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流行音乐的生产与运营
2025-01-18潘思宇
[摘 要] 在数字时代背景下,流行音乐“创作—传播—消费”的生产运营逻辑依然未变,网络神曲《孤勇者》的破圈现象则呈现出数字音乐“非线性”产业链的新特征和“音乐+”产业融合的新趋势。具身性、情感交流和亚文化资本在音乐“场景”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数字时代下流行音乐不仅是听觉审美的产物,更是社会环境和大众品味共同塑造的文化现象。
[关键词] 数字流行音乐;生产运营;《孤勇者》;场景理论
[中图分类号] J639"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5)01-0181-03
流行音乐,亦称为通俗音乐,是一种广泛流传且深受大众喜爱的音乐形式。其特点包括旋律的易懂性、节奏的明快性,以及歌词内容对日常生活的贴近性等。本文所指的“音乐产业”,系采用广义概念,是一个以音乐作品为核心,涉及多领域的复杂系统。它涵盖了音乐创作、表演、出版、制作与发行等核心环节,同时也包含与音乐生产服务相关的各类行业[1],这些行业共同编织成音乐产业的完整生态链。《孤勇者》是随《英雄联盟》衍生动画《双城之战》上线的中文主题曲,由钱雷作词、唐恬作曲,陈奕迅演唱。该曲不仅深受大众喜爱,更在以“10后”为主体的小学生群体中病毒式传播。本文以该爆火歌曲为案例,探寻数字流行音乐产业的运营规律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
一、流行音乐的生产运营模式
音乐产业历经传统与数字时代的变迁,生产思维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互联网平台成为音乐创作与传播的新场所,音乐消费方式也随之改变。然而,数字音乐并未完全摒弃传统运营方式,其核心逻辑“创作—传播—消费”仍保持不变,只是在内容与形式上有所创新与发展,两者交融共进。
数字音乐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了生产与传播的革命性变革。[2]从唱片到数字格式的转换,展现了产品形式的与时俱进。运营方面,音乐版权组织严格把关,音乐服务提供商与电信运营商携手提供多样化服务,包括音乐软件、短视频平台等。这些服务最终聚焦于终端用户,他们购买并消费音乐产品,推动了数字音乐产业的蓬勃发展。随着产业的不断进步,数字音乐展现出强大的活力与潜力。音乐类App提供免费试听与付费增值服务,用户流量的有效利用为广告商提供了盈利空间。在我国,数字音乐市场已经形成腾讯音乐和网易云音乐势如水火的局面,两大巨头凭借碾压式的实力购买独家版权,成为音乐市场竞争的关键武器。
与传统模式不同,当今数字音乐生产运营各环节紧密互联。例如音乐人可绕过版权商,直接在抖音App直播或使用音乐,并传达给个人终端,凸显数字音乐运营模式便捷性及技术、网络、企业的融合发展趋势。
二、举例典型:《孤勇者》破圈背后的音乐营销
《孤勇者》并不像以往爆红神曲(如《小苹果》《江南style》等),它是脱胎于电竞,实现了“电竞+音乐”的创新营销,其成功在于传播路径和音乐营销策略,使其从游戏动画主题曲转变为经久不衰的网络神曲。
(一)现象分析:历经五个阶段逐步出圈
针对《孤勇者》“破圈”现象,本文梳理歌曲传播路径将其演变分为五大阶段。
1.在游戏迷与乐迷圈率先流行
2021年11月,随着EDG战队赢得英雄联盟总决赛冠军,《孤勇者》MV迅速上线。同时,拳头游戏推出的《双城之战》动画也发布。恰逢赛事热潮,加上陈奕迅的广泛粉丝基础,歌曲一经发布便在各大排行榜独占鳌头。此时,歌曲只是打通了玩家与乐迷圈层,尚未出圈。
2.娱乐圈翻唱“造势”
《孤勇者》上线后不久,众多明星翻唱不胜枚举,如杨坤、杨丞琳等纷纷在《闪光的乐队》《乘风破浪的姐姐》等综艺中翻唱此曲。明星效应助力歌曲火爆,《孤勇者》在社交平台炙手可热,相关话题频登微博热搜,如那英等人改编翻唱的微博话题总阅读量高达1.4亿,展现了《孤勇者》的广泛影响力和受欢迎程度。
