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进大别山:毛泽东亲笔批示
2025-01-17
邓小平给毛泽东发去一份又一份报告。毛泽东将邓小平的报告转发各地,并亲笔批示:“小平所述大别山经验极为宝贵,望各地各军采纳应用。”
1947年8月,当邓小平第二次来到湖北的时候,历史又处在一个重要转折关头。根据中央的重大决策,邓小平和刘伯承受命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后改称中原野战军)南渡黄河,实施中央突破,经略中原。从1947年8月25日至1948年2月23日,邓小平在大别山长达半年时间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带头弘扬党的优良作风,特别注重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仅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关于群众工作思想与实践的工作作风,而且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精神财富。
“我这一生,这个时候最紧张”
湖北黄安县(今红安)七里坪,是大别山区一个偏僻的小镇。1947年10月3日,这块曾经诞生红四方面军、红25军、红28军的土地又一次沸腾了。一支被称作“刘邓大军”的部队来到这里。
这支部队是从黄河以北开来的原晋冀鲁豫野战军,现称中原野战军。因为它的司令员和政治委员是刘伯承和邓小平,人们称之为“刘邓大军”。中原野战军的前身就是从大别山走出去的红军。刘邓麾下的6名纵队司令员,就有陈再道、陈锡联、王近山、王宏坤、张才千5人是大别山人。其中,张才千纵队还是一年前中原突围的新四军5师部队。
这是邓小平第二次来到湖北。跟他20年前第一次踏上这块土地时一样,历史又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关头。
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的时候,战争局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国民党在其全面进攻被粉碎以后,转入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因其重兵深陷陕北、山东两个战场,以致中间地区兵力薄弱,造成两头强、中间弱的“哑铃形”态势。此时,其总兵力已由430万减少到373万,其中正规军由200万减少到150万,且士气低落,战斗力大为下降。共产党则在陕北、山东战场使敌之重点进攻接连受挫,并在晋冀鲁豫、晋察冀、东北等战场展开局部反攻。其总兵力从127万增加到195万,其中正规军由61万人发展到100万人以上。特别是战场上的机动兵力已超过国民党军,且部队士气高昂,战斗力大为提高。
毛泽东审时度势作出重大决策:不待敌之重点进攻被粉碎,不待我之总兵力超过敌人,立即组织人民解放军主力转入战略进攻。于是,刘邓大军担负起历史重任,受命南渡黄河,实施中央突破,经略中原。陈(赓)谢(富治)兵团和陈(毅)粟(裕)兵团则为左右两军随后跟进,实施两翼牵制。
邓小平告诉他的部队:“我们晋冀鲁豫区好似一根扁担,挑着陕北和山东两大战场。我们要坚决执行党中央、毛主席的战略方针,责无旁贷地打出去,把陕北和山东的敌人拖出来。我们打出去挑的担子愈重,对全局就愈有利。”
1947年8月7日黄昏,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部队12万大军,在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部分兵力佯动掩护下,分左、右、中三路,从鲁西南的巨野、郓城地区出发,拉开了千里跃进大别山战役的序幕。这是一次没有后方、没有根据地的远征,其艰难程度在整个解放战争中都是罕见的。
跃进大别山,首先要渡黄河。当时正是雨季,连续几天的大雨,黄河水不断上涨,一旦黄河决堤,几十万大军无法转移,后果不堪设想。邓小平晚年回忆这段历史时曾感慨地说:“我这一生,这个时候最紧张,听到黄河的水要来,我自己都听得到自己的心脏在怦怦地跳!”
征程千难万险,特别是通过黄泛区的一段。黄泛区遍地积水和淤泥,人烟稀少,路途难辨,粮食给养无从补给,很多战士生病,只能靠意志坚持行军。由于重武器无法通过淤泥区,部队不得不将十分珍贵的榴弹炮和卡车就地埋藏或炸毁。
过了黄泛区,还有一个难关就是淮河。1947年8月26日,部队到达淮河北岸的息县、临河一线。这时,前面堵截的国民党军整编第65师先头部队距刘邓部队仅15公里,后面还有国民党军的19个旅紧紧跟着。如果不能迅速过河,将陷入敌人的夹击。8月27日凌晨,部队抢渡淮河。历史就是这么巧合,当刘邓大军主力徒步涉水过了淮河后不久,国民党军就追到了,但淮河上游的洪峰却骤然奔涌而下,国民党军只能望河兴叹。邓小平晚年回忆说:“我们刚过完,水就涨了,就差那么一点点时间,运气好呀!以前不知道淮河能够徒涉,就这么探出条道路来了。”
过了淮河,就是大别山。晋冀鲁豫野战军胜利完成了党中央交付的任务,如一把尖刀插在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区域。
一面实施战略展开,一面发动群众,在大别山站住脚
1947年8月27日,刘邓大军到达大别山后,以邓小平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中原局即发出《创建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的指示,明确我军进入大别山后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部队随即转入战略展开阶段。
在邓小平和刘伯承到达七里坪之前,中原野战军已在河南境内与敌人打了三仗,在鄂豫皖地区解放了23座县城,在17个县建立了民主政权。10月6日,邓小平和刘伯承在黄安向中央军委发出《关于进入大别山后的情况和今后的行动》报告。三天以后,他们又亲自指挥第一、二纵队和中原独立旅攻克岐亭和柳子港。
然而,邓小平深知“大别山的斗争,胜败不是决定在消灭了多少敌人,而是能不能够站得住脚”。要站稳脚跟,一方面要实施战略展开,另一方面要发动群众;而要发动群众,就必须严肃纪律。邓小平说:“军队纪律坏,就是政治危机的开始。”因此,部队一进大别山,他就和刘伯承发布三条命令:“以枪打老百姓者枪毙!抢掠民财者枪毙!强奸妇女者枪毙!”
