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欧班列的创新提升效应及区域异质性研究

2025-01-08尹虹潘王洁

工业技术经济 2025年1期
关键词:班列体制异质性

〔关键词〕 中欧班列 新质生产力 创新提升效应 多期双重差分 准自然实验 区域异质性 “一带一路” 体制环境

DOI:10.3969/j.issn.1004-910X.2025.01.004

〔中图分类号〕F291.1;F532.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将“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作为重点任务。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和主导力量,在以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交通通道、通信渠道分别作为有形要素或产品、无形要素或产品的流通渠道,是知识溢出的途径和创新网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2]。作为“一带一路”倡议标志性成果的中欧班列(以下简称“班列”),重塑了中国陆上对外开放交通格局,形成了中国创新发展的国际合作新通道。深入研究班列开通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效应,有助于更好借助以交通运输工具为载体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相关研究表明高铁等交通基础设施有创新提升效应,高铁开通带来的人力资本迁移、信息不对称减少、融资约束缓解、市场竞争促进等,都有助于提升高铁开通城市的企业创新水平[3,4]。开通高铁的中心城市及邻近非节点城市能借助高铁促进经济要素集聚和知识外溢,增强创新能力[5],与未开通城市拉开较大差距[6]。高铁创新效应在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之间存在异质性,这与不同地区的发展基础和体制环境差异有关。

以班列为代表的跨国铁路创新提升效应也得到了研究支持[7]。开通班列的国内城市或沿线国家,在对外贸易额、FDI及OFDI、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等方面均有显著提升[3,8-10]。而前述三方面,分别对应着班列通过促进国际贸易活动、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来促进创新的多种渠道,由此提高区域创新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11-14]。

已有文献阐明了交通促进创新的理论机制,并在高铁、班列开通等大量研究中都得到了实证支撑,并形成初步共识。但现有研究班列与创新二者关系的文献,主要侧重于分析班列促进创新的中介影响机制和区域异质性现象,并未深入揭示背后的原因。鉴于此,本文借助相关城市开通中欧班列的准自然实验,使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了班列开通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得到的结果印证了已有研究关于班列具有创新提升效应的结论。本文基于不同区域“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特殊性的视角,从区域发展基础(对应生产力)和区域体制环境(对应生产关系)两方面入手,比较全面地实证检验了不同区域班列创新提升效应存在异质性的原因,相关结论有助于因地制宜发挥班列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和新型生产关系构建的促进作用。

1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1班列对区域创新水平的提升效应

已有研究表明,班列开通能通过要素或产品流动、扩大市场规模、技术溢出、市场竞争和贸易壁垒筛选等促进城市创新水平提升。(1)新经济地理理论指出运输成本决定经济活动集聚,班列开通能提高要素或产品流转时效、降低综合交易成本,由此使班列开通城市更好汇聚国内外优质要素,促进了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15];(2)优质产品经班列进口,产生知识溢出效应和市场竞争效应,促进国内城市(企业)提升创新水平[7];(3)国内产品借班列出口,面临国际贸易准入和国际消费者偏好等壁垒筛选考验,倒逼国内主体进行技术创新,提升城市创新水平[16]。由此,提出本文假说1-1:

假说1-1:中欧班列对开行城市的技术创新水平整体上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中国不同区域经济板块的地理区位、发展基础和市场环境特征迥异,这可能会带来班列创新提升效应的区域差异。东部和东北地区城市整体发展水平高,特别是东部地区市场营商环境好,要素自由流动并得到高效利用,能强化班列的创新提升效应[17];西部地区借助班列降低贸易成本拓展国际市场,便捷学习国际先进知识技术,提升城市创新水平[18];中部地区则由于地理区位局限,班列开通的红利难以充分体现[19]。由此,提出本文假说1-2:

假说1-2:中国“大国经济”地区差异下中欧班列的创新提升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

1.2区域发展基础对班列创新效应释放的影响

较好的发展基础有助于更好释放班列的创新效应,其中包括经济基础、产业基础、开放基础和人力基础。(1)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创新要素流动更为便捷,重视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有助于强化班列的创新提升效应;(2)良好的产业基础使企业更容易与班列沿线区域建立创新协作关系,提升创新能力[20];(3)开放基础良好的地区更易引进先进技术,加上市场竞争效应和国际市场需求牵引,有助于创新水平提升;(4)人力资本丰富的地区易吸收转化外来先进技术,形成良好的社会创新氛围,提升地区创新能力[21]。由此,提出本文假说2:

假说2:良好的发展基础(包括经济基础、产业基础、开放基础、人力基础)有助于中欧班列的创新提升效应释放。

1.3区域体制环境对班列创新提升效应释放的影响

遵循新发展理念的体制环境有助于班列充分释放创新提升效应。(1)成熟的市场机制能更为有效地配置资源进而提高创新产出,特别是较高的市场化程度使企业面临更大竞争压力,可以刺激企业为维护自身地位而进行创新竞赛[22];(2)班列对创新的促进作用归根结底源自于开放,国家自贸试验区的开放体制环境天然有助于班列各种效应(包括创新提升效应)释放;(3)当地方政府的经济目标导向过于偏重增长速度时,其可能会更看重通过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及生产性领域来实现这一数量目标[23],而忽视与经济发展质量密切相关的城市创新能力提升,这将对班列创新提升效应释放产生不利影响。由此,提出本文假说3:假说3:适宜的体制环境(包括政府市场关系、开放体制创新等)有助于中欧班列的创新提升效应释放,而不适宜的体制环境(如偏数量而非质量的经济目标)则可能制约班列创新提升效应的释放。

2研究设计

2.1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1~2020年中国279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相关统计数据来自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各省(区、市)统计年鉴。班列开通情况从“一带一路”官网手工收集整理。并对样本数据做如下处理:删除相关变量严重缺失的地级市,如新疆、青海、西藏、贵州和海南等省(区)的部分城市;部分变量的少数缺失采用插补法补齐。

2.2主要变量选择与计算

被解释变量。城市创新水平(patent),本文按照兼顾数据可得性和科学性的思路,参考卞元超等(2019)[6]的方法,选择地级市发明专利授权数量代理城市创新水平。同时为保证结论可靠性,以更综合的创新指数进行稳健性检验。

核心解释变量。中欧班列开通状态,以双重差分估计量didit(=treat×post)体现,其中treat表示i地区是否开通中欧班列,本文研究期内开通班列的城市treat为1,反之为0;post表示某城市首次开通班列的时间前后,班列开通当年及以后post为1,反之为0。

控制变量。创新资源投入、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软硬支撑等方面对区域创新水平有最重要的直接影响[24]。(1)创新资源投入。根据熊彼特创新思想,资金要素投入是技术创新的决定性因素。本文以财政科技支出(inno)代理政府性创新资源投入;(2)创新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降低信息获取成本,促进知识传递和溢出,对技术创新产生正向影响。本文以互联网宽带接入户数(internet)代理信息基础设施水平[25];(3)创新“硬支撑”。集聚发展的产业上下游之间共享资源、传播技术知识等,都对创新有正外部性影响,本文基于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计算出第二产业区位熵(second)和第三产业区位熵(third)来代理第二、三产业集聚发展水平;(4)创新“软支撑”。市场规模大小决定创新成果应用转化成效,本文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简称“社零总额”,consume)体现市场规模[26]。

调节变量。本文参考《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9》[27],并结合新阶段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形成新型生产关系的要求,从区域发展基础(涉及生产力)、区域体制环境(涉及生产关系)两个维度,选取相关调节变量探讨班列创新提升效应产生区域异质性的原因。(1)良好的发展基础有利于班列创新效应更充分释放,本文从不同侧面体现城市发展基础。具体地,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economy)体现经济基础;用基于三次产业演化规律构造的工业化水平(industry)体现产业基础[28];以进出口总额占比(外贸依存度,trade)体现开放基础;以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edu)体现人力基础;(3)适宜的体制环境有助于释放班列创新提升效应,本文从不同侧面体现城市体制环境特征。具体而言,以参考樊纲等(2011)[29]的方法计算得到的市场化指数(market)代理政府与市场关系;以是否设立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ftz)代理开放体制环境;以地方政府的经济增长目标(growth)代理政府对增长速度和发展质量二者的偏向性(该指标为逆向指标)。

表1为文中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表。

3实证结果分析

3.1基准回归结果

采用面板数据双固定效应的OLS估计方法,逐步加入4个方面的控制变量进行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核心解释变量的系数始终在5%及以上的水平保持显著为正,初步验证了假说1-1,即班列开行对提升城市技术创新水平有正向促进作用。相关控制变量的影响符合理论预期。财政科技支出(inno)、二产区位熵(second)、社零总额(consume)均在5%及以上水平显著为正,互联网宽带(inter⁃net)和三产区位熵(third)的系数虽不够显著但符号也为正,表明创新资源投入、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软硬支撑总体都对创新水平有正向影响,只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第三产业发展还有待加强。

