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民歌演唱中咬字吐字的创新与实践
2025-01-18梁钰
[摘 要] 咬字和吐字作为声乐演唱的基本技巧,对于准确表达歌曲内容、塑造鲜明形象、提升艺术感染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民歌作为一种新兴的声乐样式,同样十分讲究咬字吐字,但与传统民歌和美声唱法相比又有其独特之处。本文在分析咬字吐字重要性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现代民歌演唱中咬字吐字的创新表现,如根据歌曲风格和情感变化灵活处理、糅合方言土语以增添地方特色、借助身体语言辅助表现等,并结合当代优秀民歌作品和演唱实践进行了具体阐述,旨在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 现代民歌;咬字吐字;创新;演唱实践
[中图分类号] J607"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5)01-0008-03
咬字吐字是声乐演唱的基础,对于歌曲内容表达、形象塑造、情感渲染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咬字吐字的概念由中国传统戏曲最早提出,后被声乐理论所借鉴吸收。所谓咬字,即在演唱时准确地发出每个字的声母,做到字头清晰、有力;而吐字则强调字腹和字尾的吐露,使韵母饱满圆润、悠扬流畅。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进入现当代,现代民歌作为一种独特的声乐样式脱颖而出。它吸收借鉴了中外多种音乐元素,更加贴近时代生活,追求自然质朴、形神兼备的审美意趣。与传统民歌和美声唱法相比,现代民歌在咬字吐字方面既有传承,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和趋势。一方面,基本功的训练和规范要求并未松懈;另一方面,为了适应更为多元的表现需求,现代民歌演唱对咬字吐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行了诸多创新探索。
一、咬字吐字对现代民歌演唱的重要意义
(一)准确表达歌词内容的需要
歌词是声乐作品的灵魂,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咬字吐字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作为载体的歌词的清晰度和准确性,阻碍听众对歌曲内容的理解和接受。反之,字正腔圆的咬字吐字犹如一杆秤,不仅能客观地传递词句本意,还能把握细微的感情变化,引导听众领会歌词深意[1]。以中国著名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为例,歌词多为双音节和三音节词,字头清晰、吐字圆润,加之曲调优美动听,使人如见青山绿水,恋恋故土之情溢于言表。由此可见,精准的咬字吐字是准确表达现代民歌歌词内容的基本保证。
(二)塑造丰满生动形象的需要
现代民歌多取材于现实生活,通过典型环境和个性化的人物刻画,反映时代风貌,抒发真挚情感。要把歌中的人物和意境表现得丰满生动,除了对声音的把握,咬字吐字也至关重要。运用咬字时的轻重缓急、吐字时的抑扬顿挫,可以勾勒人物的性格特点、渲染环境氛围,从而使形象更加饱满立体。以宋祖英演唱的《小背篓》为例,这首歌描绘了一位背着小背篓的心地善良的农村妇女形象。宋祖英在演唱时咬字清晰、吐字圆润,通过字与字之间的轻重缓急变化,生动地刻画了主人公朴实、乐观、充满正能量的性格特点。她丰富的情感表现,也让听众仿佛看到了歌中妇女的笑容和泪水,感受到苦中作乐、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塑造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艺术形象。若演唱时咬字含混、表现平淡,就很难演绎出这首歌的味道和韵味,人物形象也会缺乏生命力。
(三)提升艺术感染力的需要
