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景观工程术语初探

2025-01-10李承森

中国科技术语 2025年1期
关键词:术语景观

摘 要:在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景观工程建筑在城镇新区、科学园区、田园小镇、园林公园、旅游景区、乡村振兴和城市更新等区域所占比例不断增加,为美化人民生活与工作环境,提升民族健康水平起了重要作用。在景观工程设计与施工过程中,植物学与工程建筑学术语的交叉融合,衍生出了景观工程术语。文章围绕景观工程术语的产生背景、必要性以及地方性景观工程术语与国家景观工程术语编写的关联性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景观;景观工程;术语

中图分类号: C04;H083" DOI: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1.005

On the Terms of Landscape Engineering//LI Chengsen

Abstract: Under the situation of rapid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landscape engineering buildings occupy a considerable propor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urban areas, science parks, rural towns, garden parks, tourist attractions, rural revitalization, urban renewal, and other relative areas. In the process of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landscape engineering, the terms of both botany and engineering architecture are intersecting and producing the new ones of landscape engineering. In this article, we consider and discuss the background and necessity of the new terms of landscape engineering preliminarily, and suggest that the local terms of landscape engineering compiled previously may be used as the basis for the national terms of landscape engineering in future.

Keywords:landscape; landscape engineering; term

收稿日期:2024-04-02" 修回日期:2024-08-12

作者简介:李承森(1948—),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第六、七届委员。长期从事植物起源、演化和环境变迁研究与科学教育。通信方式: 13501016376@139.com。

0 引言

自然科学领域的各个学科都形成了自己的术语体系,例如生物学、植物学等[1-3]。这些术语体系经历了产生、发展、成型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与人类认识外部世界以及人类的生活、生产的发展紧密相关。

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最终都要应用于与人类生存与繁衍密切相关的生活、生产与社会经济领域。科学技术研究也随之拓展进入工程、建筑、材料、机械等范畴,产生相关科学术语[4-6]。而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衔接、碰撞、交叉和通融,必然导致学科交相融合,与之相关联的新术语也会应运而生。景观工程术语便是由此诞生的一类新术语。

1 景观工程相关术语

人类从狩猎到草原游牧,再转向农耕,从而诞生农业经济;之后从农业发展到工业。与之相对应,人类的居住环境也从原野(草原)游牧方式,向聚集成部落的定居生活模式(村落乡镇)转变,并逐步发展出大都市。

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使人类的居住条件、工作环境和生活质量逐步完善与提升,近年的经济迅猛发展促使新时代的人居环境建设把大自然本色即绿色植物、彩色花卉、优雅园林、自然风景作为工程建筑的基本元素。优雅的生态环境成为景观工程建设的宝贵资源。秉承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环境与发展交相促进的原则,我国在建设城乡新区、工业开发区、科学园区、特色田园小镇、旅游景区、自然保护区等方面,把花卉绿地、风景园林、生态景观与工程建筑融为一体,相互兼顾,彼此融合,产生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景观工程建筑。

国家对工程建筑新项目与新区建设都有明确的自然景观配套要求。应运而生的景观工程术语,与其他学科的术语一样,在其诞生时就有明确的概念与定义。在与国际接轨时,中文术语都需要确定与其相对应的英文术语,实现景观工程建筑设计与研究的国际化与标准化。

景观工程领域的顶层术语主要包括:景观、风景、园林、工程与建筑。每个术语的来源及概念详述如下。

景观(landscape):最早出现在希伯莱文的《圣经》(the Book Psalms)中,描述圣城耶路撒冷的美景,给人以视觉上美的享受。19世纪初,德国学者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将景观一词引入地理学,解释为“一个区域的总体特征”[7]。之后学者们不断探讨,把生物和非生物作为景观的基本元素,把空间异质性区域内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作为核心,探索将原始自然景观转变成为人类文化景观,以阐明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联,即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耦合关系。因此,景观一词在视觉美学基础上表达某个地理单元或限定区域里的综合景象,融合了地理地貌、生态园林、厅堂楼阁、文化艺术、哲学美学等多领域内涵。简言之,景观就是在地理单元内由生物(含人类)与非生物(含人造物)构建的多种生态系统的综合体。

