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广东音乐改编的钢琴作品艺术特征

2025-01-18杜闻溪

当代音乐 2025年1期
关键词:广东音乐演奏技法钢琴曲

[摘 要] 广东音乐的前身是粤剧里表演的小曲和过场的音乐,在与我国各地区的民间音乐不断地交流融合的趋势下发展起来,其中20世纪初的大部分作品是民族器乐独奏曲和合奏曲。由这些作品改编的钢琴曲,汲取了西方音乐的创作技法,采用了民间曲调的素材,形成了兼容并蓄的音乐文化风格。在演奏技法上,要注意对民族器乐音色的模仿,可以通过调整触键方式去表现民族音乐神韵,从而体现出这类钢琴作品独特的风格特征。

[关键词] 广东音乐;钢琴曲;创作技法;演奏技法

[中图分类号] J624.1"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5)01-0160-03

广东音乐是产生于明末清初的丝竹乐种,大约有三百到四百年的历史,是一个较年轻的乐种。其曲调的前身主要是粤剧里表演的小曲和过场的音乐,通过改编,形成了流行的独奏器乐曲,吸收了多种传统音乐文化元素,如江南小调、江南丝竹、潮州音乐、客家音乐等,通常节奏明快,曲调丰富、柔美,结构别致、“加花”华丽。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在广东地区形成了一支专业和半专业化的写作队伍,产生了特别多的名家,代表人物有“四大天王”即吕文成、尹自重、何大傻、何浪萍,“何氏三杰”的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等,广东音乐器乐曲的创作出现第一个高潮,以琵琶、扬琴、二胡、三弦等为基础的编曲形式逐渐形成,涌现出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并得到广泛流传。

一、广东音乐的风格特征

(一)兼容并蓄的音乐文化

广东凭借其沿海地区的独特地理优势和宽松开放的人文环境,尤其是广州,成为了商品贸易全球化的枢纽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岭南文化长久以来形成的内引外联传统,加之这一地区中西文化的交融汇聚,为广东音乐的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广东音乐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吸收了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形成了兼容并蓄、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风格,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中西方音乐文化内涵。与此同时,广东音乐的改编钢琴作品在风格和演奏技法上也深受广东音乐独特韵味的影响,这些作品从音乐创作到演奏方式,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广东音乐本身进行了拓展和延伸。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音乐创作的理念上,也渗透到了演奏技法的运用之中。

(二)博采众长的创新理念

20世纪初,广东的音乐家们迈出了重要一步,他们开始创作器乐独奏曲,标志着器乐演奏正式从粤剧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随着这一时期西方音乐的传入,音乐家们不仅吸收了学堂乐歌和艺术歌曲所带来的音乐创作技法,还尝试将这些技法融合到广东音乐中。然而,随着实践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仅仅在曲式结构和曲调上进行创新是不够的。在与西方器乐曲的比较中,他们开始更加注重器乐本身的音色优化和演奏技法的提升,探索这些方面是否存在进一步改进的空间,以促进器乐独奏曲的更好发展。

吕文成先生在20世纪初进行了高胡乐器的创建与改良,将二胡丝线换为钢线,将定弦音提高四度,相应的也产生了新的演奏姿势和演奏方法,从而有了新的音响音色,诞生了高胡这件乐器,从而改变了广东音乐传统“五架头”的组成,使广东音乐成为独具特色的南方民族器乐品种。[1]为后续的广东音乐创作在器乐的运用上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发展方向。

(三)悠扬明快的旋律动机

广东音乐的曲调通常以短小的动机为基础进行变化和发展。广东音乐最初主要是以粤剧中的过场音乐和唱腔及民间小曲汇集而成,[2]所以旋律通常都以较短的乐汇、乐节为主,通过“加花”或变换节奏等各种方式推动乐曲进行,这也是中国传统民族器乐的多段体结构出现的主要原因。早期的广东音乐旋律走向较为平稳,曲调流畅而活泼,但是在节奏上变化规律较单一,并且音符松散。随着近代广东音乐不断发展,这些新涌现的作品在旋律和风格等方面都体现出了广东音乐的独特性,虽然总是重复旋律,但是听起来并不觉得冗长无趣,反而丰富多彩、悠扬明快,其音乐内容通常是对风俗性场景的描写,包括各种自然现象、景象以及意境,篇幅不大,形式多样,情感自然而真切。

