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塞缪尔·约翰逊书信选集》前言(节选)Introduction to Dr. Johnson His Life in Letters Selected (Excerpt)

2025-01-16戴维·利特尔约翰/宁一中/译介

英语世界 2025年1期
关键词:切斯特塞缪尔信函

【编者按】

现代社会,科技迅猛发展。如今再也没有了“家书抵万金”的期盼与快乐。电话、微信、电子邮件……各种新科技手段让我们免去了等候的痛苦,但我们也失去了很多。我们觉得时间之快,快得还来不及拥抱清晨,便已到了黄昏。情感的表达,也不需要在信中慢慢琢磨、慢慢倾诉、慢慢享受。纵然端上来的,也有诱人的香味,但都是快餐,容不得你细嚼慢咽、细细品味。书信,这曾经让我们热切期盼着的、给我们带来苦乐的、一个字一个字写成的、曾有着诸如“尺素”“鸿雁”等美好称谓的东西,随着时代的变迁,都已化为陈迹,只有沉淀在其中的那份芬芳,依然如故。

为钩沉这份芬芳的沉淀,我们开辟了这个有关书信的系列聚焦栏目,相信会有广泛的回响。

【导读】2024年是英国18世纪大文豪塞缪尔·约翰逊(1709—1784)逝世240周年。约翰逊以编撰了第一部英语词典而名垂青史,而他因这部词典写下的《致切斯特菲尔德伯爵书》在学界几乎无人不晓,被认为是18世纪英国文人的独立宣言。该信熠熠生辉的文采,绵里藏针的讽刺,对权势者虚伪、沽名钓誉的有力鞭挞,使这封信成为英国文学中的名篇。由此而联想到约翰逊的书信集——《塞缪尔·约翰逊书信选集》,其编者戴维·利特尔约翰在“前言”中阐述了编此选集的动机::第一,书信作者其实是想把他的信公之于众的;第二,由书信我们可以了解书信作者的诸多信息,比如他的性格、爱好、友谊、爱情、社会关系及信件涉及的社会历史等等。书信的内容是丰富的、生动的、细致的。书信是个人的,也是历史的。读约翰逊的信,他本人以及他周围的一切就活生生呈现于我们眼前了。约翰逊的信是他血管里的血,信里有他的智慧、学识、友谊、痛苦、欢乐。240年过去了,他的书信——像所有其他书信一样——已为陈迹,只有香如故。

Thereareanumberofpossiblejustificationsforourpryinghabitofpublishingandreadingtheprivatelettersofeminentmen.Inmanycases,theletterswerenotmeanttobeprivate;theauthorhadhonestlyhopedthatsomeonewouldpublishthem.Thedeviceofaprivateletter,likethedeviceofadiary,hasoftenservedsimplyasacomfortablewayofwritingtotheworldwhilepretendingnotto.

出版、阅读名人私函,借以窥其隐私,已司空见惯,缘由约有数种。很多情况下,信函本就不想成为私密,写信者诚欲将其出版。私函的写作方式,犹如写日记,常常就是安适地写给天下人看的,却又装作不是如此罢了。

Letters,secondly,oftencontainvaluablecommentsonvaluableworks,onhistoricevents;anauthorcanconfesshismisgivings,revealthestagesinhisprogress,judgehisownworksallinthequietcomfortofaletter.

其次,信函常常对有价值的著作或者历史事件做出有价值的评论;写信者会坦白自己的疑虑,透露事情的进展情况,评判自己的著作——由于是在信中,他会不动声色而暗自惬意。

Andthinkers,thirdly,haveoftenthoughtaswellandasusefullyintheprivacyofcorrespondenceasinthepublicityofprint.WecanappealtoeachofthesejustificationsinthecaseofSamuelJohnson.

再次,思想家在私函中所表达的思想,往往与在公开出版物中一样清晰而有用。在谈论塞缪尔·约翰逊的书信时,我们可以一一援引这些缘由。

ThecelebratedinsultstoChesterfieldandMacpherson(Letters19and120)wereobviouslyhalfintendedforlargeraudiences.1Asfor“valuablecomments,”itissurelynomereeavesdroppingcuriositytotrace,throughtheletters,theoriginsoftheDictionaryandofRasselas2,tofollowtheLivesofthePoets3frominceptionthroughpublication,toreadJohnson’sownjudgmentsofhisShakespeareorhisJourneytotheWesternIslands4.Andthirdly,Johnsonianwisdomfillstheseletters,wisdomofboththespontaneousandthemorecarefullybrewedvarieties,asbeneficialtothelastreaderastothefirst.Thereareherehundredsofopinionsfromamanwhoseeveryopinionwarrantsattention.

