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管理层权力的研究进展综述
2025-01-01候国丽
摘 要:近年来,企业管理层寻租问题时有发生,管理层出于自利动机,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损害投资人利益。如何保护投资者的权益成为一个重要话题。近年来,国内外已经有不少学者对管理层权力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进行探索。本文旨在全面综述管理层权力的相关研究,对管理层权力的相关概念和度量方式进行辨析,总结管理层权力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管理层权力;影响因素;经济后果
一、引言
随着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企业管理层权力成为一个企业稳定发展的关键。由于委托代理问题的存在,近年来,因为管理层权力过大导致的影响企业发展的问题时有发生。国企管理层腐败新闻时常被报道。例如,2023年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开展的“廉洁东风”活动,查处经理层涉嫌严重违纪违法20余人。如何做好股东、董事会与管理层三方的权力制衡成为企业的重中之重。尽管管理层权力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但它也被认为是推动企业创新和成长的重要因素。
目前,学术界对于管理层权力的研究还处在摸索之中,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完备的理论框架。为此,本研究将对管理层权力进行系统整理,对其相关概念及度量方式进行辨析和比较,并梳理了管理层权力的影响因素以及经济后果,最后进行总结和展望。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管理层权力的含义,厘清其“前因后果”,从而为后续的研究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
二、企业管理层权力的基本概念和衡量方式
为了界定管理层权力,首先界定其主体对象——管理层,管理层是承担企业的经营管理、项目投资决策以及管理责任的有关人员。管理层主要负责对企业发展的规划和方向进行监督,维持企业的有序发展和运营,也就是企业的总经理、总裁、CEO。管理层作为企业的最高指挥者,在公司治理和发展中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学术界对管理层权力的概念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管理层权力这一概念第一次是由Rabe(1962)提出,他将其定义为企业高管有能力使企业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目标进行发展。Finkelstein(1992)认为,管理层可以通过与董事会合谋,借助董事会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个人利益最大化。Lambertetal(1993)则是从高管薪酬制度的角度出发,认为管理层可以对公司报酬的决定进行干预以获得高管薪酬的超常规增长,这种能力就是管理层权力。卢锐(2008)认为,在公司的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督力度不足的情况下,管理层权力是管理层对公司权力系统的作用。
关于管理层权力的构成和衡量,Finkelstein(1992)从所有权权力、声望权力、专家权力和结构性权力四个方面对高管权力进行了创新的阐释。所有权权力是指股权分布范围过大,加大了股东对管理层的监管难度,管理层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如股东的剩余索取权;声望权力是指通过良好的信誉来获得更多的资源;专家权力是指管理者对自己的专长有较强的引导和说服能力;结构性权力是由高管在公司中身居要职而形成的,对公司的运营策略进行决策的权力。进一步细分,结构权力和所有权权力是企业治理的环境条件给予管理层的相关权力,为外在权力;专家权力和声望权力是管理层自身禀赋所得,为内在权力。
三、企业管理层的影响因素
关于管理层权力配置不合理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有学者从国企层面解释了管理层权力越来越大的原因。随着国企的市场化改革和企业体制的变革,公司的控制权逐渐集中到了管理者的手中,这就造成了管理者的权力不断膨胀,从而引发了权利和义务的不平衡。另外,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都存在着“所有者缺位”“两职合一”“股权分布不均”等现象,从而导致了“管理层过度集权”的现象。很明显,随着管理层权力的扩大,对股东的制约作用也在逐步减弱,从而导致了管理者投机行为的增强。在这种情况下,经营者有进行“寻租”的动力和能力。
四、企业管理层权力的经济后果
关于管理层权力的经济后果研究十分丰富,基于机会主义假说,众多学者从多个角度探究了管理层权力过大带来的经济后果。经过对文献的梳理和统计,发现关于管理层权力的研究主要分为两大类:将管理层权力作为自变量以及作为调节机制进行研究。
1.将管理层权力作为自变量的相关研究
直接将管理层作为自变量进行研究分为以下几个角度:高管薪酬、股价错误定价、未来业绩的操纵以及非效率投资。
