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学情,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2025-01-03郭海艳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一直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目标。本文以统编版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上)》中的“两次鸦片战争”为例,从教学核心内容、整体学情、教学设计等多方面进行探索,以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立足学情,精准设计教学目标
“两次鸦片战争”的核心内容包括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与影响,这些内容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历史叙事框架。
首先,从时空观念的角度出发,笔者向学生展示了中国近代史的整体框架。而作为近代史开端的鸦片战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这一背景下,笔者引导学生通过时间轴线图和表格对比,深入了解鸦片战争前夕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的差距,特别是中国在科技、经济、军事等方面的落后状况,为他们理解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打下基础。
其次,为了解学情,笔者对高一年级学生做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本课内容,但认知较为浅显,缺乏深入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基于此,本课程设置了三个学习目标:知晓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了解战争过程中签订的条约及危害;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此外,为了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笔者还设计了有针对性的史料阅读和问题探究活动。通过选取典型史料,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同时,笔者注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教会他们如何从史料中提炼信息、分析原因、归纳影响。
落实素养,高效实施教学策略
在“两次鸦片战争”的教学中,笔者通过有效导入、新课讲授和合作探究等环节,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深远影响。
在导入环节,笔者选用了林则徐脍炙人口的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求知欲。此外,笔者还设计了两个核心问题:战争为什么会爆发?战争给中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敦促学生带着问题去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时代背景。
在新课讲授环节,笔者充分利用时间轴线图、流程图、表格等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并引导学生逐步构建起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让学生认识到不平等条约带给中国的主权危害,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最后,以小组合作形式探究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各小组通过史料探究,深入剖析战争前后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复杂变化,推论出中国的社会性质正从封建社会转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中,学生不仅深入理解了战争爆发的复杂原因和深远影响,还学会了运用历史思维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提升了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