二、广东音乐改编的钢琴作品的风格特征

广东音乐改编的钢琴作品在旋律上都有很明显的民族性特征,通常都是用民族调式进行创作,素材来自民间曲调,具有很强的音乐表现力,调式和旋律线条明确,个性鲜明,在此基础上运用西方音乐的创作手法改编成钢琴音乐,也逐渐形成了一种特定风格。

(一)线性的旋律特征

陈培勋先生的钢琴曲《平湖秋月》原本是著名的丝弦乐曲《醉太平》,是广东名作家吕文成先生的代表作,旋律流畅优美,曲调婉转而柔和,其旋律音调源于北方小调《闺舞》。陈培勋先生在保留原曲调风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钢琴多声部的作用,采用了自然调式的和声配置,以明朗平和的背景为衬,增加了流动性。这首钢琴曲是由三个部分构成的复乐段形式,乐曲第一段中,旋律在最上面声部,以合头或者合尾的形式将乐句紧密连接。第一句的短小动机素材反复出现,后三句以并头句的手法发展旋律,这是民族民间音乐中常见的重复技巧和手法。[3]

在部分钢琴作品中,会从多个广东音乐作品中提取素材改编创作而成,比如陈培勋先生的另外一个作品《卖杂货》就是结合了两首广东小曲《卖杂货》和《梳妆台》改编创作而成的。这首钢琴曲是再现单三部曲式A-B-A的形式,A段采用的是《卖杂货》的曲调素材,生动活泼,而中段就来源于粤剧小曲《梳妆台》,比较舒缓流畅,两者的有机结合更加能体现广东音乐的丰富多样性和高度的融合性。A段使用的是主调性作曲手法,整一段旋律带有叙述性,先是右手奏主旋律左手以和弦后半拍伴奏,节奏明快。高声部的琶音使音乐更加轻快、灵动,并且标有“中弱”记号,与前面形成对比,也为后面第一段的强收做准备,所以结尾的和弦终止于主调上,这也是中国作品中常出现的形式。

这首曲子也出现了很多民族调式共有的特征,就是二度加三度的组合,这些都是在民族调式中最常见的组合,并且吸收了广东音乐中对粤调声腔音乐的音调韵味趋于器乐化的效果,展现了民族音乐的韵律。

(二)丰富的装饰音和谱面记号

广东音乐中有许多比较华丽的部分,包括精巧的加花、变奏、装饰、滑音手法,这些作品情调的明朗、活泼与装饰音的巧妙运用密不可分,它不仅是旋律的润色,也是广东音乐的韵律独特得以充分体现的要素之一。在演奏这些装饰音时,不能只将其单纯地视为装饰,应该将装饰音的弹奏与乐句中音色的表达、对民族乐器的模仿以及个人的感受融会其中,才能表达出乐曲的内涵和意境。[4]

《彩云追月》的古筝独奏中,会经常出现单音的“摇指”演奏,在长音上出现的较多,这种“摇指”演奏意在保持音的进行,同时使乐曲更加流动。钢琴曲中通常会以颤音来代替“摇指”,听觉上会有相似的效果,使乐曲像流水一般清畅,衔接得更加紧密,也使民族乐器音响效果得到很好的体现。

(三)弹性的节奏和速度

广东音乐作为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重要的一部分,也非常注重板式的变化,像“散板—慢板—中板—快板—散板”的结构安排常有出现,这些节奏的范围没有较明确的界定,相对自由。所以在这些钢琴作品上,渐快“accel.”渐慢“rall.”“rit.”这两个记号会很常见,仔细比较后可以发现,做这些处理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乐曲的神韵。

