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歌剧选段《沂蒙山,永远的爹娘》艺术特征及演唱技巧探究

2025-01-18周红

当代音乐 2025年1期
关键词:民族歌剧沂蒙山演唱技巧

[摘 要] 《沂蒙山》是我国众多原创民族歌剧中的经典之作,演出规模宏大,不仅巧妙地将红色革命精神融入其中,还借助这一特殊的艺术载体传播了沂蒙精神,其中的唱段《沂蒙山,永远的爹娘》更是深受观众喜爱。该歌剧以生动的故事情节、丰富的音乐表现,展现了沂蒙地区的历史变迁以及当地人民的爱国精神,这种精神并未随时间流逝而消亡,反而通过赋予新时代意义得以世代传承与弘扬,时至今日,沂蒙精神的意义仍值得深究,仍然激励着新一代中华儿女砥砺前行。

[关键词] 民族歌剧;《沂蒙山,永远的爹娘》;艺术特征;演唱技巧

[中图分类号] J642.5"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5)01-0118-03

一、创作背景

沂蒙山区是早期革命区,习近平总书记曾于2013年到山东临沂调研,在此期间提到沂蒙精神的时代意义以及传承沂蒙精神的必要性。在党的十八大后,当地政府及群众积极响应,不仅落实了党的有关指示,还将民族歌剧《沂蒙山》的创作及排演视作一个重点项目,希望借此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1]。这一歌剧围绕着沂蒙山进行创作,深入挖掘了革命战争时期的感人事迹。据记载,当时老区仅有420万人口,却有140万人次参军,数不清的沂蒙人民为革命能够取得最终胜利而付出了血的代价,这段历史值得被后人记住,这种大无畏精神更值得被世人传扬。民族歌剧《沂蒙山》由栾凯作曲、王晓岭和李文绪编剧,黄定山导演对人物、剧情以及与音乐的配合等方面都进行了精心编排,同时在王丽达等人的演绎下将那些故事再现于舞台之上,其旋律极具地方特色,可见大量的山东民歌元素、戏曲元素,尤其是沂蒙山小调的应用,不仅保留了原始的音乐风格特征,还与剧情的发展以及人物的塑造完美契合,使得整部歌剧更加生动感人[2]。

二、《沂蒙山,永远的爹娘》的艺术特征

(一)曲式结构

选段《沂蒙山,永远的爹娘》出现在整部歌剧的第六幕,不仅是最终的选段,还是剧中角色“海棠”的主要唱段。这一唱段为咏叹调,抒情色彩极为浓郁,最开始便出现了《沂蒙山小调》中的经典旋律,不仅用于点明主题,还用于强调文化背景,不仅体现了主创团队对革命历史的尊重,还展现了他们对艺术创作创新的热情。为了凸显宏大的意境以及沂蒙儿女英雄般的豪情壮志,主创团队在此处加入了合唱元素,且从音乐结构来看,三个乐段以递进的方式向前行进,共同构成了并列单三部曲式,音乐情感是被逐步推向高潮的[3]。整个唱段围绕着A宫调性展开,前两个片段以E徵五声奠定了基础,c’段则是这个唱段的高潮,这意味着,无论是音乐本身还是人物情绪都已经达到了最高点,最后在bB五音上结尾,给了整首作品一个完满的结局。

故事由悠扬的笛声开始,节奏缓慢,氛围沉静,A乐部的构建充分展现了主创团队的精巧构思,其中的乐段a与a’有着相同的音乐材料,区别在于后者对旋律进行了变奏,在人物塑造方面后者显得更为饱满。a乐段的旋律线条是流畅的,共4个小乐句且分别代表着起、承、转、合,前8句以叙述性内容为主且多为回忆,后11句则以情感表达为主,通过速度的变化(86-90)实现了旋律线条的拉长、展现了情绪的变化,尤其是在歌词“血洒战场”对应的谱例上,出现了连续的5个重音标记,意味着情绪更为强烈,是沂蒙儿女决意为革命牺牲的悲壮之情。a’乐段实际上是a乐段的变化扩充,以穿插经典沂蒙山小调素材为手段,将人物形象变得更为具体甚至多了一丝俏皮感。

