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新并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要素效率测度及时空演化特征

2025-01-08安博许培源马建安等

工业技术经济 2025年1期
关键词:新质工业化生产力

〔关键词〕 三新并举 新质生产力 新型工业化 新型城镇化 高质量发展 全要素效率 中国式现代化 SBM 模型

DOI:10.3969/j.issn.1004-910X.2025.01.003

〔中图分类号〕F124;F40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新质生产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三新并举是由四化并联衍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又一伟大创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对三新作出重要指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城镇化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要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伴随新质生产力概念提出,由四化并联衍生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三新并举模式由此诞生。本文以全要素效率为切入点,量化分析三新并举对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对比新质生产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对高质量发展的贡献。

新质生产力能够推动动力变革、效率变革和质量变革,通过提升生产要素质量以培育高端生产要素,通过催生新型生产组织形态以优化资源配置,通过产业结构优化以促使产业业态持续升级[1]。构建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时:一类研究由生产要素入手,将新质劳动者、新质劳动对象和新质劳动资料作为一级指标,劳动者维度包括劳动者技能、劳动者意识和劳动生产率,劳动对象维度包括生态环境、新质产业和其他虚拟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维度分为物质劳动资料和无形劳动资料[2];另一类研究由内涵功能入手,基于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生产主体、工具引擎、客体目标和生产方式,将新质人才资源、新质科学技术、新质产业形态和新质生产方式作为一级指标[3];基于新质生产力的功能特质——涵盖科技、绿色和数字的集成体,将科技生产力、绿色生产力和数字生产力作为一级指标[4]。

新型工业化顺应第四次科技和产业革命,其内涵和战略取向不断丰富,内涵丰富在于以工业化带动数字经济和生态经济等新经济业态培育壮大,核心战略取向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5,6]。就新型工业化的统计测度而言:一类研究采用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衡量新型工业化绩效,将劳动力和资本存量作为投入指标,期望产出是工业总产值,非期望产出包括工业二氧化碳、废气和废水排放量[7];另一类研究通过构建综合指标评估新型工业化进展,科技体系、制造体系、绿色体系和分工体系是新型工业化的四大支撑体系,科技体系是指产业技术自主可控,制造体系包括制造业发展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绿色体系是指工业绿色转型,分工体系分为释放国内消费和改善国际分工[8];由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入手,李鹏和蒋美琴[9]将以人为本、质量优先、自主创新、绿色低碳、数实融合和开放循环作为一级指标。

新型城镇化通过汇聚创新要素、推进城乡融合和完善基础设施等形式推动高质量发展,城乡和城市群作为新型城镇化的空间载体,城乡融合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城市群集聚是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10]。在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上:由理论内涵入手,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撑,社会包容是以人为本的充分体现,城乡统筹是评判和谐包容的基本标尺,赵磊和方成[11]将上述维度作为评价新型城镇化的一级指标;此外,还有研究引入产业城镇化、数字城镇化和生态城镇化等[12,13]。由功能定位入手,宜居质量是保障人们基本生活需求的集中体现,创新质量是化解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根本途径,智慧质量是社会进步和生产力提高的助推器,绿色质量是生态优美、污染减排和环境治理的综合成效,人文质量是物质层面转向精神层面的更高需求,向书坚等[14]基于上述维度评估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

上述文献已经从理论层面深入探析了三新并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对于新质生产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统计测度也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研究,但鲜有文献涉及三新并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量化评估。本文在研究视角上,将三新并举和高质量发展分别视作投入要素和发展成果,从投入产出的生产关系入手量化分析三新并举对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在研究方法上,构造全局参比的SBM模型测度三新并举的全要素效率,同时分解出全要素新质生产力效率、全要素新型工业化效率和全要素新型城镇化效率;在空间特征分析上,从子要素和子区域双维度考察三新并举全要素效率的空间差异特征,从空间集聚和空间收敛两方面分析三新并举全要素效率的空间演化特征。