3.2稳健性分析

系列稳健性检验。(1)为更全面地衡量城市创新水平,本文参考石大千等(2018)[31]、寇宗来和刘学悦(2017)[31]的方法,选择《中国城市和产业创新力报告》中的城市创新指数(index)代替基准回归中的被解释变量,表3模型(1)核心解释变量在10%水平上显著为正,与基准回归结果总体一致;(2)对变量进行1%的缩尾处理以避免极端值和异常值干扰,模型(2)结果显示结论依旧稳健;(3)考虑到本文研究时间范围内出现了新冠肺炎疫情,为避免突发事件对结果的影响,模型(3)剔除了2020年的数据,结果显示班列开通城市的技术创新水平仍显著提升;(4)直辖市的经济发展状况与一般地级市有较大差异,模型(4)剔除直辖市后的结果依旧与基准回归结果总体一致。此外,本文所有的模型均同时加入了城市固定效应、年份固定效应、城市∗年份交互项,可以最大限度控制各种不可观测因素,更好避免遗漏掉影响城市创新水平的其他重要因素,使回归结果更加可靠。总体来看,假说1-1是成立的。

排除竞争性假说。城市创新能力提升受多种政策影响,创新型城市建设是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为了排除该政策对于班列创新效应识别的影响,本文收集了国家支持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名单,并构建相关虚拟变量(innocity)加入模型进行重新回归,结果如表3模型(5)所示,核心解释变量的系数仍然显著为正。

工具变量回归。为了规避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本文参考韦东明和顾乃华(2021)[14]的做法,以某城市是否为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途经省(区、市)的城市作为工具变量进行了回归。该工具变量涉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古代起源,但对现代创新活动无直接影响,能同时满足相关性和外生性要求。结果分别见表3模型(6)、(7),第一阶段工具变量系数显著为正,F检验值远大于10,不存在弱工具变量问题;第二阶段中核心解释变量的系数与基准回归结果基本一致,进一步证实了班列对城市创新水平的正向促进作用。

3.3平行趋势检验和安慰剂检验

通过平行趋势检验可以判断对照组与控制组在事前是否存在相似的时间趋势(是否存在事前的系统性差异),是基于双重差分结果进行因果推断的前提。本文使用事件分析法进行平行趋势检验,具体设定如下:

式(2)中,Dit表示中欧班列开通的当期虚拟变量,βα表示班列在α年对地区创新的影响效应大小及方向。

图1表明模型通过了平行趋势检验,且显示出班列开通对区域创新专利数量提升有正向长期效应。此外本文随机虚构班列开通城市和时间进行了安慰剂检验,重复进行500次回归的结果如图2所示,回归系数主要集中于0值附近的较小区域近似于正态分布,p值也大多在0.1以上而并不显著,达到基准回归系数(0.035)是一个极小概率事件,由此可以排除其他因素偶然冲击对区域创新水平带来的影响。这再次验证了假说1-1。

4区域异质性的延伸讨论

4.1班列创新提升效应的异质性表现

中国“大国经济”地区差异决定了班列创新提升效应可能存在区域异质性。本文按照国家区域战略划分的四大经济板块将样本分为东、中、西部和东北4个组,分组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中欧班列在东部、东北、西部城市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创新提升效应,而对中部城市影响并不显著,验证了假说1-2关于班列创新效应区域异质性的判断。

班列创新提升效应产生“中部凹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中部地区在全国地理位置居中,距进出境关口遥远,对外贸易的区位受限,借助进口产品知识溢出和竞争倒逼等增进创新能力的效应偏弱,而西部和东北地区的陆上开放区位优势更明显;(2)不同区域发展基础和体制环境差异较大,东部和东北地区发展基础(特别是产业基础)较好,体制环境优越,有助于通过班列吸引创新要素、开展创新协作提升创新能力。

4.2区域发展基础的影响

为了检验区域发展基础对班列创新效应释放的影响,本文构建了如下的调节效应模型:

其中,baseit代表区域发展基础充当调节变量,具体包括经济基础、产业基础、开放基础和人力基础。为避免调节变量内生性问题,全部选用各指标2010年的数据(最早中欧班列“渝新欧”开通前的“前定”变量),确保相关调节变量不受班列开通影响。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经济基础、产业基础、开放基础和人力基础4个调节变量与核心解释变量的交互项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限于篇幅未报告调节变量自身回归结果,下同。

经济基础好的城市各方面综合条件会更好,且通常会更加重视创新驱动(而非要素驱动)经济发展。产业基础好的城市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同向发力产生正的外部性。开放基础好的城市能更加便捷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借助市场竞争压力和国际市场需求引导促进创新水平提升。地区整体受教育水平较高有助于接受外部新知识新技能,可以为创新活动开展、引进技术落地等提供更好的社会创新氛围和知识储备基础。由此,假说2得到了验证。