在《植物学名词》中,“景观landscape”一词解释为:人类尺度上具有空间可量测性,由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所组成的异质性地理单元。

风景(scenery):狭义的风景指自然风光,大自然中的景色、景物所表达的景象。广义的风景包含了人造的景物。因此,风景是在一定条件下,自然景物与人工景物构建成的具有欣赏内涵与价值的景象。风景三要素包括景物、景感和条件。景物包括大自然中的山、水、物(植物、动物、人造物),是风景客观存在的基本构建素材;景感是人对景物的主观感受;条件则是风景构成的制约因素,以及人作为赏景主体与风景客体之间的特殊关系。

园林(garden)是人工建设的以植物为主要元素的休闲与享受的境域。

工程(engineering)是人类活动中以人的设想与规划为目标,应用科学知识与技术方法,将现有的实在物体改造为具有预期使用价值产品的集体行为与结果,也包括改造的全过程。例如,创建各种规格与规模的器物,建造各类形式的建筑物。

建筑(construction)是人类活动中利用各种非生命的物质材料构建成提供给人居住生活与使用,或者提供给社会活动的实体空间。例如房屋、厂房、桥梁、场馆等。建筑具有三个要素:建筑功能、建筑技术与艺术形象,具有三个标准:坚固、实用、美观。

景观工程(landscape engineering)是以景观作为主要元素所改造和建设的具有建筑内涵和外延的综合体系,为人类生活、生产与社会活动服务。国家对建筑工程新项目与新区建设都有明确的景观配套要求,大致可以分为三大范畴。

(1)城市景观工程(citylandscape engineering),属于大型工程。在城市大型建筑群、城乡新区工程建设方面都要考虑到行道树、绿化带、绿地、湿地、自然保护区等成规模的景观工程建设。其中,以大中型乔木作为景观工程中的主体植物,辅以灌木和草本植物。对于这些植物,需要准确把握它们的分类位置(种类)、形态结构、生态习性等植物科学内涵,因此还会涉及植物分类学、形态学、生态学、园林学、景观学等方面的术语使用。

(2)园林景观工程(gardenlandscape engineering)属于中型工程。主要涉及植物园、公园、景区等范围的景观工程建设,在学科上涉及生物多样性、植物种类、植物造型与生态习性等方面的内容,多偏重植物分类学、生态学、园艺学与园林学等学科的术语使用。

(3)家居景观工程(homelandscape engineering)属于微型工程。在近现代发达国家的家居生活环境建设方面,已经形成室内外微景观工程建设体系,将大众喜爱的花卉和常绿草地融入居家环境,以美化生活区,达到提升健康指数的目的。在学科上涉及对花草树木的认知、识别、栽培、养护等知识,多偏重于植物分类学、花卉与园艺学术语。

在景观工程建设过程中,设计者与建设者需要充分利用丰富的植物种类、园林园艺、生态景观等多方面资源构建出优美的宜居与工作环境。毫无疑问,在工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了解和掌握景观工程术语成为必备的基本工作条件之一。凡涉及的植物学术语,基本上都可以从植物学的不同分支学科术语中得到满足。而涉及景观工程的综合性术语,却是一个亟须关注的新领域。

考虑到景观工程术语的构成源自植物学与工程学两个方面,包括植物分类与形态、生态与环境、园艺与园林,风景与景观等,以及工程建筑术语。这两个距离较远学科的术语产生碰撞与融合,诞生出包纳植物科学与工程建筑质量及规范的术语体系,即景观工程术语,以满足景观工程设计、施工以及城市生态环境改善与建设之所需。

2002年,建设部发布行业标准《园林基本术语标准》[8],用以规范园林建设的术语。2017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行业标准《风景园林基本术语标准》[9],以取代前述标准作为风景园林建设的新标准。新标准对该领域的通用术语和风景名胜区、城市绿地系统、风景园林史、风景园林设计、园林工程等进行了规范,其术语多偏重于植物学、园艺学与园林学方面。园林设计中涉及地形、种植、园路、园林建筑,水景以及小品设计等方面的术语;园林工程涉假山、植物材料、种植工程等方面的术语。这些术语多聚焦于园林与风景范畴,对于大中小型景观工程建设,特别是工程建筑中对植物规格、质量和数量标准方面,则缺乏相关术语规范,这成为景观工程设计与施工中术语应用的瓶颈。

