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视角的科技新词工作的思考
2025-01-10史金鹏叶艳玲
摘 要:科技飞速发展,新名词和新概念层出不穷,科技新词的规范工作变得愈发重要。文章基于知识的视角探讨科技新词的规范工作。即从科技新词本身所代表知识的角度进行规范定名,从科技新词与其他科技名词的知识关联角度分析科技新词的知识体系,从科技新词的知识演变过程研究科技新词的追踪,以及从知识科普的角度助力科技新词的传播。文章旨在挖掘科技新词的知识价值,创新科技新词的规范形式,使科技新词规范成为科技名词审定工作的重要补充。
关键词:科技新词;定名;规范
中图分类号:N04A" DOI:10.12339/j.issn.1673-8578.2025.01.004
Exploration on Scientific Neologism Norma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SHI Jinpeng, YE Yanling
Abstract:The scientific neologismemerge in large numbers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sed on scientific knowledge,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normalization of scientific neologisms, the knowledge of scientific neologisms, the knowledge correlation of scientific neologisms with other terms, the knowledge evolution of scientific neologisms, and the knowledge communication of scientific neologisms.
Keywords:scientific neologism; naming; normalization
收稿日期:2024-04-10" 修回日期:2024-05-15
基金项目: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事务中心2022年度一般项目“基于文献计量的科技名词工作生态构建及创新路径研究”(SWZX2022003)
作者简介: 史金鹏(1980—),男,硕士,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事务中心审定业务二处副处长,负责物质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的科技名词规范化及海峡两岸科技名词对照工作,主要从事先进制造业与科技名词规范化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通信方式:shijp@ cnterm. cn。叶艳玲(1978—),女,硕士,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事务中心审定业务三处副处长,承担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等领域的科技名词规范化及海峡两岸科技名词对照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文社科名词规范化理论与实践。通信方式:yeyl@cnterm.cn。
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新科技、新成果和新应用给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产生了众多的科技新词,正在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产与生活,诸如脑机接口、元宇宙、大语言模型、人形机器人和飞行汽车等。人们对科技新词规范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期待,迫切需要科技新词规范工作快速跟进。
科技名词是指代科技概念的语言符号,也是表达科技知识的工具。科技名词规范工作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核心业务内容。科技新词所表达的科技知识属于前沿领域,具有极强的专业性,而且其概念也处于变化与发展之中,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需要从科技知识的视角来认识科技新词,准确辨析科技新词的概念,对科技新词进行规范定名和释义,并以科技知识为核心推广应用规范的科技新词。
1 科技新词的规范
1.1 科技新词的界定
开展科技新词规范工作,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界定科技新词中的“新”。从时间上看,科技新词是在科技领域刚出现的名词,或是在科技领域曾经出现过,但当时并未得到关注,而是在相关科技取得新突破后,才引起关注而被认为是科技新词。无论哪种情形,都是在强调一个时间点,但想确定一个科技新词出现的时间,或是纳入人们视野的时间都是非常困难的[1-2],而且仅以出现时间作为标准来界定科技新词是不够的。科技新词是用来指代科技概念,表达科技知识的工具,因此还需要从概念和知识上对科技新词进行界定,科技的进步产生了新概念、新知识,为表达新概念和新知识产生了科技新词,但是否所有的科技新词都是新概念和新知识?从知识的角度来看并不尽然,许多科技新词表达的概念其实并不“新鲜”,仅仅是换了一种表达方式[3]。
