能,是也。
长相不及别人,本领不如别人,成绩不如别人,于是,忌妒之心生焉。
尽管忌妒有轻有重,但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忌妒存在于每一个人——不管你地位有多高,权力有多大,家财有多富。说到底,忌妒是人的本性所在——人性如此,奈何奈何?只是,一个人的修养,决定了对忌妒的表达方式。
忌妒最坏的结果,是害人。可一不小心,也会引火烧身,打出的回旋镖,回旋到自己身上,切割、撕裂——害人的同时,难免害己。
诽谤,原因种种,但忌妒,是其重要一原因。
也可以这样说,诽谤,是忌妒的口舌层面表现——在口舌层面上,落实忌妒行为。但却也不容忽视,此等层面,足可以毁人坏事。
诽谤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捕风捉影,乃至于无中生有。为了达到其诽谤别人的目的,在口舌层面,无所不用其极。流言蜚语,像一片片刀子,切割着被诽谤者的心,换得诽谤者一时的幸灾乐祸。其行可恶,其心可诛。
有“谤”,就有“弭谤”。
于治国层面上,弭谤久有范例,那就是史上著名的《召公谏厉王止谤》。厉王的办法很干脆,两个字:“杀之”。但召公认为此等方法是“障也”,他认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于是,就提出了自己“导”的见解:“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于治国层面,此确然不失为弭谤之良策。
然则,于个体的人,遭遇诽谤,又该如何弭谤呢?
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九》:“士憎兹多口,则何以故?曰:持介行者不周世缘,务独立者不协众志;小人相仇,同类相忌,一人扇谤,百人吠声。予尝身试其苦者数矣。故君子观人,则众恶必察。自修,惟正己而不求于人。”
在这段文字中,王士祯提出了诽谤的原因——“小人相仇,同类相忌”。同时,也提出了诽谤的另一个特点:“一人扇谤,百人吠声”。
煽动者,可能只有一人,但附和者,会有许多人。有一句俗话:看热闹的不嫌事大。附和者,也许是因为不明事理,一时被蒙蔽;但也许早就有此诽谤之心,只是出于某种原因,不敢做“出头鸟”,而一旦有人出头,他们就会围而攻之,诽谤之声之状,或许更胜过“扇谤者”。一时,便形成了众口诽诽的“沸然”局面。
对之,王士祯提出解决的办法是:“自修,惟正己而不求于人。”古人亦多认可此说,认为可以之躲避诽谤。
正确认识诽谤,也是很重要的。有一句话说:“誉之所至,谤亦随之。”诽谤,是因为忌妒,忌妒是因为你比别人出色。不遭人妒是庸才,遭人忌妒,也许才会更显英雄本色——忌妒、诽谤者,实则是对被忌妒者另一个角度的价值认可。
心胸豁达一些,态度开放一些,天空飘过五个字“那都不是事”——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相信,正义必胜,时间,也最终会消弭一切。
(编辑兔咪/图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