3.在低龄人群“出圈”
《孤勇者》在娱乐圈“破圈”后,迅速风靡不同年龄层,尤其受低龄人群欢迎。2022年初,短视频博主将其作为背景音乐,微博上也出现了“小学生爱唱孤勇者原因”的话题,阅读量破亿。此后,《孤勇者》在学生间传唱度飙升,各种创意演绎层出不穷,如班级舞蹈、幼儿园体操等。更有一短视频博主与小学生“对暗号”的视频走红,一度成为网络热梗。
4.“二创”改编热潮
“假期版”“奥特曼版”“熊出没版”等搞笑二创《孤勇者》版本在小学生群体风靡一时。B站UP主们则以幽默诙谐、戏谑调侃的方式进行二次创作,通过拆解、混搭和巧妙引用,解构罗翔对法律知识的讲解,创作出别具一格的“不法版”,引发广泛关注。
5.被主流媒体“点名”
《孤勇者》的出圈,大众传播功不可没,而媒体报道更是锦上添花。《人民日报》官方微博、视频号和微信公众号纷纷下场报道,其中微博话题阅读次数高达2.6亿,微信公众号相关推文阅读量也突破10万。央视、新华社等权威媒体在抖音平台多次选用这首歌作为背景音乐,推动了其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传播,让《孤勇者》成为人们心中的热门金曲。
《孤勇者》的出圈之路跨越了电竞圈、乐迷圈、娱乐圈、泛年龄圈层、官媒圈等多个领域。这几个阶段在时间线上相互交织,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多元共融的态势。
(二)运营策略:音乐制作、版权、跨平台与资本共赢
对《孤勇者》传播现象进行归纳和挖掘,可以总结出歌曲背后的运营策略。笔者将孤勇者的运营策略总结为——“天时地利人和”:音乐制作、版权、跨平台与资本共赢。
1.歌曲定位:具象构建与平民英雄刻画实现共情传播
首先,作为一首音乐作品,《孤勇者》精良的创作和卓越的品质不容忽视。作曲家钱雷和女作词人唐恬为歌曲注入了深刻内涵和独特韵律感,使其易于学唱和传播。歌曲定位为“中文语境下的流行电子燃曲”,既具有时尚感又充满传播力。此外,歌词中的征召式表达,如“去吗?去啊!”“战吗?战啊!”等,直戳人心,激发了人们对平民英雄形象的赞美和共鸣。唐恬个人对抗癌症的坚韧勇敢,更是为歌曲增添了深刻的情感内涵,使其不仅仅是一首电竞歌曲,更是对生活中每一个“小人物”的高唱。
2.平台规划:资本运作、短视频引流与官媒加持实现大众传播
《孤勇者》的成功,离不开各版权方与平台方的资本运作。通过视频平台与音乐综艺的联动,结合明星影响力,歌曲得以广泛推广。在音乐版权领域,各大音乐类App竞争激烈,但最终获益的主要是三个关键制作方:北京梦织音传媒、索尼音乐版权代理及EAS MUSIC LTD,他们各自拥有歌词、曲及录音作品版权。同时,短视频平台上的自媒体博主通过翻唱吸引关注,MCN公司精准投资助力网红翻唱蹭热度,引发歌曲全网共振。主流媒体与社交平台的正面宣传和用户互动,更推动歌曲裂变式传播,扩大其影响力。
三、归纳特征:数字流行音乐产业特征
(一)核心运营流程:“创作—传播—消费”
数字流行音乐产业在迅猛发展的数字技术下,依旧维持着“音乐创作—歌曲传播—用户消费”的原有模式。音乐公司仍居产业链顶端,音乐产品为产业链的基石。然而,形式上却日益多样化,如新旧媒体互动、音乐演出、视频直播等融合创新。创作层面,数字平台拓宽了音乐创作空间,实现与用户共同创作,形成多元风格。传播环节上,全类型平台参与打通了歌曲传播渠道。在消费环节,用户参与度提升,通过购买、分享、评论等方式深度参与音乐消费。
(二)非线性产业链:各运营环节主体互动
就信息传播角度而言,传统音乐生产运营流程的单线型结构限制了生产运营主体与用户间的沟通,导致反馈有限。然而,数字音乐运营模式则呈现出一种“非线性”的结构特征[3],使得任意环节之间都能进行充分的表达和沟通。例如,内容提供者与音乐消费者能够即时广泛交流,有助于用户反哺内容,推动运营商不断优化改进运营模式。
