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社会,打造“行走的思政课”
2025-01-03马昱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综合性、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须着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坚持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统一。就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而言,教师应引领学生步入社会大课堂,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认知社会,学会处事、懂得做人。
实践教学的现实问题
当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一些显著问题,严重影响了课程的质量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注重说理教育,忽视生活体验。在道德与法治课上,教师往往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强调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法规,而忽视了引导学生参与实际生活体验的重要性。这种教育方式,导致学生对道德和法治的理解停留在纸面上,难以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
其次,注重书本知识,忽视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依赖于教材,将课堂变成了纯粹的知识灌输场所,而忽略了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锻炼能力的重要性。这种教育方式,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较弱,难以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最后,注重教师引导,忽视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往往过分强调自己的权威地位、过分干预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得学生在学习上缺乏自主性。这种教育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无法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的实施原则
以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形成为主线。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以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形成为主线、以满足学生道德成长需要和发展学生道德自主建构能力为出发点,逐步推进教学过程。首先,教师要将课堂作为主要的教学场所,同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求,逐步扩展教学范围,从课堂内向课堂外延伸。其次,教师要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利用多媒体技术、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式,营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主动探究和思考。最后,教师要打造明理、循情、导行的课堂教学新样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够明白道理,又能够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在行动中体现出来。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形式,深入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同时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依托家庭,引入生活经验,进行生活实践教学。在现代教育中,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向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伙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须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关注学生需求,尊重学生个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深入挖掘具有道德和教育意义、易于被学生感知和思考的生活事件,将之与课堂所学知识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生活本身获得道德发展。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使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遵循道德规范,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坚持校内、校外教育相结合,打造“行走的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济南市历下实验小学依托济南市创建的100个思政教学实践基地,深挖育人资源,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积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在实践中,学生们可以了解社会的发展现状,感受到社会问题的复杂性,从而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实践教学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关爱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建设。
实践教学的实施策略
立足教材,巧设教学情境,构建生动、鲜活的实践教学课堂。教材是教学的根本,是教师和学生展开课堂对话的桥梁,也是教师走进学生生活及心灵的桥梁。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要始终秉承“走进儿童,走得更近些”的理念,以教材中具有道德和教育意义、儿童可感可思的生活事件为“原材料”,运用体验式学习、生活化情境等教学形式,创设儿童乐于参与的活动,营造儿童愿意亲近的氛围,在具体真实的情境中帮助学生理解生活的意义,并促使其将这些新的情感体验、新的生活认识用于未来的生活,实现道德教育的有情、有理、有行。
立足学生,善用生活资源,打通实践教学新路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满足他们在思想道德上的成长需求。课堂是有限的“小天地”,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去,用眼睛去观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用心灵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教师要善于运用现实生活中真实、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素材,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自觉践行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首先,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引导他们在生活实践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其次,教师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最后,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民生问题。
立足社会,丰富实践体验,打造“行走的思政课”。教师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积极挖掘社会大课堂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效组织课外实践教学,切实增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现实感、体验感,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中接受教育、扩展视野、提升能力。
立足德育,促进学科融合,实施德育实践课程。教师要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宗旨,积极打造“时时可实践,处处能实践,事事去实践”的德育氛围,将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校德育活动有机融合,形成德育实践课程,以此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助力学生道德成长。
(作者单位:济南市历下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