严济慈说过:“凡百工作,首重定名;每举其名,即知其事,斯为上矣。”[4]这一论述说明“名”和“事”是名词规范工作的一体两面,“名”是“事”的语言表达,“事”是“名”的核心概念,二者是互为表里、不可分割的关系。科技名词的核心内涵是科技知识,规范一个科技新词需要从科技知识的视角来认识这个科技新词,一是科技新词本身所代表的知识。通过准确辨析科技新词的概念,依据科技名词审定原则及方法,对科技新词进行规范定名和释义;二是与科技新词相关联的知识。科技新词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科技名词存在知识逻辑上的联系,即以科技新词为核心,存在一个新的知识体系。科技新词的知识体系与现有的学科的知识体系相互关联融合;三是科技新词的知识演变。科技新词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科技知识的演变过程,对演变过程的研究既支撑对科技新词的规范定名和释义,又进一步地扩展科技新词的知识体系。因此,对科技新词的界定不仅要关注科技新词出现时间上的“新”,更要关注科技新词所代表的科技知识上的“新”。
1.2 科技新词的规范定名
科技新词是新概念、新知识的语言表达。对科技新词进行规范定名,首先要认识和理解科技新词本身所代表的知识,根据其是否属于科技领域的“新”概念,或在原有概念基础上是否产生“新”的变化,来进行科技新词符合自身概念的用字选词的定名。例如钱学森在首创“导弹”这一名词时,曾仔细考究过几个名词:“火箭武器”显得太笼统;“可控火箭”只是说明飞行中的火箭可以控制,并没有说明火箭上装有弹头爆炸物;“飞弹”只能说明“弹”会“飞”,没有表达出可控的意思。而“导弹”一词的概念包括了两层含义,既表示可以遥控,可以引导,又表明是一枚炸弹[5]。“火箭武器”“可控火箭”“飞弹”都可以指代这种武器,但“导弹”一词精确地描述这一新概念,更加名实相符。
科技新词通常是融合多学科、多领域知识而形成的新概念,这些新概念往往超出人们普遍的认知,人们不能准确理解其中的科技知识。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新概念的认知会从动态变化到成熟稳定。因此科技新词从产生到稳定存在一个时间周期。在这个周期里,科技新词会被人们从不同的认知角度,冠以不同的名称,使科技新词处于使用混乱的状态。例如“无人驾驶汽车”一词,最初是面向驾驶场景提出的命名,意在突出驾驶过程中没有驾驶员;“自动驾驶汽车”一词,是面向驾驶功能提出的命名,意在突出驾驶自动化这种功能;“辅助驾驶汽车”一词,是面向人机协同驾驶提出的命名,意在突出驾驶的辅助功能;而现在使用得最广泛的则是“智能网联汽车”一词,是面向驾驶系统而提出的命名,意在覆盖包括驾驶方式、驾驶对象和驾驶条件等研究内容在内的整个体系的概念与知识。所以科技新词的知识体系和知识演变是对其进行规范定名与释义的重要依据。
2 科技新词的体系
各自然与技术学科是人们在研究自然界变化规律,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对所产生的知识和技术,进行归类而逐步积累演化而成[6]。全国科技名词委的科技名词规范化工作就是以这些学科为核心开展的,遵从这些学科的知识体系,审定完成160多个学科的科技名词,如科学领域的“数”“理”“化”“天”“地”“生”,应用领域的“机械”“能源”“材料”“土木”,以及相关学科进一步专业化形成的分支领域。这样的学科体系一方面是自上而下地厘清学科的知识体系,适合开展体系化的科技名词规范化工作;但另一方面这也使知识体系之间形成隔离,导致科技新词与其他科技名词之间的知识关联被分割开来。在开展科技名词规范工作时,遇到的重复问题就是科技名词在不同的知识体系内重复出现而造成的。
学科交叉融合是认识客观世界和解决科学问题的需要,很多科学问题已经超出了用单一学科或领域的知识所能解决的范围。在对这些科学问题进行研究时,必然要借鉴其他学科或领域的知识,这就形成了一个以这些科学问题为核心的新的知识体系。新的知识体系虽然仍以原有的学科体系为根基,但已然突破了原有的学科边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进行科技新词的规范需要站在一个超越学科的视角之上。有的科技新词代表着科技的交叉融合形成的新的研究领域,有的科技新词代表着技术的综合运用生产出划时代的新成果或新产品。这些科技新词不是简单的一个科技名词或一个概念,还包括以科技新词为核心的一个新的名词体系。这个新的名词体系与原有学科的名词体系在科技名词上是交叉的,既包括来源于原有学科的科技名词,也包括新体系所独有的科技新词。同时这个新的名词体系内的科技名词之间存在着相对稳定的知识结构和关联,与原有的学科名词体系形成关联融合的关系。例如“飞行汽车”是一个科技新词,也是一个新概念,但简单地将航空和汽车的相关名词堆叠到一起,不能体现飞行汽车的知识体系,而应该以飞行汽车的知识逻辑为主线,融会贯通航空与汽车的知识,对飞行汽车及相关名词进行体系化的规范。