1研究设计

1.1理论分析

三新并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新型工业化是高质量发展的物质基础与产业保障,新型城镇化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与空间载体。

新质生产力通过提升劳动者素质、优化劳动对象和拓展生产资料,推动经济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1)新质劳动者是具备高素质、创新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的劳动者群体。新质劳动者是提升劳动生产率的基础,通过加强职业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建设以增强劳动者专业技能;劳动者创新能力是技术进步的源泉,通过技术研发和创新活动以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劳动者潜能充分释放可以提升产品质量,通过激发劳动者创造力和积极性以提高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2)新质劳动对象是指新兴产业、新质能源和生态环境等先进生产对象。新兴产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能够带动相关产业链协同发展;新质能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通过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智能电网等新质能源以推动经济绿色转型;良好生态环境是绿色发展的前提,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以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3)新质生产资料是指智能生产、数字设施和资源集约等现代化生产资料。智能制造设备等现代化智能生产工具能够实现生产过程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数字技术能够推动信息化数字化转型,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和市场响应速度;资源集约生产能够优化资源配置,通过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等方式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新型工业化通过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推动绿色发展、促进数字化转型和优化内外循环等措施,推动传统工业向现代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1)自主创新是核心动力。增加研发资金有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创新载体有助于汇聚创新资源,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有助于吸引高素质人才和高科技企业,促进科技资源集聚和共享;(2)质量优先是重要特征。高端制造是提升产业附加值的关键,发展智能制造和精密制造等高技术含量制造业,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工艺水平并完善标准体系,能够有效提升品牌价值和经济整体质量;(3)绿色低碳是基本要求。绿色制造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推广绿色工艺和清洁生产技术能够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优化能源结构和推广可再生能源等方式能够减少工业生产中的碳排放量;(4)数实融合是核心方向。研发阶段数字化能够提升创新效率,数字技术应用有助于推动研发过程智能化,生产阶段数字化能够提升生产效率,建设智能工厂和推广工业互联网有助于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5)内外循环是重要保障。国际循环推动技术和市场开放,国内循环增强经济自主性,通过参与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分工以拓展国际市场并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通过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消费升级。

新型城镇化通过提高城镇化率、优化产业结构、合理规划空间、提升公共服务和改善生态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和强劲动力。(1)人口城镇化在于提高城镇化率、增加城镇人口和促进城镇就业。城镇化率提升表明更多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城镇人口增加使城市劳动力供应更加充足,促进城镇就业能够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提升居民幸福感和满意度;(2)经济城镇化在于优化资产投资和产业结构。增加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园区的投资能够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业能够显著提升城镇经济效益;(3)空间城镇化在于规划城镇覆盖、优化土地使用和完善城镇交通。科学规划城镇空间布局能够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加强土地集约利用能够提升城市整体效益,完善城镇交通网络能够增进城乡之间及城市内部联系;(4)社会城镇化在于提升文化建设、医疗保障和公共服务。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和丰富文化活动能够提升居民文化素质和城市文化氛围,完善医疗设施和服务能够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能够改善居民生活条件;(5)生态城镇化在于提升环境宜居和加强生态治理。提升城市绿化水平和宜居质量能够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加强污染治理并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能够推动城市绿色发展。

1.2指标体系

基于上述分析,构建新质生产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权重采用客观AHP方法得出[15],见表1~4。

1.3研究方法

全要素效率测度方法。构造投入导向全局参比的SBM模型测度三新并举全要素效率[16],利用单个要素的目标投入与实际投入之比反映该要素的全要素效率[17],由此计算全要素新质生产力效率、全要素新型工业化效率和全要素新型城镇化效率。