致切斯特菲尔德伯爵和致麦克弗森的信中(信函第19号和第120号)所表达的羞辱尽人皆知,显然某种程度上意在公之于众。至于“有价值的评述”,通过这些信函,我们可以追溯约翰逊编纂《英语词典》和撰写《拉塞勒斯》的最初情况,可以了解《诗人传》从酝酿到出版的全过程,可以读到约翰逊对自己主编的《莎士比亚集》和撰写的《苏格兰西部诸岛纪游》的评价——这当然不仅仅是出于窥听的好奇。第三点,信中充满了约翰逊的智慧,既有灵光一闪的机智,又有深思沉淀的大智——这些智慧对最先和最后读到信函的人都有裨益。信中可见此君看法数百条,每一条都值得注意。

Theselettersarenotjustthebitsandscrapsthatagreatmanleavesinhiswake;theyareapart,anessentialpart,ofthatstorehouseofdocumentationthatcreates,forus,theexperienceofhisgreatness.Forhisisnotanhistoricalgreatness,oreven(aswehaveseen)aliteraryone.Itisahumangreatness;anditdependsonthesedocumentedevidencesofhishumanness.HeiswhattheFrench,havingsomany,callan“ExemplaryMan”;amanwhosewholelife,whosemoralpresence,whosequalityandbearinganddepthasamanarehisclaimtogreatness.

这些信函并非只是一位伟人留在身后的只言片语,而是铸造其伟大经历的文献宝库中的一部分,且是至为重要的一部分。因为他的伟大不是历史性的,甚或(如我们所见)不是文学性的——这是一种人性的伟大,而这些彰显其人性的信函文献正是明证。他是法国人称为“楷模”的许多人中的一个;他的一生,他的道德风范,他作为一个人的品格、举止和深度,都使他的伟大实至名归。

Heiswise,benevolent,penetrating,long-suffering,yes—allhugely,gigantically.Butheisalsomean,idiosyncratic,prejudiced,cruel—andallthesegiganticallytoo.Heisoneofthelargestandmostcompletehumanbeingsthateverlived;theworld’scontentoflifewasmeasurablyincreasedbyhisbeinginit.

他明智,仁慈,深刻,久病缠身——是的,每一点都显而易见。但他也刻薄,怪异,偏狭,冷酷——这些同样显而易见。他是史上最高大、最完美的人之一;他的存在极大地增加了世人生命的内涵。

Consideronlyhistitanicstrugglesagainstdisease,againstmadness,againstdeath-wishinglethargy,againstdeathitself.The“storehouseofdocumentation”isnoaccident.MencametoseehimlikeaPyramid,tohearhimlikeanoracle.TheyrecognizedinJohnsonasingularphenomenon,andfeltcompelledtorecordit.

只要想想他是怎样与疾病、疯狂、求死的倦怠及死亡本身作着巨大的斗争就明白了,说他的信函是“文献宝库”不是偶然的。人们视他如视金字塔,听他的话语如听神谕。他们认定约翰逊有一种不同凡响的魅力,因而非得把它记录下来不可。

Theselettersfallsomewherebetweenthejournalsandtheessays,betweenthewritingswhollyprivateandthosewhollypublic,beingneitherquitesointimateastheonenorsostudiedastheother.

这些信函介乎日记与小品文之间,介乎完全私密和完全公开的作品之间,既不像前者那么亲密,也不像后者那么刻意。

Alloftheseletters,besidetheirspecialdelights,tellussomethingofJohnson.Butmoretothepoint,since“theexperienceofJohnson”ismybasicdefenseforthisseries,arethosethatrevealcharacterdirectly.Suchlettersofferpagesoflivingevidenceforthequalityofhisreligiousorthodoxy,ofhispoliticalopinions,ofhismoralbeliefs;forhisdesperatefearsofdeathandalonenessandinsanity,forthe“vilemelancholy”thatbecamehispersonalplague.Welearnofhishealthandsicknesses,hisjoysanddespairs,ofhissecretbenevolence.

所有这些信函,不仅特别引人入胜,还告诉我们关于约翰逊本人的一些事。更准确地说,由于我编辑这一系列信函的初衷是讲述“约翰逊的经历”,所以选择的都是那些能直接揭示他性格的信件。这些信件一页页向我们提供了活生生的证据,证明了他的宗教正统、他的政治观点和他的道德信念的特质,证明了他对死亡、孤独和精神错乱的极度恐惧,也证明了成为其个人困扰的“可恨的忧郁”。我们由此了解到他身体的好坏、他的快乐与绝望,以及他不为人知的仁慈心。

Welearnworldsabouthisfriendshipsandpersonalneeds:wecanmeasurepreciselythedegreesofintimacyanddistance.Tohis“honouredMother,”forexample,heisthedistantanddutifulson.TothedyingHillBoothby5heistheardentlyChristianlover,allhispassionsublimedintoprayer.