就整合营销角度而言,数字音乐运营链条的整合主要有两种捆绑销售模式。一是将数字音乐服务与电信运营商捆绑,如彩铃服务满足了用户展现个性和品位的需求。但随着5G时代的到来,移动数据流量限制不再成为用户使用数字音乐服务的阻碍,因此出现了音乐数据流量与数字音乐服务的捆绑合作,如QQ音乐的流量包月服务和“绿钻会员+音乐流量包”的组合服务。另一种是将数字音乐服务与特定音乐内容捆绑,内容提供方更倾向于与音乐平台签订独家版权合作协议,平台因拥有独家内容而吸引更多用户流量。
(三)“音乐+”产业融合:横向纵向交叉渗透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产业融合现象日益显著,音乐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产业渗透、交叉及重组愈发频繁。这种重组不仅发生在联系紧密的产业间,还广泛存在于同一产业内部的不同行业之中。[4]流行音乐因其独特属性,能够与其他多种类型的内容和服务相结合,既可以独立成为作品,也能作为辅助因素配合其他场景、产品或服务。因此,流行音乐拥有极其广阔的应用空间。
其一,横向融合,拓宽内部。流行音乐与视频的结合,不仅作为视频营销的辅助手段,而且视频的播放也在无形之中推动了数字音乐的广泛传播。以抖音短视频平台为例,其背景音乐(BGM)已经成为众多数字音乐作品的重要推广途径。此外,音乐公司与音乐服务商之间的紧密合作,能够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比如,韩国YG公司与QQ音乐缔结战略联盟,SM 公司与网易云音乐达成深度协作,这些合作使得韩国娱乐公司得以借助中国音乐App拓展中国市场,而中国音乐服务提供商则能吸引更多粉丝进行音乐消费。
其二,纵向融合,跨界合作。流行音乐与电影产业的结合,为电影带来了丰富的音乐元素,作为主题曲或推广曲有效提升了电影的传播效果。以电影《一秒钟》为例,其推广曲《给电影人的情书》由中国好声音冠军单依纯翻唱,歌曲与电影相得益彰,取得了双赢的佳绩。此外,流行音乐与游戏、电竞产业的结合也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数字音乐能够为游戏产品定下基调,而游戏产品又能为数字音乐吸引大量粉丝。例如,作为“电竞+音乐”的成功营销范例,《孤勇者》充分展示了跨界合作的巨大潜力。流行音乐已经实现了与多个产业的跨界合作模式,其创新潜力巨大。
四、总结规律:作为流行文化的数字音乐
(一)流行音乐:被大众品味所赋予的集体文化
自20世纪70年代,文化与流行音乐的关系便成为学术热点。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研究战后工人阶级青年文化,将其置于社会经济力量背景中,视其为象征性抵抗。此后,研究焦点转向流行音乐本身驱动审美反应的能力,而非基于阶级的统一反应。当前,“场景”“部落”“品位文化”等概念被用来强调集体文化层面对流行音乐意义的理解及音乐品味作为审美价值的重要性。流行音乐由此成为大众品位所赋予的文化,同时大众以流行音乐构建自己的身份。
(二)“场景”:流行音乐生产消费的概念框架
“场景”是理解流行音乐产消的重要概念框架。Straw认为“场景”超越特定地点,反映并实现不同群体间的关系状态,将“场景”理论化为“在地”和“跨地”两个维度的现象。[5]“在地”场景通过演出活动聚集粉丝,增强归属感;“跨地”场景指地理分散但审美相似的群体。还有学者提出“虚拟”场景作为第三维度,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网络互动。“在地—跨在地—虚拟”对应着流行音乐生产消费的发展历程,从传统的演唱会、到CD/mp3,再到如今的抖音,音乐场景的变化体现出消费方式的改变。
1.具身性维系音乐“场景”