10月11日,野战军总部到达黄冈县(今黄冈市)总路咀,邓小平亲自到街上巡视。在一家店铺门外,发现一个军人枪上挂着一捆花布和一捆粉条,便派人去查。一调查,此人是一名立过战功的警卫连副连长,在街上看见店铺主人不在,就顺手拿了一些东西。邓小平当即决定,召开公判大会。第三天,野直部队在总路咀召开公判大会,重申各项纪律,枪毙了这名违纪的副连长。老百姓奔走相告:“当年的红军真的回来了!”
10月21日,邓小平和刘伯承率总部从浠水三家店到达蕲春张家塝。出发之前,邓小平还派人看望了民主斗士、爱国诗人闻一多烈士的亲属。这段时间,邓小平和刘伯承正在酝酿一个大的战斗部署。他们找来中共蕲黄广中心县委书记易鹏,告诉他部队要打大仗,要求中心县委发动群众,迅速做好支前准备工作。
25日,刘邓首长发布高山铺作战命令:一纵回师高山铺设伏,六纵尾敌前进以堵敌退路,二纵、三纵分别于黄梅和张家塝以北地区集结待命。高山铺位于浠广公路云山谷地段,其正面是险峻的武脑山、马骑山和界岭。我军埋伏于山上,其势如一把大钳,从南北两面死死卡住敌人的咽喉,敌一旦陷入此阵,则进亦不得,退亦不得,成为瓮中之鳖。
26日,敌40师和52师82旅进入我军伏击阵地。刘邓首长命令各部迅速缩小包围圈,发起攻击。经一日激战,全歼该敌1.26万余人。29日,中共中央来电祝贺高山铺大捷。这是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以来的第一个重大胜利。
此时节令虽只到晚秋,大别山的早晚已寒气袭人。可刘邓大军远离后方,后勤供应不上,指战员们还穿着单衣。怎么办?邓小平说:“我们这个军队有一个最大的长处,只要自己动手,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于是,人人动手做棉衣。邓小平和刘伯承也不例外。
11月上中旬,邓小平和刘伯承穿着亲手做的棉衣,到安徽太湖主持成立皖西区党委、行署和军区后,返回湖北,抵达黄冈县金牛区。在这里,刘伯承、邓小平召集即将过平汉线开辟江汉解放区的十二纵队营以上干部讲话。邓小平说:“这个地区是你们的老家,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只要你们发扬我军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的光荣传统,坚决执行党中央的各项政策,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创建江汉根据地。”
这时,刘邓大军已开辟鄂豫、皖西两个解放区,建立了8个地委、33个县的民主政权,组建了3万地方武装,形成了以大别山为中心、方圆数百公里的根据地。刘邓大军完成了战略展开,在大别山站住了!
毛泽东:“小平所述大别山经验极为宝贵,望各地各军采纳应用”
蒋介石决意以所谓“总力战”与共产党争夺中原。他命令白崇禧亲自指挥33个旅的兵力全面围攻大别山。12月7日,刘邓首长发布命令:二、三、六纵依托大别山复杂地形坚持内线作战,一、十、十二纵向外线展开,内外配合粉碎敌人围攻。
11日,野战军司令部分成前后两个指挥所,邓小平率“前指”在大别山内线指挥作战,刘伯承率“后指”转入外线,指挥更大规模的战略展开。邓小平对刘伯承说:“我到底比你年轻,身体也好,适合留在大别山,你到淮西去指挥全局。”刘伯承说:“警卫团都给你留下,我只带一个排就行了。”
就这样,比刘伯承小12岁的邓小平和副司令员李先念、参谋长李达,带着不到一千人的前方指挥所,指挥内线部队在大别山区同占绝对优势的敌军转起了圈子。
邓小平给部队确定了这样的斗争策略:主力部队化整为零,采取“敌向外、我向外,敌向内、我亦向外”的方针,将敌人牵到外线,以小部牵敌大部,以大部寻机歼敌小部。“方针就是避战,站稳脚,一切为了站稳脚。”就这样经过两个月的艰苦斗争,留在大别山的部队共歼敌1.1万人,收复了10余座县城,沉重地打击了围攻大别山的敌人。
为了在大别山站稳脚,邓小平在指挥反围攻的同时,用很大精力纠正了解放区土地改革工作中的失误。他以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的名义给毛泽东发去一份又一份报告。毛泽东将邓小平的报告转发各地,并亲笔批示:“小平所述大别山经验极为宝贵,望各地各军采纳应用。”
就在邓小平率刘邓大军主力艰难支撑在大别山的时候,刘伯承及陈粟、陈谢等率部在桐柏、江汉、淮西及平汉线连续作战,迫使敌人从大别山调出了13个旅的兵力。敌人对大别山的围攻遭到惨痛失败,白崇禧不得不发出哀叹:“大别山军事不容乐观。”邓小平则兴奋地向毛泽东发出电报:“我们业已站住,不管情况如何严重,敌人打不走我们了。”
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内外配合,积极作战,四个月歼敌19.5万人,解放县城近百座,创建了横跨长江、淮河、汉水的新的中原解放区,把南线敌军总兵力160多个旅中的90个旅调动和吸引到中原战场,取得了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胜利。
毛泽东的战略构想实现了!他说:“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
1948年2月下旬,根据中央指示,邓小平率前方指挥所北渡淮河,转出大别山区,与刘伯承胜利会师,投入新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