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学门类设立后我国高等音乐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2025-01-18魏兵兵

当代音乐 2025年1期
关键词:布点院校结构

[摘 要] 艺术学于2011年升级为独立的学科门类,这期间音乐与舞蹈学类专业经历了十余年的建设发展历程。本文从音乐学类专业的增设过程入手,分析高等音乐教育的专业规模、布局结构、院校类型的建设情况,总结当前高等音乐教育在发展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旨在为高等音乐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建设方案。

[关键词] 高等音乐教育;音乐学类专业;院校;专业;布点;结构

[中图分类号] G640"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5)01-0031-03

2011年,艺术学正式升级为独立的学科门类,音乐与舞蹈学类专业作为艺术学的一级学科,经历了十余年的建设发展历程。从学科整体升级伊始,高等音乐教育便获得了更高的学科发展平台,随着2019年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和2020年《新文科建设宣言》的发布,高等音乐教育新的发展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一、专业设立及增设过程

2011年,音乐与舞蹈学类专业升格成为一级学科后,音乐类专业下设音乐表演(130201)、音乐学(130202)、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130203)三个专业,全国共有布点676个。随着学科专业管理的不断规范,2012年国家对学科目录和专业设置作了重新调整,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本科专业划分为基础专业和特色专业。到2019年,教育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需求和院校发展特色,首次审批通过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增设流行音乐特色专业(130209T)、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增设音乐治疗特色专业(130210T)。2021年,审批通过中国音乐学院增设音乐教育特色专业(130212T)。截至2020年,音乐与舞蹈学类专业下设6个音乐类专业,包括3个基础专业和增设的3个特色专业,共811个专业布点,较2011年增长16.65%。

从专业布点的新增情况看,音乐表演、音乐学增设的总体趋势与其他专业一致,都经历了先降后升再降的过程。但音乐类专业的总体增设力度远小于全国水平,国家对音乐类专业增设的审批把关总体较为严格。在升格的最初三年,平均每年增设不超过10个布点。但随着“艺考热”带来的艺术类考生数量的激增,各高校加速增设音乐与舞蹈类专业点,2016年增长率首超全国专业平均水平。尤其是音乐表演专业基数大、增速也高,超全国3.27%。

随着招生规模扩大和毕业人数不断累积,高校盲目扩张、重量轻质所带来的问题日益凸显,高等音乐教育的各个专业连续登上就业“红牌榜”。互联网的普及和传媒技术的进步,使得人民群众足不出户就能满足对高品质音乐的需求,传统线下音乐就业岗位锐减,促使高校回归理性,重新调整专业结构。高校开始淘汰培养质量低下、软硬件支持力度不够、缺乏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老文科”专业,增设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跨学科交叉、新兴和前沿的“新文科”专业。在此背景下,从2012年至2020年,我国音乐类专业布点的裁撤数逐年增多,2020年音乐表演专业布点首次出现了负增长;但同时,高等音乐教育的特色专业,如流行音乐、音乐治疗、音乐教育专业,开始逐步设置并完成了9个布点。

专业布点设置近十年的变化情况,反映了我国高等音乐教育正在由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转变。这种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促使高校围绕办学定位、发展特色、学科基础、办学条件等方面,自主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发展更有优势、更具特色和更高质量的专业。

二、高等音乐教育规模

(一)院校规模

截至2020年,全国开设音乐类专业的普通高等本科院校达到522所①,占普通高等本科院校的41.10%。2019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开设音乐类专业高校的平均数为16.71所。其中,山东、河南分别有32所、31所,院校数最多;西藏、青海和宁夏均低于5所,各省(区)差距较大。

(二)专业规模

从专业规模看,截至2020年,音乐类6个专业布点共811个,占全国本科专业布点总数的1.28%。从省份分布看,河南、山东最多,分别有53个和49个;西藏和青海最少,各有3个。各省专业布点总数同样差距很大。虽然各省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发展程度有所不同,但布点数的省份差距巨大,一定程度反映了各地区高等音乐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从专业分布看,音乐学专业共447个布点,数量最多,在各省均有设置,其中山东、河南、山西最多,均有28个;西藏最少,只有1个。音乐表演专业布点305个,位居第二,其中河南24个,数量最多;西藏、青海最少,仅有1个。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位居第三,数量不足50,北京布点最多,有7个;河北、福建、湖南、江西、青海、重庆、海南等7个省份没有布点。流行音乐、音乐治疗、音乐教育为近年新设专业,布点总数不足10个。