空间差异特征分析方法。采用类方差分解法从要素视角对三新并举全要素效率的空间差异进行分解,子要素视角下三新并举全要素效率的空间差异表示为三新并举全要素效率同各子要素全要素效率的协方差之和,据此得到全要素新质生产力效率的差异贡献、全要素新型工业化效率的差异贡献和全要素新型城镇化效率的差异贡献;采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从区域视角对三新并举全要素效率的空间差异进行分解,将全国层面总体差异分解为四大板块的区域内差异、区域间差异和超变密度[9]。

空间集聚特征分析方法。采用Moran指数检验三新并举全要素效率的空间集聚趋势,利用标准差椭圆的重心考察三新并举全要素效率集聚重心的演化轨迹[16]。

其中,β是收敛系数,β<0表示全要素效率处于收敛状态,β>0表示全要素效率处于发散状态,β=0表示全要素效率处于相对均衡状态。参数-log(1+β)是变化速度,数值大于0表示收敛速度,数值小于0表示发散速度。

2实证分析

2.1全要素效率测度分析

根据图1,三新并举全要素效率从2006年的0.471增长到2022年的0.627,三新并举对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愈发明显;2020年上海率先达到有效状态,北京和浙江于2022年达到有效状态。以上结果表明:(1)三新并举模式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三新并举对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呈现边际效应递增态势,意味着发展模式与发展目标相契合能够加速经济社会向前发展;(2)三新并举模式布局要因地制宜。对比上述3个处于生产前沿的省(区、市),上海协同推进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五心”联动发展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北京的优势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高水平人才的集聚高地,拥有一流营商环境和精细化城市治理能力;“八八战略”引领浙江实现全方位、深层次、系统化的三新并举发展模式,以生态优势和山海资源优势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以体制机制优势、区位优势和块状特色产业优势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以环境优势、人文优势和城乡协调优势高水平推进新型城镇化。

新质生产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全要素效率存在明显差异。新质生产力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推动效果遥遥领先,归因于其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核心作用。新质生产力是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等为代表的创新驱动型生产力,这些技术不仅能够直接提升生产效率,还能通过技术溢出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创造全新市场需求和打造新增长极。新型工业化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物质基础与产业保障,推动效果排名第二,2020年后全要素新型工业化效率超过三新并举全要素效率。新型工业化强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绿色发展,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进入“十三五”以来,伴随技术进步和工业互联网普及,新型工业化逐渐展现出更强推动作用。新型城镇化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与空间载体,推动效果相对较差但增长幅度最大。新型城镇化不仅涉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包括城乡人口流动、公共服务供给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短期内新型城镇化对高质量发展的直接贡献较小,但随时间推移其综合效益逐步显现,如城镇化进程中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得到释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空间载体。

2.2空间差异演化分析

根据表5,三新并举全要素效率的空间差异逐步缩小,基尼系数从2006~2012年的0.192下降到2013~2022年的0.116,新时代十年三新并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差异缩小1/3。基于要素视角的分解结果显示,全要素新型工业化效率的空间差异贡献率最大,以2013年为拐点先升后降,贡献率介于37.1%~49.7%之间;全要素新型城镇化效率的空间差异贡献率从53.1%下降到24.5%,考察期内贡献率均值为32.5%;全要素新质生产力效率的空间差异贡献率较小,贡献率从9.8%上升到32.9%。新型工业化的空间差异是三新并举推动高质量发展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进入新时代以来,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差异贡献率逐渐缩小,新质生产力的差异贡献率不断扩大且即将跃升为影响三新并举全要素效率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以科技生产力、绿色生产力和数字生产力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具有较高技术壁垒和创新性,导致不同地区科技创新能力、产业升级速度和数字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异,使得新质生产力空间差异逐渐成为影响三新并举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基于区域视角的分解结果显示,四大板块的区域间差异贡献率从72.2%下降到67.2%,区域内差异贡献率从20.8%上升到27.7%,超变密度贡献率介于2.7%~8.7%之间。四大板块的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区域内外交叠差异相对稳定,随时间推移区域间差异逐步转化为区域内差异。

