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研究述评:理论探索与实践路径
2025-01-17文璐张存刚
摘要:本文全面梳理新质生产力的相关研究文献,总结新质生产力的涵义、驱动因素、特征、实践路径、构建新型生产关系、新质生产力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意义等方面提出的观点。同时,现有研究在定量分析、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分配体制和政府政策支持等方面研究中存在局限性。据此,本文认为今后应深化对新质生产力的实证研究、推动新型生产关系的构建以及积极探索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框架和分配体制,促进新质生产力研究向更深层次推进。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新型生产关系;分配体制;政府政策;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298(2025)01(a)--07
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2023年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对新质生产力进行了全面阐述,构建了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框架,并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了明确要求。2024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当前,新质生产力已成为理论界和学术界的热点研究问题,已有大量的参考文献。中国知网显示,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关键词的文献已达9254篇。本文将梳理这些文献的研究内容,呈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研究动态,并分析研究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为进一步深化新质生产力研究提供依据。
1新质生产力的涵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形成机理的深刻阐释,激发了学术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学者们从多个维度入手,细致挖掘新质生产力的多元内涵。
1.1新质生产力是在传统生产力基础上的跃升
李政、崔慧永(2023)[1]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指出,新质是表明生产力水平由量的大幅提升而引起的质变,根源在于其生产力构成要素在质的层面获得提升。蒋永穆、乔张媛(2024)[2]指出从唯物辩证法角度出发,事物的本质只有从运动中才能科学把握,新质生产力运动的内在机理需要从动态视角解析,新质生产力的运行机理就是以科技创新为轴心一步步完成对传统生产力要素系统、技术系统和产业系统的全面重塑。胡洪彬(2023)认为新质生产力既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销售方式与管理模式,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的继承与创新[3]。任保平(2024)认为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占据主导地位,源源不断地为其注入发展动能,使之成为生产力历经现代化转型后最为前沿的表现形式[4]。
1.2以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的跃升为前提
韩文龙(2024)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新”体现为生产力要素呈现全新质态,其要素结构主要呈现为掌握新科技的新型劳动者、智能设备等新劳动资料、数字空间和深海深空深地等新劳动对象[5]。周世露、乔光辉(2024)指出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的协调跃升的目的是在创新配置的基础上提升新质生产力要素配置效率,进而形成新质生产力[6]。薛钦源、史丹、史可寒(2024)指出新质生产力展现出“新质”特征,作为构成要素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同样具有丰富的“新质”内涵,尤其是新型劳动者,其核心素质表现为更高水平和更复杂的创新能力,其劳动内容是创新创造技术和知识本身,而非单纯的技术工具和知识应用[7]。
2新质生产力的驱动因素
2.1新质生产力是技术革命性突破的产物
刘洋(2023)认为新质生产力相对于传统生产力在质态维度的跃迁,关键在于技术创新驱动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发生质的改革[8]。张林、蒲清平(2023)指出新质生产力摆脱了传统生产力发展的路径,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为基石,它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9]。姜长云(2024)认为即使是颠覆性、原创性的新技术,也需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面向经济主战场,防止出现先进技术不实用的问题[10]。
2.2新质生产力是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产物
高帆(2023)认为生产力的评价基准是产品对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需求的满足程度,要求生产力要素与要素的配置方式与时俱进发展,国家推动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生产关系、经济制度和产业政策。新质生产力的要素供给的侧重点已从数量逐步转变为质量。微观层面的组织创新能够推动生产要素重新配置,促使经济主体间的利益格局随之调整,进而在激发市场活力之际,为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动力[11]。简新华、聂长飞(2023)指出很多学者混淆了生产力要素与生产要素,新质生产力应是指新型的高水平生产力,也就是出现以前没有的生产力要素的新的品种和结构[12]。李政、廖晓冬(2023)认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新质生产力强调知识、技能和创意的重要性,这使得知识经济在新质生产力中占据了重要地位[13]。
2.3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新质生产力
陈梦根、张可(2024)指出现代化产业体系集成新兴产业、科技创新、人力资本等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多种要素,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依托[14]。王曙光(2024)认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尤其对于那些以传统工业为主的地区而言,利用新的科技手段加快产业与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能够为中国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广阔空间[15]。汪伟民、李清扬(2024)指出传统产业的饱和与资源环境的约束使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成为必然趋势,中国对产业结构的优化需求为新质生产力的诞生提供了条件[16]。
3新质生产力的特征
3.1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主导
孙绍勇、李诗(2024)指出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领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发生根本性颠覆,具有革命性特征[17]。郭栋、尤帅、刘云(2024)指出国家在“供给侧-需求侧-环境侧”三位一体的闭环里落实支撑科技创新的基础制度体系,进一步冲破了阻碍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枷锁[18]。令小雄、金喆威(2024)认为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发展突出表现为数字时代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的跃迁式变革,新质生产力直接为消费服务,实现了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一体化[19]。冯科(2024)强调相比生产资料,创新思维更具有稀缺性,具有创新能力的劳动在资本面前更具有谈判能力,劳动雇佣资本逐步成为现实[20]。
