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四医院临床病原菌耐药监测统计分析
2025-01-01韩冰郭静辛佳阳李郝丹王晓彤丁修冬
【摘要】目的 分析2022—202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四医院临床病原菌耐药监测统计结果,为临床诊疗及疾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四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分离出的761株临床病原菌(每种菌只分析第一株菌)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细菌鉴定结果,分为革兰氏阴性菌(528株)与革兰氏阳性菌(233株),分别对各自常用的抗菌药物进行耐药分析。结果 761株临床病原菌中,革兰氏阴性杆菌528株(69.38%),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135株(17.74%)、铜绿假单胞菌105株(13.80%)、大肠埃希菌148株(19.45%)、奇异变形杆菌55株(7.23%)、鲍曼不动杆菌58株(7.62%)、嗜麦芽窄食单胞菌27株(3.55%);革兰氏阳性菌233株(30.62%),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92株(12.09%)、溶血葡萄球菌53株(6.96%)、表皮葡萄球菌56株(7.36%)、屎肠球菌32株(4.20%)。革兰氏阴性杆菌中,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曲松较敏感(51.93%),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较敏感(37.53%),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较敏感(59.67%),奇异变形杆菌对氨苄西林较敏感(73.16%),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他啶(23.25%)、头孢曲松(23.27%)、头孢吡肟(23.24%)药物较敏感,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复方磺胺甲唑片较敏感(51.98%)。革兰氏阳性杆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较敏感(88.97%),溶血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较敏感(98.02%),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较敏感(91.13%),屎肠球菌对青霉素G(96.99%)、苯唑西林(96.97%)、环丙沙星(96.97%)较敏感。结论 2022—202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四医院的常见病原菌主要为革兰氏阴性菌,其中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较高,临床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取适宜的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关键词】病原菌;耐药监测;菌株鉴定
【中图分类号】R44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665.2025.02.0119.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5.02.037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抗菌药物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但引起的病原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峻[1]。病原菌耐药性是指病原菌在接触抗菌药物后,通过多种机制使其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从而导致抗菌药物对该病原菌的疗效减弱或无效[2]。因此,在医疗实践中,了解临床病原菌的耐药情况对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感染及提升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耐药监测是指系统、持续地监测和分析临床分离的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其能为临床医生提供及时、准确的病原菌耐药信息,帮助医生在治疗感染性疾病时合理选择抗菌药物[3]。同时,耐药监测有助于医院感染控制部门制订针对性的感染防控策略,若监测中发现某科室出现某种耐药菌的暴发流行,可及时采取隔离、消毒等措施,防止耐药菌在医院内的进一步传播[4]。临床常见的病原菌包括革兰氏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肠球菌等)、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等)及真菌(如白色念珠菌、曲霉菌等)[5]。不同类型的病原菌具有不同的耐药机制和流行特点,因此,对其进行全面监测能为临床治疗和感染防控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基于此,本研究分析2022—202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四医院临床病原菌耐药监测统计结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四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分离出的933株临床病原菌(每种菌只分析第一株菌)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2 研究方法 参考《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6]做病原菌常规分离培养,依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发布的相关标准[7],使用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合肥恒星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皖械注准20162220337,型号: HX-21)分析各菌株种类及其药物敏感性。
1.3 观察指标 ⑴临床病原菌菌株种类分布情况。⑵分析革兰氏阴性菌对其常用15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⑶分析革兰氏阳性菌对其常用14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
2 结果
2.1 临床病原菌菌株种类分布情况 761株中临床病原菌,革兰氏阴性菌528 株(69.38%),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135株(17.74%)、铜绿假单胞菌105株(13.80%)、大肠埃希菌148株(19.45%)、奇异变形杆菌55株(7.23%)、鲍曼不动杆菌58株(7.62%)、嗜麦芽窄食单胞菌27株(3.55%);革兰氏阳性菌 233 株(30.62%),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92株(12.09%)、溶血葡萄球菌53株(6.96%)、表皮葡萄球菌56株(7.36%)、屎肠球菌32株(4.20%)。
2.2 2022—2023年革兰氏阴性菌对其常用15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革兰氏阴性杆菌中,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曲松较敏感(51.93%),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较敏感(37.53%),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较敏感(59.67%),奇异变形杆菌对氨苄西林较敏感(73.16%),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他啶(23.25%)、头孢曲松(23.27%)、头孢吡肟(23.24%)药物较敏感,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复方磺胺甲唑片较敏感(51.98%),见表1。
