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月好风清

2025-01-20耿艳菊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2025年1期
关键词:张怀民白蜡树藤椅

天好,街市上漫游,清凉的风习习拂面,前面路口一棵繁茂的杨柳,枝条几乎低到路面,苍翠的一团,碎钻一样的阳光落在上面,好看得让人抬不动脚步。

转过一团苍翠去,却是一条很老的巷子,青砖的院墙,鱼鳞瓦的房顶,青砖的路面。街市的热闹赫然被隔开了,那杨柳仿佛就是分界线。巷子清宁静谧,清朗的风往来穿梭,三五行人缓缓而行,悄无人声,更无车辆嗡喧,只有三两粒鸟鸣,五六声秋虫的吟唱。

一棵两人才合抱的过来的白蜡树高高挺立着,树下放着一张原木色的桌子,上面摆着的是一排点心,用玻璃罩着,细看都是很老式的,很多只有小时候吃过,还发现了一种绿豆酥,已经二十多年未见过了。

风雅的是点心的包装。在桌子的右边有几包包好的点心,是用古老的棕色牛皮纸包好,上面又放一张喜气的红纸,然后用细麻线缠两圈系一个好看的蝴蝶结。

一位瘦瘦的老阿婆笑眯眯坐在白蜡树旁边的藤椅上,她戴着橘红边框的眼镜,认认真真地看着一本书,时不时还在书上写写画画。我站在桌前看了好一会儿点心,看书的阿婆才注意到我,她放下书,也不说话,只笑盈盈望着我。

我看到阿婆放在膝上的书是一本宋词选集,不由得脱口而出,您喜欢宋词,我也很喜欢。

听到我这样说,阿婆惊喜地望着我,随后她站起来,亲切地拉着我在另一把藤椅上坐下。仿佛我是她久未归家的孙女,又像是她远道而来的故友。她转身往白蜡树后面的屋子走,要给我沏一杯热茶。那般热诚,让人不忍拒绝。

白蜡树的后面是一家点心铺。小小的,安安静静的,好闻的点心的甜香随着水晶门帘的摆动飘逸着。

拿起阿婆刚才读的宋词,翻开,看到苏轼的那首《永遇乐》,开头几句是我一向很喜欢的词句,不禁朗声读起来:“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端着一杯热茶的阿婆悠然诵出了后面的句子:“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我们一起笑起来。原来阿婆果真有一个孙女,跟着阿婆长大,常和阿婆一起这般背诗读词。而今,孙女远嫁,千里迢迢,关山重重,不能常见面。孙女想接她过去,可她舍不得故土,更舍不得这个点心铺。她从十几岁就开始学做点心,到现在一辈子了,很知足快乐。

阿婆说,待在点心的世界里和待在诗词的世界里一样令她安心。听到阿婆这样说,我没再往下问她的家事。每个人身后都有一个琐碎庸俗的世界,每个人也都有自己处理生活的方式。阿婆这一句话已足以让我心中敬仰,引为人生的知己。

我们在藤椅上坐下来,从苏轼的诗词聊起,刹那间,穿越千载,云烟漫漫,我扶着萍水相逢的老阿婆漫步在古人走过的路径,看苍烟迷树,云卷云舒。

“山中松子簌簌落,月下草虫切切鸣。”闲谈间已是夜幕四起,星月皎洁,月好风清。我起身告辞,深深向阿婆鞠躬致谢。我心间亦有明月升起,一片皎洁明媚,一片月好风清。

回去的路上,想起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他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他写道:“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贬谪的生活,应该是人生中一段低谷困顿的日子,但苏轼总有他的知己。月色好,睡不着,就去找好友张怀民赏月。夜已深,根本也不用顾虑太多,是不是打扰了人家?是不是不太妥当?因为怀民亦未寝,此句简单直白,却蕴含着两人的深厚友谊。

我们常常感叹知音世所稀,也许是,也许不是。有些人的生活看起来很热闹,闹哄哄的,然而翻遍通讯录,知心又有几人?说得上知心话的又有几个?有些人的生活看起来很清寂,但却是丰富快乐的,天上的明月、星辰、云朵、飞鸟,地上的草木、露珠、花影、清风,竟都成了相谈甚欢的知己。况且还有那书中的高朋智者,都是世间良友。

和老阿婆的相遇,让我明白了这世间的清寂和热闹,并不只是眼中看到的那些。正如有句话说“凡事从心而起,一笑解千愁;凡事一笑而过,时间自有答案”,不必执着于人生中一时的失意和悲伤,不必在意人情世故的烦琐,不必为八面玲珑而心神憔悴,走自己喜欢的路,做自己喜欢的事,心有所寄,人生自是月好风清。

(编辑兔咪/图槿喑)

猜你喜欢

张怀民白蜡树藤椅
茶林故事
和苏轼一起熬夜的张怀民,最后怎么样了?
白蜡树与喜鹊
『德才兼备』『话』不多:默默奉献的白蜡树
张怀民
夜游承天寺记
数藤椅
一把爱的藤椅
藤椅作品赏析
如果藤椅想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