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钢琴曲《B小调柔板K.540》演奏探究
2025-01-18杨天玉焦奕博
[摘 要] 为让更多人了解莫扎特的音乐作品,本文以《B小调柔板K.540》为例,在简单了解莫扎特钢琴演奏风格之后分析了《B小调柔板K.540》钢琴作品的创作背景,并着重讨论了《B小调柔板K.540》钢琴作品的演奏技法。实践表明,相应演奏技法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莫扎特音乐作品演奏水平。
[关键词] 莫扎特;B小调柔板K.540;演奏
[中图分类号] J657"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5)01-0091-04
莫扎特的钢琴音乐曲目属于古典派钢琴奏鸣曲,是意大利歌剧风格渗入音乐的各个领域后结出的成果,带动了古典音乐的发展。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主题大都深切地寄托着作者对个人生活经历的感受,情感表达非常真挚动人。《B小调柔板K.540》是莫扎特晚年的作品,不同于早期的欢快、自由,这首钢琴曲目风格则相对忧郁,旋律表达也非常庄重、肃穆。为了提升该作品的演奏效果,有必要加强演奏方法的探索,有效增强其艺术表现力。
一、莫扎特钢琴演奏风格分析
在演奏莫扎特的钢琴作品前,应先了解他的钢琴演奏风格。从音乐发展史来看,作曲家处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在作曲艺术风格方面必然会受到相应历史时期流行的文化、思想、社会风气的影响,他的作品也因此会被打上时代的烙印。莫扎特正处于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这一时期正是钢琴艺术蓬勃发展的关键阶段,不同艺术风格的钢琴曲作品不断涌现。这些钢琴曲目在演奏艺术表达方面均蕴含着作曲家们充沛的内心情感,钢琴音乐作品的韵味藏于演奏风格之中。莫扎特钢琴作品音乐演奏风格非常纯正,情感表达真挚、美好、直率。莫扎特的钢琴作曲散发着一种高洁、淡雅的气质,作品本身的内在逻辑自洽,表达着内心美好的理想,诉说着内心的渴望,整体的演奏风格艺术特色十分鲜明。莫扎特的这种钢琴演奏风格逐渐替代了呈块状静态特征的巴洛克风格,成功创造了一种可感的新维也纳古典风格。
从作曲家自身来看,作品的演奏风格通常还会受到自身的性情、认知、思想、行为、气质、情感等因素的影响。18世纪70年代,莫扎特继海顿之后,创造出有别于巴洛克风格的钢琴奏鸣曲艺术风格,整体演奏风格呈现更加大众化、通俗化。这种演奏风格特征表现为以下几点:(1)在自然状态下构建完整的音乐表达方式[1]。莫扎特才思敏捷,富有人文主义情怀,所以在钢琴演奏方面,将目光对准了“平凡人”的情感需求,而不是虚无的宗教性内容。莫扎特赞扬人的正义,歌颂人的优秀道德品质,崇尚人的尊严,善于展现人内心的情感,让钢琴演奏表达更加接地气、更加完整。(2)钢琴演奏作品旋律性丰富,形式结构严谨,织体非常细致。在钢琴音乐表达方面,更加平易近人,包含的思想感情富于诗意,更能够打动人心。(3)采用主调音乐代替复调音乐。莫扎特的钢琴作品演奏以旋律以及和声背景表达为主,通过主调音乐代替复调音乐,但主调音乐中的复调依然比较广泛[2]。与此同时,莫扎特在钢琴曲创作方面大胆采用了离调、转调手法,有效提升了和声语言的丰富性,调式多样,旋律形象特色表达更加鲜明,富有张力与美感。(4)奏鸣曲式代替了传统的古组曲、二部性古奏鸣曲等曲式。在莫扎特钢琴作品演奏中,大量采用变奏曲形式技巧,这一技巧属于古典装饰变奏形式的延伸[3]。
二、《B小调柔板K.540》创作背景
1788年3月,由莫扎特创作的歌剧《唐·乔瓦尼》在维也纳首次上演。同一时期,《B小调柔板K.540》也被莫扎特创作而出,但这并不是莫扎特的“人生高光时刻”,恰恰相反,此时的莫扎特正处于人生的“灰暗时刻”。一是莫扎特因为自身的追求与当时的社会发展追求格格不入,不愿意同流合污,导致自身面临着重大的经济危机,二是此时的莫扎特疾病缠身,再加上亲人离世的打击,自身面临着生活以及精神的双重压力。在1788年,维也纳的王公贵族开始出走他国或者回到自己的封地,对音乐的需求越来越少。加上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导致人人自危,很多贵族、资本家不再举办各种音乐会,导致莫扎特失去重要的经济来源。再加上当时社会各种改革政策的实施,进一步增加了民众的生活成本,相较于精神需求,民众越来越注重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音乐艺术不再受人们追捧,音乐市场发展一蹶不振。