在《旱天雷》的钢琴谱上,我们能看到“p”和“a tempo”(按原速)或者是“pp”和“a tempo”这类的组合总是出现,还会有“dolce”(柔和的)或者“cresc.”(渐强)写在一起。在《旱天雷》的第18小节是需要回原速的,但是在演奏时,第18小节的第一拍和第二拍的音需要柔和并且稍慢进入,然后在第三拍回原速,这样会比在第一拍回原速听起来更加流畅,使得与上一小节的衔接更加自然。同样,在41小节出现了“poco" rit.”(稍微突慢),就是为下一小节的“pp”和“a tempo”进入做准备,所以在弹奏第41小节的开头的一拍半时,可以做一个慢起渐快再回原速,这样处理会显得乐曲更加生动灵巧,衔接更加紧密而自然,若直接进入原速的话,会显得比较突兀,也比较难做到“pp”的柔和。

因此,先仔细聆听和分析广东音乐的民乐演奏版本再弹奏这些钢琴作品是非常好的选择,若是只看谱面记号,并不能充分理解乐曲所要达到的理想听觉效果,听民乐演奏的原版本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对乐曲的理解,由此从感性上获得对广东音乐节奏、速度力度等方面的初步印象,再进行钢琴弹奏的练习和思考,必然能使钢琴演奏更上一层楼。

三、广东音乐改编的钢琴作品的演奏技法

我国的传统民族乐器具有独特的音色特点,钢琴虽然是一种键盘乐器,但是它的音色十分繁复,并具有很强的音色模仿能力和可变性。20世纪初,作曲家在进行钢琴作品创作时,要求民族化的创作思维更加严谨,带动了广东音乐改编的钢琴作品创作的进一步发展。[5]对民族乐器音色的模仿是这种钢琴作品创作与演奏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在塑造形象、表现民族音乐神韵、渲染情绪、体现民族性的风格、描绘乐曲的意境等方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民族乐器音色大不相同,模仿这些乐器的音色和神韵也要运用不同的演奏技法。

(一)民族器乐的音色运用

古筝是传统的弹弦乐器,音色较明亮,演奏时通常都会让人有一种行云流水的感觉。所以在模仿弹弦乐器时,要注意音色的清透明亮,在演奏乐曲时,流动性和持续性需要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包括模仿刮奏,这对于乐曲的衔接、过渡和整体的流畅性起到很大的作用。比如在平湖秋月中第一段出现的用连续琶音奏的主旋律,每个琶音最上面是旋律音,在弹奏时要保持高音的清透和明亮,以及琶音的流畅,就像在古筝上弹弦的感觉一样,积极使用手腕关节,弹奏时手指紧贴琴键并且均匀地快速跑动,营造轻快、灵动、有弹性的音色。

二胡在广东音乐中出现的频率也是很高的,它的情绪表现有很大的兼容性,这些与它的弓法和指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震弓、跳弓、连弓,还有最具特色的滑音和抹音。但同样也要注意它的节奏和弹性音色,在钢琴上通常用单倚音来模仿二胡的滑音,在弹奏这种装饰音时尽量以快速和轻盈的方式,这样使乐曲听起来更灵巧并且音色更有弹性。

竹笛在广东音乐中出现的也很多,包括曲笛和梆笛。曲笛的声音比较绵柔悠长,音色饱满而委婉,梆笛的声音高亢明亮,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在钢琴演奏时,时值长的颤音可以很明显地体现出这样音色的特点,在弹奏时要结合速度、力度让音色亮出来,才能表现出竹笛音色的潇洒和高亢的质感。