总体来看,人口、高等教育规模较大的河南、山东,专业的布点最多;人口、高等教育规模较小的西藏、青海布点最少。音乐学和音乐表演专业的布点差异在各省之间体现为数量的多少;其他4个专业布点的差异在各省之间体现为设置的有无。差异的具体原因:

音乐学和音乐表演开设历史较长,同时也是音乐类学科的基础专业,在522所开设音乐类专业的院校中,除上海视觉艺术学院都有开设;尤其是音乐学专业,对教学硬件要求相对较低,设置成本小,是开设音乐类专业的第一选择;而音乐表演专业覆盖方向最多,社会对声乐、民族器乐、西洋管弦乐等方向的音乐表演人才需求较大,这些专业也成为高校竞相开设的热门。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是音乐创作和制作的基础专业,人才需求量小、优秀师资少,设置难度较大,因此集中在11所独立设置的音乐类院校、艺术类院校以及各省会高校、老牌师范院校。这些院校均设有音乐学、音乐表演专业做支撑,学科齐全,优秀师资聚集。而上海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基于自身戏剧及影视剧作品的创作需要,单独设置了作曲专业。

流行音乐专业是伴随音乐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和社会时代发展需要新设的。其6个布点分布在南京艺术学院、苏州科技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大连艺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主要在艺术类院校开设、东部发达城市居多。

音乐治疗专业设置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和长治医学院。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为培养特殊教育师资,将特殊教育和音乐教育结合形成交叉的新兴学科;长治医学院将音乐与医学类专业相结合,研究音乐在医学领域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音乐教育专业仅在中国音乐学院开设。该专业的设置改变了音乐教育长期从属于音乐学专业的局面,让音乐教师的培养获得了独立的发展空间,为国家美育政策的落地提供了良好的师资保障。

三、高等音乐教育结构

(一)院校结构及区域分布

截至2020年,开设音乐类专业的522所高校按院校类型分类,主要以独立设置的音乐学院为主,以设有音乐院(系)的艺术类院校、师范类院校、综合类院校以及民族类院校为辅。此外,高等音乐教育在理工、农林、财经、医药、体育、语言几类院校(统称“其他类型院校”)也有开设。从院校类型结构看,呈现出独立设置音乐学院、民族类院校、艺术类院校、其他类型院校、师范类院校、综合类院校数量递增的金字塔型结构。

其中独立设置音乐院校11所,仅占2.11%,但专业水平最高,主要培养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人才和专业精英;民族类院校15所,占比2.87%,主要是各地区的民族大学,以多民族文化研究、表演和创作为特色,培养民族音乐人才;艺术类院校22所,占比4.21%,主要集中在7所综合性艺术学院,以及传媒、戏曲、戏剧、美术学院;其他类型院校127所,占比24.33%,主要包括理工、农林、财经、医药、体育、语言院校;师范院校153所,占比29.31%,主要以培养音乐教师为办学目标;此外,学科门类最为齐全的综合类院校194所,占比达37.16%。

不同地区也存在显著差异。从绝对数量看,经济发达的华东、中南地区明显高于其他地区。院校分布最多的华东地区分别是东北地区的3.82倍、西北地区的3.47倍,西南地区的2.04倍,华北地区的1.91倍,中南地区的1.06倍,区域分布极不均衡。从院校类型结构看,各地区差距也较为明显:华北和西南地区院校类型结构和全国基本一致;华东、东北地区没有开设音乐类专业的民族类院校,但其他院校类型结构与全国接近;中南、西北地区的民族院校数均超过本地区的艺术类院校;西北地区是唯一一个师范类院校占比最大的地区。此外,华北地区是独立设置音乐院校最多的地区,包括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三所高水平院校。