随着科技的发展,不同领域产生不同类型的科技新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学术领域产生的科技新词。这类科技新词所代表的知识具备内生扩张的驱动力,并能够稳定地实现知识的累积性增长和推陈出新。有的科技新词正处于知识扩张阶段,例如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而有的科技新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这些交叉学科具有专门的研究对象,并形成了由若干关联的专门名词所表达的知识体系。我国新增的交叉学科与专业,反映了学科体系发展的新趋势。这些交叉学科大致分为两种:(1)学科目录中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交叉学科,目前包括“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国家安全学”两个一级学科;(2)在学科目录之外,由高校自主设置的交叉学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学位授予单位(不含军队单位)自主设置交叉学科名单(截至2023年6月30日)》列出了232家学位授予单位的860个自主设置的交叉学科[7]。例如,北京协和医学院设立的“群医学”是医学领域的一个新概念,其知识体系涵盖流行病学、营养学、社会医学、卫生检验学、卫生工程学、卫生经济学、卫生统计学、卫生监督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8]。学科体系既是知识体系构建的关键环节,也是科技名词规范化工作的抓手。对于此类科技新词,必然要关注与科技新词相关联的名词,厘清其知识的结构和逻辑关系,以构建科技新词知识体系的方式来开展科技新词的规范工作,发挥科技新词及其关联名词的跨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优势,填补现有的学科科技名词体系。第二类是产业领域的科技新词。很多高科技产业都具有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特点,其发展的核心动力就是技术的迭代和知识的更新,各种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将带来产业的升级和变革。这就决定了产业领域内的科技新词必然包含了多领域的技术和知识。例如智能网联汽车从传统的燃油汽车制造到与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车路协同和人机协同等技术的融合形成新的交叉领域。智能网联汽车的名词体系包括汽车名词、人工智能名词、计算机名词、仪器仪表名词等多学科的名词 [9]。第三类是具有特定含义的科技新词。例如全国科技名词委陆续公布了101~118号新元素的中文定名、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中文新定义和国际单位制新词头中文定名,在这些工作过程中,均形成了相应的规范原则与方法。这类科技新词的产生是具有规律性的,可以借鉴以往的定名原则与方法。通过持续追踪科技前沿和研究进展,甚至可以预测未来会产生哪些科技新词。
3 科技新词的演变
科技名词的规范过程是学科专家们对科技知识的认知理解相同,并能够对科技名词指代的概念达成共识的过程。由于一些科学技术正处于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因此学科专家们对科技新词指代的概念往往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科技新词的规范与科技概念的演变有着紧密的联系。2021年,全国科技名词委公布的《光学名词》中审定了“阿秒脉冲”一词,并给出定义:“持续时间只有阿秒(10-18s)数量级的光脉冲。”[10]2023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该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皮埃尔·阿戈斯蒂尼、费伦茨·克劳斯和安妮·吕利耶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实验上产生阿秒激光脉冲并将其运用到物质中电子超快动力学的探测上。阿秒光源的产生与应用,使得人们可以研究电子的超快运动,同时催生了“阿秒物理”这一全新的研究领域。由此可以推断,随着超短激光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也将向更短时间尺度激光脉冲研究领域进军[11],未来可能会产生“仄秒脉冲”“幺秒脉冲”等科技新词。
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研究对象的改变,或是研究范式的改变,或是学科的交叉融合,同样会产生很多新的科技概念,诸多科技新词也会应运而生。例如对地外星体的研究,像嫦娥五号登陆月球采集月壤,祝融号登陆火星探测火星地形地貌,都需要用到地球科学的研究范式,这些新的应用将带来新的科技新词。当前人工智能方兴未艾,ChatGPT和Sora等大语言模型工具全面融入科学、技术和工程等领域,形成了第五种科研范式——“智能化科研(AI for research)”,已经成为科技发展的强大推动力[12]。这样的学科交叉融合必然也会产生许多科技新词。
科技知识从产生、验证到实践应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科技新词的规范应该是一个对知识追踪的过程。首先是溯源,探寻科技新词的来源与发展脉络。利用文献计量、大数据、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有方向、有重点地寻找和发现科技新词,尤其是关于科学设想的新词,研究与分析现阶段人们对该科技新词概念的认知,判定是否应该对其进行规范。其次是定名,确定科技新词的规范形态。定名必须依据其科学概念,要做到揭示本质或指出其最重要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文字、词语。复杂的现象、艰深的概念会因为直观易懂、望文生义的名字而让人铭记。科技新词的规范定名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科技新词的认知功能的实现,继而影响到科技新词的科学性。再次是循理,厘清科技新词的概念和演变历程。随着人们对科技概念的认识逐步深化或提高,或是科技概念在实践中得到验证或广泛应用,证实人们最初对概念的理解不一定正确。根据新的认识,原有的科技概念或扩大,或缩小,或转变,成为一个新的概念,从而产生新的名词。最后是做好科技新词的知识管理,构建以科技新词的知识及其框架体系为核心内容的知识库。科技新词知识库不仅要具备数据存储与数据检索的功能,更要实现对科技新词及其概念、体系和知识演变进行追踪的目标,将科技新词命名、概念释义与知识内容作为一个整体纳入科技新词规范和知识传播工作。
