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暖之间:我眼中的德国
2025-01-03贺周易
说到德国,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是远近闻名的足球与啤酒文化?还是深厚的哲学文化与先进的科学技术?抑或是二战时期犯下的种种罪行?
德国是一个复杂的国家,在人类历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我,因着读博的缘故,对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落后”的文化习俗
2023年2月底,我来到德国德累斯顿,将在这里度过三至四年的时光。起初,我对很多事情感到不适应,常常发自内心地疑惑:这个国家明明很发达,怎么会给人一种落后感呢?
最先震惊我的,是这里的各种标识和语音播报都没有英文,甚至略年长的德国人都不会说英文。而德语,对于那时的我来说就是一堆乱码。虽然可以用手机翻译,但这里没信号的地方很多,不会德语真的是寸步难行。后来我才知道,我所在的德累斯顿此前归属苏联控制下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这里的人们之前学的外语都是俄语,没有普及英语很正常。不过,整体而言,我所接触的德国人的确是不喜欢讲英语的,即便他们可以说得很流利。
在餐厅吃饭,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新的体验。通常,我要在门口等上很久,才会有服务员来领我入座。然后,他们就会问我要喝什么——德国人用餐的习惯是先喝饮料,再点主食。一般情况下,大家都会先点一杯啤酒,大概是5欧元。不要以为点一杯水就可以省下这笔开支,在德国,餐厅的水也是收费的,一般2欧元一小杯。上完酒之后,服务员就会“消失”,过很久才会来询问顾客要什么主食。简而言之,在德国,似乎服务员才是“上帝”,他会根据自己的时间来服务你,你只能乖乖等着。而结账时,很多餐厅都不接受刷卡,所以,在德国生活一定要准备现金。
而我最不习惯的,就是超市与商业区的营业时间。每到晚上八点,各种店铺就会关门,周日更是直接不开门。如果你晚上突然饿了想买东西吃,除非附近正好有中东人开的Döner(土耳其旋转烤肉,像一种肉夹馍,这对我来说是德国唯一的美食)店,不然就只能挨饿。只不过,一到八月,有的Döner店老板也会贴一个告示——“出门度假,关店一个月”。这时,我所在的莱布尼茨高分子研究所,也有超过一半的人会“消失不见”。我常常想:“难道德国人真的不喜欢挣钱吗?”后来才知道,这种现象背后是有原因的:一方面,德国法律会限制各类店铺的营业时间,这主要是为了保障员工的权益;另一方面,德国人认为挣钱是为了生活。
除了种种不便利之外,我在这里也感受到了一些幸福的“不习惯”。其中,德国导师对学生的态度让我印象深刻。在这里,你不会觉得导师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更像是一位引路人。他们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而不是把研究生当作一种“生产力”。比如,我的导师就很少干涉课题的细节,他更希望我通过自己探索来解决问题。当然,这种自由并不代表导师会直接“放养”学生,反而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在面对复杂的研究课题时,我会直接去敲导师的门,和他一起讨论。
健康的生活方式
德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中国人有很大的不同,我来到这里的第一周就清晰地感受到了。
比如,德国人非常重视户外活动。无论是周末,还是工作日的傍晚,只要天气晴朗,公园里总能看到跑步、骑自行车或者遛狗的人群。我曾经以为,德国人是因为娱乐方式有限才选择户外活动,后来慢慢发现,这是一种文化习惯。他们崇尚自然,认为健康的身体和心灵比物质享受更重要。
而在饮食习惯上,德国人表现得单调且实用。他们的三餐似乎都缺乏“仪式感”,早餐和午餐常常只是几片面包配上奶酪或者香肠,只有晚餐与家人团聚时才会稍微丰盛一些。但与此同时,德国人对食材的选择却非常挑剔,许多人喜欢购买有机食品,即使价格稍贵也毫不犹豫。我的一位德国同事说,他们家每周都会开车去郊区的农场购买新鲜鸡蛋和蔬菜。
