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肖邦《c小调夜曲Op.48 No.1》的音乐特征与演奏技巧分析

2025-01-18郑淙姜薇

当代音乐 2025年1期
关键词:音乐特征夜曲演奏技巧

[摘 要] 夜曲是具有安谧恬静气质的器乐体裁,旋律宁静而忧郁。最先把夜曲运用到钢琴音乐中的是19世纪初英国的作曲家约翰·菲尔德,他创作了20首夜曲,到了浪漫主义时期,肖邦在继承的基础上使夜曲具有更深刻的内涵,他的创作展示了夜曲体裁的多种可行性,已然将深邃的内容和浪漫不经意地体现在其音响效果之中,情感表现也从单一的具有优雅韵律的钢琴小曲发展到戏剧性与抒情性相统一的钢琴作品。本文以肖邦《c小调夜曲Op.48 No.1》为例,通过对这首夜曲的曲式结构、和声、旋律和节奏特征进行详细的阐述,对演奏中触键、踏板的运用进行分析,更好地领略肖邦夜曲的美。

[关键词] 肖邦;夜曲;音乐特征;演奏技巧

[中图分类号] J657"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5)01-0095-03

一、作品介绍

(一)作者简介

肖邦,波兰作曲家、钢琴家。作为波兰人,他有着满腔的爱国热情,波兰运动虽“屡战屡败”,但肖邦却始终心系祖国,他的音乐中蕴含着不屈不挠的波兰民族精神,他通过自己的创作向世界推广波兰的民族音乐文化;作为一个音乐家,他的音乐语言与众不同,在古典音乐的基础上发挥浪漫主义音乐的色彩。丰富地演示着各种音乐体裁新颖并可行的魅力,如夜曲、练习曲、前奏曲、波罗乃兹、圆舞曲、叙事曲和谐谑曲等;作为一个音乐家,他的作品具有个性化的音乐语言,在吸取古典音乐养分的同时,勇于创新,赋予了夜曲、练习曲、前奏曲、波罗乃兹、圆舞曲、叙事曲和谐谑曲等体裁新的意义;作为一个作曲家,他的创作精力主要集中在钢琴创作上,例如《c小调夜曲Op.48 No.1》 《降E大调夜曲Op.9 No.2》《A大调波罗乃兹Op.40 No.1》《g小调叙事曲》等钢琴作品都是他的经典之作。因此他也被人们誉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1]。他的夜曲创作独具一格,不再拘泥于传统交响乐的写法,和声运用新颖大胆,旋律优美绵长,强调色彩变化,结构形式自由多变,注重节奏的个性表达。

(二)创作背景

1839年至1843年的夏天,肖邦与作家乔治·桑的感情极为密切,这段感情给他带来了许多情感波动,激发了他极大的创作灵感。肖邦的这首《c小调夜曲Op. 48 No. 1》就是创作于1841年,1840年代的欧洲正处于浪漫主义艺术的高峰期,极其强调个人情感和主观体验,人们强烈地渴望追求新的理想,表达自我的感情色彩,肖邦的音乐深受这种环境影响。与早期作品不同,他的这首作品中蕴含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虽身处巴黎,但他对波兰的命运和独立事业始终保持关注,波兰十一月起义失败后,他再也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但他一直通过音乐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自由的渴望,强烈的民族情怀贯穿乐曲始终,带有浓厚的民族主义和英雄主义色彩。因此《c小调夜曲Op. 48 No. 1》不仅体现了肖邦个人的情感深度和艺术创新,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的动荡和文化潮流的变化。

肖邦的夜曲创作深受英国作曲家约翰·菲尔德的影响,在他的基础上不断继承和发展夜曲内涵。此外,从《c小调夜曲Op. 48 No. 1》中出现的多声部音乐,不难看出这是从复调大师巴赫的赋格中学习到的对位法的技巧,其他作品中也能看出这个特点,例如肖邦早期的练习曲《bA大调Op.25 No.1》和肖邦晚期的钢琴作品《f小调第四叙事曲Op.52》《第三号钢琴奏鸣曲》等。在《c小调夜曲Op.48 No.1》这首夜曲的旋律上肖邦对意大利歌剧美声唱法有着充分的理解,作品中体现了强烈的歌唱性和抒情性[2]。例如意大利歌剧作家贝里尼的作品就是影响肖邦夜曲创作的一个因素,作品从呈示部悠扬舒展的曲调开始,在展开部推向顶点,再现部又由昂扬回到轻柔的格调。展现了肖邦式的悠长、典雅和精致,将戏剧性、悲剧性和抒情性很好地融在一起[3]。

(三)曲式分析

肖邦《c小调夜曲Op.48 No.1》集抒情性、戏剧性与悲剧性为一体,由A、B、A1、Coda组成,是典型的动力性再现的复三部曲式(见图1)。

A部为再现单三部曲式,由三个小乐段(A、B、A1)构成。A段1—8小节,4+4的结构,c小调,方整性结构平行乐段。a句1—4小节,核心动机,主题(见谱例1)

谱例1:

核心动机2小节,2音动机,a句后2小节与前2小节在材料上各不相同,属于“动机+并置”的主题模式,结束于c小调D7-t的正格半终止。a1句转到a句的平行大调bE大调,调性对峙,又向一级关系调转调进入g小调,旋律加花和节奏的填充与a句形成迭奏关系,于a句属平行乐句。B段9—16小节,与A段成派生对比关系,b句9—10小节与11—12小节在bD大调与它的二度下行c小调上进行转调模进,乐句旋律色彩更加饱满丰富。c句13—16小节,由“原型——模进——收束”模式转到bE大调展开乐句。A1段17—24小节,一乐句一段式,减缩——扩充再现,在A段a句的基础上采用一系列的经过音及辅助音进行延伸发展,离心力导致调性延迟回归,结束于c小调半音阶下行k46-D7-t的完满终止。

B部为单二部曲式,由C、D、D1(不计入结构)组成。C段25—48小节,d句以mi为主要音环绕展开,d1句以模进的手法形成d句的平行乐句,波音演奏加花。D段33—40小节,转调性乐段,e句G大调开始向A大调模进,旋律线条舒展自由。d2句为再现句,回归c小调巩固调性,旋律线条进入内声部。D1段是D段的重复,调性回到D段的G大调,并加入大量三连音节奏,加厚了伴奏织体的听觉效果,同时,连续平行八度音程的融入,加强了气势感,推动乐曲达到高潮,45小节。转入C大调,随后音乐在最高处荡气回肠,一泻直下,极具戏剧性发展,震人心魄中引出再现部。

A1部调性c小调,和声变化极为细微,但旋律隐藏在材料中,织体发生了变化,极大的加厚进行填充,为A部的动力再现。主题又出现三次和弦伴奏织体,每次转换都用了新的音型,情绪由原来A部的悲伤沉寂转换为激动澎湃的表情,丰富了乐曲,进一步承接中部的戏剧性效果,使乐曲动人心魄。在第72小节旋律音戛然而止,但和声那不勒斯和弦的出现阻碍终止,扩充后接尾声(Coda)。

Coda为73—77小节。第 72 小节出现了riten 记号,速度舒缓一直到全曲完美结束在c小调主和弦。

二、特征与演奏分析

(一)和声

在肖邦的创作中,那不勒斯和弦随处可见。如《c小调夜曲Op.48 No.1》《#c小调夜曲 Op.27 No.1》《F大调夜曲Op.15 No.1》等。大量地使用那不勒斯和弦,是肖邦音乐个性化的体现,也体现了肖邦的创作在调性上的突破与创新。如《c小调夜曲 Op.48 No.1》的21小节,那不勒斯和弦的出现增强了乐句的表现力。夜曲Coda71—72小节,那不勒斯和弦的离调到那不勒斯和弦接属九和弦的半完全进行,丰富和声语言的同时也使整部夜曲更具悲情的情感深度。半音化和声也是肖邦作品中经常使用的和声语言。半音化和声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色彩,23—24小节半音阶下行制造出一种不稳定感和紧张感。这种半音变化在情感上给人一种不安的感觉。呈示部28小节开始属变和弦接主持续音基础上的主属和弦的交替出现,巩固了c小调的同主音大调C大调的调性。值得一提的是,这首夜曲的主题作为主要旋律在呈示部的A段中出现了三次,然而肖邦却给这三次几乎一模一样的旋律配了三种完全不同的和声,音响效果也变得不一样,从视听上有了三次不一样的情绪和色彩。第一次的和声格外沉重(见谱例2),第二次的和声开始变得明亮饱满(见谱例3),而第三次出现的和声就像是黑暗中破土而出的力量(见谱例4)。在第三次和声内声部连续下行音阶的细节中蕴含着千变万化的情绪。

谱例2:第一次主题

谱例3:第二次主题

(二)旋律

在肖邦的这首夜曲中,旋律的装饰性和歌唱性是极有特色的。全曲运用了大量的装饰音,如倚音、经过音的出现,增加了这首夜曲的趣味性和感染力,也体现了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风格特征。例如在呈示部第4小节出现的倚音,为旋律加花,丰富旋律线条的同时,还增强了音乐的连贯性与流动感。在展开部反复段第41-48小节,连续三连音的出现作为半音装饰音丰富了旋律声部,给人以慷慨激昂的情感,音乐情绪随之达到高潮,推动了音乐的紧张感,增添了乐曲发展的戏剧性。

谱例4:第三次主题

而旋律的歌唱性则体现在呈示部开头谱面标记的“mezza voce” ,意大利音乐术语,意思是“半声”,指的是以柔和、中等音量演奏或歌唱,带有一种内敛和控制的情感表达。想要演奏出好听的旋律必须先学会怎么像意大利歌手一样唱歌。“mezza voce”的处理增加了作品的细腻情感和表达深度。右手为两个级进上行的半音化环绕以及二度关系的十六分音符的级进上行,左手伴奏和声沉稳内敛,旋律声部的歌唱性一览无余,仿佛是在夜晚的宁静中低声倾诉,柔美自然。