在B乐部中,b段可以拆分为“4+4”+“4+5”形式的反复乐句,且二者之间构成了对比关系,与a段相比时,情绪是变化的,素材是相似的,这一点从音域及节拍等元素中都可以看出,通过再次变化速度(90—64)实现了人物情绪的再度升华。此外,b段中使用的音乐语言与歌词的贴合度极高,看似是诠释沂蒙山水好风光,实际上是通过这种赞美来加强音乐的记忆点,从而为后续的音乐发展走向进行铺垫。

C乐部中的亮点在于c段的合唱环节,这是全曲的高潮部分,是情感与音乐高度融合的地方,虽然歌词未见变化,但力度(ff)是更强的、情绪是更为饱满的,四个声部同时演唱给人以气势恢宏之感,且四个全音符均加上了重音标记,巧妙地突出了对沂蒙山的赞美之情,考虑到听众的听觉感受,相同的歌词配合不同的旋律可使人感到新奇。

(二)旋律特征

作品在最开始使用了音区较小的分解和弦,营造了一种如诉说般的旋律基调,在为观众绘制一幅沂蒙山水画的同时做好情感表达的准备。a段的第一句给人以动静相称之感,这得益于左手部分的和弦与低音设计,第二句更多的是叙事,作者以柱式和弦区别于第一句,节奏变得更为短促、更加紧凑,艺术效果是不同的,甚至可以说是有明显反差的,用以展现主人公在历经风雨之后的内心变化。a’段不仅是对前一段的变化与重复,更是一种补充,是新活力的来源,特别是第49小节出现的重音记号和连续柱式和弦,均为情感变化的推动力。

b段的特点在于加入了民族五声和声,民族风情更为浓厚,为旋律的发展奠定基础,还原G的出现使这一段变得更为温暖、更为柔和,而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柱式和弦的反复保证了这一段旋律的连贯性。在b段的变化重复部分主要使用了柱式和弦,且相比b段补充了7个小节,紧接着出现的十六分音符是短小且密集的,三连音是连续不断的,这种做法也使得情感表达拥有了一个更强的推动力,给人以情绪层层递进之感,且当乐曲行进到第70小节时出现了一次调性的转变(E徵—降B调),再次形成了一种推动力。主创团队在结尾部分以三连音为基础,加入了更加密集的六连音音型,且左手伴奏的每一个音符之上都出现了重音标记,这也标志着已经来到了全曲的高潮部分。

(三)伴奏织体

声乐演唱这种艺术形式对演唱者的技艺水平及其情感体验都有较高的要求,同时也需要以钢琴伴奏曲衬托或是引导,尤其是词曲结合的钢琴伴奏,不仅可以起到营造音乐氛围的作用,还可起到推动音乐发展的作用,因此,在分析艺术特征之时应给予伴奏织体以更多关注[4]。

就A乐部第9—12小节而言,主创者使用了小音区的分解和弦,且这种和弦或用于表达欢快的情绪,或用于表达舒缓的情绪,在这里为第二种,给观众的感受应当是静中有动、平稳流畅的,仿佛一艘小船正轻轻地飘荡在湖面之上。第17—20小节与第9—12小节之间是对比的关系,伴奏织体采用了柱式和弦,体现了这一类和弦共有的特点,即铿锵有力、庄严大气,用于贴合主人公在历经风雨之后内心更为坚定也更为从容这一变化,且短小而紧凑的节奏与此前的琶音演奏在情感表达方面有明显不同,而这种戏剧性的反差不仅为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听冲击,还优化了对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效果。第28—52小节则是对第9—27小节的变化重复,其旋律是经过扩充的、情感是经过积累的,重复原有主题并加入新元素的目的是为后续的情绪爆发做好铺垫。

B乐部中出现了大量的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不仅保留了这种和弦本身的流畅性特点,还多了一丝灵动感与活力。主创者于第53小节加入了具有民族五声调式特点的和声,使得这一部分呈现出更为浓郁的民族风情,紧接着的一个小节出现了还原G,不仅与此前的旋律相互呼应,同时也使得音乐色彩变得更为柔和,这增强了音乐的连贯性。

