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学生正视心理问题
2025-01-13吕小裙
在工作中,我经常会遇到一些学生,他们遭遇着心理的困扰,但因为病耻感不愿开口求助,或因为不知如何求助而选择了独自在痛苦中挣扎。这时候,教师需要适时地介入和恰当地处理。
一、自我暴露,让学生勇于袒露自我
晚自修前,我独自在办公室改作业。这时,来了两位我教过的学生——男生小周和女生欣欣。之前据班主任反映,最近小周家里发生一些事情,但不愿开口求助。他们围着我聊天,我们聊起了以前班级的一位同学。我随意地提道:“以前你们班的兰兰好像身体不太好,不知道怎么了?”欣欣说:“她得了焦虑症。老师,你怎么看出来的?”我愣了下,说:“我就知道她出操时总是找班主任请假,怎么会这样?”欣欣说:“都是因为高三压力大。”然后我问欣欣:“我记得高一时你总是胃痛,有没有好好调理,现在好点了吗?”其实我知道肠胃问题可能跟情绪有点关系。欣欣很坦然:“现在好了。其实以前我也得过抑郁症,我一直在看心理医生。”我心里一惊:“那日子肯定过得很不容易吧?”欣欣有些不自然地点点头。为了减轻她的焦虑,我说:“其实,有时候我也蛮焦虑的。”小周惊叫起来:“老师,你还焦虑?你看起来那么乐观。”我说:“焦虑总是有的,担心你们考试考不好,还有家里孩子的事情,只是没有严重到患焦虑症的程度。每个人生活中都有一些困扰,如果我觉得自己处理不了了,我也会向心理老师求助。”
两天后,从班主任处得知,小周走进了学校心理辅导室。
二、深入共情,让学生勇于接纳自我
班级里有位男生小凯,不善言语,是个安静的孩子。课间,小凯与女生小易因为一些小事情发生了言语冲突。小凯突然拿起书桌上尖锐的刀片,要伤害小易,幸好被同学及时制止。
办公室里只剩下小凯一个人,他激动的情绪依然久久无法平静。原来,长期以来,由于小凯英语不好,各种大小测验他总是拖班级的后腿,这让他很自卑。而英语成绩特别突出的小易总是嘲笑他,让他更加难过。由于性格内向,更多时候他选择了压抑自己的情绪。这一次他的情绪突然爆发,甚至失控要伤人,说明他心理压力较大,需要专业的心理干预。于是,我先共情了他被小易欺负的愤怒,共情了他英语成绩落后的难过,共情了他长期以来的压抑。我的接纳与共情让他的情绪得以平复,最终他放下了内心的戒备,也承认了自己行为的不妥之处。他反思了自己情绪管理方面的问题,并主动提出要寻求心理教师的帮助。
三、经验判断,让学生及时接受辅导
某节英语课上,我发现学生冰冰情绪异常,眼睛红肿,有哭过的痕迹。课后我上前询问,这一问让冰冰崩溃大哭。原来第三节课要体检,其中有个抽血项目,而冰冰惧怕针头,一想到要抽血体检,她就全身颤抖,一直哭泣,无法上课,其反应似乎超出了正常的范围。进一步询问和了解后,我才得知,在平时的生活中她害怕所有尖锐状的物体,如针尖、笔尖、鸟尖尖的嘴巴……一看到这样的东西,她就会呼吸急促,满头大汗。即使是在电视上、图片上看到尖锐的物体都无法忍受,这种恐惧已经对她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意识到,这个孩子可能存在特定物体的恐惧症。于是我建议她联系心理老师,接受专业的辅导,从而克服恐惧。
总之,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遭遇心理困扰的学生。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不能随意地给他们贴上“心理有问题”的标签。我们应共情他们,接纳他们,让他们放下心理的负担和所谓的“病耻感”,从而勇于向心理老师求助,收获心理的成长,跨越成长的危机。
编辑/张国宪终校/黄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