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森林教育:人与自然共生、互惠

2025-01-03巫锐

留学 2025年1期
关键词:共生参与者树木

当前,全球生态危机正威胁包括人类在内的地球生命,如何通过教育重新厘清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应对全球生态危机的关键。202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学会与世界共生:为了未来生存的教育》(LearningtoBecomewiththeWorld:EducationforFutureSurvival),要求“到2050年,教育不再一味宣称人类至上主义。我们不再只依靠人类的聪明才智和技术来解决环境问题,而是学习如何将人类作为地球上众多生命的参与者、创造者和塑造者之一”。这表明,应当通过教育倡导一种新的宇宙观,即一种“多物种正义观”。这一观念强调将人类关系置于更广阔的生态系统中。在这里,万物互联共生,没有所谓的中心控制机制,而是所有物种一起生产、书写和编织共同的时空与星球。在实践层面,森林教育是培养人们“多物种正义观”的重要途径。森林教育是一项独具特色的教育形式,它将课堂延伸到森林中,以自然为背景、以实践为核心,让人们通过体验式学习建立与自然的联系,理解多物种的互联共生关系,进而拥有同理心、责任感和可持续思维。

德国森林教育的文化基因

德国作为森林大国,拥有悠久的森林教育传统。从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时期起,森林就被赋予了独特的文化意义,成为德国的重要象征。德国浪漫派诗人路德维希·蒂克(LudwigTieck)用“林中寂静”(Waldeinsamkeit)来强调,森林为德国人提供了心灵的庇护所。德国森林教育的兴起,正是基于这种深厚的文化基因。

森林教育在德国涵盖了多个年龄段和教育类型。森林幼儿园(Waldkindergarten)专注于学龄前儿童,是德国森林教育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这些幼儿园的日常活动几乎全部在森林中进行,孩子们没有传统的教室,而是以森林为“教室”,将自然环境中的一草一木当作学习的对象。教育活动包括探索自然现象、手工制作、角色扮演和自由游戏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幼儿园会通过提供防风防雨装备,确保孩子们无论天气如何,都能全天候参与户外活动。这不仅提升了儿童的身体素质,也增强了他们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针对青少年的森林学校(Waldschule)进一步扩展了森林教育的深度和广度。这些学校通常与中小学合作,作为校外课堂,为学生提供短期或长期项目。课程设计以生态学、环境科学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主题,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如测量树木年轮、研究土壤成分、规划小型生态系统等,让学生学习到课堂无法提供的自然知识。对于成年人,德国的森林教育主要以工作坊的形式展开,涵盖自然观察、森林疗愈和可持续生活方式等主题。此外,特殊人群也是森林教育的重要受益者。例如,针对有心理或行为障碍的儿童,森林教育通过大自然的疗愈功能,帮助他们改善社交能力、促进心理健康。

在森林教育中凸显“多物种正义”

重视多物种间的“平视关系”。这是走向“多物种正义”的逻辑起点。例如,森林学校通过组织戏剧演出,让参与者扮演森林中的不同物种角色。在此过程中,参与者需要思考如何结合物种的特点和技能,在森林中共同度过黑暗寒冷的冬季。例如,蜜獾扮演者可以展示挖掘技巧,帮助建立一个安全巢穴;猴子扮演者可以展示出灵活的爬树能力,帮助大家觅食;松鼠扮演者可以展示出搜集和储存食物的技能,以应对冬季食物短缺的问题。通过角色扮演,参与者能够深入理解每个物种在森林系统中的独特作用,意识到其生存和繁衍的权利,并学会欣赏和尊重每个物种带来的贡献。又如,当森林经历风暴后,树干裂开、树木倒下的情景常常让人印象深刻,甚至感到悲伤和痛心。德国帕绍森林幼儿园开展了一项特别活动来回应这一状况。他们邀请学生参与整理树枝的残片,并组织了一场告别仪式。在仪式上,学生们聚集在一起,说出他们最喜欢的树木,分享与之相伴的美好时光,表达对被风暴摧毁的树木的感激之情。这有助于培养人们对自然的尊重意识,促进其与自然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