3.2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
陈慧玲、陶文昭(2024)认为新质生产力依托一定的新技术、新要素、新产业的优化跃升,突破以往主要关注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弊端,进一步改善高质量发展结构、优化高质量发展要素[21]。于凤霞(2024)认为新质生产力之所以展现出高效能,关键在于它能深度融合前沿技术、充分挖掘数据要素的潜藏价值,将两者的能量精准释放,为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22]。马学广、林止涵(2024)指出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动力源,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而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23]。徐政、张娇玉(2024)指出新质生产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响应消费升级以及用户多元化的需求,推动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变革,形成更为广泛的经济发展新动能[24]。李冬民、郭文(2024)认为新质生产力通过改进生产流程和采取灵活的生产组织模式,显著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25]。夏杰长、王文凯(2024)认为新质生产力强调经济发展的质量要求,减少了对生产要素的依赖和资源的浪费,促使经济发展从以数量扩张为主转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增长模式[26]。蒋永穆、薛蔚然(2024)指出新质生产力注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性能,关注生产过程的效率和可持续性,注重生产全流程的高质量,不仅满足当前市场需求,还能适应未来市场的发展变化,不断推进生产领域的创新和升级[27]。
3.3新质生产力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
何自力(2024)认为新质生产力与新发展理念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但与新发展理念揭示的经济运动规律相吻合,而且体现了这些规律的客观要求[28]。侯冠宇、张震宇(2024)强调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能够缩小地区发展差异,实现资源的均衡分配和有效利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29]。贾若祥、窦红涛(2024)指出新质生产力在提升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的同时,通过高水平开放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合作,促进全球资源要素向我国汇聚,从而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互促互进[30]。
4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
当前,高质量发展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新质生产力的兴起已在实践中充分证明其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推动和支撑作用。这一理论创新成果源于高质量发展的伟大实践,并服务于这一实践,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因此,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议题。
4.1加快科技创新
宋泽莲、杨二美(2024)指出加大对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支持力度,鼓励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推动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31]。夏杰长(2024)认为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鲜明属性,未来应聚焦于数字技术创新,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32]。曲纵翔、朱嘉敏(2024)认为在创新氛围方面,对内应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间的交流合作,让理论和实践更好的协同,不断推动创新成果向应用端转化。对外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先进的科研技术和经验[33]。
4.2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
王维国、崔佳(2024)指出创新生产要素配置就是要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配置高效公平,不断扩大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健全和完善由市场评价生产要素贡献决定其报酬的机制[34]。张鹏、嵇慧敏(2024)指出强化数据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推动数据要素成为生产要素新形态,以要素高质量发展培养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动能、新优势[35]。张永刚(2024)认为创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要加快构建生产要素市场,持续推进政府数据开发共享机制建设,提升社会领域的数据运用、整合与安保力度[36]。
4.3加快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李杏、戴一鑫(2024)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并不意味着盲目丢弃传统产业,关键是要优化调整传统产能的市场化机制以及强化新兴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功能。在传统企业中配置创新要素使得中间产品不断创新,进而维持我国产业链体系的完备性[37]。张亚鹏、李宏伟(2024)强调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着力点是发展实体经济,发展新型工业化至关重要的要素资源是金融,金融在资源有效配置、科技创新与制造业转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38]。刘胜、郭荣、吴亮(2024)强调推动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地区之间的产业合作与技术交流,实施差异化的政策支持,对中西部地区提供更多的技术援助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为产业升级发展提供支持[39]。胡莹、刘锵(2024)指出要适当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选择和细分未来产业的重点领域,引导科研人员提前参与前沿性科技的研发项目,力争抢占未来产业规则制定的话语权[40]。刘志彪、凌永辉、孙瑞东(2024)强调要构筑新型支柱产业的主攻方向,吸引国内外创新要素在国内市场形成聚集,将过去出口导向型模式转变为实施国内市场主导的经济发展路径[41]。
5推动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刘立云、孔祥利(2024)认为加快构建新质生产力,一方面是以创新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另一方面是以改革为动力的新型生产关系构建,通过新型生产关系最集中体现的基本经济制度、科研评价体系与人才培养机制等实现[42]。刘文祥(2024)认为新型生产要素的出现以及要素多样化的配置方式决定了必须对传统产权制度进行改革,健全现代产权制度[43]。胡莹(2024)提出,新质生产力条件下社会分工状况对我国生产关系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越来越多低技能劳动者面临的就业不稳定现象,需要政府进一步完善再分配制度予以保护[44]。
5.1加快人才工作机制创新