2 地方性景观工程术语探索

目前与景观工程有关的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标准陆续出台,包括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行业标准等[10-14]。但是,目前国家层面尚未对景观工程术语进行规范。鉴于各地景观工程建筑的迫切需求,地方工程建筑设计单位与园林、园艺、植物研究等单位联手,陆续编写了本地区景观工程术语手册等,包括苗木规格、质量体系的标准。尽管这些术语体系与标准具有明显的地方性或机构性色彩,但可以解决燃眉之急,同时可以成为国家景观工程术语的前期探索与基础。

同时,在当前景观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各地所使用的地方性植物苗木的术语、规格和质量的规范性标准,因考虑到所需苗木的种类会受当地气候的制约,因此多以适宜当地气候条件的树木种类作为苗木资源,这是地方工程建筑所要遵循的原则。因此,地方性景观工程术语中涉及的苗木种类基本上都具有地方特色。

本文以广东省风景园林与生态景观协会、香港园境师学会与澳门园景绿化促进会于2021年5月20日发布、当年6月1日实施的“粤港澳园林苗木质量规格规范”(Standard specification of plant materials for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acau)为基本素材,探讨景观工程术语中苗木相关术语的构成。

“粤港澳园林苗木质量规格规范”属于热带与亚热带地区涉及景观工程术语的一项“团体标准”。该标准与景观工程建筑质量规格与标准相结合,围绕园林景观工程建筑对苗木的需求,提出了相关术语并进行解释。该标准包括“苗木的分类”和“苗木规格”,即苗木质量要求与定量质量指标,以及涉及苗木的相关附录,包括苗木质量指标相关术语及定义的图解。此外,还提供了13个按照植物类别包括乔木、棕榈、竹类、灌木、草本、藤本等的苗木质量规格标准。

在“苗木的分类”术语中,依据不同种类苗木的形态学特征,结合景观工程设计要求、园艺养护及全过程管理,将苗木进行两级分类。一级分类主要按照生物学特性进行划分;在一级分类基础上,根据植物形态与景观应用的需求和效果,以及不同质量指标进行二级分类,构建了苗木分类体系术语。

在一级分类中,采用了10个术语:种子苗、幼树苗、乔木、棕榈、竹、灌木、草本、藤本、地被植物、草皮。这是根据景观工程建筑的需要,同时考虑到广东、香港、澳门所处的热带地区气候特点所选择的术语。在乔木之下分为单轴分层形乔木、单轴分枝形乔木、合轴分枝形乔木、多干乔木;在棕榈之下有单干棕榈、多干棕榈;在竹之下是单干竹、多干竹;在灌木之下有点植灌木、地被灌木、球形灌木、塔形灌木、柱形灌木;在草本之下有点植草本、地被草本等二级分类的术语。这些术语充分考虑了植物的形态特征。对于相关术语既有文字解释,又在附录中提供了相应的图示。

以“乔木”为例,其解释如下:

(1)除非规定为多干乔木,土球或容器内的乔木应有一个主干,且在同株树冠内不应另出现等势主干。

(2)没有交叉主枝及无交叉主干。

(3)树冠的形状和叶片的密度应根据其物种或栽培品种而定。树冠直径比例从主干生长出来的枝条应具有合理的对称性,参考值为自然高的2/5。

(4)分枝沿主轴均匀分布,侧枝要平均向外伸展,形成典型的物种树冠形态。

(5)乔木主干应在土球或容器的中间。

(6)乔木应具有完善的根系,到达容器或土球的外侧,不应有主根部在容器内打圈生长。

(7)在土壤表面应清晰见到乔木的根脊。

(8)根脊上没有受伤的根或有根部缠绕主干。

此“乔木”术语所包含的内容多偏重于工程建筑对树木的具体需求以及对所涉及的相关栽培、土壤、容器等的要求,因此明显有别于植物学对乔木的术语定义。

植物学界对乔木术语的介绍,明显与上述解释存在差异,如《植物学名词》规定:

(1)“乔木 tree, arbor 主干明显、高大,5m以上、分支距地面较高的木本植物。如毛白杨、旱柳。”[1]