建立多物种之间的情感联结。德国森林教育的诸多活动为探索物种间的“接触地带”创造了条件,这是实现“多物种正义”的基本方法。“接触地带”(ContactZone)是指自然和文化之间界限的断裂地带,或者说人类与非人类的接触所共同产生的生态位。在这个多物种的“接触地带”中,权力关系被重新审视,这也提醒人类不要沉浸在自我世界之中。比如,森林学校组织的“与马共同漫步”活动。在此活动中,参与者学会通过身体语言和细微指示来引导马的动作,通过观察马的姿态、耳朵的动向、眼神的变化等,理解如何传递信号并与马默契沟通。同时,通过与马的互动,参与者体会到马的个性和智慧,感受到马的情感和需求。比如当他们温柔地抚摸马的颈部时,马会回应他们的爱抚。由此,参与者在与马建立的“接触地带”中,不仅提升了沟通技巧,而且学会了关心和尊重动物的感受,体验到与马建立亲密关系的喜悦和满足。又如,森林学校发起“可持续植树计划”,为人与植物建立“接触地带”创造了良好条件。在第一次植树活动中,社区居民和学生们共同行动,首先了解不同类型的树木,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随后,参与者分工合作,完成种植。值得注意的是,该植树活动并非一次性任务,而是持续进行。在每个季节,社区居民和学生们都会回到这片森林,继续照顾和维护树木。他们观察树木的变化,测量树高、树围,记录树的生长状态,并根据需要修剪和施肥。由此,人们逐渐与这片森林建立起了情感联系。他们亲眼见证了树木的成长,关心每一棵树木的需求和健康,体验到与植物共同成长的愉悦和满足,也感受到了生命的脉动和变化。

理解多物种间的共生关系。德国森林教育活动体现出对还原物种间“行动者网络”的重视,这是实现“多物种正义”的重要途径。通过将不同行动者之间的互动“拉伸开”,可以呈现出人与非人的共生系统,提醒人们尊重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例如,森林学校组织“勤劳的蜜蜂”学习活动,在其中,学生们能够认识到,日常食用的蜂蜜背后存在一个复杂的“行动者网络”。蜜蜂在大自然中采集花粉和花蜜,既保障了自身的生存,也助力了植物繁衍生息,维持了生态平衡。该活动还提醒学生注意,在全球暖化过程中,某个地区的春季可能会提前到来,导致植物提前开花,而蜜蜂尚未进入活跃期,因此无法提供必要的传粉服务,这可能对该地区的植物群落产生负面影响。同时,养蜂人介入这个过程,负责照顾蜜蜂,为其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因而成为网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此外,蜂蜜进入市场,成为各种产品的一部分。这涉及复杂的食品供应链、国际贸易和市场竞争,也在特定文化中成为具有象征意义的礼物(如蜜蜂象征勤劳,蜂蜜代表甜蜜)。可见,“蜂蜜”这一日常食品将生态、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个领域交织在一起,而森林教育活动通过还原“蜂蜜”背后的“行动者网络”,使学生亲历蜜蜂的生活、了解养蜂人的价值、认识到全球市场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这有助于使其理解人类与自然界、本地与全球的紧密联系,重新审视大写的“人”。

森林教育:一种更包容的教育体系

德国的森林教育拓展了我们对学习场所的认知,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学校建筑,或者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而是将学习的场景扩展到了更为广阔的生态领域。这种教育模式不仅增进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互动,也重新塑造了教育的内涵,使其更加符合应对生态危机时代的需求。在森林教育的实践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被重新界定为一种共生、互惠和尊重的关系,其中自然不仅是学习的背景,更是一位重要的教育者和伙伴。德国的森林教育实践也与全球教育理念的转变相呼应,即从人类中心主义转向一种更加包容和具有生态意识的教育体系。这种转变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目标和使命——不仅是培养为经济或社会系统服务的人力资本,更要培育能够与地球生命共同构建未来的负责任的学习者。展望未来,面对全球生态危机的加剧,森林教育所倡导的“多物种正义观”,无疑将在重塑教育与生命星球关系的过程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为人类迈向和谐与可持续的未来提供关键的知识体系和文化资源。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共生参与者树木
休闲跑步参与者心理和行为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树木之最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浅析打破刚性兑付对债市参与者的影响
辨认树木
树木也睡觉
海外侨领愿做“金丝带”“参与者”和“连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