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2025-01-09刘奕彤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5年1期
关键词:音乐教育专业应用型高校教学改革

[摘 "要]在高等教育院校的教学改革时期,不同学科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促进高校向应用型院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教育资源。在不同地区的应用型高校中,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属于专业核心课程,并体现在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之中。根据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主要育人目标,声乐课程的教学改革任务非常艰巨,任课教师则需要对学生的乐理基础知识进行定期评估与评价。本文将着重探究应用型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 "音乐教育专业 "声乐课程 "教学改革

引 "言

部分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仍然沿用声乐表演专业的声乐授课形式,其授课内容的针对性不足。声乐课程一般由发声训练与歌曲演唱环节构成,对男中音、男高音、女中音、女高音领域的学生进行小班授课。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则会通过声乐课程学习理论知识,在视唱练耳课程中进行综合实践,但是普遍存在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等教学改革难题。

应用型高校声乐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1.提高教学效率

在应用型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中,声乐属于专业核心课程,因此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是必然要求。应用型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教师,需要将新时期的生本教育理念作为声乐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支撑,才能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教学活动层面上。根据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出声乐课程的教学目标,并依据教学大纲和课程功能定位,将创新的教学活动设计与组织实施方法,与课堂授课效率、授课质量直接挂钩。在声乐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转型发展层面,以提高教学效率为导向的改革目标,会促使本专业师生共同探讨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作为教学设计的重点。应用型高校的声乐课程,其开设范围相对有限,主要集中在音乐表演和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上,因此授课内容与形式的重复现象非常普遍。提高声乐课程的实际教学效率,不仅是学生普遍的诉求,更会影响应用型高校的美育改革、课程思政改革进程。声乐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其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占比相对较高,因此提高教学效率是迎合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2.践行美育目标

在应用型高校的声乐课程体系中,践行新时期的美育目标是塑造高素质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的必然要求。将专业课程教学与美育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提高审美鉴赏水平,将艺术素养作为专业技能提升的重要支撑。全面践行新时期的美育目标,让高校大学生成为欣赏美、创造美、传承美的重要使者,才能营造出良好的高校校园美育氛围和环境。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将科学的歌唱方法、音域的扩展方法运用在歌唱训练、视唱练耳等实践活动之中。全面践行美育目标,会促使高校大学生深入剖析艺术领域内的独特审美价值,并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专业知识营造出美的艺术环境与氛围。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其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全面感知艺术领域内的歌曲演唱技法,并融合乐理基础知识,在未来音乐教学工作中能够正确应用声乐知识。通过声乐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专业教师会挖掘学生身上的审美创造需求,并通过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评价等环节,给予美育资源层面上的支持。

3.培养声乐人才

在应用型高校的声乐课程体系中,男中音、男高音、女中音与女高音,是学生们能够实际接触到的音域分类结果,因此多数高校声乐教师会在第一学期,从培养高素质声乐人才的角度合理设置课堂教学目标。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分析,声乐知识与技能是专业素养的重要体现,若能够在新型声乐教学模式中细分教学要求和学习要求,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授课效果。培养声乐人才,是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改革的初衷。根据声乐课程的功能定位与育人方向,高校音乐专业教师将以小班授课方式为主,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到集体授课活动之中,引领本专业学生查缺补漏,将乐理知识、歌唱发声技巧、演唱技法等学习内容有机整合在一起。声乐课程的教学改革任务,与学生的实际需求息息相关,更会以市场、社会需求为导向,强调声乐演唱技法之间的关联性。培养高素质的声乐人才,是提升高校音乐教育质量的重要目标,并将影响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效果。在应用型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声乐课程属于专业核心课程,是本专业学生发展专业素养的重要教育资源。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声乐专业人才,高校音乐学科的专业教师会深层次研读教材,对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进行合理规划。在全力培养声乐人才的过程中,高校教师会以就业为导向,将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涉及声乐演唱技能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演唱能力进行对比,协助学生持续学习和进步。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可以通过声乐课程,全面理解声乐基础知识与演唱技法之间的关系,并在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活动中体现声乐演唱的重要性。

应用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教学现状

1.未形成歌唱理论体系

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中,多数学生并未形成结构化、系统化的歌唱理论体系,因此不能在教育实习等实践环节中将乐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会将中小学音乐教师作为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但是学生在声乐课程中所学习的内容相对离散化,并未构建出完整的课程知识体系。在对歌唱过程中的发声部位、发声训练方法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只能够将中高音声部作为歌唱的领域基础,普遍忽略了声乐实践的重要性。并未形成科学歌唱理论体系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其在声乐课程中的主体角色并不明确,因此难以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只能将声乐技能训练活动作为歌唱理论实践的平台。科学的歌唱理论体系与声乐课程的核心授课内容紧密相关,但是多数高校学生并未意识到中小学音乐课程与自身所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歌唱理论体系需要建立在声乐基础知识层面上,但是多数学生的学习成果与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教育需求并不对等。

