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课堂思政元素融入路径研究
2025-01-09陈婧邓涛
[摘 "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德文版和《理解当代中国》德语系列教材作为高校课堂的重要思政元素,通过对其中蕴含的德语思政元素进行收集与分析,有助于探索将思政元素融入德语课堂的途径和策略,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经过本研究团队三年的实践研究,并通过对相关数据收集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德语学习者对思政元素的融入表现出积极的态度;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入思政元素;学生对思政元素的融入反应良好;通过思政元素的融入,学生的思考能力、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得到提升。
[关键词]德语课堂 "思政元素 "融入路径 "学生反应 "教学设计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陕西省高校教师数字素养发展机制与提升路径研究”,编号:SGH24Y2564;陕西省社会科学联合会2023年度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重点研究项目“《理解当代中国》德语教材思政元素课堂融入路径研究”,编号:2023HZ1002;西安明德理工学院2022年校级教改项目“德文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思政元素课堂融入路径研究”,编号:JG2022YB03;西北工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文科背景下工科高校一流德语专业建设路径研究”,编号:2024JGZ37。
引 "言
为了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教育部于2020年5月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该纲要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提高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水平,发挥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进一步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对于高校德语专业学生而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德文版和《理解当代中国》德语系列教材不仅提供了优质的思政元素,而且其中的高质量翻译文本也是学习德语的宝贵素材。截至目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德文版已经出版至第四卷,《理解当代中国》德语系列教材包括德语读写教程、德语演讲教程、汉德翻译教程和高级汉德翻译教程。其中的丰富实例可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素材。同时,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思想来源之一,德语专业课程教学可以涉及德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历程、德国无产阶级政党的起源等丰富的思政元素。因此,形成完整实用的德语语料库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既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也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在充分挖掘素材、深入研究思政育人路径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提升德语课程的育人成效,培养具有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能够讲好“中国故事”的德语人才。
在国际上,有关外语课堂中融入思政元素的研究比较丰富。一些教育学者和语言教学专家认为,外语教育应该不仅仅是语言能力的培养,还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他们提出了在外语课堂中引入社会、文化和伦理等思想政治内容的观点,并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案例和路径。在国内,对于思政元素在外语课堂中的融入研究也有学者涉及,但是针对德语课堂的研究比较有限。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已经开始关注这个领域。通过研究思政元素的融入路径,可以为德语教学注入新的内容并提供新的方法,使学习者在语言学习的同时,更全面地发展个人素养。德语和思政是两个看似独立的学科,但实际上它们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研究该融入路径可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合作和整合,提升教学效果。学生在德语学习过程中也需要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通过对思政元素融入路径的研究,可以满足学生对于德语课堂的多样化需求,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参与度。德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面临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的问题。
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德语专业中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培养师生的政治觉悟和政治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判断力,思政教育可以帮助德语专业的学生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有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的专业人才,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积极的贡献。
1.培养师生的政治觉悟和政治素养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德语专业中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师生的政治觉悟和政治素养。德语专业的学生将成为未来的翻译人才,他们需要具备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政教育可以加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理论和重大问题的学习,推动师生深入学习、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在实践中运用、贯彻和践行。
2.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国际视野
思想政治教育还在德语专业中扮演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国际视野的重要角色。通过思政教育,学生了解了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了解了各个国家的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念;学会分析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培养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和理解力,提高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应变能力和沟通能力。
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还着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通过德语学习,学生将成为跨国交流的桥梁,他们需要具备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思政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公共事务,培养公民参与社会事务和公益活动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思政教育还将指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他们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判断力