(2)《植物学名词解释 形态结构分册》中描述为:“乔木 具有一个明显树干的多年生木本植物。”[14]

(3)在《图解植物学词典》:“Tree: A large woody plant, usually with a single main stem or trunk. 乔木 大型木本植物,常具单一主茎或树干。”[2]

(4)在国外植物学词典《A Dictionary of Plant Sciences》中:“Tree:A woody plant may grow more than 10 m tall. Characteristically it has 1 main stem, although many trees (e.g. oak and ash) may grow multistemmed forms. At the end of each growing season there is no dieback of aerial parts, apart from the loss of foliage.”译成中文:高达10米以上的木本植物,具有一个主树干,也有多树干的,例如橡树与灰树(注,一种白蜡树)。在生长季结束时,乔木的地上部分不会死去,但是叶子会脱落[15]

相比较而言,植物学对乔木的解释多从形态特征予以定义。缺少或几乎没有考虑到景观工程建筑的需求,也缺少相关数量规格和标准的界定。

又例如多干乔木 multistem tree:成熟植株高度大于300cm 、具有从地面开始主干数量大于1的木本植物,如图1所示。但是在植物学里很少见到“多干乔木”的术语。

植物学术语进入景观工程建筑领域后,其所包含的科学内涵要从植物学外延到工程建筑范畴。例如,“单干棕榈”提出的定性规格要求包括植株形态、枝叶健康状态等多方面信息,同时规定植株的各项具体数量规格,包括高度、腹径、基径、冠幅等数据。从而产生出植物学术语与景观工程建筑的实际需求相结合的新内涵。

在“苗木规格”中,主要有:规格主变量(key indicator)与规格从变量(secondary indicator)两类术语。前者是决定苗木生长量及苗龄的重要指标,是苗木规格的首要指标,对苗木价格影响最大。后者是规格主变量之外的指标。在规格从变量之下,又包括主干、中干、胸径、米径、腹径、基径、冠幅、自然高、枝下高、裸干高、分枝级数、层数、多干、苗龄、高阔比例、叶片数量、干数、草皮留茬高、草皮盖度、土球大小、容器大小等术语。例如单干棕榈株形及质量指标术语,如图2所示。

根据景观工程对植物资源尤其是苗木的需求,在确定植物术语后,提出对苗木定性与定量的质量要求,进入一级分类和二级分类规格标准制定的范畴。在定性质量要求范围内,主要是对植物及其苗木的宏观性状的限定。在定量的质量要求范围内,对植物及其苗木的具体要求必须符合数量规格标准。

在景观工程建设中,所选用的植物学术语,需要包括该术语的定义、苗木质量要求与质量标准值。在对景观工程所需植物资源科学分类的基础上,明确质量规格标准,以便尽可能符合相关工程的设计需要与施工需求,尽可能规范苗木生产等质量控制标准。这是植物术语与景观工程相结合的必然产物。

3 景观工程术语编制

目前我国还没有成型的国家景观工程术语标准。但是,由于各地景观工程建筑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为了适应景观工程建设的刚性需求,各种地方性景观工程术语标准将会应运而生。建议国家有关科技术语审核机构鼓励地方景观工程术语的编制工作。在集地方性术语的基础上,最后合成为国家层面的术语标准会成为必然趋势。

地方性景观工程术语的设计和编制无疑会受到地域性气候的影响,特别是适应当地气候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种类会受到格外关注。例如热带地区的棕榈、香蕉等类群,温带地区的阔叶树、针叶树等树种。因此国家层面的景观工程术语标准需要兼顾或兼容地方性术语,从而出台综合性的国家术语手册。

目前地方性景观工程术语中,有关植物花卉术语的内容尚需加强。在编制国家景观工程术语时,植物花卉术语是一个重要部分。因为在景观工程中,绿化街区、植物园、公园、绿地都占有很大比例,包括家居环境在内,各种花卉起到装饰和美化环境的重要作用。虽然花卉没有树木高大,温带地区的花卉需要每年更新种植,但是花卉依旧是景观工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花卉术语融入景观工程术语,与工程规格标准相结合是编制景观工程术语必不可少的内容。