(二)触键方式

在钢琴演奏过程中,表现音乐意境的基本手段之一便是触键,也就是钢琴演奏技术的核心。音色作为音乐四要素之一,用触键来改变音色就是在追求“最直接”的表现不一样的音乐风格与情绪。其实现代钢琴已经有着非常丰富的表现力,在声音的层次、幅度和音色的变化上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6]钢琴的音色应做到“强而不炸,弱而不虚”。[7]广东音乐中有很多需要体现流水般音色的地方,演奏者在演绎这些作品时需要仔细思考其中线性旋律的关系,仔细聆听并且分辨手指落键后的效果是否跟随旋律走向,使得演奏和音响效果在最大程度上保持流动性。

比如模仿琵琶和古筝的刮奏及琶音,在钢琴曲《平湖秋月》的第13小节,出现了连续的琶音或分解和弦,右手是六十四分音符的上行琶音和下行的分解和弦,在弹奏这种音型的时候,触键要利落干脆,不能拖沓,下键时需要手指贴键快速触键,这样手指就可以快速地反应。同时还要注意每个手指下键时力度均匀,合理控制手腕的力量,才能使声音效果轻盈明快,整体效果更加流动自然。这种触键方式需要对纯重量弹奏法有很好的掌握,尤其是在运用到这种歌唱性强的乐曲中,我们需要配合指尖的集中、手指的支撑和整个手臂直至手腕的放松状态,并且能完全控制重量的传递,更好地让指尖触键时达到理想效果。

除了独奏曲之外,广东音乐还有很多民族乐器合奏的作品,包括琵琶、古筝、竹笛、二胡、扬琴和打击乐等,在合奏时会有不少乐器的齐奏,所以音量较大,这些在改编的钢琴曲中也会有相应的触键方式。比如在《双飞蝴蝶变奏曲》的倒数第二个变奏,宽广的速度加之左右手和弦上的每个音都有重音记号,并且力度记号是“fff”,表情记号“pesante”(沉重的),在这种标记下重音和弦,需要使用配合身体爆发力的重量弹奏法,这种弹奏法可以运用整个身体的爆发力配合上身及手臂的重量弹奏,通常是在曲子开头、结尾或者是最辉煌的地方,追求的是一种宽广而丰满的声音效果。下键时要快速,手指贴键,上半身要有足够的支撑,但是下键后的瞬间,手指撑住的同时,身上要放松下来,所以在触键时的瞬间,爆发力是决定音色的关键。

结" "语

对于任何一种文化形式而言,保留其传统内容的同时融合新的工具和形式,是促进其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样才能确保民族音乐文化在适应现代音乐文化潮流的过程中保持其独特个性。在广东音乐改编的钢琴曲中,每首作品在音色处理和触键技巧上都展现出独特的差异,并且在整体风格特征和演奏技法上也都具有鲜明的特性。因此,演奏者需要熟练掌握多种触键方法,并能够根据具体乐曲的需求灵活运用,以更好地把握这些作品的音色、意境和音乐形象的展现,从而更有效地传达地区音乐文化的精髓。

参考文献:

[1] 何平.谈吕文成对广东音乐发展的历史性贡献[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04):14-15.

[2] 李复斌.“广东音乐”旋法特征探究[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7(03):58-63.

[3] 倪晓云.钢琴曲《平湖秋月》的艺术性阐释[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9(03):39-42.

[4] 顾晓晖.根据广东音乐改编的中国钢琴作品的风格及演奏特点探析[J].黑河学刊,2010(10):64-65.

[5] 牟静静.建国初期中国钢琴改编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6] 郝伟智.探索钢琴演奏中的触键技巧与音色效果[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3(04):32.

[7] 王大立.钢琴艺术之路[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9:119.

(责任编辑:韩莹莹)

猜你喜欢

广东音乐演奏技法钢琴曲
广东音乐:风靡一时引潮流之先
广东音乐在高校的传承和发展
20世纪以来广东音乐的海外传播研究
乡间晨雨(即兴钢琴曲)
夜的钢琴曲(六)
论“广东音乐”的名实之变
布洛赫中提琴希伯莱组曲演奏技法剖析
钢琴作品《筝萧吟》的作品分析与演奏技法
王建中钢琴改编曲的民族特色
唢呐常用演奏技法与声学参量关系研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