优秀的声乐作品不只是好听的歌喉,更要打动人心、引发共鸣。现代民歌由于题材广泛、表现手法灵活,对演唱者的感染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咬字吐字作为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在渲染氛围、引发情感体验方面有着独特作用。例如在抒情歌曲中,咬字吐字圆润柔和可以烘托温馨气氛;在激昂的进行曲中,咬字吐字铿锵有力则能凸显昂扬斗志。再如同一首歌在不同唱段,可通过咬字吐字的细微差异表现情感起伏变化,引领听众身临其境地感受音乐之美。可见,现代民歌要打动人心,艺术感染力必不可少,而要提升感染力,除了声音技巧,咬字吐字的把握极为关键[2]。
二、现代民歌演唱咬字吐字的创新表现
(一)根据歌曲风格和情感变化灵活处理
现代民歌题材丰富、风格多样,对演唱的要求也各不相同。有的抒情细腻,有的热情奔放,有的古朴优雅,有的激昂振奋。面对这些差异,咬字吐字不能千篇一律,而要根据歌曲风格和情感基调进行灵活处理和变化[3]。如在抒情类歌曲中,咬字吐字要圆润流畅,给人以温柔舒缓之感,传递绵绵深情。以刘欢演唱的《弯弯的月亮》为例,歌词通俗浅白却极富诗意,“弯弯的月亮,弯弯的眉毛,弯弯地照进我的窗口”将月光的柔美与恋人的思念联系起来。刘欢在演唱时咬字吐字十分准确,字正腔圆,柔中带刚,既展现了词句的音韵美,又充分表达了相思的缠绵悱恻。而在昂扬的进行曲中,如《走进新时代》《唱支山歌给党听》,咬字吐字则要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以彰显澎湃的热情和斗志。演唱时,字的起落和顿挫都较为明显,营造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气势。此外,在同一首歌曲演唱中,由于情感的起伏变化,咬字吐字也要跟随其作出调整。如宋祖英演唱的《难忘今宵》前半段在回忆往昔时,咬字绵柔、吐字悠扬,抒发了对往事的缅怀;而后半段歌颂新生活时,咬字明快、吐字有力,饱含了对未来的憧憬。情感越真挚,咬字吐字的变化就越准确,表现力也就越强。可见,根据歌曲风格和情感变化灵活处理咬字吐字,能使演唱更具穿透力和感染力。
(二)糅合方言土语以增添地方特色
现代民歌虽是时代的产物,但许多作品的题材和曲调仍植根于特定的地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为了凸显地方特色,增强表现力,不少演唱者在咬字吐字时糅合了方言土语,形成独特的演唱风格[4]。以陕北民歌为例,其曲调粗犷豪放,歌词多用陕北方言,咬字带有明显的晋语腔调。尤其是平翘舌音的不同成为陕北民歌咬字的一大特点。如“窑洞”一词,普通话念作“yáo dòng”,而陕北方言发音为“yáo tòng”;再如“出门”念作“chū mén”,陕北方言却读为“chuō mēi”。如果用普通话演唱这类民歌,虽然字正腔圆,但总觉得少了几分韵味。而一旦融入方言腔调,则更具韵味。如贺东久演唱的《陕北民歌》,粗犷的嗓音配合方言咬字,苍凉辽阔之感跃然而出,瞬间将人带入陕北高原的自然风貌之中。又如四川民歌,其曲调多明快欢悦,咬字时汇集了川剧、灯戏等地方曲艺的韵味,吐字时常用川渝方言,俏皮幽默、妙趣横生。例如《康定情歌》中的“跑马溜(liù)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用舌尖颤音和拖腔表现马蹄的踢踏和心中的雀跃;再如《嘉陵江上》的“嘉陵江上翻起波浪咯”,“咯”字用四川方言发音,表现了歌者的天真活泼。这些带有方言特色的咬字吐字,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巴蜀文化的韵味。
需要指出的是,在现代民歌演唱中融入方言土语要把握分寸。并非所有歌曲、唱段都适合用方言演绎,过犹不及。通常在反映某一地域风情的歌曲中,适当选用方言咬字吐字,既能丰富声乐表现手段,又能彰显民族特色。而对于反映时代精神的现代民歌,则以普通话为主,必要时点缀一些通俗易懂的方言,以免喧宾夺主。
(三)借助身体语言辅助表现