沙璇(2024)指出高技术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决定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强人才流动和交流,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45]。吴江、冯定国(2024)认为国内人才市场与国际人才市场的相互渗透、相互协同,为新质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建立国内外互动的人才发展机制,确保形成良好的人才流动循环[46]。宋凤轩、王丽(2024)强调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当下国家教育体系改革的重点方向,也是补齐教育体系短板问题的有力之举[47]。
5.2加快制度政策创新
程恩富、刘美平(2024)认为新机制为培养新质生产力提供新动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行动指南[48]。石建勋、徐玲(2023)指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构建一套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的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加强科技创新政策的协调配合,完善科技创新相关的法律法规[49]。齐文浩、赵晨、苏治(2024)认为要加大对基础性核心技术领域的政策支持力度,增强政府在科技成果产业化中的指导角色,特别是关键的底层技术领域,采取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全面支持[50]。侯亚、张雯婕(2024)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加强对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深化和完善,助推新质生产力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互促共进的大格局[51]。
6新质生产力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力深远且广泛,跨越多个行业与领域,展现出广泛应用的态势。
6.1新质生产力在绿色经济中的应用
刘彩霞(2024)认为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智能化技术为绿色物流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持,实现了对物流过程的精准化管理,促进了物流业的绿色转型[52]。韩文龙、董鑫玮、唐湘(2024)指出绿色发展的本质诉求深刻融合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中,强调科技创新和现代科技成果的应用,提倡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降低资源消耗[53]。房志敏(2024)指出新质生产力加速了生态绿色产业集群的产生,绿色产业陆续发展,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低碳环保产品成为优先选择的产品[54]。李敦瑞(2024)指出,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领域不断引入先进生产技术、绿色低碳技术和绿色低碳管理模式,加快了自身的转型升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升级,使得绿色生产得以实现[55]。陈凯华、郭锐(2024)强调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能够引领产业结构绿色化转型升级。同时,新质生产力能衍生出更多具有绿色化特质的生产工具,使得生产方式和流程更加绿色开放,加速产业绿色化[56]。
6.2新质生产力与数字经济的结合应用
冯永琦、林凰锋(2024)认为数据要素不仅能够直接赋能生产力升级形成新质生产力,还能与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同时,数据要素市场化进程催生的众多业态和新模式,也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57]。焦勇、齐梅霞(2024)指出数字基础设施的不断推进带来数字技术通用性的提升,进而成为改善生产效率的关键,帮助企业更高效率地在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应用数字技术,提高企业的数字化生产率,充分释放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潜力[58]。任保平、豆渊博(2024)指出数字经济时代,算力是核心生产力,算法是重要生产工具,数据是关键生产资料,三者相结合推动新质生产力的数字发展,催化了数字化与智能化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形态[59]。黄红平、巢华(2024)指出在数字经济变革,数字技术变革和数字产业变革的共同作用下,数字变革催生出数字新质生产力。数字新质生产力摆脱了资本和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对收入分配的不利,任何主体只要从事生产和生活都可以创造数据,并据此获得收入,与共享发展高度一致[60]。刘衍峰(2024)强调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在数字生产的语境下得到了重构与扩展。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开启了全新的生产和服务模式,改变了众多行业的运作方式,催生了全新的业态和市场机会[61]。
6.3新质生产力在农业经济中的应用
姜长云(2024)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发挥现代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赋能作用,增强农业及其关联产业链、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推进农业及其关联产业开拓新领域新渠道[62]。尤亮、田祥宇(2024)指出农业新质生产力根植于特定的时代背景,能够增强我国农业的全球竞争力,深刻影响着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程度[63]。高原、马九杰(2024)强调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仅是新技术对农业领域的深刻体现,还深入生产流程、管理方式和农业生态的全方位革新[64]。马晓河、杨祥雪(2024)认为农业新质生产力为一种变革,它使农业从低效率、高消耗的非经济模式中解放出来,转向了精细化、高附加值、绿色化的农业生产,标志着农业生产力档次的提高,展现了农业发展的新路径[65]。魏后凯、吴广昊(2024)指出在农业发展实践过程中,新质生产力不仅极大拓宽了农业生产的维度和功能,还有效弥补了农业科技的不足,促进了农业向大规模产业格局的转变,并推动了农业向绿色低碳方向的转型,推动现代化大农业发展[66]。
7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意义
新质生产力的引入及其应用,凸显了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的战略价值,有力推动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增强了国家的综合竞争力,为新时代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和谐共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7.1促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发展
邱海平(2024)强调新质生产力理论不但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而且深化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为继续坚持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67]。刘文祥、赵庆寺(2024)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人类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中国话语、中国概念,是中国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生动体现,有利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68]。徐政、郑霖豪、丁守海(2024)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有利于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69]。周文、许凌云(2023)提出新质生产力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和适应中国国情的变化,也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生产力思想的传承、发展和创新[70]。
