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月亮的人
2025-01-19陈哲锋
距离好友志辉送我《月亮与六便士》已经10年。他比我年长近40岁,是理应被称为老师的前辈,但他的精神状态十分年轻,喜欢被我直呼其名。我们在一个读书会上相识。当时他已退休,有充裕且自由的时间拥抱年轻时的理想,开始写诗。
那时,我在读书这件事上有点“偏科”:偏爱文学作品,对其他门类书籍漠然置之;偏爱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对国外的作品哪怕是名著也兴趣缺缺。志辉建议我突破局限,勇于探索一切新鲜事物,多维度地进行阅读,通过不同时代、题材、内容的作品汲取营养,进而转化为自己写作的力量。他还引用了德国作家毛姆的话:“一个人不可能每一天都具有不变的心情,即便在一天内,也不见得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热情。”他的话触动了我。其实,我已隐隐感到自己的阅读和写作都进入了瓶颈期,并因此懊丧、无助,或许问题正出在这里。
半个月后,我和志辉又共同参加了一场读书会。活动结束,他从包里掏出一本《月亮与六便士》送给了我。我们又聊了很多,发现彼此都梦想成为一名出色的作家,希望能用文字给他人带来感动或者慰藉,并为此不懈努力。在阅读这件事上,人有时候是会被影响的。你今天喜欢什么书、拿起了哪本书,除了内心的召唤,也和外力有关。为了不负志辉的一番好意,我翻开了《月亮与六便士》。
作品开篇就让人印象深刻——“坦白说,最早认识查尔斯·斯特里克兰的时候,我根本不觉得他有什么出类拔萃的地方,然而现在很少有人会否认他的伟大。”斯特里克兰的伟大在于他敢于“做自己最想做的事”,为了追求那“世俗所不能理解的理想”——成为一名画家,他几乎抛却了正常生活中的一切。他一意孤行,日子开始变得窘迫,几次险些因为饥饿和疾病而死。但“他从来没有埋怨过自己的命运,他从来没有灰心失望过。他的心智一直都是安宁的,直到生命逝去”。
六便士是当时英国货币的最小单位。有人跟毛姆说,人们在仰望月亮时常常忘了脚下的六便士。他觉得这说法挺有意思,就起了这个书名。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则代表了现实。读完《月亮与六便士》,我专门去见了志辉。那时,我们已经成了朋友,常在一起探讨文学。志辉个性沉稳,总像个老大哥一般,热心向我推荐经典的作品,教授我实用的写作技巧。“一般人都不是他们想要做的那种人,而是他们不得不做的那种人。”我提到书中这句经典的话,志辉说:“很多人活了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是什么,自始至终也没能发现自己的天赋,无法为理想付诸行动。其实这是一件令人惋惜的事。”那天,他的语气格外深沉。“坚持理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知道它能使我变得快乐。”是的,确实很快乐,哪怕过了10年,依然可以这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