2.3 2022—2023年革兰氏阳性菌对其常用14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革兰氏阳性杆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较敏感(88.97%),溶血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较敏感(98.02%),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较敏感(91.13%),屎肠球菌对青霉素G(96.99%)、苯唑西林(96.97%)、环丙沙星(96.97%)较敏感,见表2。
3 讨论
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如下:⑴基因突变。细菌的基因发生自发突变,导致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降低[8]。例如,肺炎链球菌的某些基因发生突变后,青霉素结合蛋白结构改变,使青霉素无法有效与之结合,从而产生对青霉素的耐药性。这种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但在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下,耐药突变菌株得以生存和繁殖。⑵基因转移。①质粒介导: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环状DNA,携带耐药基因,通过接合、转化、转导等方式可在细菌之间转移[9]。例如,在革兰氏阴性菌中,许多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基因是通过质粒在不同菌株间传播的,使原本敏感的细菌获得耐药性。②转座子和整合子介导:转座子是可移动的遗传元件,携带耐药基因,能在细菌染色体、质粒之间转移。整合子则可捕获和整合外源性基因,与转座子或质粒结合,促进耐药基因的传播[10]。例如,整合子可整合多种不同类型的耐药基因,使细菌表现出多重耐药性。⑶药物作用靶点改变。病原菌可通过改变抗菌药物作用靶点的结构或数量来抵抗药物作用。如细菌核糖体结构的改变可导致对作用于核糖体的抗生素(如红霉素、四环素等)产生耐药性;某些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是因为其DNA旋转酶或拓扑异构酶的改变,使药物无法有效抑制细菌DNA复制[11]。⑷药物外排泵机制。细菌细胞膜上存在外排泵系统,能主动将进入细胞内的抗菌药物排出细胞外,降低细胞内药物浓度[12]。
本研究结果显示,761株中,革兰氏阴性菌528株,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革兰氏阳性菌233株,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屎肠球菌32株;革兰氏阴性菌中,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曲松较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较敏感,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较敏感,奇异变形杆菌对氨苄西林较敏感,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吡肟药物较敏感,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复方磺胺甲唑片较敏感;革兰氏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较敏感,溶血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较敏感,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较敏感,屎肠球菌对青霉素G、苯唑西林、环丙沙星较敏感。这提示革兰氏阴性菌是较为主要的病原菌类型。分析菌株种类分布情况可为后续不同菌种的感染防控及治疗提供具体的对象指向,同时药敏信息有助于临床医生针对不同临床病原菌感染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同时也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根据本研究结果,现提出如下建议:⑴精准用药依据:临床医生在面对感染患者时,务必第一时间采集样本进行病原菌培养与药敏试验。根据药敏结果用药,增强治疗效果,减少患者痛苦,缩短病程。对于部分复杂感染,单一用药疗效不佳时,可结合细菌的药敏特性进行联合用药。治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与治疗反应,若用药一段时间后疗效欠佳,应及时复查病原菌及药敏,灵活调整用药方案,防止延误病情。⑵鉴于革兰氏阴性菌占比较高,医院需强化对重点科室,如重症监护病房(ICU)、手术室、透析室等区域的环境及器械微生物监测力度,这些科室患者病情重、免疫力低,是感染高发区,重点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耐药菌流行趋势,及时遏制传播。对于确诊感染上述耐药菌风险较高的患者,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医护人员做好防护,使用专用器械设备,防止交叉感染。⑶及时调整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目录,将病原菌敏感的一线用药合理纳入基础用药范畴,方便临床使用;对耐药性较高、仅作为特殊情况备用的药物提高使用级别限制,减少不必要的使用,降低细菌耐药率。建立严格的抗菌药物处方审核制度,药师结合病原菌药敏结果,核查医生处方的合理性。对于不合理用药,如药敏实验结果提示耐药却仍选用、无指征滥用广谱抗菌药等情况,及时与医生沟通纠正,规范抗菌药物使用秩序。
综上所述,2022—202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四医院的常见病原菌主要为革兰氏阴性菌,其中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较高,临床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取适宜的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2014—2019年不同等级医院细菌耐药监测报告[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21, 20(2): 95-111.
刘颖惠,赵嘉勇,高东培,等. 2019年某院多重耐药菌检出现状及耐药谱分析[J]. 医药论坛杂志, 2021, 42(11): 75-80, 84.
唐思诗,肖玉玲,李静,等. 2021年中国老年人群感染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特征[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 55(4): 989-994.
沈柏彤,魏奕菲,杨启明,等.云南某医院重症监护室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大理大学学报, 2024, 9(4): 52-58.
饶亚华,贾珉,王永涛,等.临床实验室四种血培养瓶对常见病原菌检出效率及抗生素吸附能力实验比较[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24, 39(5): 199-20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1: 68.
付亚文,杜玉珍,高锋. CLSI临床实验室自动化标准概述[J].检验医学, 2020, 35(4): 370-373.
张胜勇,赵嘉咏,刘颖惠,等. 2019—2021年新郑市某三级医院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现状分析[J].海南医学, 2024, 35(1): 109-113.
蔡灿萍,熊翔,黎杏仁,等. 2012—2021年安庆地区某三级医院住院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特征分析[J]. 华南预防医学, 2023, 49(2): 227-230.
孙艳,马旻轩,阴晴,等. 某三甲医院临床分离多药耐药菌流行病学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9, 29(13): 1931-1935.
孙珊珊,常艳军,李婷.金黄色葡萄球菌1326株的检出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22, 26(35): 55-57.
唐婷,高鑫,李玟,等. β-内酰胺类及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的防耐药突变浓度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 2023, 16(10): 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