从高管薪酬角度出发,以往的研究直接关注薪酬差距的大小对于企业价值的影响,至今未有定论。有学者创新性地加入了管理层权力这一个变量,考虑了管理层权力对于制定薪酬差距的影响。依据委托代理理论,管理层会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当管理层权力存在时,具有投机动机的经理人可以利用盈余管理手段操控报酬。实证结果表明,盈余管理的确可以干预上市公司的盈余,粉饰公司的业绩,进而给公司的经理人提供超常的业绩奖励。若管理层权力过大,薪酬差距并不会单方面由董事会决定,管理层可以通过操纵盈余管理来实现固有业绩目标,从而来决定薪酬差距,形成操纵性薪酬差距,不利于企业未来业绩的发展。有学者进一步细化,研究了在国企层面管理层权力与超额薪酬的关系,使管理层权力与薪酬之间的关系研究更加充实。研究发现国有企业自带特殊的产权性质,与私企不同,国企的经营绩效承载了政府的经济目标、社会性目标或政治目标,为了保证这些目标的实现,政府会给予国企相应的扶持,也就是政府补助。由于政府补助提升了高管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动机的可能性,且政府补助资金申请门槛低、易获得,以及政府后续缺乏对资金用途的限制。国企高管有获得政府补贴的机会和动机,而当政府补贴拿到手后,若缺乏对国企的内部治理和外部监管,国企高管的实际资金流向可能会出现偏差,国企高管也不一定会把政府补贴真正用于对企业长期发展有利的研发和投资项目。而政府补助具有“认证效应”,政府补助该企业,意味着该企业的发展前景好,投资者会认为这是一种利好消息,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而国企的产权属性决定了其在公司治理中存在着严重的“人”控制问题,而“内部人”又是国企的“核心”,对公司资源具有重大的控制权。当一个公司拥有更多的资源时,管理者就拥有更多的资源,他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意志,也就是他所拥有的更多的管理权限。这个时候,公司管理者所拥有的资源越多,就越有达到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动力和能力,如提高高管薪酬。也有学者考虑到了国企高管的特殊性,国企高管既是高管又是官员,国有企业历来权力集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相比于私有企业,对薪酬控制严格,对股权激励不强,国企高管更有使用手中公共权力的动机和条件。政府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而国有企业的高管则负责管理国有资产,由于委托代理问题的存在,这就导致了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他们会作出一些损害委托人利益的决定,如腐败贪污。按照权力寻租理论,国家管制企业和个体的经济行为,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市场的竞争,并给少数人提供了获得租金的空间。很多国企处于垄断地位,控制着稀缺的资源,而国企高管又拥有一定的管理权,由于薪酬控制的存在,在难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他们会选择“寻租”,以获取超额收入和“租金”。而政府审计有独立性、专业性、覆盖范围广的特征,可以有效地抑制由于管理层权力过大引起的国企腐败问题。
从股价被高估的角度出发,随着股改的完成,市值理念和股权激励计划受到了空前的重视,高市值和高股价成为直接评价管理层能力的重要指标。管理层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会努力维持高市值和高股价。一方面,研发投资的增加意味着企业无形资产的增加,研发投资是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基于信息不对称性,投资者会认为企业的未来前景较好;另一方面,研发投资具有高风险性、高不确定性等特点,即使研发投资失败,也不会过分追究管理者的责任。所以在面对投资者的错误定价时,主要指高估股价时,管理层会利用研发投资来迎合高股价。管理层权力越大,越可以通过干预董事会制定有利于自己的薪酬计划,越可以调配各种资源,实施研发投资来迎合错误定价。
又有学者从管理层在未来业绩的机会主义行为出发,首先,公司治理的本质目的就是使公司处于权力制衡的一种状态。本身的理想状态是股东、董事会与管理层三者之间的权力制衡,股东和董事会对管理层起到监管和约束的作用,管理层维护公司利益,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然而,管理层权力过大,会突破企业之间的权力平衡。一旦权力的平衡被打破,管理者们会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相应的道德风险行动,如过度投资或者寻租。其次,管理层权力过大的时候,董事会可能和管理层合谋,如董事会的薪资需要管理者投票,董事会可能为了迎合管理层进行有利于管理层的活动,当管理层个人的利益与企业整体价值发生冲突的时候,就会损害公司的利益。最后,管理层权力超过一定阈值,基于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会隐藏信息或者虚假披露信息,从而影响外部的分析师、媒体等发挥监督作用。基于以上三条,管理层会利用自己强大的权力减少扣除非正常活动产生的净利润,同时避免使用同行业指标以维持自己的机会主义行为。
也有学者从非效率投资角度出发,在我国,大多数企业都是由国家控股的,作为股东的国家没有充分的权利,不能清楚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投资需要。而经理层则是公司的代表,他对公司的融资、投资、运营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控制权。研究发现,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管理层权力越大,非效率投资程度越高。
2.将管理层权力作为调节变量的相关研究
有学者将管理层作为调节变量,研究管理层权力作为调节机制对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影响。具体有以下两个角度。
