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陶瓷文物修复技艺新形态教材设计与建设探索

2025-01-09张译丹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5年1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

[摘 "要]本文以职业院校陶瓷文物修复技艺新形态教材开发为具体研究对象,以职业院校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的“三教”改革为落脚点,从新型教材建设要求、具体开发设计步骤、教材内容设计样本、教材体例设计模式、配套电子资源库建设等方面展开详细分析阐述。旨在确立适合新时代高职院校使用的、聚焦国家陶瓷文物修复师技能培养的、兼具科学性与实用性的陶瓷文物修复技艺新形态教材内容与体系。希望能为职业院校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在教材改革方面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职业院校 "陶瓷文物修复 "新形态教材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2023年度一般专项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职业院校陶瓷文物修复技艺新形态教材开发研究(项目编号:23JK0078)。

引 "言

在世界范围内,职业教育是有别于普通教育的一种教育类型,我国正处在职业教育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其中,教材的改革是我国职业教育转型升级的重要元素之一。

随着我国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重视,职业院校文物修复与保护类专业应运而生。文物修复技艺在我国薪火相传,文物保护工作也在新时代成绩斐然,但作为职业教育领域“新品种”的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以下简称文保专业),其发展却任重道远。实现文保专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升级同样离不开教材的改革。目前开设有文保专业的各院校仍不同程度地沿用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在使用过程中普遍存在内容陈旧、实践性差、缺乏职教思维、脱离岗位需求等诸多缺点,真正适配文保专业的职业教育教材寥若晨星。

陶瓷文物修复是文物保护领域的重点工作之一,也是高职院校文保专业的核心培养方向之一。笔者选择以陶瓷文物修复课程为研究对象,开展职业院校陶瓷文物修复技艺新形态教材的研究工作,旨在为职业院校文保专业教材改革提供新思路,推动文保专业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发展。

职业院校陶瓷文物修复技艺新形态教材建设要求

一是树立新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创建与学习内容紧密贴合的课程思政功能,实现知识技能学习与道德素养培养的有机统一。深入挖掘中国陶瓷文化、陶瓷文物历史故事、工匠事迹等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课程思政元素,并灵活融入教材建设当中。

二是开创新形式:采用可拆解的活页装订方式,预留出适宜的空白记录区域,便于学生自主记录、填写、总结、补充学习内容。实现文物修复实践指导与修复工作笔记的二合一。

三是确立新导向:以陶瓷文物修复师行动和成果为导向。教材内容应当设置有明确数量和要求的学习目标、工作任务、成果评价栏目。使得文物修复技艺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有形化、可检验、可评价、可改进、可回溯。

四是开辟新载体:建设并融入陶瓷文物修复配套的电子教学资源库。内容可以包括陶瓷文物修复相关的行业标准、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博物馆修复案例、行业企业拓展性案例、重点操作视频演示、文物修复在线课程、虚拟仿真实验系统、专业网站链接等,可以使用网址和二维码的形式建立纸质和电子资源的连接,并实现线上教学资源库的动态更新。

五是确立新主体:以学生为新形态教材的使用主体,从学生学习角度和工作步骤出发,构建集教材与学材于一体的陶瓷文物修复师“工作手册”。

六是整合新素材:跳出传统的学科体系框架,依照陶瓷文物修复师职业活动的工作方式、思维理念开展教材的调研和组织工作。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素材资源库的动态更新,形成既源于企业,又高于企业的陶瓷文物修复素材库。

七是组建新团队:成立满足实际编写需求多元合作编写团队,由来自3~5所职业院校、博物馆、文博企业的专家、一线教师、能工巧匠、技能人才等,共同构建10~15人左右的教材编写团队。

教材开发设计

教材开发设计步骤:陶瓷文物修复师职业调研及分析→陶瓷文物修复师典型工作任务调研及分析→陶瓷文物修复工作模块划分与确认→基于工作模块的教材内容设计→基于工作项目的教材结构设计→基于具体工作任务的教材功能区域设计→知识点规范选用→相关素材完善→配套电子资源库建设→完成样章编写→评审样章→组织教材编写→优化版面设计→评审教材→完成教材编写。

开发过程要始终立足于陶瓷文物修复师职业岗位工作模块,结合该模块课程学习的具体职业技能要求、知识要求等设计教材内容结构,同时将各种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以学生视角融入新形态教材的顶层、中层、底层体例结构和内容中去。

在教材功能设计步骤中,要牢牢把握文物修复师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职业软能力的培养融入教材体例和内容设计中。在案例设计中,以企业优秀修复案例为模板,同时融合职业规范、知识强化、工匠精神、安全意识、创新任务、技能拓展等教学资源,以历史启示、行业标准、学习自测、问题研讨等形式为载体,实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职业院校陶瓷文物修复技艺新形态教材内容设计

1.教材内容设计步骤

(1)组建教材开发团队,完成陶瓷文物修复师职业岗位调研

围绕博物馆及文博企业陶瓷文物修复师一线工作岗位完成工作对象、工作环境、工作组织、工作内容等工作要素的收集梳理。

(2)提炼陶瓷文物修复师核心工作模块、职业技能和素养

结合岗位工作要素和职业院校实践教学标准,完成工作模块设计。经过调研,确认了陶瓷文物修复师的核心工作模块,包括陶瓷文物现状调查与记录,陶瓷修复工具、设备及材料制备选用,检测分析、试验与准备、清理脱盐、加固粘接、补配、作色补绘等。

(3)紧密对接工作岗位的学习项目及子任务

以工作模块为框架,深入解析《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提炼各单元模块的重点工作项目,并设计工作子任务。