莫扎特作为艺术家,自身的社会地位也因此受到影响,很多资本家不再为莫扎特提供经济方面的支持。失去经济收入的莫扎特在生活上捉襟见肘,经常迫不得已四处借钱。而王公贵族均对莫扎特“避之不及”,这种冰冷、现实的态度让莫扎特深刻感受到了统治阶级的虚伪、冷漠与无情。除了物质方面的压力,自小体弱的莫扎特还受到疾病的困扰,生活变得更加困苦不堪。但现实生活并没有因此放过莫扎特。莫扎特的父亲因为重病离开人世,远在他乡的莫扎特因为身体遭受病毒感染,缠绵病榻,无力回到父亲身边看父亲最后一眼,甚至父亲的葬礼莫扎特也没能到场,这进一步加重了对莫扎特的精神打击。莫扎特的姐姐因为莫扎特没有参与父亲的葬礼,对莫扎特极为不满,两人还因为遗产分配发生激烈的争吵,从此不再相互联络。莫扎特与姐姐从小感情深厚,两人的这次不欢而散对莫扎特而言又是一次沉痛的打击。
在这一背景下,为了打破姐弟二人的隔阂,缅怀自己的父亲,莫扎特特地为自己的父亲以及姐姐创作了《B小调柔板K.540》钢琴曲。这首钢琴曲目与以往的钢琴曲目在创作风格上有很大的差别,以往的钢琴曲目自由、轻快、阳光、随心,而这首钢琴曲目风格则相对忧郁,旋律表达也非常庄重,曲式结构严谨,具体如表1所示。从中可知,《B小调柔板K.540》采用了奏鸣曲形式,段落结构分明,主题旋律以b小调为主,主复调自由结合,整体旋律的表达非常庄严肃穆,曲调柔和舒缓,给人一种静谧感,情感呈现也非常真挚,严肃而又不失生命力,这首钢琴曲作品饱含了莫扎特对父亲与姐姐的思念以及愧疚之情,且富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成为莫扎特创作生涯中一首经典的亲情作品。
三、《B小调柔板K.540》演奏分析
(一)演奏速度控制
在《B小调柔板K.540》钢琴曲中,做好演奏速度的控制,可以提升整个音乐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在古典主义时期尾声,随着节拍器的大量应用,再加上贝多芬晚年创作的几首钢琴曲目作品中采用了“绝度演奏速度”。受此影响,莫扎特的钢琴作品在速度控制方面带有一定的特殊性。演奏家不同,对《B小调柔板K.540》的艺术理解不同,所以在演奏速度方面也有一定差异性。比如演奏家傅聪的演奏速度为42—43bpm;克劳迪奥·阿劳演奏速度为25—27bpm;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的演奏速度为54—55bpm。不同的演奏速度造就了不同的演奏时间,具体如图1所示。对比之下,只有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的演奏与“Adagio(慢板)”最为接近,演奏耗时477s。但这与标准的“Adagio(56—65bpm)”相比,依然有一定的差距。笔者在演奏实践中,通过采用“Nikko”节拍器,这种节拍器标注的标准“Adagio”为63bpm,在尝试达到上述“Adagio”的演奏速度时,因为《B小调柔板K.540》中很多十六分与三十二分音符,所以在最终演奏效果呈现方面与奏鸣曲快板乐章比较相似。根据上述创作背景,这显然不符合莫扎特创作这首钢琴曲的情感表达初衷。所以,虽然莫扎特标注了标准的“Adagio”演奏速度为(56-65bpm),但在实际演奏时,依然要将演奏速度控制得更慢。
谱例1:《B小调柔板K.540》第一至第六小节
(二)演奏力度控制
在《B小调柔板K.540》中,莫扎特标记了大量的演奏力度记号,本文重点关注标记演奏力度记号比较密集的区域。如谱例1所示,在第一至六小节中,乐句从第一小节第一拍开始,演奏力度标记为“弱(p)”,后续的演奏力度仍是“弱”的演奏力度,进入第三拍多声部后,开始出现了“突强(sf)”标记,随后又恢复成为“弱”的演奏力度[4]。从中可知,在第一至第二小节中,整体演奏力度为“弱”,但在进入两次多声部的部分,演奏要进行“突强”处理。所以在上述整个乐段演奏的过程中,应保持“弱”的演奏力度,在突强时演奏力度不能过大,要与整体弱的趋势保持一致,在演奏情感呈现方面,才能表达出忧郁、肃穆的艺术情感特征。在第五至六小节中,出现了3个“中强(mf)”演奏力度标记记号。在实际演奏的过程中,不能采用相同的演奏力度处理三个同样的mf。究其原因在于,与第五节第一拍相比,第三拍多了一个“弱(p)”的演奏力度标记记号,并且在两个乐句之间,彼此相互模仿。所以在实际演奏时,第五节的第四拍“mf”的演奏力度比第二拍的“mf”演奏力度稍弱一些。从第五至第六小节的旋律发展趋势来看,整体演奏力度呈下行趋势。所以在演奏最后一个“mf”时,演奏的力度要比前两个“mf”更弱。
(三)多声部的演奏