声乐艺术除了歌唱,身体语言也是重要的表现手段。打手势、作表情、移步换形,都能帮助歌者渲染情绪。在现代民歌演唱中,身体语言的恰当运用能很好地辅助咬字吐字,使内容表达更加生动传神[5]。以维吾尔族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为例,歌词用夸张、幽默的语言描绘了少女羞涩、小伙子求爱的场景。演唱时除了要做到字正腔圆,还可适当加入身体语言。如女声部咬“羞答答”时做双手捂脸、躲闪的动作,男声部咬“我就走啦”时故作潇洒地甩手,都能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再如广为传唱的《北京的金山上》,歌词通过京味儿十足的口语化表达,抒发了人民群众对首都、对新生活的热爱之情。尤其是高潮部分“那里有我整整的一片心上”,配合手指胸口、目视前方的手势,一股火热深沉的爱国之情跃然而出。这些身体语言的运用,都是对歌词和人物情感的形象外化,是对咬字吐字的生动诠释。当然,在现代民歌演唱中运用身体语言也要把握分寸,避免喧宾夺主、过犹不及。身体动作要与歌词语义相得益彰,与咬字吐字的节奏相协调。动作幅度不宜过大,应含蓄委婉、彰显韵味。只有身体语言和咬字吐字浑然一体、相互映衬,才能真正达到锦上添花、画龙点睛之效。
三、提升现代民歌演唱咬字吐字的策略
(一)加强基本功训练
咬字吐字虽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但必须打好基础。首先要掌握汉语拼音和国际音标,做到认读准确、发音标准,杜绝因方言影响导致的字音不准。还要加强唇齿舌训练,尤其是舌尖颤音、舌面前后音的练习,做到口形准确、吐字清晰。同时注重气息支持,用腹式呼吸打好地基,使咬字吐字有力度和弹性。一些字正腔圆的儿歌、绕口令,是咬字吐字的理想练习材料。其次,要掌握一定的声乐基础理论。了解声带发声、共鸣运用等原理对找对咬字吐字方法很有帮助。如元音的发音部位、双唇音和齿音的区别、鼻音的运用等,都应系统学习。对于常见的咬字吐字毛病,如“喉咬”“嘴咬”“含糊不清”等也要有所认识,防患于未然。平日多听名家示范,揣摩其咬字吐字技巧、如何字清而不突兀、韵母素净而有味,也能熏陶艺术修养。
(二)注重方法指导和实践磨炼
民歌演唱中的咬字吐字是一门精深的艺术,既要符合基本规范,又要体现地域特色和个人风格。这就需要演唱者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并在大量的练习中不断提高。首先,青年演唱者要虚心向有经验的声乐教师学习,请他们诊断自己在咬字吐字方面存在的问题,如字音不准、吐字含糊等,并对症下药加以纠正。教师还可以传授一些实用的技巧,如换气时借助辅音快速咬字,在字与字的连接处适当顿音,增强语言的节奏感等。掌握了这些方法,演唱者就能做到声情并茂、收放自如。当然,光有理论指导还不够,还要在实践中反复磨炼,举一反三。要多演唱不同风格和地域的民歌作品,在实践中领悟咬字吐字的精髓。如陕北信天游常采用方言土语,歌词朴实无华却字字珠玑,演唱时要用陕北话咬字,吐字浑厚有力,才能表现出高亢雄浑的风格。又如潮汕民谣《补锅》婉转细腻、字正腔圆,演唱时要咬字轻柔、吐字圆润,才能刻画出南国女子的温婉柔美。这些丰富多样的民歌遗产,是练就一口好字功的“宝库”。此外,欣赏优秀民歌演员的演出也大有裨益。当代民歌名家如王洛宾、宋祖英等,无不是咬字吐字的行家里手。看他们的现场演出,仔细揣摩咬字的轻重缓急、吐字的抑扬顿挫,必有许多收获。若能请他们面授机宜,点评自己的咬字吐字,则如虎添翼、事半功倍。平时还要多看一些民歌演唱的教学视频,学习前辈的经验,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三)加强文化修养和生活积累
咬字吐字作为声乐语言的载体,要传神达意,离不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就要求演唱者加强人文积累,提升文化修养,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多阅读古今诗词歌赋,感悟语言的丰富性和声律美;研读方言典籍,揣摩汉语的博大精深;走进名山大川,体验自然风光,增添艺术感悟。如此,演唱时才能准确传达歌词意境,神形兼备,咬字吐字才会倍感风趣、引人入胜。此外,对于歌词所反映的生活,演唱者也要有切身地体验和感受。才能让咬字吐字更加鲜活生动。