4 科技新词的传播
科技新词是代表科技新概念、新知识和新成果的语言符号,也是媒体传播和社会大众讨论的焦点和热点[13]。在传统媒体时代,科技新词传播主要是依靠图书、期刊、报纸和标准等纸质媒体。这类纸质媒体对于所传播科技新词的科学性、规范性有着严格的要求和严谨的程序。而在新媒体时代,微博、微信和短视频等传播方式多样化,科技概念、知识和成果等传播内容碎片化,移动互联网、ChatGPT和Sora等技术手段又使得传播的主体和信息呈现出广泛化、海量化等特征。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传播更加重视科技新词传播的速度和热度,而容易忽视科技新词的规范性和科学性。由于科技新词代表着科技发展的新方向,新媒体传播更善于通过泛化、转喻或隐喻等传播技巧进行传播,在此过程中,有可能会误导公众对科技新词的认知,影响公众对科技知识科学性的判断。但公众与媒体的好奇心往往聚焦在前沿科技领域,因此对于前沿科技知识的科普则成为“重头戏”。再者前沿科技正处于科学探索与技术试验的过程中,涉及的科学知识尚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科技概念未能得到完全的验证,也未形成统一的共识。因此,在进行科技新词规范时,不仅要依照全国科技名词委的《科技名词审定原则及方法》,保证科技新词规范工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而且要围绕着科技知识进行规范,创新科技新词的规范形式,开发科技名词的资源体系。把科技新词的知识体系和知识演变过程,以及科技新词所代表的前沿科技探索的重要价值意义、拟解决的现实问题、未来的应用领域和应用前景,都纳入到科技新词规范工作的新形式中,用以解读科技新词命名、概念与知识,将知识化的科技新词面向社会大众进行系统的传播。
5 结语
科技名词是在科学技术的“土壤”中结出的“果实”,所以科技名词的规范化离不开科技知识。科技新词尤其需要从知识的角度进行规范,厘清科技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结构体系,优化科技名词工作规划的方向与布局,面向科技前沿与产业革命开展科技名词工作;有针对性地探究与试行科技新词规范的方式,用科技新词的规范工作,自下而上地完善现有科技名词体系,并成为科技名词规范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张晖. 科技新词工作实践探索[J]. 中国科技术语, 2013, 15(6): 5-9.
[2] 才磊. 科技新词工作初探[J]. 中国科技术语, 2008, 10(2): 49-51.
[3] 严济慈. 论公分公分公分[J]. 东方杂志,1935,32(3):79-82.
[4] 俞理明. 词汇翻新及其动因[J]. 汉语史学报, 2015: 120-127.
[5] 人民政协网.导弹、航天、航天员……这些词都由他开创[N/OL]. (2023-12-12) [2024-04-06]. https://www.rmzxb.com.cn/c/2023-12-12/3458000.shtml.
[6] 李静海,黄文来. 探索知识体系的逻辑与架构:多层次、多尺度及介尺度复杂性[J]. Engineering, 2016, 2 (3): 34-54.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学位授予单位(不含军队单位)自主设置交叉学科名单[EB/OL].(2023-06-30)[2024-04-06].http://www.moe.gov.cn/jyb_xxgk/s5743/s5744/A22/202310/W020231013633529092795.pdf.
[8] 李晓瑛,任慧玲,李军莲,等. 中国医学卫生健康自主知识体系:创新视域和建设路径[J]. 中国科技术语, 2024, 26 (2): 37-42.
[9] 史金鹏, 王海, 杜振雷. 基于文献计量的自动驾驶名词体系构建方法[J]. 中国科技术语, 2023, 25(2): 32-43.
[10]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光学名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51.
[11] 葛佩佩,李靖,刘运全. 从脉冲激光到阿秒光源,从光电效应到阿秒物理:解读2023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J]. 物理, 2023, 52 (12): 807-815.
[12] 李国杰. 智能化科研(AI4R):第五科研范式[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4, 39 (1): 1-9.
[13] 迟凤玲,丁坤善,邵宇宾. 新媒体中科技术语规范传播面临的问题及建议[J]. 科技传播, 2023, 15 (8): 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