此外,德国人对于家庭生活非常重视。他们的社交活动大多围绕家庭展开,周末的安排常常是全家一起去郊游或者参加社区活动。总体来说,德国人的家庭生活与工作分得很开,同事之间界限很明显。大家常说:如果德国人邀请你去他家了,那他是真把你当好朋友了。
健全的福利体系
健全的福利体系,是德国社会制度的显著特点。
在这里,医疗保险具有强制性,不管是留学生还是本地人,都必须购买。保险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公立保险已经能够覆盖日常医疗需求。在德国,医疗保险可以报销所有医疗花费,但这并不意味着德国的医疗体系完美无缺。我刚到德国没多久,就因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去看医生。我先是去了家庭医生那里,之后被转诊到骨科专科,再之后,又被要求去放射科专科拍照片。要知道,这几个专科诊所是分散在不同区域的,所以,我要跑很多地方。而且,每个地方都需要预约,核磁共振甚至要等三个月。当然,如果真的患上急性病,也可以去急诊。所以,在德国我们经常开玩笑:“小病就别去看医生了,等你挂上号见到医生,病都好了。”
此外,对劳动者一视同仁地尊重,也是德国社会福利的一大体现。德国人对职业普遍没有等级歧视,他们认为:只要勤奋工作,就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因此,这边的清洁工、收银员、服务员等,生活质量也不差,每年也都有一个月的带薪假。
当然,这种制度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比如工作进展缓慢。德国有很多“臭名昭著”的工程,比如慕尼黑的地铁站、斯图加特的火车站,都已经施工数十年。勃兰登堡机场,也是一拖再拖才交付。大概三个月前,德累斯顿连接南北主城区的桥不声不响地塌了,人们觉得又好笑又可气,一边去看热闹一边抱怨。几个月过去了,还没有听说任何重建的方案。我常常跟当地同事说:“这要是在中国,现在可能已经修好了。”
还有就是社会结构的问题。德国的退休年龄已经延迟到67岁,并且,因为社会福利负担沉重,年青一代面临更大的纳税压力。很多人没有存款,也不打算买房,挣多少就花多少,似乎不会为未来忧虑。
质朴的德国性格
如果要用几个词来形容德国人,我会选择“严谨、较真、直白”。他们喜欢计划一切,总是尽量避免变化。就连一次简单的朋友聚会,都会提前几周安排时间,并在邀请信息里附上大致的活动清单。
然而,在这里,出行的变化又是无法避免的。在让人失望这件事上,德国铁路公司从来不会让人失望。如果只是晚点,那都算是运气好,列车直接被取消也是常有的事。早年间,有文章夸德国人守时,火车都是按秒计算的,我想,作者一定从没来过德国,不然他也会像德国人一样恨透了德铁。
德国人的直白有时让人哭笑不得。他们不喜欢拐弯抹角,事情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没有模棱两可的灰色地带。有一次过马路,我无意中闯了一个红灯,一位大哥立刻用不太友好的语气提醒我:“这是红灯!”尽管当时有些尴尬,但后来我明白了,这种直白其实并没有恶意,其体现的只是德国人对规则的坚持。而这种坚持,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秩序。
外冷内热,是德国人一种可爱的矛盾。虽然他们的表情常常显得严肃,但当你真正需要帮助时,他们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有一次,我骑自行车的时候不小心摔倒了,一位陌生的路人看到后,马上过来询问我有没有事。还有一次我出远门骑行,公路车爆胎了,只能推着走。一辆面包车经过停了下来,司机询问我需不需要帮助。了解情况后,他二话不说就让我上车,把我和自行车送到了最近的火车站。这种“说一不二”的性格中,藏着一份质朴的善良,让我知道这里的人们绝不像表面看上去那么冰冷。
对我来说,德国并不是一个让人一见倾心的国家。它没有法国的浪漫,也没有英国的多元,更没有美国的繁华,它的文化甚至有些“冷淡”。但正是这份冷淡,让人感受到它独特的魅力:一种静水流深的生活态度,一种不随波逐流的社会气质。我眼中的德国,也许并不完美,却真实而鲜活。希望我的这些经历和观察,能让更多人了解这片土地的多面性,看到它的复杂与美好。
(作者系德国莱布尼茨高分子研究所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