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业信用文献综述

2025-01-01王改便

商场现代化 2025年1期
关键词:商业信用经济后果影响因素

摘 要:商业信用是企业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时推迟或提前收取货款而提供或占用客户的资金,是企业进行融资的重要手段之一。商业信用作为影响企业融资约束的重要因素,是理论和实务界的热点话题。基于已有文献,本文针对企业商业信用的概念和动机,从供给方和需求方分别探讨商业信用的影响因素以及经济后果,构建了商业信用的研究框架,以期为商业信用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商业信用;影响因素;经济后果

商业信用是解决中间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企业之间进行资金融通的主要方式。信贷歧视的存在促使大部分公司会采用非正式的金融手段,如商业信用等方式来获取融资(饶品贵和姜国华,2013)。

本研究对企业商业信用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分别从商业信用的供给方和需求方探讨了商业信用产生的原因,并进一步地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梳理商业信用融资和供给的影响因素,以及探讨了商业信用的经济后果。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细致梳理与总结,帮助我们对于商业信用有更为全面的认识,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一、商业信用概念及动机

商业信用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在进行交易过程中,由上游的供应商向下游购买产品或服务的客户提供的信用。已有文献从商业信用的需要主体(资金提供者)与商业信用的提供主体(资金提供方)两个视角出发,运用替代性融资与买方市场理论,对商业信用产生的动因进行了阐释。

1.替代性融资理论

替代性融资理论认为,商业信用是企业重要的外部融资方式,可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该理论认为商业信用来自信贷配给的存在,Meltzer(1960)率先讨论了商业信用与信贷配给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银企关联程度高的大企业来说,银行对其信息掌握程度更高,这类型的企业可以更加简单迅速地获得银行贷款。获得银行信贷的大企业在拥有更多资金的情况下,转而通过应收账款的形式向中小型企业提供商业信用。Biais 和 Gollier(1997)研究认为商业信用有利于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信贷歧视问题。信贷歧视下,即便企业愿意支付高额利息,也很难获取银行信贷,在此背景下,因为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企业由此转向位于自己上游的供应商。这种基于市场需求的商业信用逐渐成为除银行信贷之外的一种重要融资模式。国内的相关文献包括,王彦超和林斌(2008)分别探讨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金融信贷和以商业信用为主的非正规金融信贷的资金效率问题,并探讨二者的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不易获取银行贷款的情况下,企业往往倾向于通过获取商业信用来缓解融资约束,进一步地发现两者之间具有替代性关系。陆正飞和杨德民(2011)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在我国的货币政策紧缩时期,商业信用融资的使用通常能够替代银行贷款。黄兴孪等(2016)进一步通过实证佐证了在货币政策紧缩期,二者确实存在替代关系。

2.买方市场理论

买方市场理论则认为,商业信用大量而普遍地存在,主要是与买方(客户)强势、客户信用良好有关,供应商为了促使其产品尽快地销售,愿意为这些客户提供商业信用。该理论解释了企业为没有融资优势的企业提供商业信用的原因。在我国,由于信贷歧视的存在,相比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原本更易获得银行贷款。而谭伟强(2006)却发现相较于非国有上市公司,国有上市公司的商业信用占比更高,这与前面论述的替代性融资理论相悖,不可否认商业信用已经成为大多数公司融资的重要手段之一。基于买方市场理论,商业信用实际上大大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企业逆向选择风险。DeLoof和Jegers(1996)认为商业信用的提供实则向目标客户传递了企业经营良好产品的积极信号,这一行为能有效地降低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逆向选择所携带的风险。Schwartz和 Whitcomb(1978)认为企业往往会根据不同的客户制定不同的商业信用政策,用差异化的手段来维持优质客户,稳定市场需求,同时也有效地降低了客户坏账风险对企业自身造成的损失。