2.职业院校陶瓷文物修复技艺新形态教材内容设计示例

本文以五级、四级陶瓷文物修复师核心技能为教学培养目标(参考2021年版《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确定了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职业院校陶瓷文物修复技艺新形态教材内容,共设计六个工作模块,十五个工作项目,以及若干工作任务。详见下表:

职业院校陶瓷文物修复技艺新形态教材开发体例

基于对陶瓷文物修复课程的实践总结,遵循职业院校教材开发相关要求,笔者从上到下分层设计了工作模块体例(顶层)、工作项目体例(中层)、工作任务体例(底层)三层组合递进的教材体例。顶层设计是从创设陶瓷文物修复师职业工作情景、明确职业技能目标、引入动态数字化资源、培养职业道德及素养等方面确定单元工作模块的编写体例。每个工作模块设置1~2个课程思政功能域,以显性方式融入教材内容设计。中层设计以单个的工作项目为框架,搭建单元项目与单元任务之间的逻辑桥梁。底层设计则是要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来满足教材的多个功能属性,从职业教育角度出发设计了六大功能域,详见下图。

新形态教材配套数字化教学资源库需与纸质教材建立可持续性连接,实现学生学习资源空间最大化。新形态教材教学资源的建设应当联合传统教学资源和新型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等,实现陶瓷文物修复相关资源的及时共享和动态更新,将有效弥补纸质教材的资源局限性。教材配套电子资源应当支持计算机、手机移动端设备的使用,满足碎片化学习需求。

陶瓷文物修复配套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在内容设计方面应该包括基础教学资源与拓展教学资源,形成互补之势。其中,基础教学资源可以包括以下几类:一是陶瓷文物修复课程标准、授课计划、电子教案、电子讲义等;二是陶瓷文物修复相关行业标准,主要包括《可移动文物病害评估技术规程 陶质文物》(WW/T 0056)、《可移动文物病害评估技术规程 瓷器类文物》(WW/T 0057)、《陶质彩绘文物病害与图示》(WW/T 0021)、《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WW/T 0023)《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范》(WW/T 0022)、《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WW/T 0023)、《文物保护项目评估规范》(WW/T 0070);三是教学重难点知识与技能总结;四是参考电子书籍;五是实践课程录像。这些基础资源是文物修复与保护课程教学知识重点和核心技能要求的体现。

拓展教学资源包括以下几类:一是陶器样本库、瓷器样本库、陶瓷文物常见病害案例集、企业优秀修复档案集、历届学生修复案例集等;二是建设陶瓷文物修复虚拟仿真实验系统;三是各大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国家文物局等相关网站链接。四是陶瓷文物修复相关习题库。其中陶瓷文物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的建立很有必要,可以完善和补充陶瓷文物修复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材料使用安全性、实验安全性、时空限制等造成的不便开展的教学任务。比如:(1)在陶瓷文物修复实训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使用到诸如丙酮、乙醚、乙酸乙酯等有毒有机溶剂及具有一定腐蚀性、氧化性、还原性的酸、碱等,这些化学试剂的使用,对于本专业的高职学生而言,具有着很大的安全隐患。(2)在学校规定学制下,受课时和成本限制,陶瓷文物修复课程在有限的实训时间内,可能存在实训项目不全面、不深入、不具体的问题。(3)受实训室环境建设、校园安全建设限制而无法实现的其他具体修复实践项目及操作。因此,陶瓷文物虚拟仿真课程的建设是拓展教学资源中的重要一环。

总体而言,陶瓷文物修复拓展教学资源需要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包括但不限于创新创业需求、自学自测需求、拓展提升需求等。

只有将陶瓷文物修复纸质教材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交叉融合、共同建设,才能真正实现教材的“新形态”。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既能有效弥补纸质教材在形式和内容上的不足,还可以根据技术发展、行业变化、教学要求的新情况及时进行动态更新。通过数字化资源库的搭建和不断迭代更新,逐渐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改革,推动和促进职业教育个性化教学发展和创新型人才培养。

结 "语

职业院校陶瓷文物修复技艺新形态教材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化工程,从陶瓷文物修复师相关岗位调研分析,到紧扣岗位的教学内容筛选提炼,再到满足职教改革新要求的教学体例设计、配套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及相应资源的收集搭建,无不要求教材编写团队必须具备长远的职业教育发展视野和专业的文物保护教科研能力。只有着眼于教师队伍整体提升和校行企联合发展,统筹规划、综合考量,才能真正实现新形态教材科学性、职业性、创新性、三教性、功能性、学习性、规范性、灵活性、普适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丁喜纲.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的比较与建设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67-71.

[2]梁建超,王仁田,林清辉.职业能力培育视域下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822(26):60-64.

[3]许辉.基于项目学习的高职新商科新型活页式教材开发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5):15-19.

[4]李政.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内涵、特征与编写策略[J].职教论坛,2020(4):21-26.

[5]随国栋,罗生全.高等职业院校教材建设的价值逻辑、质量管理及评价机制[J].职教论坛,2023,39(1):35-42.

[6]付艳芳,杨浩,李小霞.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开发的必要性、基本要求与实施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8):23-27.

[7]窦芳.“岗课赛证”融通的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开发逻辑与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822(26):65-71.

[8]吴全全,王茜雯,闫智勇,等.新时期职业教育活页教材开发流程与开发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14):18-24+31-38.

(张译丹:陕西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中高职英语课程衔接的路径探索——以X职业院校为例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职业院校外聘教师管理探究
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探索
职业院校学生阅读能力调查
职业院校项目课程的功能与实践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