如想演唱农村题材的民歌,不妨走进田间地头,感受劳动人民的质朴与豪迈;想表现爱情婚恋民歌,不妨体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用心感悟生活,才能让咬字吐字饱含生命力,引发听众共鸣。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积累越丰富,咬字吐字的表现力就越强。例如,在歌曲《鄂尔多斯我可爱的家乡》中,乌兰图雅将“郝伦”(意为“远方”)一词咬得低沉悠长,饱含思乡之情;“布日格德”(意为“小雨”)一词咬得轻盈柔美,勾勒出草原的旖旎风光。字里行间,既有家乡的万般风物,也有游子的殷殷深情,令听众如临其境、潸然泪下。
(四)勇于创新突破,走出自己的风格
民歌是一个宝藏,博大精深。现代民歌演唱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体现时代精神。咬字吐字作为重要载体,既要讲究传承,又要勇于创新。可结合时代发展,融入新词新义,用鲜活的语言诠释人民心声。也可吸收流行唱法、通俗唱腔等时尚元素,使咬字吐字更加灵活多样,贴近大众。创新要走出自己的特色。坚持从实践中探索,敢于标新立异。当代杰出的民族音乐人之一腾格尔,以其独特的嗓音和唱法闻名。他在传承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基础上,大胆吸收流行音乐、摇滚乐的时尚元素,形成了鲜明个性化的演唱风格。
在咬字吐字方面,腾格尔勇于突破,别具一格。他常常通过夸张的气声、泛音唱腔来咬字,营造粗犷豪迈的草原氛围。如在演唱《天堂》时,他将“啊”字用气泡音反复吟唱,再经泛音嗓咬字,形成辽阔苍凉之感,令人耳目一新。这种创新的咬字方式生动表现了歌中驰骋草原、追寻自由的意境。
此外,腾格尔还善于用半声、颤音等现代唱法来吐字,既丰富了音乐表现力,又让传统民歌焕发时尚魅力。如在《蒙古人》一曲中,“蒙古”二字被他念成半声下行的“蒙——嗯——口——诶——”,饱含着对故土的眷恋之情。而“草原”一词则用独特的喉音颤抖着吐出,让人仿佛看到了风中摇曳的草野。正是在传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中,腾格尔走出了咬字吐字的独特之路。他的演唱融汇了丰富的声乐技巧和个人情感,形成了魅力四射的演唱风格,彰显了民歌咬字吐字的无限可能。这启示我们要勇于突破,用创新精神诠释好民歌艺术,形成自己的演唱特色。
结" "语
综上所述,咬字吐字是现代民歌演唱的根本,只有念好“字”,唱好“腔”,才能成其为歌、动人心魄。一方面,演唱者要夯实基本功,注重声乐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指导,做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另一方面,要勇于创新求变,根据内容情感灵活处理,融入时代元素,展现别具一格的风采。同时还要注重文化修养和生活积累,用丰富的阅历滋养咬字吐字,使之耐人寻味、引发共鸣。作为时代的声音,现代民歌肩负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主旋律的重任。而作为灵魂的咬字吐字,既要讲究技术,更要富于创造,成为民歌创新发展的重要推手。让我们携手砥砺,在传承基础上创新,使现代民歌插上腾飞的翅膀,传遍大江南北,唱响新时代主旋律。
参考文献:
[1] 张文丽.浅谈民歌演唱中的咬字吐字[J].大众文艺,2013(22):140.
[2] 杜鹃.民歌演唱中的“咬字吐词”[J].黄河之声,2008(17):44-45.
[3] 安丽.浅谈民歌演唱技法[J].文教资料,2007(14):128-131.
[4] 张培训.豫剧唱腔在民歌演唱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大观(论坛),2023(08):108-110.
[5] 李明瑶.黄虹演唱云南汉族民歌的润腔特色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22.
(责任编辑:刘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