思想政治教育在德语专业中还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判断力。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科学理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学生将学会从多角度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本质和历史根源。同时,思政教育还能引导学生善于辨别信息的真伪,提高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帮助他们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避免盲从和被误导。
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1.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整合
在德语专业进行思政教育时,关键问题是如何将思政教育与德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德语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大量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如语法、词汇、听力、口语等。思政教育的内容涉及政治理论、社会问题、价值观念等。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平衡两者,确保思政教育的有效开展,是一个挑战。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德语课程中。例如,在语言教学中,引入一些具有政治、社会背景的课文和材料,让学生通过语言学习了解相关的思政知识。此外,在德语专业的专业课程中,增加一些与政治、文化、社会等相关的讨论和活动,以促进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2.学生参与度和兴趣的提升
如何提高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参与度和兴趣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德语专业的学生通常更关注语言的学习和应用,他们对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兴趣可能相对较低。因此,思政教育需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解决方法是通过启发性的问题和案例分析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例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此外,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关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实地考察、访谈等活动,增加他们对思政教育的实际体验和兴趣。
3.教师队伍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开展思政教育还需要教师具备相关的素质和能力。然而在德语专业中,教师的主要专业背景是德语语言和文学,他们对思政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可能了解有限。因此,教师队伍的素质和能力提升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开展专门的培训和研讨会,提高教师对思政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了解。此外,还可以鼓励教师参与相关的研究和学术交流,以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同时,学校还可以邀请思政教育方面的专家和学者进行指导和支持,提供教学资源和指导,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思政教育。
4.评估和效果的衡量
如何进行思政教育的评估和效果的衡量也是很重要的评价标准。思政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政治觉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但如何准确、客观地评估这些目标的达成是一个挑战。
解决方法是采用多种评估方法和工具。例如,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学生作品评价、教学观察等方式收集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反馈和评价。此外,可以组织专家评审学生的思政作品和项目,以获得专业的评估意见。同时,还可以通过跟踪学生的就业情况和社会反馈,评估思政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发展的影响。
思政元素融入德语课堂的具体实施方案和成果
1.经过三年的实践,笔者团队在经过多轮讨论、改进的基础上总结了思政元素融入德语课堂可能的具体实施方案。
(1)教材选取和设计。在德语课程教材的选取和设计时,增加涉及思政元素的内容,选择与德语语言和文化相关的主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与这些主题相关的思想政治问题,可以选择与德国政治、历史、文化等相关的主题,引导学生了解德国社会发展背景,深入了解德国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同时,推荐教师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文章的德文翻译版纳入教材,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德语来了解中国的思想政治。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资源、案例分析等手段,增强学生对思政教育元素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课堂讲授和讨论。在德语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思政元素的讨论与分析。通过翻译和解读思政相关的德文材料,让学生对思想政治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通过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和表达个人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应该具备扎实的德语语言和文化知识,同时具备较高水平的思政教育素养。教师应该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差异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项目研究和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与思政相关的项目研究和实践活动,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思想品质。比如,组织学生参加兄弟院校的德国文化节活动,组织本校的德国文化体验活动等,深入了解德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现状,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4)评价和反馈机制。建立有效的评价和反馈机制,对学生在思政元素融入德语课堂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政素养。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思政能力和思想品质进行评估。而对于教学评估,可以采用多种形式。首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和教学反思,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确保教学效果的实时监控。其次,可以设计相关的作业或项目任务,评估学生对思政教育元素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还可以利用小组讨论、口头报告等形式的评估,了解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态度和价值取向。此外,教学评估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发展需求和个体差异。因此,可以在评估中加入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的环节,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协作学习能力的提高。