7.2有利于推动创新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
郭冠清、谷雨涵(2024)指出新质生产力的创新不但凸显了生产力向新领域的发展趋势,而且进一步强调了科技密集型新兴产业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中的核心作用,这一观点超越了单纯将科学技术视为首要生产力的认识,更加突出了科技创新在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71]。张占斌(2024)指出新质生产力体现为全方位的社会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强化产业源头技术创新和产业系统创新能力,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根基[72]。
7.3有利于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
姚树洁、张小倩(2024)认为新质生产力是摆脱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对抗国际技术封锁、贸易争端的外部压力的生产力支撑,是党中央基于国内外复杂多变环境的审时度势。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适应新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化并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应对措施[73]。周绍东(2024)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有利于广泛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和产业合作,深度切入全球价值链创新链的中高端节点,奋力追上国际科技前沿和产业前沿,实现与世界各国互利共赢[74]。
7.4有利于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刘丸源、季雷(2024)指出新质生产力系统重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使社会价值极大丰富,价值创造能力极大提升,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和强大动力[75]。宋冬林、吕玟萱(2024)认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对国有企业中传统生产关系的改造和升级,是国有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促进国有企业对新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探索[76]。王世泰、王振钰(2024)指出新质生产力理论的建构服务于现实经济治理,为新时代人们不断创新驱动各类生产要素运用于不同的经济场景提供了理论参考,对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功效[77]。
8新质生产力研究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目前,对于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内涵特征、路径、意义等的相关理论研究仍在进行中。本文认为对于新质生产力的研究当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目前的研究对新质生产力的定量研究较少、对新型生产关系如分配关系研究不足、对政府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研究不足、对制度环境和所有制关系研究不足等,未来需要更进一步深入研究。
8.1丰富完善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研究方法
现有文献在探讨新质生产力时,较多的依赖定性分析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的深度与精确性,尤其在评估新质生产力的实质进展及其宏观经济效应方面。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质”的根本提升,在评估新质生产力的实质进展及其宏观经济效应时,应构建一套严谨、全面的量化评价体系,从而精确测度其发展水平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新质生产力发展既是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革新,也是劳动力的革新。因此在构建新质生产力测度指标时,应包含三方面的测度指标,例如可纳入产业或企业的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数字化程度、绿色化发展程度、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程度、全要素生产率、企业创新能力、劳动者的技能培训覆盖率、劳动者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就业占比等指标。
8.2加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的研究
当前,学术界对新质生产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跃升方面。然而,生产力的发展不仅需要关注其内在质量的提升,还内含着对生产关系革命性调整的迫切要求。生产关系作为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力,其研究同样重要。未来的研究应更加关注如何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特别是在生产力常态化发展的背景下,形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协同演进的理论框架,促进对生产关系的优化和创新。
8.3加强对分配体制的研究
目前,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学术界对分配体制的研究相对不足,数据和算力等新型生产要素在生产和分配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如何平衡新型生产要素带来的收入差距,以及确保普通劳动者能够公平参与分配并共享发展成果,是未来研究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8.4深化政策研究
现有文献对政府政策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尤其是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和新型企业发展的背景下。面对传统企业的转型压力和新兴企业的方向选择,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尤为关键。未来的研究应侧重于政府如何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发挥地区比较优势,提供因地制宜的指导,以避免产能过剩和新兴产业内卷现象。进一步探讨政府如何更有效地引导和支持企业的发展,同时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8.5重视对制度环境和所有制关系研究
现有研究在探讨企业创新生态时,对于制度环境和所有制关系的综合考察不够充分,特别是随着创新活动对长期耐心资本的依赖加深,资本所有者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否会因创新而发生变化,新型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如何归属,以及如何避免结构性失业等问题,都是未来研究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深化这些领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李政,崔慧永.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视域的新质生产力:内涵、形成条件与有效路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0(1):129-144.