二、商业信用的影响因素

本文将从商业信用融资和商业信用供给两方面分别对有关商业信用影响因素的文献进行系统回顾。

1.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因素

现有文献关于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从宏观和微观两大角度进行探讨。从宏观角度来看,主要集中于经济、法律和文化层面。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营改增税制政策、经济不确定性、行业信息披露管制制度。岳树民和肖春明(2017)发现增值税抵扣机制使企业和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联发生了变化,在上游和下游企业中,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公司将得到更多的商业信贷融资。段超颖等(2024)实证研究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较高时,企业所承受的外部环境恶化的风险和面临的流动性约束压力会加大,企业更倾向于寻求商业信用的支持来缓解融资约束和偿债压力。石桂峰(2022)以我国运行的行业信息披露管制为背景,考察了行业经营性信息披露对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研究发现适用该项信息披露指引的公司在披露管制以后从供应商处获得的商业信用融资显著上升,以及披露管制通过“信息效应”和“治理效应”发挥提升作用。法律层面主要是智慧法院的设立,潘越等(2022)研究发现,智慧法院的建设极大提高了债权人为企业提供商业信用融资的意愿。文化层面则是区域诚信文化的建设,张婷婷和王珠珠(2022)研究发现,高水平的区域诚信文化建设对于辖区内的企业商业信用融资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从微观角度来看,则包括企业内部和外部因素对商业信用融资产生的影响。企业内部的因素包括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企业家声誉、税收规避行为、财务舞弊行为和股票流动性。郑君等(2013)研究发现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商业信用融资。这是由于高质量的内部控制一方面有助于降低企业信息不对称,进而减少商业信用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减轻委托代理问题,减少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传递良好的信号,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商业信用融资。蒋薇薇和王喜(2015)基于信号传递理论,实证研究发现企业家声誉显著提高了企业商业融资水平。这是由于在企业处于支配地位的企业家的声誉代表了公司的声誉,企业家的个人行为对企业信贷风险影响颇大。企业家声誉可以降低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费用,进而增加企业的商业信用融资。付佳(2017)分析企业的税收规避行为与企业商业信用融资的关系,研究发现二者呈现显著负相关。这是因为管理层为了掩盖税收规避行为往往选择粉饰报表,这大大降低了信息不透明度,同时当管理层将税收规避纳入分析模型中时,代理人往往呈现机会主义的寻租行为,加大了代理成本。而税收规避本身处于法律灰色地界,常与企业逃税行为作伴,这极大地降低了企业声誉。因此,税收规避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商业信用融资水平。财务舞弊是企业参与资本市场的重大负面行为。修宗峰等(2021)发现被查出存在财务舞弊的企业,其商业信用融资水平显著下降,而且监管对财务舞弊行为公司的处罚对企业商业信用融资会带来负面影响。李良等(2022)基于2007—2020年数据实证研究发现,股票流动性与商业信用融资规模显著正相关。企业外部的治理因素则包含各种利益相关者主体,如审计师、分析师、媒体和网络舆论。张勇(2013)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企业被出具非标审计意见后,下一季度的商业信用融资水平会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这是因为非标审计意见实际上向上游企业传递了企业非诚信经营和偿债能力水平较差的消极信号,进而促使供应商出于担忧做出了减少对下游企业商业信用供给的决策。黄波和王满(2018)以2001—2015年的沪深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发现分析师追踪提高了企业的商业信用融资。分析师收集上市公司公共信息并对其进行专业的解读与分析,将信息传递给资本市场的利益相关者,缓解企业与外界的信息不对称,这促使供应商能减少信用违约带来的风险。因此分析师跟踪与商业信用融资正相关。宋婕等(2019)研究发现媒体报道有助于融资约束企业获得更多的商业信用融资以纾困。媒体报道不仅缓解了逆向选择问题,而且其发挥的治理效应有助于缓解道德风险问题。董竹等(2024)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网络舆论关注度越高,企业获得的商业信用融资越少,这是由于网络舆论关注造成企业市场压力加大,管理层粉饰报表迎合投资者的动机极大,极大降低了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同时在市场压力催促下企业会青睐更多的短期投资项目,这实则加剧了企业金融化程度,使得企业的商业信用融资减少。

2.商业信用供给的影响因素

现有文献关于商业信用供给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从宏观和微观两大角度进行探讨。从宏观角度看,金融危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资管新规、外资进入以及IPO核准制度均会影响企业的商业信用供给。于欢(2016)实证研究发现金融危机这一重大经济波动对商业信用供给产生了负向冲击,这是由于金融危机发生后,银行信贷率先出现困难,而作为短期借款支持的商业信用也随之受到影响。陈胜蓝和刘晓玲(2018)则进一步考察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如何作用于公司商业信用供给,宏观经济政策的改变会作用于企业微观行为,因此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行为息息相关,文章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经济不确定性高显著降低了企业的商业信用供给,并打开了二者之间的逻辑黑箱,外部融资环境和内部经营不确定性是两条可能的逻辑路径。陈胜蓝和吴一鸣(2024)考察了资管新规与商业信用供给的关系,研究发现资管新规显著促进了公司商业信用供给,进一步的作用机制表明,生产规模的扩大及研发投入的增加是其影响的主要渠道。大规模的外部资金涌入本地,由此带来的市场不确定性如何对本土企业的商业信用供给产生影响,颜杰等(2023)实证检验了二者的关系。研究发现外部资金的进入显著降低了同行业本土企业的商业信用供给。陈世来和李青原(2023)基于中国IPO核准制度背景研究发现,IPO提高了企业的商业信用供给。从微观角度来看,则主要聚焦在企业的大股东、公司战略和数字化转型。张会丽和邹至伟(2020)利用2007—2017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大股东股权质押对企业商业信用供给的影响,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呈现显著正向关系,这是因为扩大商业信用供给是大股东进行股权质押维持股价稳定的一种操纵手段。楚有为(2021)实证研究了公司战略与商业信用供给决策的关系。文章发现,采用激进型战略的公司向客户提供了更多商业信用,而采用防守型战略的公司向客户提供的商业信用则较少。企业数字化转型也会影响企业的商业信用供给。祁怀锦等(2022)发现,数字化转型降低了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数据在不同企业之间流通,降低了信息失真。另一方面,数字化转型可以使企业及时评估考量顾客的还款能力,高效识别优质客户,这些增强了企业商业信用供给的动机。而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流程环节监督能力的提升与企业积极信号的传递实际上对企业的融资约束产生了缓解作用,这些提高了企业商业信用供给的能力。