C乐部与B乐部有着极为相似的结构,均是对一个乐句+一个乐句的整体重复,最明显的区别在于结束部分,即C乐部有7个小节的补充内容且完全是柱式和弦。就第85—87小节而言,正因使用了柱式和弦,音乐才显得更为饱满,色彩才显得更加丰富,此外,短小的音符以及用于连接的三连音共同构成了一股推动力,推动着音乐的情绪向前发展。“永远的爹娘”一句位于结尾,当中的“娘”字对应着快速跑动的六连音,与左手的重音和弦相互呼应并将旋律推向了高潮。

三、《沂蒙山,永远的爹娘》的演唱技巧

(一)“咬字”与“发声”

A乐部以曲调悠扬、情感细腻为主要特点,这也是剧中人物“海棠”的内心独白,属于女高音唱段。第一句位于女高音声乐演唱的舒适区,于开口演唱前应深吸一口气并充分打开腔体,为了给人以深情的诉说之感,演唱者应当将气息沉下来并轻轻地送出,在表达情感时切不可过于用力。结合歌词内容来看,“都有自己的爹,啊都有自己的娘”一句中的“都”和“有”字一定要咬准字头,又因其韵母均为“ou”,为此一定要做好归韵,发音过程中还要保证腔体通畅,才能更加清晰地唱出歌词。而“爹”字的演唱更加强调气息的控制,由于对应的旋律为八度大跳,为此一定要保证气息连贯且尽可能不做换气处理。在唱到“都有自己的儿呀,都有自己的女,送上自己的亲骨肉”一句时,要求发音是清晰的、情感是递进的。演唱者在唱到“儿”和“女”字时,不仅要抬起笑肌,还要保持内口腔呈现拱形,而在唱到“亲骨肉”三个字时,应当注意每个字上的重音标记,通过控制喉头位置并更多地使用胸腔共鸣,以发出更为结实、更有力度的声音。在唱到“都像花样的美,都像火样的旺”一句时,速度相对更快、旋律更为流畅、情绪更为强烈,演唱时应更多地使用头腔共鸣。唱到结尾处的“铭刻荣光”一句时,语气应当是更坚定的,处理长音“荣”字时应当竖起口腔形状再发出“u”音,同时以足够的气息去支撑,还可借鉴美声中的“拉宽渐慢”唱法,以此唱出沂蒙儿女对于革命的决心。此外每一句中的最后一个字大多是以“ɑng”为母音的字,这些字都是后鼻韵母字,为此发音位置较靠后,演唱者应先找准“ɑ”音并以舌根抵住软腭,确保气息可以从鼻咽腔通过,然后再韵归至“ɑng”音,而为了保证音色足够明亮,演唱者一定要找准头腔共鸣的位置。

B乐部一开始便大赞沂蒙山风光,同时将深厚情感蕴含在了“巍巍蒙山高,亲亲沂水长”一句中,其旋律是更舒缓的、状态是更从容的、声音是更浑厚的也是更立体的,演唱“巍”字之时要做到字头清晰,延长处理应当放在其复韵母“ei”上,考虑到这一复韵母处于靠前的位置,演唱者应当以硬口盖用力,确保声音能够鼻咽腔出,这关系到声音的清晰度,又因这一句的音区跨度较大,为此在演唱“高”和“长”这两个字之时,一定要注意控制真假声的比例及其转换,且一定要以横膈膜的力量撑住演唱,以最开始的“巍”字发音位置为基准,保持歌唱位置始终统一。当唱到“人人那个都说,沂蒙山好”一句时,演唱者应当调整自己的共鸣位置并适当地收窄腔体,突出中低声区的胸腔共鸣以得到更为扎实且更加明亮的声音,带着希望去演唱。