蒋永穆,乔张媛.新质生产力:逻辑、内涵及路径[J].社会科学研究,2024(1):10-18+211.
胡洪彬.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进路[J].经济学家,2023(12):16-25.
任保平.生产力现代化转型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逻辑[J].经济研究,2024,59(3):12-19.
韩文龙.新质生产力的政治经济学阐释[J/OL].马克思主义研究,2024(3):100-115[2024-06-21].
周世露,乔光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整体逻辑[J].经济问题,2024(7):11-19.
薛钦源,史丹,史可寒.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逻辑、新质特征和理论要素[J/OL].当代财经,1-14[2024-06-21].
刘洋.深刻理解和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义[J].红旗文稿,2023(24):20-22.
张林,蒲清平.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理论创新与价值意蕴[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9(6):137-148.
姜长云.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若干政策和实践问题[J/OL].改革与战略,1-11[2024-06-15].
高帆.“新质生产力”的提出逻辑、多维内涵及时代意义[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3,14(6):127-145.
简新华,聂长飞.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及其作用发挥:新质生产力的政治经济学解读[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54(6):29-36.
李政,廖晓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历史和现实“三重”逻辑[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3,14(6):146-159.
陈梦根,张可.新质生产力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J/OL].改革,1-12[2024-06-21].
王曙光.新质生产力、经济增长模式与动力机制转换[J/OL].党政研究,1-17[2024-06-21].
汪伟民,李清扬.新质生产力理论构建及其实践意义[J].当代中国与世界,2024(2):45-54.
孙绍勇,李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的新质生产力逻辑分析与路径探要[J/OL].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8-15.
郭栋,尤帅,刘云.数字化改革赋能新质生产力:理论内涵、动力机制、关键主体及提升路径[J].社会科学家,2024(2):45-51.
令小雄,金喆威,万宜之.数字时代下新质生产力特征、困境及其对策分析[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4(1):60-64.
冯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J].特区实践与理论,2024(2):5-12.
陈慧玲,陶文昭.习近平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创新性贡献[J/OL].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8[2024-06-15].
于凤霞.发展未来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作用机理和重点任务[J].中国发展观察,2024(Z1):48-53.
马学广,林之涵.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内涵、演进逻辑与实践进路[J/OL].贵州省党校学报,1-11[2024-06-15].
徐政,张姣玉.新发展格局下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价值旨向与路径方向[J/OL].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2024-06-15].
李东民,郭文.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生成逻辑与当代意蕴[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4(4):8-13.
夏杰长,王文凯.新质生产力赋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与政策建议[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4(1):17-21+47.
蒋永穆,薛蔚然.新质生产力理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系框架与路径设计[J].商业经济与管理,2024(5):81-92.
何自力.新质生产力理论的科学内涵和时代意义[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4(3):4-14+157.
侯冠宇,张震宇.新质生产力赋能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关键问题与现实路径[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1(3):93-100.
贾若祥,窦红涛.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重大意义及发展重点[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4(2):31-42.
宋泽莲,杨二美.新质生产力促进共同富裕的效能、风险与路径[J/OL].金融与经济,1-12[2024-06-15].
夏杰长.以新质生产力驱动数实融合[J].社会科学家,2024(2):38-44.
曲纵翔,朱嘉敏.新质生产力:理论沿革、现实渊源与实践展望[J].学习论坛,2024(3):111-119.