三、商业信用的经济后果

商业信用对公司经营具有重要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缓解融资约束、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和监督治理公司经营。

第一,商业信用可以有效地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黄兴孪,2016)。作为企业替代性融资的一种方式,商业信用对缓解融资约束有重要作用。企业无法通过银行满足其资金需求,商业信用就可以帮助那些有信贷约束的企业解决融资需求。商业信用可以通过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以及对双方经营情况的深入了解,很好地克服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外部融资。石晓军与张顺明(2010)、余明桂与潘红波(2010)的实证研究结果也显示,商业信用具有一定的缓解融资约束的作用。

第二,商业信用可以提高企业的资金配置效率。Wilner(2000)发现,相较于企业与银行企业之间的交流,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交流要更为频繁密切,在信息交流方面了解到的信息更多,互相之间了解的信息也更多。商业信用有赖于供需双方的长期合作基础,信贷双方交流越密切,企业的交易成本越低,资金配置效率也相应越高。能力强的管理者选择在正常的购销活动外,给予更低成本付款方式、推迟付款,即主动使用商业信用,将公司暂时的闲置资金投入经营生产以提高企业绩效(何威风和刘巍,2018)。

第三,商业信用对企业的经营具有治理效应。与银行等第三方金融机构不同,提供商业信用的供应商可以通过供应链深入了解下游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当下游存在严重的财务危机时,供应商可以停止原材料的供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坏账风险。由于供应商具有监督优势和货物清盘优势,可以有效抑制管理层的机会主义动机,因此商业信用可以起到治理作用。

四、文献述评

通过以上文献梳理可知:①关于商业信用产生的原因,需求方倾向于融资性动机,而供给方则更倾向于经营性动机。②关于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因素,宏观层面的经济法律和文化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产生了促进或削弱作用,微观层面的股东行为、公司内控和外部利益相关者均对商业信用融资产生作用。关于商业信用供给的影响因素,宏观层面的经济制度因素对其产生了促进或削弱作用,微观层面从股东行为、公司战略和数字化转型角度对如何影响商业信用供给进行了探讨。③关于商业信用的经济后果研究,已有文献主要聚焦在融资约束的缓解、资金配置效率的提高以及对企业经营的监督和治理。

已有文献对商业信用的内涵与动因、相关的影响因素和产生的经济后果做了充分的探究,但在商业信用供给方面的影响因素可以进一步考虑宏观法律或文化因素,以及在经济后果方面,商业信用是否会对企业的其他经济特征产生线性或者非线性影响,也是未来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陈胜蓝,刘晓玲.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公司商业信用供给[J].金融研究,2018(05):172-190.

[2]陈胜蓝,吴一鸣.资管新规与公司商业信用供给[J].财贸研究,2024,35(01):98-110.

[3]何威风,刘巍.商业信用中的管理者效应:基于管理者能力的视角[J].会计研究,2018(02):48-54.

[4]李良,李士玉,朱宏泉.股票流动性会影响公司商业信用融资吗?——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22,37(06):92-103.

[5]陆正飞,杨德明.商业信用:替代性融资,还是买方市场?[J].管理世界,2011(04):6-14.

[6]潘越,谢玉湘,宁博,等.数智赋能、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与商业信用融资——来自“智慧法院”视角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22,38(09):194-208.

[7]郑军,林钟高,彭琳.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增加商业信用融资吗?——基于货币政策变更视角的检验[J].会计研究, 2013(06):62-68.

[8]张勇.信任、审计意见与商业信用融资[J].审计研究, 2013(05):72-79.

猜你喜欢

商业信用经济后果影响因素
家电制造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存在问题及改善措施
2014版会计准则经济后果及swot应用分析
内部控制审计文献综述
电商背景下网络经济发展创新问题及对策的思考
对我国募集资金投向变更问题的研究
表外负债与企业投资效应的关系研究
环卫工人生存状况的调查分析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商业信用对货币紧缩政策的传导机制研究综述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