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情思”跨学科项目:一次有意义的教育探索
2025-01-03刘金花张建红康斐云
灯笼,这一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华民族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情感与文化寓意。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设有“汉字真有趣”猜字谜活动,美术教材中设有扎花灯的手工活动,数学课程中设有关于立体图形的教学内容,这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跨学科教学契机。北京市海淀区清河第四小学三位不同学科的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决定以“灯笼”为主题开展一次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灯笼情思”,旨在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灯笼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并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认识灯笼:文化之韵,寄托情思
项目之初,学生们通过搜集资料和阅读相关文本,了解到灯笼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起源于西汉时期,最初的功能主要是照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灯笼的功能逐渐演变,不仅在民间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更是重要节日和庆典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成为彰显皇家威严与富贵的标识,其制作工艺之精湛、图案之丰富,都令人叹为观止。
此外,学生们还深入探究了灯笼所承载的文化寓意。在传统节日里,挂红灯笼寓意着新的一年家庭幸福、事业兴旺。而且,不同形状和图案的灯笼也有不同的含义。比如:带有鱼图案的灯笼寓意着年年有余,象征着富足与丰收;而有花卉图案的灯笼则象征着美好、青春与活力,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在猜灯谜的环节中,学生们积极搜集各类文字谜、图画谜和故事谜等,不仅锻炼了思维能力,还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制作灯笼:匠心独运,创意无限
制作灯笼的环节不仅考验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是一次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的尝试。在制作过程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分析了不同形状花灯骨架的制作方法。学生们了解到,无论是正方体、长方体,还是三棱锥、四棱锥等形状的花灯骨架,都有其独特的制作技巧和工艺要求。之后,他们结合课前准备的材料以及教师提供的材料,开始分小组尝试制作立体式花灯骨架。在制作过程中,他们不仅学会了制作骨架和捆扎的方法,还体验到了传统工艺的魅力与乐趣。
接下来,进入花灯装饰的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尝试画出灯笼罩的展开图并标注对应的数据。通过测量数据求出灯笼罩的表面积后,他们开始裁剪并粘贴灯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展现出了独特的创意和审美能力。
在花灯的装饰图案上,学生们更是大胆创新。在传统的鱼、花等图案之外,部分学生另辟蹊径选择了“挂碎”这一独特设计。“挂碎”寓意着“岁岁平安”“碎碎平安”,是学生们在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内涵之后的创新表达。它显示出学生们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够结合自身的思考与创意,赋予花灯新的生命力。
展示灯笼:五彩斑斓,创意飞扬
花灯制作完成后,学生们迎来了展示灯笼的时刻。在展示过程中,学生们讲述着花灯的造型设计、灯面装饰以及所蕴含的寓意等内容,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也让他们对自己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在项目的最后阶段,教师们采用了学生自评、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项目式学习的成效进行了全面评估。
在自评阶段,学生们思考着自己在制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尝试提出改进的方法和建议。这个过程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同伴评价阶段,学生们为彼此的作品提供了多元视角和反馈,有助于他们拓展思维并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教师评价则为学生们提供了准确、全面的反馈和指导。其中,积极的评价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适当的批评和建议则促使学生反思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改进。
此外,教师们还设置了小组项目合作学习评价表,以了解小组成员的分工和贡献情况,不仅促进了成员间的相互监督与激励,还提升了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同时,它也便于教师客观衡量项目成果,并调整教学策略。
“灯笼情思”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实践是一次富有意义的教育探索。通过这个项目,学生们在传统文化的海洋中畅游,在跨学科的学习中成长,在实践的磨炼中提升能力。尽管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通过反思和改进,教师们相信这样的项目式学习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可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希望“灯笼情思”能在学生们心中种下传统文化的种子,让这盏文化之灯永远闪耀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清河第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