2.课程衔接与过渡不足

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体系中,声乐课程内容的划分并不合理,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衔接、过渡效果并不显著。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中,会涉及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所面向的就业范围、专业技能等内容,但是并未在声乐课程中体现出上述内容的实用性特征。课程衔接与过渡的效果将直接影响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未来就业方向,以中小学音乐教师为例,授课内容与形式会对学生的理论体系构建需求产生一定影响。部分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会把声乐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内容混淆,因此不利于将声乐演唱能力体现在作品、实践活动的呈现过程中。课程衔接与过渡不足是高校声乐课程教学层面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将声乐基础知识与歌唱技法结合起来进行实践应用。尤其在教育实习的重要阶段,多数高校学生并未将声乐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进行衔接,难以呈现出正确的歌唱方法示范、歌曲教学状态。高校学生在对接音乐教师岗位的过程中,不能从专业课程的衔接与过渡角度,展现出一定的声乐演唱与教学能力。部分应用型高等院校在艺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层面上存在不足,声乐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衔接、过渡效果不佳。在与其他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进行衔接时,声乐课程的专业教师并未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使学生产生心理压力,不利于学生提升声乐演唱技能和音乐素养。

3.授课技巧不清晰明确

在高校声乐课程中,授课技巧不清晰明确的现象非常普遍,会直接影响学生在实践运用层面上的专业技能提升进度。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在适应音乐教师的角色过程中,会发现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歌曲教学重点与难点,但是在声乐课程中并未从教师处了解到此类内容的重要性。授课技巧与授课理念是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转型到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关键。在中小学的音乐课程中,音乐教师需要依据学情设定教学目标与重难点,但是高校学生在声乐课程中并未体验到此种情况,因此会让高校声乐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沟通壁垒。授课技巧不明确清晰,会间接打击高校学生的声乐学习积极性。学生对中小学音乐课程的认知相对受限,对教学理念与方法的认知存在偏差,展现出授课技巧相对单一的问题。高校学生在声乐课程中过于偏重歌曲演唱方法的认知学习,忽略了歌曲学唱的重难点和教学问题,对授课技巧的了解并不全面。授课技巧不清晰明确,会直接影响高校学生转换音乐教育角色,不利于提高声乐学习质量。

应用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1.明确课程目标与美育定位

根据应用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声乐课程的主要衔接目标与美育功能定位,是开展教学改革工作的重点内容。区别于音乐表演专业,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更偏重于介绍歌唱发声的基本器官、科学的歌唱发声训练方法、歌曲的艺术处理与情感处理方法等教学内容。声乐课程的教学要求,集中体现在掌握歌唱发声方法并指导中小学生歌唱,深刻理解歌唱共鸣与声区之间的关系等层面。明确声乐课程的主要目标与美育功能定位,才能突出高校学生在课程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性。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师,需要通过声乐课程,引领学生及时转换受教育者、教育者这两种角色,并通过亲身实践等方式,提高学生声乐学习的质量,引导音乐教育专业的应用型人才能够将教育事业作为奉献终身的主要发展道路。声乐课程中的知识技能、歌唱技法等基础教学内容,会促使高校学生深层次理解音乐艺术与教育教学之间的关联性。明确声乐课程的教育目标与美育功能定位,将促使学生承担起音乐教育的重要职责,并以端正的学习和实践态度,支撑声乐学习、训练实践的全过程。在应用型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声乐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其育人目标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密切相关,因此声乐教师应以小班授课的方式为主,集体授课方式为辅。在挖掘声乐课程的教学资源过程中,声乐教师应以美育目标为导向,引导学生将教材中的歌曲与网络歌曲进行对比探究,全面感知声乐演唱技法的应用技巧。

2.健全声乐课程体系,充实内容

根据应用型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师需要进一步健全声乐课程体系,并依据学生所在的声部充实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尤其在对男高音、女中音和女高音等学生比较集中的声部进行分类时,声乐教师应借助教学改革工作,科学设置理论与实践课时的比例。在健全声乐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需要结合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声乐等专业课程有机统一起来,充实课堂学习内容。以男高音声部的《松花江上》歌曲为例,此类爱国歌曲能够激发出高校学生的爱国情感,因此声乐教师应从歌曲的段落小节入手,将基础乐理知识渗透在声乐课堂中。健全声乐课程体系,能够促使高校学生将不同风格歌曲的歌唱技法进行比较和分析,建构出声乐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充实声乐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能够促进学生全面了解声乐学习过程中所运用的基础乐理知识,并通过实践运用进行理论验证。不同于音乐表演专业,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更倾向于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实践与运用,要求高校学生积极参与到每次声乐艺术实践活动之中,并将经验与心得分享给任课教师。