在《B小调柔板K.540》中,多声部的创作是一大亮点。这种多声部的演奏不仅让旋律声部变得更加突出,同时还丰富了音乐表达的层次感[5]。所以在实际演奏时,需要多关注多声部的演奏,提升演奏的音乐层次性与艺术性。比如在图2所示的第一至二小节中,在旋律表达方面,虽然属于高声部,但这些声部均处于后次中声部的上行旋律中,而高声部的旋律处于下行的趋势,二者的对比比较明显。同时在两个高声部之间,比如较为接近,演奏时需要展现出一种紧张、抗拒的情感,不能为体现高声部的旋律特征,故意对次中声部进行弱化处理。在弹奏时,触键的手指要稍用力体现高声部特点,其他手指不需要刻意用力,而是自然地将手臂下垂的力量传递至指尖即可,不需要对其他声部刻意弱化。
谱例2:《B小调柔板K.540》第三十一至第三十二小节
如谱例2所示,在第三十一至三十二小节中,第三次模仿了主题。其中在前两次模仿时,只是进行了主题与调性的对比,声部安排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与主题保持一致,但在第三次模仿时,莫扎特将旋律移到了低声部,进一步增加了旋律表达的沉重、庄重以及肃穆感。在第三十一小节的第三与第四拍中,低音与中音旋律与主题表达背道而驰,整体呈扩张趋势,既表达了演奏者悲伤的情感,又表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叹息,充满了无力感。同时还应注意,高音与次中音虽然合并成了一个和声音程,只需要右手进行演奏即可,但仍需要将其视为四个声部进行弹奏,要求手指与键盘紧贴,手掌作为支撑,有效降低弹奏的重心,确保每个音都能够稳定地弹奏出来,并体现出音色的柔和性,才能将作者忧郁、悲伤、无奈的情感充分展现出来。
(四)和弦式音型的演奏
通过上文叙述可知,《B小调柔板K.540》结合了主调与复调音乐形式,其中在主调音乐部分,采用了不同伴奏织体。和弦式音型是其中一种重要的伴奏织体,在演奏时,可以让钢琴音乐声音变得连续自然,能够充分表达紧张、抗拒的情绪。如图2所示的第三至第四小节,左手需要弹奏一组三度双音,该音乐内容主要由四个同样的十六分音符组成,然后结合旋律,组成和弦式音型伴奏织体。在演奏和声时,左右手需要通过二度级进下行的方式进行演绎,营造出一种沉重、阴郁的氛围,为后续悲伤情绪爆发做有效的铺垫。同时在弹奏三度双音时,注意保持一种弹奏指法,不轻易进行变化,从而让双音呈现变得更加规范、整齐。同时不随意改变指法,也有利于控制多变的弹奏力度,有效提升《B小调柔板K.540》演绎的效果。
如谱例3所示,该部分的音乐内容由三度双音变成和弦,在旋律表达方面更加沉重,充分展现作者的悲伤情绪。为了体现出这一点,在实际演奏时,触键应积极,手指弯曲与手掌形成一个整体,让更多手指触键弹奏,从而便于进行弹奏力度的有效控制,让音色演绎更加自然,进一步提升《B小调柔板K.540》的音乐层次感。
谱例3:《B小调柔板K.540》第二十四至第二十六小节
(五)钢琴踏板的演奏控制
在演奏《B小调柔板K.540》的过程中,通过合理地控制钢琴踏板,可以有效提升整体钢琴乐曲表达的艺术感染力。如谱例4所示,该处主要采用了直接踏板方法,这种方法是延音踏板法的一种,可以有效强调声音,提升钢琴声音混响效果。在第十一小节中,应重点强调第一与第三拍低音旋律的不同之处,同时要凸显第一拍的声音,在使用直接踏板时,应随着第一拍重音同时应用。音后踏板也是一种典型的延音踏板法,可以提升音乐表现力。如图2所示的第一节的第三拍与第二节的第一拍,同时存在多声部,此时可以音后踏板方法保持并凸显中音部的二分音符,让钢琴演绎更加纯净、清晰,提升音乐的表现力。
谱例4:《B小调柔板K.540》第十一至第十二小节
结" "语
总之,《B小调柔板K.540》是莫扎特晚年一首非常优秀的钢琴奏鸣曲作品,为提升该作品的演奏水平,应充分了解莫扎特的演奏风格,分析《B小调柔板K.540》的创作背景,探索莫扎特内心的情感,并从不同角度出发,采取有效的演奏策略和演奏方法,从而进一步提升《B小调柔板K.540》的演奏水平。
参考文献:
[1] 徐洪.莫扎特钢琴作品中的装饰音演奏问题——引介学术专著《诠释莫扎特——莫扎特钢琴及其他作品的演奏》[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21(01):152-160,164,168.
[2] 刘华清.钢琴慢板乐章中的戏剧内涵与演奏特点透视——以海顿、莫扎特的奏鸣曲慢乐章为例[J].音乐创作,2018(02):172-173.
[3] 国曜麟.古典主义时期钢琴作品演奏的速度选择[J].人民音乐,2017(05):29-31.
[4] 吴泽航.浪漫主义时期钢琴作品的织体研究[D].天津音乐学院,2017.
[5] 姜宗钊.莫扎特晚期风格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6.
(责任编辑:庄" 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