王维国,崔佳.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J].人民论坛,2024(8):85-87.
张鹏,嵇慧敏.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路径研究:基于生产要素视角的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24,34(5):43-48.
张永刚.基于新质生产力的生产要素创新和优化配置[J].学术界,2024(5):87-94.
李杏,戴一鑫.新发展阶段提升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战略[J].江苏社会科学,2024(3):149-158+243-244.
张亚鹏,李宏伟.新型工业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J].红旗文稿,2024(9):34-37.
刘胜,郭蓉,吴亮.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内在逻辑、关键问题与实践路径[J/OL].新疆社会科学,1-23[2024-06-15].
胡莹,刘铿.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制研究:基于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视角[J].经济学家,2024(5):5-14.
刘志彪,凌永辉,孙瑞东.新型支柱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与政策选择[J/OL].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4[2024-06-15].
刘立云,孔祥利.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的双向度变革研究[J/OL].西安财经大学学报,1-11[2024-06-15].
刘文祥.塑造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24(5):41-47.
胡莹.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的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53(3):22-32.
沙璇.浅析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理论创新与实现路径[J].特区经济,2024(4):49-52.
吴江,冯定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人才驱动策略[J/OL].当代经济管理,1-11[2024-06-15].
宋凤轩,王丽.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时代要义、现实隐忧与行动前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7(3):119-125.
程恩富,刘美平.新质生产力的学理分析与培育路径[J].上海经济研究,2024(5):5-15.
石建勋,徐玲.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战略意义及实现路径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24(1):3-12.
齐文浩,赵晨,苏治.基于四“新”维度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52(2):15-24.
侯亚,张雯婕.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关系、支撑与实践[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4,8(3):88-100.
刘彩霞.新质生产力赋能绿色物流的内在价值、现实挑战与实践构想[J/OL].当代经济管理,1-13[2024-06-15].
韩文龙,董鑫玮,唐湘.新质生产力与绿色发展的辩证关系与实践路径[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24,26(3):12-21.
房志敏.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经济:内在契合与实践结合[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6(3):13-26.
李敦瑞.新质生产力的生态意蕴和推进路向[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69(2):92-103.
陈凯华,郭锐.面向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发展新质生产力[J].学习月刊,2024(4):4-6.
冯永琦,林凰锋.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经济学家,2024(5):15-24.
焦勇,齐梅霞.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J].经济与管理评论,2024,40(3):17-30.
任保平,豆渊博.数据、算力和算法结合反映新质生产力的数字化发展水准[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24(3):91-100.
黄红平,巢华.数字变革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探析[J].理论探讨,2024(3):166-171.
刘衍峰.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质、现实挑战与实践培育[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4(3):168-176.
姜长云.农业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发展重点、面临制约和政策建议[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4(3):1-17.
尤亮,田祥宇.农业新质生产力:现实逻辑、内涵解析与生成机理[J].经济问题,2024(6):27-35.
高原,马九杰.农业新质生产力:一个政治经济学的视角[J].农业经济问题,2024(4):81-94.
马晓河,杨祥雪.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24(4):4-12.
魏后凯,吴广昊.以新质生产力引领现代化大农业发展[J].改革,2024(5):1-11.
邱海平.新质生产力理论的科学内涵及其重大创新意义[J].财经问题研究,2024(5):3-14.
刘文祥,赵庆寺.习近平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深刻内涵、重大意义与实践要求[J/OL].江西财经大学学报,1-11[2024-06-15].
徐政,郑霖豪,丁守海.新质生产力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机理与策略选择[J].改革,2024(4):41-49.
周文,许凌云.论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J].改革,2023(10):1-13.
郭冠清,谷雨涵.论新质生产力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J].上海经济研究,2024(5):16-24.
张占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逻辑与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路径[J].社会科学辑刊,2024(3):22-30+237.
姚树洁,张小倩.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内涵、战略价值与实现路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0(1):112-128.
周绍东.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研究[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4(3):15-23+157.
刘丸源,季雷.新质生产力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研究[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4,15(3):128-144.
宋冬林,吕玫萱.新质生产力与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辩证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2024(5):256-261.
王世泰,王振钰.新质生产力的理论脉络及关键议题初探:以亚当·斯密、李斯特、舒尔茨、马克思为考察主线[J/OL].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2024-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