从会计信息质量的角度出发,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审计委员会是董事会的内部财务治理机制,而审计委员会的负责人是审计委员会的核心成员。审计委员会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独立董事来发挥作用。第一,独立董事与公司高层之间的“私交”会损害独立董事的独立性,降低他们的监管意愿,使其成为“橡皮图章”,导致董事会效率下降,失去独立董事存在的价值。第二,独立董事的私人关系是公司治理的关键因素,其最大的难点在于其与高管的信息非对称性,而通过与高管的私人关系能够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从而提升了会计信息的质量。许多文献都指出,是否有“私人关系”并不能作为“独立”的证据,因为私人关系并不会导致或阻止董事会成员与董事会成员共谋,但是,私人关系可以导致获得信息的量与质的差异,从而影响到信息的不对称性。由此可以看出,董事会秘书与董事会成员之间的私人联系能够改善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然而,当管理层权力过大,成为一名独裁者,或者能够对审计委员会主任行使控制权时,其与高管的私人关系可能会导致其不能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从而导致其对自身利益的追求,甚至有可能与管理层发生共谋。因此,管理层权力过大会显著抑制二者的私人关系,导致会计信息质量提升的正向关系。
也有学者从IPO超额募集资金的角度出发,在IPO超额募集资金对企业价值的创造中,管理层权力同样起到了调节作用,其调节作用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在一定的门槛范围内,适度增大经理层的权限,可以促进公司的决策效率,从而提升经理层的内在价值动机。现代管家理论指出,管理者追求的并非享乐、怠惰等机会主义行为,而是更多地追求尊严、信念、自我价值的实现及由此带来的满足感,因此,管理者往往会以“管家”的身份努力工作。在这种情况下,高管权力的增强将有助于企业与高管、董事的交流,从而提高信息沟通质量,实现对IPO募集资金的合理利用,实现企业绩效的最大提升。但是,当管理者的权力超出某一临界值后,伴随着权力的扩张,往往会出现决策专制,特别是首席执行官,与此同时,公司的风险防范意识显著下降,从而损害了公司的价值。公司高管的权力过大,在公司的决策实施过程中,缺乏对股东层次上的有效监督,这就极大增强了经理们的个人利益动机,使他们有动力和能力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个人利益。另外,从风险分担的视角来看,高管职权越大,越难以分散其决策失败的风险,高管有可能利用职权操纵IPO募集资金。
五、结语
通过以上对管理层权力的相关概念、衡量方式、影响因素以及经济后果的综述,可以看出,管理层权力作为一种内部因素,首先,管理层权力越大,一方面会干预董事会的决策,影响董事会监督职能的发挥;另一方面可能会过度投资,进行盈余操纵,采用一些不合理的手段来满足自身利益,也可能进行关联交易,投资一些净现值为负值的项目,损害公司利益。管理层权力过大的表现一般是追求高额薪酬、在职消费,或者是追求社会地位,构建商业帝国。这些自利行为都会损害公司利益,引发公司的经营风险,从而影响企业偿债的能力,提高了风险溢价。其次,在管理层拥有更大的权力时,管理者能够有效地抑制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异议,从而成功地通过信息操控来掩饰诸如不合理的投资等自私行为。在企业兼并重组等投资活动中,企业管理层往往会有意掩盖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导致企业的经营决策和经营活动无法得到全面、及时的披露,从而导致企业的信息透明度大幅下降。在“管理层信息隐藏假说”下,当一种对公司绩效有重要影响的行为发生时,管理者可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隐瞒或延迟披露这些负面信息。
综上,这些行为都会损害投资人的利益,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所以,今后还要拓展关于管理层权力的相关研究,以期做到管理层权力的合理配置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佟爱琴,夏宇轩,郝雨桐.管理层权力、盈余管理与薪酬差距激励效应[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19,16(03):19-27.
[2]刘剑民,张莉莉,杨晓璇.政府补助、管理层权力与国有企业高管超额薪酬[J].会计研究,2019(08):64-70.
[3]刘瑾,谢丽娜,林斌.管理层权力与国企高管腐败——基于政府审计调节效应的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21, 36(02):1-10.
[4]张晓峰,徐寿福,陈晶萍.管理层权力与上市公司RD迎合投资[J].证券市场导报,2018(07):38-47.
[5]钟鑫,申云,李海龙,等.管理层权力与业绩指标选择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基于监管治理的抑制作用[J].软科学,2022,36(10):124-130.
[6]韩林静.异质性产权下管理层权力与资本配置效率[J].软科学,2018,32(04):63-67.
[7]黄芳,张莉芳.管理层权力、审计委员会主任——高管私人关系与会计信息质量[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20,17(01): 25-33.
[8]徐辉,周孝华,周兵.管理层权力视域下IPO超募资金的价值增值效应研究[J].管理学刊,2021,34(06):108-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