2.3空间集聚趋势分析

根据表6,三新并举全要素效率的Moran指数都通过显著性检验且数值为正,表明三新并举对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呈现空间正向集聚特征,意味着三新并举存在区域规模效应,通过省际新质生产力互动、新型工业化互动和新型城镇化互动以持续推动整个区域高质量发展;2015年后Mo⁃ran指数从0.327快速增长到0.424,表明“十三五”以来三新并举的区域规模效应不断增强,对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愈发完善,逐渐形成规模更大且更为集中的空间集聚格局。就三新子要素而言,考察期内三者都呈现正向集聚趋势,全要素新型城镇化效率、全要素新质生产力效率和全要素新型工业化效率的空间集聚性依次增强,对应的Moran指数均值分别是0.209、0.267和0.287;随时间推移,三新子要素全要素效率的高高集聚省(区、市)数量明显增加而低低集聚省(区、市)数量有所减少,全要素新质生产力效率的高高集聚省(区、市)数量增长幅度最大,由8个增长至12个,2022年高高集聚省(区、市)数量排名第一,全要素新型城镇化效率的高高集聚省(区、市)数量相对较少但增长幅度排名第二,由2006年的4个增长到2022年的7个,全要素新型工业化效率的高高集聚省(区、市)数量从7个增长至9个,增长幅度相对较小;三新子要素全要素效率的局部地区集聚都共同表现出,东部地区多为高高集聚省(区、市)而西部地区多为低低集聚省(区、市),中部和东北地区的部分省(区、市)随时间推移逐步跨越到高高集聚。

根据图2,三新并举全要素效率的地理重心始终在标准位置的东部,表明东部地区三新并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效果明显优于西部地区;三新并举全要素效率的地理重心从2006年(112.99°E,33.58°N)朝东北方向移动至2022年(113.57°E,33.68°N),表明东北方向上三新并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效果逐步提升,三新并举驱动下东北地区的后发潜力得到充分释放。对比三新子要素的地理重心位置,全要素新质生产力效率表现为南强北弱,2006年地理重心为(113.00°E,33.64°N),南北方向上与标准位置几乎持平,此后朝西南方向连续移动2629千米,2022年基本形成南强北弱的空间格局,考察期内地理重心逐年朝正西方向偏移,意味着西部地区全要素效率逐渐增强且增速超过东部地区;全要素新型工业化效率历经南强北弱向北强南弱的转变,2006~2018年地理重心都在标准位置的东南方向,但逐年朝东北方向移动,南方地区全要素效率明显高于北方地区但南北差距呈现缩小态势,2018年后地理重心仍朝东北方向移动且移动幅度更加明显,“十三五”后期北方地区全要素效率迅速提升并反超南方地区,北强南弱格局逐步形成并且还在加剧;全要素新型城镇化效率表现出北强南弱,2006年地理重心为(113.13°E,33.63°N),南北方向上与标准位置相平,此后朝东北方向连续移动112.21千米,2022年基本形成北强南弱的空间格局。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同三新并举的地理重心移动方向一致,而新质生产力地理重心的移动方向相反,三新并举模式在于推动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更是破解东西差距的着力点。

2.4空间收敛特征分析

根据表7,三新并举全要素效率的β收敛系数大于0且通过1%水平下显著性检验,表明三新并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效果呈现空间发散特征;三新子要素中,全要素新质生产力效率和全要素新型工业化效率呈现空间收敛特征,全要素新型城镇化效率呈现空间发散特征。该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是导致三新并举全要素效率空间发散的关键因素,新质生产力和新型工业化能够促使三新并举全要素效率实现空间收敛。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生态环境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协调发展,生产要素在城市集聚会导致城乡间资源分配不均。城市能够吸引更多优质资源和高效生产要素,而农村面临资源匮乏和生产效率低下等困境;发达地区具备更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欠发达地区由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低,导致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受到限制。新质生产力和新型工业化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带来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率提高。新质生产力强调技术创新和知识扩散,先进技术和创新成果由发达地区扩散到欠发达地区可以提高后者生产效率,即技术扩散和创新外溢能够促进收敛;新型工业化注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优化资源配置以实现生产效率提升和区域协调发展,即产业协同能够促进三新并举全要素效率收敛。