融入思政元素后,德语课堂将不再只是语言技能的训练,而是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品质的平台,为高校德语专业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机会。这些教学设计可以使德语课堂中思政元素的融入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在综合考虑德语教学和思政教育特点的情况下,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和思想品质,使德语课堂成为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
2.经过三年的实践检验,根据上述研究方法所得到的数据和分析,笔者团队得出以下结论。
(1)德语学习者对思政元素在德语课堂中的融入持积极态度,认为它有助于提高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普遍认可在德语课堂中融入思政元素的重要性,并且持积极的态度。他们认识到,除了学习语言本身,通过融入思政元素,能够增加对德国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的了解,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他们相信这种综合教育的方式可以培养他们成为更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全球视野的公民。
(2)在实施过程中,德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引入相关文学作品、影视资源、讨论话题等。为了将思政元素融入德语课堂,德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首先,他们可以引入与思政主题相关的德国文学作品,通过学习和讨论经典文学作品,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不同社会问题和价值观。其次,教师可以使用影视资源,比如德语电影或纪录片,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思政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社会问题,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
(3)学生对思政元素的融入反应良好,他们更愿意参与相关讨论,并且能够将所学的语言知识与社会问题和价值观进行联系。这项结论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思政元素的融入非常积极,他们对于与思政相关的话题更感兴趣,愿意参与讨论和交流。此外,他们还能够将自己所学的语言知识与社会问题和价值观进行有机的联系,从而加深对语言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这一结论揭示了思政元素在提高学生学习动力、激发学生思考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引入思政元素,教师能够让学生在语言学习的同时更好地认识社会问题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思维能力。
(4)通过思政元素的融入,德语学习者的思考能力、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得到了提升。在德语学习过程中引入思政元素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思政元素的引入不仅仅局限于语言本身,还包括与德国文化、历史和社会问题相关的内容。通过与思政元素的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注重自身语言技能的培养,还更加关注人文素养的提升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也会更加注重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5)教师在引入思政元素时需要注意平衡,确保教学内容既能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又能达到语言教学的目标。首先,教师需要明确思政元素的具体内容和目标。思政元素不仅包括国家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知识,还涉及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在引入思政元素时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设计,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针对性。其次,教师需要合理安排思政元素与语言教学目标的关系。语言教学的目标主要包括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语言运用的能力和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在引入思政元素时,教师应该把握好尺度,避免使思政元素成为单纯的灌输和背诵,而应与语言教学相结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使学生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感受到思政元素的价值和意义。此外,教师还需要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和学习需求,个性化地引入思政元素。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价值取向和兴趣爱好都有所不同,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思政元素引入方式。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互动、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提高思政元素的吸引力和可操作性。
结 "语
笔者不断思考在德语课堂中如何引入思政元素,以促进学生思考能力、人文素养和价值观的培养。研究“德语课堂中思政元素课堂融入路径”的过程有助于满足教育需求、促进教学创新、推动学科整合、满足学生需求,并支持教学实践的改进和发展。根据研究得出,德语学习者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德文版和《理解当代中国》德语系列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在德语课堂中融入持积极态度,认为它有助于提高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观察数据显示,德语教师在引入思政元素时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引入相关文学作品、影视资源、讨论话题等。反馈结果揭示,学生对思政元素的融入反应良好,他们更愿意参与相关讨论,并且能够将所获得的信息较好地运用于实际。
由此可见,在德语课堂中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德文版中的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是可行的,并且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具有积极影响。研究结果为德语教师提供了指导和启示,可以进一步推动思政元素在德语课堂中的应用和发展。当然,实验还可以从学生分层的角度进一步推进,根据学生德语掌握程度的不同将资料进行分类,探索更有效的路径和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志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视域下道德基本理论的澄清[J].思想理论教育,2023(12):69-74.
[2]杨晓慧.高等教育“三全育人”:理论意蕴、现实难题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8(18):4-8.
[3]刘正光,岳曼曼.转变理念、重构内容,落实外语课程思政[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20,43(5):21-29.
[4]徐锦芬.高校英语课程教学素材的思政内容建设研究[J].外语界,2021(2):18-24.
[5]张敬源,王娜.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内涵、原则与路径探析[J].中国外语,2020,17(5):15-20+29.
[6]范方红.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6):73-75.
[7]孙有中.课程思政视角下的高校外语教材设计[J].外语电化教学,2020(6):46-51.
[8]蔡基刚.课程思政与立德树人内涵探索——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J].外语研究,2021,38(3):52-57+112.
[9]俞洁琼.大学德语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4):83-85.
[10]范黎坤.高校外语课程思政实践探索——以“基础德语”为例[J].外语与翻译,2021,28(3):71-76.
(陈婧:西安明德理工学院;邓涛:西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