尾声部分的亮点在于合唱部分,通过与“海棠”领唱相结合,将情绪推向了最高点,演唱者需要使用统一的音色完成这一段的演唱,由于演唱长时间地处于高音区,为此一定要以气息支撑住,以调动机能为前提,在完全打开腔体的前提下处理好每一个字甚至是字与字之间的衔接,确保高音的演唱一步到位,以此传达沂蒙儿女坚定的革命信念[5]。“永远的爹娘”一句是一个长乐句,其情绪是越发激进的,由于音域整体上移了八度,为此演唱者需要先深吸一口气并从心理上做好准备,还要以横膈膜以及后腰力量作为支撑,充分抬起软腭以确保气息的自然流动,既要使用头腔共鸣还要控制假声的比例,在演唱“娘”字时,要注意后鼻音尾韵母的发音方式,以此得到高亢而明亮的声音。

(二)演唱速度的把控

A乐部之中先后出现了五次速度变化(周红),巧妙地配合情感并实现了递进,音乐本身与歌词之间紧密贴合,用于表达“海棠”对孩子的思念以及失子的悲痛,使得英雄儿女的崇高形象变得更为具体。前两次速度变化不算明显,配合和弦的变化(分解和弦—柱式和弦)将情感的细微变化了出来,当唱到“都像花样的美”一句时其情感是持续推进的,演唱者应当心怀希望并坚定语气,在唱到“铭刻荣光”一句时其演唱速度是逐渐减慢的,且作为A乐部的最后一句出现了多个重音标记,无论是重复的歌词还是被拉宽的旋律,都是为了表达沂蒙儿女对革命的坚定信念,戏剧冲突极大地吸引了听众的注意力,带动着观众的情绪起伏并给予观众以更多的鼓舞。

B乐部最开始的速度是64且演唱一直是稳定前行的,到了尾声即高潮部分进行了速度变化,转调之前为70而转调之后为78,合唱的加入使得音乐更加恢宏,并与独唱相互呼应,共同描绘了沂蒙山的壮丽景象,蕴含了沂蒙人民的深厚情感,这都是演唱者需要体现出来的。“巍巍蒙山高,亲亲沂水长”是需要反复演唱的,情绪是经过点滴积累才到达顶点的,此时的“海棠”应当是激动且自豪的,最后一个“娘”字应当在13拍的强力度之中收尾,并为整首作品画上圆满的句号。

结" "语

民族歌剧《沂蒙山》以深刻的主题、丰富的内涵、贴近生活的表达方式、极具感染力的舞台演绎而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生动展现了沂蒙山区的壮美风光,讲述了沂蒙儿女的英勇事迹,传扬了深沉的民族情感和崇高的精神追求。作为整首歌剧之中最为经典的唱段,选段《沂蒙山,永远的爹娘》展现出了深远的艺术研究价值,曲折的故事内容以及饱满的音乐形象是生动又饱满的,舞台表演也是极为精湛的,使观众能够沉浸在新时代沂蒙精神谱写的新乐章之中。通过对艺术特征的多角度分析以及对演唱技巧的总结,不仅可以深刻地感受民族歌剧独特的艺术魅力,还可以为歌剧演唱者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参考文献:

[1] 栾凯曲.民族歌剧沂蒙山精选唱段集萃[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23.

[2] 李晓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3] 张霄洁.歌剧唱段《沂蒙山,永远的爹娘》的艺术特征与演唱分析[D].南昌大学,2022.

[4] 张钰莹.咏叹调《沂蒙山,永远的爹娘》艺术特征及演唱分析[D].西安音乐学院,2021.

[5] 李婷婷.论歌剧《沂蒙山》海棠的音乐形象塑造和沂蒙精神[D].山东艺术学院,2022.

(责任编辑:庄" 唯)

猜你喜欢

民族歌剧沂蒙山演唱技巧
沂蒙山小调
沂蒙山小调
沂蒙山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民族歌剧创作的往日辉煌与现实危机
新时期下民族歌剧发展思考和建议
陆在易艺术歌曲《祖国,慈祥的母亲》的演唱分析
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研究
基于普契尼歌剧《图兰朵》的演唱技巧鉴赏
浅析咏叹调《我怀着满腔热情》旋律特点及情感表达
浅论西洋歌剧对中国现代民族歌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