在景观工程术语的编制过程中,需要准确理解有关植物学术语的科学内涵。在“粤港澳园林苗木质量规格规范”中,涉及植物分类的术语,例如棕榈、竹子类术语,以及植物生活型或者生长型的术语如乔木、灌木、藤本、草本等,不宜归放于一类中。因棕榈属于棕榈科(Palmae,又称槟榔科)。该科种类繁多,树干圆柱形,单干直立,大叶多为掌状分裂或羽状复叶,集中在树干顶部。一般为乔木,也有少数是灌木或藤本植物。竹,又名竹子,属于禾本科竹亚科,多年生草本,种类繁多。竹茎多为木质,高大如树,属于乔木状禾草类植物,形成竹林;还有大量草本的禾草类植物。竹分布于热带、亚热带至暖温带地区。正是因为棕榈与竹兼有乔木、灌木与草本的性状,不能简单地归在植物生活型乔木或者草本里面。这其中存在认知与归属方面的问题,需要植物分类学家与工程建设专家共同寻找解决办法。

总之,景观工程术语的编制是一项植物科学与工程学交融、植物学术语与工程规格标准结合的交叉性工作,需要植物专家与工程专家共同参与编制来完成。

4 结语

在科学发展中,自然科学各个学科的术语体系不断完善和提升。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可能会导致新的学科及相关的新术语、术语体系的诞生。近年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准不断提高,自然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不断对接、碰撞、相融、相促,于是在科学与社会实践中产生了新兴学科,其相应术语体系必然会应运而生。

伴随我国景观工程的迅速发展,为了满足景观工程设计与施工的需求,植物学的分类学、形态学、生态学、园林学、园艺学、景观学等正在拓展其科学内涵,与景观工程建筑的术语、规则和标准相衔接、交叉与融合,诞生一套跨学科的术语体系。多年积累编制的《风景园林基本术语标准》可以作为景观工程术语的相关部分内容,并以其优势积累为基础,进一步拓展延伸到景观工程建筑的领域,解决工程建设中的新生的具体术语需求。同时可以逐步向城市景观工程与家居景观工程术语的范畴延伸。

在国家景观工程术语问世之前,目前一些地方因为景观工程设计与施工所需,正在编制地方性的景观工程术语以及与之相关的行标行规。鉴于不同地域的地理与气候差异,地方性景观工程术语会存在较大局限性。尽管如此,地方性景观工程术语仍然可以作为国家景观工程术语的前期工作基础和基本素材。

从国家科技术语的层面考虑,编制共性的国家景观工程术语需要提到议事日程上,建议邀请植物学专家、园林风景专家与景观工程专家共同组建编制班底,启动和推进国家景观工程术语的编制工作。

参考文献

[1] 第二届植物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植物学名词[Z].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9.

[2] 詹姆斯·吉·哈里斯, 米琳达·沃尔芙·哈里斯. 图解植物学词典[Z]. 王宇飞, 赵良城, 冯广平, 等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1.

[3]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生物学名词术语[M]. 呼和浩特: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2004.

[4]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建筑学名词[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4.

[5]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分析仪器分会. 在线分析工程技术名词术语[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4.

[6]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材料科学技术名词[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

[7] NAVEH Z, LIEBERMAN A S. Landscape Ecology: Theory and Application [M].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1984:7.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园林基本术语标准: CJJ/T91—2002[S]. 北京: 中国建设工业出版社, 2002.

[9]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风景园林基本术语标准: CJJ/T91—2017[S].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7.

[10] 北京林业大学, 黑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标准: GB6000—1999[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4.

[11] 广东省风景园林与生态景观协会, 香港园境师学会澳门园景绿化促进会, 广东省种植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粤港澳园林苗木质量规格规范: T/GDALA 001—2021 [S/OL].

[12] 广东省林业种苗与基地管理总站, 华南农业大学. 广东省主要阔叶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DB44/T245—2005[S].

[13] 深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城市园林绿化用苗——木本苗木分级: DB440300/T28—2006[S].

[14] 王伏雄, 胡玉熹. 植物学名词解释 形态结构分册[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2:227.

[15] ALLABY M (ed.). A dictionary of plant scienc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508.

猜你喜欢

术语景观
景观别墅
疫情报道高频术语(十一)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景观照明联动控制技术的展望
春天景观
翻译适应选择论下中医术语翻译探讨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