4.3区域体制环境的影响

为检验区域体制环境对班列创新效应的影响,设定调节效应模型如下:

其中,policyit表示区域体制环境对应的调节变量(主要和地方的政策体制等有关),包括政府与市场关系、开放体制环境和经济目标导向,结果见表6。模型(1)、(2)显示市场化水平较高、设有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时,班列带来的创新提升效应能得到强化。原因是较高的市场化水平下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发挥更加充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加协调,这有助于创新活动正常开展;而国家自贸试验区的开放体制创新与班列的开放属性内在一致,可以相互促进、联动发展。模型(3)显示政府过度强调数量增长目标而忽视质量提升,生产关系不适应创新发展需要时会阻碍班列创新提升效应释放。前述分析表明假说3是成立的。

4.4区域发展基础和体制环境综合比较

中国“大国经济”国情下,东、中、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板块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也带来了班列创新提升效应的区域异质性。(1)东部地区长期高水平对外开放聚集优质生产要素,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完善的体制环境有助于充分释放班列的创新提升效应;(2)东北地区拥有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基础、多条班列线路出境口岸和国家系列政策支持等优势,总体也能较好释放班列的创新提升效应;(3)西部的重庆、成都、西安等国家中心城市是基础良好的班列支撑枢纽,而大量边境口岸又塑造了陆上贸易的重要“门户”优势,相关优势叠加也能为班列创新提升效应释放提供良好“土壤”;(4)中部地区发展基础和体制环境不如东部地区,地理区位对班列的支撑优势不明显。综合来看,班列的创新提升效应在东部地区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其次是东北和西部地区的城市,而中部城市整体来看不如其他三大区域板块对班列的配合度那么高,所以班列的创新效应呈现出如表4所示的区域异质性表现。

5结论及政策启示

本文以2001~2020年全国279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班列对城市创新影响的基础上,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实证探索了班列对城市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效应和区域发展基础及体制环境对其的约束机制。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中欧班列开通对城市技术创新水平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排除其他政策影响的竞争性假说、工具变量回归、平行趋势检验和安慰剂检验都表明该结论是成立的;(2)中欧班列的创新提升效应具有区域异质性,较好的区域发展基础(经济、产业、开放和人力基础)及适宜的区域体制环境(政府市场关系、开放体制环境)都有助于强化班列的创新提升效应,而不适宜的区域体制环境(如过度强调数量型经济增长)还会反过来抑制班列的创新效应。

基于上文研究结论,新发展阶段下应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积极探索“以开放促创新”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本文建议有条件的区域(城市)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积极推动以班列为重要载体的开放发展,并结合东、中、西及东北地区的不同基础和特色,借助班列带来的创新提升效应因地制宜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1)东部城市应立足于优越的区域发展基础和体制环境,加强与国外创新主体的交流合作,探索开设高科技产品特色专列。积极引导部分产业向内陆地区的班列集结枢纽城市转移,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形成“宜创则创、宜产则产”的分工格局。依托全国班列网络和数字服务系统,构建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型“创产联动”体系。

(2)东北城市应充分发挥产业基础优势,拓展班列线路并以此与沿线国家建立创新协作关系。重点培育若干优势领域的工业创新中心,以应用型前沿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牵引,依托班列与沿线国家开展产业化应用型创新协作,以产业体系的全方位现代化转型促进经济结构再造,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与韧性,助力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3)西部城市应以重点中心城市及其都市圈和城市群为主要依托,将班列与西部陆海新通道等有机结合,连接国内外资源和市场承接优质产业转移。立足西部特色,完善新型基础设施支撑,将绿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以班列物流牵引开放型绿色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吸引人才集聚推动创新、创新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和物流需求增长的“物流链—产业链—创新链”三链深度融合良性循环,助力发展绿色新质生产力。

(4)中部城市应转变发展思路,增强班列的创新带动力。在有机联结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变区位劣势为区位优势,成为东部优势产品与西部班列枢纽的传递中继(出境集货与进口分拨中心),借助国内外创新资源汇聚促进本地创新。依托区域优势资源和产业稳步扩大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型开放,针对性选择贸易伙伴国家开通特色班列线路,释放班列创新活力。

猜你喜欢

班列体制异质性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异质性债务治理与制度完善
赣州港开通两趟中欧班列
“汉新欧”班列再扩容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
В первом квартале 2016 года через КПП Маньчжоули прошли 220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х грузовых железнодорожных составов
现代社区异质性的变迁与启示
建立高效的政府办医体制
首趟“义新欧”中欧班列抵达义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