(三)Rubato节奏

肖邦的《c小调夜曲Op.48 No.1》以其深情的旋律和复杂的情感表达而著称,其中rubato(弹性节奏)是一个重要的节奏,也是肖邦作品中一个极具特色的表现手法。rubato使演奏者可以更自由地阐释乐曲的情感和音乐表达中的细微差别。通过细微地调整节奏,演奏者可以更好地传达作曲家的情感意图,从而使音乐更具感染力。例如在展开部第41—47小节,旋律声部主要音下标重音记号,连续八度的三连音作为伴奏织体填充,演奏者在演奏时节奏可做适当加快变化,从而更好地推动音乐向前发展,使音乐更具戏剧性。接入第48小节时,riten(渐慢)和accel(渐快)节奏符号同时出现,音乐在这一小节自由伸缩,给予演奏者发挥空间,使他们能够在严格的节拍框架内实现情感的自由表达,并为接入再现部做速度准备。rubato节奏的出现,不仅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和情感深度,还使音乐更加灵活和自然,突出了不同部分之间的各种对比,提升了整个作品的艺术价值。

(四)触键与音色

在肖邦《c小调夜曲Op.48 No.1》这首夜曲中,触键的细腻与琴键的控制对演奏效果至关重要。总的来说呈示部的音乐相对比较柔和,右手的旋律需要特别轻柔和流畅。为了达到这种效果,演奏者应使用手指的自然重量来触键,同时保持手腕和手臂的放松。触键时指尖应接触琴键的最上方,以确保每个音符都能被清晰而温柔地演奏出来。在展开部的第30小节,左右手都是波音的地方,虽然谱面标记为 pp(pianissimo,很弱),但相较其他声部,还是要重点突出右手小指的力量,控制其他声部的触键力量。演奏这一小节时,手掌可以平铺在琴键上,微微支撑,手腕放松,用大臂的力量带动手肘,使指尖倾泻中轻柔流动出音响效果。第38—47小节,快速的连续柱式和弦的出现,使情绪越来越激烈并达到高点,这一段落则要求演奏者坚定地触键。演奏者需要通过手臂的力量结合手指的力度来实现每个音符的清晰和有力。触键应果断而有控制,确保节奏的稳定和力度的均匀。再现部回归音乐原本的抒情风格,三个声部的出现造成三种不同的触键方式。旋律声部需指尖直接触键,伴奏声部则需指腹贴键弹,同时注重旋律线的连贯性和伴奏声部的和声转换,展现出乐曲的丰富层次和细腻情感。

(五)踏板

踏板的正确使用在演奏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演奏者可以在不同段落中运用不同踏板的踩法,以达到在表现出饱满的音乐层次感和表达情感起伏方面更具有张力。在肖邦《c小调夜曲Op.48 No.1》中,可以通过不同的踏板踩法以更好地表达出乐曲细腻的音色变化和情感从低沉到慷慨激昂的情绪转换。例如,在乐曲呈示部a句,左手和弦需要的音响效果是悠长的,延音踏板(右踏板)的使用可以使得左手和弦的声音更加悠扬,右手旋律声部则需通过踏板的频繁变化保持清晰和流畅。在呈示部第29小节开始出现波音后,就要格外卡好踏板与踏板之间的踩换,做到音与音之间的保持连接,维持音乐色彩的丰富。但也要注意不要混踩踏板,造成乐曲的浑浊感。在第37小节,当乐谱中出现标记有 pp(pianissimo,很弱)的力度记号时,可以适当加入弱音踏板(una corda),刻意控制声音减小,为音色增加一抹柔感。但也要注意不要过度使用弱音踏板,过度依赖弱音踏板可能会掩盖演奏者对力度变化的控制能力,削弱演奏者对乐句动态层次的细腻处理,使演奏显得平淡无味。在接下来出现 cresc.和 ff(fortssimo,很强)的力度记号时,演奏者可以通过逐步增加踩踏板的力度和频率,使音乐逐渐达到高潮,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力,使乐曲充满戏剧性和表现力。

结" "语

肖邦的《c小调夜曲Op.48 No.1》不仅是一首出神入化的钢琴作品,更是一部充满悲情和戏剧性的音乐杰作,这种抒情高度带动了钢琴音乐的发展,是难得的艺术孤品。对这首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阐述,不仅帮助演奏者更好地诠释音乐,也使听众能够更深刻地体验到肖邦音乐的独特魅力,对后世的音乐创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索洛甫磋夫.肖邦的创作[M].中央音乐学院翻译室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0.

[2] 王冬阳.肖邦夜曲的歌唱性演奏技术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2.

[3] 于润洋.悲情肖邦:肖邦音乐中的悲情内涵阐释[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刘露心)

猜你喜欢

音乐特征夜曲演奏技巧
月夜曲
爱心夜曲 (女高音独唱)
快乐新年
理性中的即兴随想
浅析陇东民歌的音乐特征
略谈音乐表演中的大提琴演奏技巧
浅谈二胡传统作品与移植作品演奏技巧的特点及异同
河南派唢呐演奏中气息运用技巧探讨
浅析肖邦《革命练习曲》的演奏技法与情感特色
中国当代古风音乐曲式形态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