(二)专业结构及区域分布

截至2020年,音乐与舞蹈学类专业下设的音乐学、音乐表演、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流行音乐、音乐治疗和音乐教育专业布点数,分别为447个、305个、50个、6个、2个和1个。基础专业布点占比高达98.89%,特色专业占比不到1.11%。

六大地区的专业布点情况与院校分布情况相似,经济发达的华东、中南地区专业布点数量要远高于西北、东北地区。

从各专业在全国的分布情况看,新专业布点较少、覆盖区域较少,传统基础专业布点较多、覆盖区域较广。华东、华北地区的专业种数最多,覆盖了基础专业和特色专业在内的5种专业,西南、西北地区目前仅设有基础专业。总体来看,不考虑近年增设的特色专业布点的影响,各地区音乐学、音乐表演、作曲占比依次减少。

东北地区的音乐表演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蓬勃的发展环境,是唯一一个音乐表演专业占比最高的地区;作曲专业在华北地区的布点数最高,原因在于多所北京高校具备设置该专业的传统和实力,同时北京作为经济文化中心对于该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较大,促进了该专业在本地的发展;三个特殊专业的布点主要集中于华北华东地区。

四、高等音乐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艺术学增设为新的学科门类后,高等音乐教育呈现出规模扩大、专业种类增多的趋势,同时也存在着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均衡、同质化等问题。因此需要构建新的发展格局,推动高等音乐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调整专业增设速度,推动学科升级改造,构建高等音乐教育新发展格局

充分发挥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大音乐类专业的调整力度,加强高校对专业“能上能下”“能增能减”的认知,撤销不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现有学科体系支撑不足的专业;限制开设社会需求过剩的传统专业;鼓励聚焦国家和区域发展,结合自身优势,开设“新文科”专业,推动“医+文”“文+文”等交叉学科的发展,实现高校学科升级改造,构建高等音乐教育新发展格局。

(二)合理配置资源,优化专业、院校结构,推动高等音乐教育生态区域均衡发展

高等音乐教育在区域间存在着规模、结构、质量等多方面的差异,需要从宏观层面作好统筹规划,对教育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分配、优化整合。鼓励支持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增设音乐类专业,特别是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引导优秀音乐师资流入和社会资本有效介入,为落后地区争取更多优质教育资源,逐步改变区域间不均衡状况;强化独立音乐院校的领军地位、艺术院校的突出地位,鼓励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及特色民族院校开设发展音乐类专业,控制音乐基础薄弱的理工、财经、农林、医学院校增设音乐专业。综合类院校应利用学科综合优势、其他类型院校应利用特色专业优势,增设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特色专业;增强对民族院校开办音乐类专业的重视,促进各地特色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在不断调整和优化区域专业结构的过程中,推动高等音乐教育生态区域均衡发展。

(三)加大对特色优质专业的选树宣传,引导高校分类发展、特色发展

从专业布局和发展现状看,高校普遍存在对国家分类发展优势专业动因认识不清晰的问题,发展趋于同质化。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规划的解读,开展高校分类发展培训,宣传选树一批特色优质专业,包括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聚焦残疾人教育的优势,结合残障人士需求增设音乐治疗专业;长治医学院以医学专业作支撑,在已有音乐理论专业基础上开设音乐治疗专业;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文化需求多元化开设流行音乐专业;中国音乐学院结合近年来美育教育的需求增设音乐教育专业。这些实践中的成功经验,能引导其他高校认识到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等方面的不足,鼓励高校紧扣国家、地区发展需要,特色发展、分类发展、错位发展,走出更加合理的音乐教育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公布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1034/s4930/202003/t20200303_426853.html.

[2] 教育部关于公布2020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1034/s4930/202103/t20210301_516076.html.

[3] 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103/t20210301_516062.html.

(责任编辑:刘露心)

猜你喜欢

布点院校结构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论结构
浅谈大气环境监测的布点
甘肃高校商科专业布点问题研究
论《日出》的结构
江西省绿色通道车辆货物检测点布点方案探讨
创新治理结构促进中小企业持续成长
污染场地地下水调查布点及样品采集技术研究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