3.以生为本,创新声乐教学模式

在声乐课程的教学改革阶段内,专业教师需要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创新构建声乐课堂的教学模式,将集体授课与小班授课方式有效衔接。依据高校学生所在的声部,声乐教师会将综合型、应用型声乐人才作为教育目标。在女中音声部的小班授课阶段,声乐教师可以将《难忘今宵》等经典歌曲作为创新教学模式的对象。属于女中音声部的高校学生,其在独唱、合唱等声乐训练环节中的突出表现,是声乐教师给予正向教学评价结果的主要依据。全面落实以生为本的现代化教育理念,才能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灵活运用基础乐理知识、歌唱技法的重要性,并将歌唱经验总结在小班授课阶段内,勇于承担声乐教育的接力者这一角色。在高校声乐课堂上,学生要承担受教育者的角色,但是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上,他们则需要承担教育者的角色,因此创新高校的声乐教学模式,将影响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道路。

4.参与声乐艺术实践活动

应用型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多参与到声乐艺术实践活动中,全面感知声乐的独特魅力,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感知和表现力。高校学生在参与校园汇报演出、音乐会等艺术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将声乐知识与演唱技法快速融合起来,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水平。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声乐教师应组织高校学生参与到校内外声乐艺术实践活动之中,促进学生全面了解不同声部之间的差异,并结合自身情况,发展艺术素养。部分女高音的学生比较擅长《我爱你,中国》等经典歌曲的演唱方法,此时声乐教师可以借助专业设备,将学生的演唱过程录制成视频,把部分段落剪辑并分享在互联网平台上,引导学生观看、评论和反馈意见,以此来增进学生对歌曲演唱的理解与技法应用的能力。这种形式与团体的艺术实践活动相比,更具有针对性,更能激发出学生对声乐学习的积极性。

5.搭建声乐教学成果的展示平台

结合应用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师需要共同努力,搭建出声乐教学成果的公开展示平台。汇报演出是非常普遍的教学效果展示形式,在演出过程中,不同声部的高校学生可以全面感知歌曲的演唱技法,并运用专业的乐理知识,支撑个人和集体的汇报演出环节。在汇报演出前后,声乐教师均可以设定学生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并鼓励学生在演出过程中充分展现出自己的专业水平。搭建声乐教学成果的展示平台,能够促使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重视声乐课程,并从旁观者的视角观察其他同学的汇报演出成果。应用型高校的声乐汇报演出成绩可以与课程的教学评价机制挂钩,因此在搭建声乐教学成果展示平台时,高校声乐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积累艺术实践经验,提高自己的演出水平。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汇报演出等展示平台,客观认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以此推动声乐演唱技能水平的提升。

6.强化师资建设,提高教改质量

根据应用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开设情况,专业教师需要在课程教学活动中将“传道授业解惑”“以生为本”等教育理念融入其中。强化应用型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是提高教学改革工作质量的重要抓手。声乐教师需要对音乐表演、音乐教育专业适用的声乐教材、教学资源进行合理分类,对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真实学习需求进行重点钻研。应用型高等院校在专业学科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工作层面上,需要明确师资队伍与教学质量之间的关系。应用型高等院校需要定期组织教师参与到教育经验交流会议、行业研讨会之中,促进教师提高专业水平。声乐教师需要积极探索与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相契合的声乐教学方法,并在课程中引入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声乐学习的问题。声乐教师应在课堂上以身作则,引导学生传承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方法,提升学生的声乐素养水平。

7.利用现代技术,渗透课程思政

在应用型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中,任课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实际学情合理地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和手段,在教学活动中渗透课程思政元素。专业教师可以将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与方法通过亲身示范等方式,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并正确引导学生将声乐课程中的学习内容与中小学音乐课程相融合。在渗透课程思政元素的过程中,高校教师应从音乐教育、音乐表演的本质区别入手,塑造高校学生健全的人格与核心价值观;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例如微课、思维导图、虚拟现实技术,将抽象的课程思政元素具象化,并与声乐课程内容有机融合;鼓励学生演唱爱国歌曲、理解歌曲旋律的变化等内容。如在演唱《我和我的祖国》《不忘初心》等经典爱国歌曲时,高校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控制音程音高和音准等方式,展现出饱满的爱国情感,呈现出较好的演唱效果。

结 "语

综上所述,应用型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改革,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践行新时代美育目标、培养高素质声乐人才的重要手段。当前高校声乐课程教学工作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因此需要明确课程目标与美育功能定位,以生为本创新教学模式,搭建声乐教学成果的展示平台,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参考文献:

[1]张卓然.高校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山西应用科技学院为例[J].戏剧之家,2023(17):196-198.

[2]刘洋.新课程背景下的声乐课程教学改革——评《高校声乐教学与音乐教育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2(1):120.

[3]谢宗强.高校声乐教学改革浅论[J].大众文艺,2021(1):209-210.

[4]郑雪晨.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中集体课与个别课的功能、作用及关系[J].山西青年,2022(4):64-66.

[5]孙璟雅.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J].艺术大观,2021(4):110-111.

(刘奕彤:西安石油大学音乐系)

猜你喜欢

音乐教育专业应用型高校教学改革
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创意”转型
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应用型高校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优化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