根据图3,三新并举全要素效率和全要素新型城镇化效率的变化趋势相近,都是在0.1~0.2分位点处收敛且收敛速度逐渐下降,0.2分位点后开始发散且发散速度随分位点上升而加快,二者发散速度差距随效率水平提升而扩大;全要素新质生产力效率和全要素新型工业化效率的变化趋势相近,二者都呈现收敛态势且收敛速度随分位点上升而加快,前者收敛速度明显高于后者且速度差距随效率水平提升而扩大。新型城镇化是抑制三新并举全要素效率形成空间收敛的关键因素,新质生产力和新型工业化是破解三新并举全要素效率空间发散的重要途径;三新并举和新型城镇化在低水平处收敛而在中等水平及以上处发散,低水平收敛意味着低水平趋同陷阱已经形成,高水平发散意味着高水平也在逐渐朝低水平转移,提升三新并举全要素效率和全要素新型城镇化效率的任务依然艰巨;新质生产力和新型工业化表现出低水平慢收敛而高水平快收敛特征,从长期发展来看,高水平快收敛是低水平向高水平追赶的过程,最终将实现高水平趋同的稳态;新质生产力收敛速度高于新型工业化且速度差距随效率水平提升而扩大,意味着新质生产力的空间收敛作用更强,特别是高水平处的空间收敛,新质生产力的最大特点就是创新,其边际效应呈现递增趋势,再次印证新质生产力是三新并举中的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

3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以上分析得到主要结论:(1)三新并举对高质量发展的推动效果随时间推移越发明显。三新并举全要素效率从0.471增长到0.627,上海、北京和浙江先后达到有效状态,全国范围内全要素新质生产力效率、全要素新型工业化效率和全要素新型城镇化效率都呈现增长趋势,新质生产力始终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2)三新并举对高质量发展推动效果的空间差异逐步缩小。三新并举全要素效率的基尼系数从0.282下降到0.107,全要素新型工业化效率是影响总体差异的主要因素,进入“十三五”以来,全要素新质生产力效率即将跃升为影响总体差异的主要因素,区域层面上四大板块的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3)三新并举对高质量发展的推动效果呈现空间集聚趋势。三新并举全要素效率的Moran指数从0.304上升到0.424,地理集聚重心始终偏向东部地区,全要素新质生产力效率和全要素新型城镇化效率分别表现为南强北弱和北强南弱,全要素新型工业化效率历经南强北弱向北强南弱的转变;(4)三新并举对高质量发展的推动效果呈现空间发散特征。三新并举全要素效率和全要素新型城镇化效率呈现β发散趋势,全要素新质生产力效率和全要素新型工业化效率呈现β收敛趋势;伴随效率水平变化,新质生产力和新型工业化表现出低水平慢收敛而高水平快收敛特征,前者收敛速度高于后者且速度差距随效率水平提升而扩大。

基于上述结论,为优化三新并举布局提供如下对策建议:(1)强化新质生产力培育。加大对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建立高效技术转移机制,加快科研成果向实际生产力转化;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2)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鼓励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绿色环保产业和数字经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制定并落实有利于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措施,提供税收优惠和融资支持,为企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3)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城镇化质量,使城市功能更加完善;优化空间布局,合理规划城乡空间布局,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城镇体系;(4)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加强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互动合作,推动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针对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提供更多政策和资金支持;建立区域合作机制,鼓励区域间经验分享和项目合作,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

猜你喜欢

新质工业化生产力
培育新质生产力的4个着力点
新华社评论员: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构建训练伤一体化防治模式 为新质战斗力生成提质增效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基于体系仿真试验床的新质作战能力评估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