具身性(embodiment)凸显了身体在音乐场景社会文化构建中的关键作用。在流行音乐研究领域,伯明翰学派通过结构主义与后亚文化理论,深入探讨意义生成过程,揭示行动者行为与文本创作对群体身份与抵抗意识的表达。Driver则指出,音乐场景作为社会文化空间,身体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具身性对于构建与维系音乐场景至关重要。[6]以《孤勇者》虚拟场景为例,小学生的“身体表演”引人注目,体操表演、“对暗号”言语互动或面部表情等共同维系音乐表演的活力与完整性,展现了具身性理论的实践意义。
2.情感交流提升音乐“场景”氛围
身体作为情感交流的媒介,在音乐场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7]在《孤勇者》的爆红视频中,与陌生小孩对歌词的互动、小学生拔河失利后的齐唱,都通过孩子“在场”为场景注入了独特的情感能量,使之成为一场别具一格的表演。对于同样沉重有力的歌曲,小孩与成年人的演唱能带来不同的氛围,这种氛围取决于不同参与者在音乐场景中的动作和演唱方式。因此,这一场景代表着:个体短暂地被联系在一起,所有参与者都存在着对类似喜悦情绪的想象。
3.“亚文化资本”:寻求身份认同
Thornton提出的“亚文化资本”概念,强调个体与同龄人文化和知识的契合度。[8]在媒体传播的影响下,社会成员从遵循社会定位转向自发参与和寻求认同,文化参与也从刻意设计转变为感官自然的音乐知识。《孤勇者》最初由博主在抖音平台助推发布,为提升“亚文化资本”,社会成员自发参与其传播的音乐虚拟场景,寻求身份认同,视听感官逐渐适应并习惯这种音乐场景,以达到与同龄人知识文化水平相符合的程度。MCN公司和网友造势、网红争相模仿,使受众不断进入相同场景,身体与场景不断互动,最终形成了一种文化迷因和自然的音乐知识。
结" "语
目前,流行音乐已经不仅是纯粹的听觉审美,而是与视觉审美共同构成了“音乐场景”。不同于阿多诺对文化产业等艺术复制行为的全面否定,本文更愿意将流行音乐视作社会环境和大众品位的文化产物。在流行音乐“场景”中,具身性和情感交流对构建、维系“场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成员自发参与并寻求认同。
参考文献:
[1] 赵志安.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报告2018[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9:3.
[2] 颜胤盛.数字音乐传播的变革:新驱动、新样态与新路径[J].人民音乐,2023(10):78-82.
[3] 黄斯琪,张晓宇.音乐运营管理中的新理念与实践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18(07):117.
[4] 臧志彭,张轩宇.价值链视角下全球音乐产业并购网络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4(01):44-57.
[5] Straw W. Systems of articulation, logics of change: communities and scenes in popular music[J].Cultural studies,1991,5(03):368-388.
[6] Driver C, Bennett A. Music scenes, space and the body[J].Cultural Sociology,2015,9(01):99-115.
[7] 王娟.参与、呈现、满足:虚拟世界的身体传播转向——基于数字平台“打卡”行为的分析[J].当代传播,2023(05):104-108.
[8] Thornton S.Club cultures:Music,media,and subcultural capital[M].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1996:1-13.
(责任编辑:庄" 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