我们可以了解他的朋友圈和他的个人需求:我们能精确地判别他与别人的亲疏程度。比如,对他“尊敬的母亲”而言,他是既孝顺又保持着距离的儿子。对弥留之际的希尔·布思比来说,他是虔信基督的情人,他所有的激情都升华成了祈祷。

Onefollows,throughthehero’sownwords,thegradualexpansionandcontractionofaprimarilyliterarylife;themilestonesarebooks,strainedoutbyconvulsiveeffortsyearafteryear.

通过主人公自己的话语,我们可以追寻他主要作为文人跌宕起伏的生活轨迹;书籍是他生活的里程碑,那是他经年艰苦努力的结晶。

Friendsjoinusontheway,thendropoffanddie,andhemarksinhisletterseachsadpassing,likeabell,tollingthehours.WewatchJohnsonfightingon,asbodyandbrain,bothminedwithdiseases,graduallybegintogiveway.

在我们的人生路上,朋友们始而与我们同行,继而掉队,终于与世长辞——他在信中记下了每一次悲伤的远逝,有如丧钟,一声声敲打着时光。我们也眼看着约翰逊在苦苦抗争,精神和肉体都饱受疾病的折磨,渐渐放弃了努力。

1此句里所谓“尽人皆知的羞辱”含有两个典故。其一,1755年,塞缪尔·约翰逊历时7年终于完成了英国历史上第一部英语词典。此前他曾拜访过当时的内政部长切斯特菲尔德伯爵(LordChesterfield),想得到他的支持,然而后者口惠而实不至,约翰逊到他府上吃了闭门羹。愤怒的约翰逊从此不再登他的门,孤军奋战,历尽艰辛,终于苦尽甘来。听到词典出版的消息,切斯特菲尔德伯爵想沽名钓誉,借此炫耀自己是约翰逊的资助人。约翰逊于1775年2月7日写了一封公开信,敬谢不敏,表示自己“没有得到过一次帮助、一句鼓励或一个微笑。这样的待遇是我未曾预料到的,因为我从未有过赞助人”,并说:“尊敬的阁下,赞助人难道是那种对一个在水中挣扎求生的人视而不见,而当他到达岸边时又多余地施以援手的人吗?”这是对权贵的辛辣讽刺。由于此信是一个文人第一次公开向世人表明自己“不曾承情,因此也不领情”,从此不事权贵,因此这封公开信被认为是“文人对权贵的独立宣言”。第二个典故源于1775年1月20日约翰逊致詹姆斯·麦克弗森(JamesMacpherson)的信。麦克弗森是苏格兰诗人,据他自己说,他曾根据手稿翻译了苏格兰克尔特语诗集《古诗鳞爪》(FragmentsofAncientPoetry,TranslatedfromtheGaelicorErseLanguage),但约翰逊想要他拿出手稿来证实他的译诗是有根据的,麦克弗森一直拿不出,约翰逊因此怀疑诗集的真实性,这就惹怒了麦克弗森。1775年1月20日,约翰逊致信詹姆斯·麦克弗森,信中表达了自己的愤怒:“我收到了您愚蠢且无礼的信件。无论您对我有何侮辱,我都会尽力反击,若我自己不能应对,法律也会为我伸张正义。我不会因惧怕恶棍的威胁而停止揭露我认定的欺骗行为。”他还声称:“您的愤怒我不在乎,您的才能自译荷马史诗后已不再令人畏惧,而我听到的关于您的道德传闻使我更倾向于关注您能提供的证据而非您说的话。您可以选择是否公开这封信。”以上两封信其实都是为公开而写的,因此作者有“意在公之于众”之说。

2《拉塞勒斯》,又译《王子出游记》等,是塞缪尔·约翰逊所作唯一一部小说,以阿比西尼亚王子逃出幸福谷、周游世界的传奇故事为主线,讨论了人生的苦与乐、家庭与婚姻、生与死等问题。

3《诗人传》,最初是塞缪尔·约翰逊应伦敦书商之邀以《英国诗人作品集:序文传记和批评》为名在1779年至1781年间发表的文章,用作50余位已故诗人作品集的序文;后来,序文脱离诗作结集,自成一书,更名为《诗人传》,内含诗人传记、简短评述及文学批评。本书是世界传记文学和文学批评领域最为经典的杰作。

4指AJourneytotheWesternIslandsofScotland,塞缪尔·约翰逊1775年出版的文集,描述了他游历苏格兰高地的经历。

5当时德比郡著名的女士,是约翰逊的精神引领者。

猜你喜欢

切斯特塞缪尔信函
被遗弃的可卡犬嗅觉能力超强培训成为警用嗅探犬
扫院子的男孩
教师被杀震惊法国
扫院子的男孩
朱自清致逯钦立信函之五(1942.10.28)影印件
朱自清致逯钦立信函之四(1945.6.25)
切斯特的故乡
现代英文商务信函的个性化写作风格初探
我为什么不鼓掌
我为什么不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