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后患者肛门功能恢复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5-01-01丁宁

大医生 2025年2期

【摘要】目的 分析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LIFT)后患者肛门功能恢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4月烟台市蓬莱中医医院收治的130例行LIFT的肛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3个月肛门功能恢复情况分为良好组(106例)和不良组(24例)。收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情况及手术治疗相关指标,多因素Logistic分析影响行LIFT患者肛门功能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瘘管类型、吸烟史、瘘管处理方式、便秘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gt;0.05)。不良组患者病程长于良好组,有既往手术史、切口感染占比均高于良好组,瘘管长度长于良好组(均Plt;0.05)。不良组患者术后创面愈合时间、术后疼痛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均长于良好组(均Plt;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长、有既往手术史、瘘管长度长均为影响行LIFT患者肛门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lt;0.05)。结论 病程长、有既往手术史、瘘管长度长均为影响行LIFT患者肛门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密切检测该类指标并及时干预,以提高经括约肌型肛瘘患者瘘管结扎后肛门功能。

【关键词】经括约肌型肛瘘;瘘管结扎;肛门功能

【中图分类号】R657.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665.2025.02.0112.04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5.02.035

肛瘘是指由于病理原因肛门管道或直肠下部与肛周皮肤间形成异常通路,占所有肛肠类疾病的8%~25%,常引起脓液的持续性渗出和肛周的间歇性疼痛[1]。复杂性肛瘘需行外科手术治疗,传统的治疗方法,如肛瘘切开挂线术等,手术创面较大、愈合时间长、患者疼痛程度较重,可能导致术后肛门功能损伤。既往文献显示,复杂性肛瘘的术后复发率为0~32%,肛门失禁率为0~63%,复杂性肛瘘的治疗已成为临床面临的难题[2]。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LIFT)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可避免对内外括约肌的损伤,从而显著降低术后肛门自控功能下降的风险。 LIFT的操作简便,治愈较高,为复杂性肛瘘治疗提供有效的新选择[3]。但目前,关于行该术式患者术后肛门功能的恢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研究分析LIFT后患者肛门功能恢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4月烟台市蓬莱中医医院收治的130例LIFT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3个月肛门功能恢复情况分为良好组(106例)和不良组(2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本研究经烟台市蓬莱中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⑴符合《痔临床诊治指南(2006版)》[4]中经括约肌肛瘘和括约肌上肛瘘的诊断标准,且经肛门超声检查确诊;⑵年龄≥18周岁;⑶于烟台市蓬莱中医医院行LIFT。排除标准:⑴合并直肠息肉、中毒性巨结肠及肠梗阻等疾病者;⑵经期、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⑶合并严重基础性疾病或精神疾病史者;⑷合并可能影响伤口愈合的疾病者,如糖尿病、克罗恩病等。

1.2 手术方法 术前采用肛门超声确定瘘管路径,并于手术前夜使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Ⅲ)(马应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243467,规格:每袋含聚乙二醇4 000 64 g,硫酸钠5.7 g,氯化钠1.46 g,氯化钾0.75 g,碳酸氢钠1.68 g)导泻,清空肠道,术晨进行保留灌肠。患者取侧卧位,经蛛网膜下腔麻醉后转为俯卧折刀位进行手术,通过外口注入双氧水,确定内口位置。探针从外口至内口引导,于括约肌间沟位置作2~3 cm弧形切口,逐层将皮肤及皮下组织切开,暴露并分离外括约肌,随后游离瘘管。在内括约肌附近结扎瘘管,并用双氧水由外口注入,验证瘘管结扎已完成。在外括约肌附近缝扎瘘管,切断中间部分,再次将双氧水由外口注入,以防外括约肌平面瘘管结扎不全。随即,去除外侧管道,使用搔刮或隧道式挖除,并清洗括约肌间沟。使用3-0可吸收线间断缝合弧形切口,术后查无出血,覆盖无菌纱布进行包扎。术后24 h控制排便,使用静脉抗生素预防感染。换药时避免对创口内部过度消毒,防止撕裂结扎部位,且油纱条不宜过深填塞。术后随访3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⑴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瘘管类型(马蹄瘘、非马蹄瘘)、吸烟史、病程、既往手术史、瘘管长度、瘘管处理方式(挖除、搔刮)、切口感染、便秘情况。⑵比较两组患者肛门功能恢复情况,包括术后创面愈合时间、术后疼痛持续时间、住院时间。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行LIFT患者肛门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x)进行描述,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则予以中位数(四分位数)[M(Q1, Q3)]进行描述,予以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进行描述,采用χ2检验;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以Plt;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瘘管类型、吸烟史、瘘管处理方式、便秘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gt;0.05)。不良组患者病程长于良好组,既往手术史、切口感染占比均高于良好组,瘘管长度长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lt;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肛门功能比较 不良组患者术后创面愈合时间、术后疼痛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均长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lt;0.05),见表2。

2.3 影响行LIFT患者肛门功能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将表1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病程、既往手术史、瘘管长度、切口感染)作为自变量,将经括约肌型肛瘘患者瘘管结扎后肛门功能情况作为因变量(1=不良组,2=良好组),进行量化赋值,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见表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长、有既往手术史、瘘管长度长均为影响行LIFT患者肛门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lt;0.05),见表4。

3 讨论

肛瘘主要发生在30~40岁男性群体中,患者在不接受治疗的情况下通常无法自愈,因此临床常采用手术治疗该疾病[5]。手术治疗可消除感染源,提供良好的引流,促进瘘管闭合,但肛门内外括约肌的完好是保障正常肛门功能的关键,术中需尽可能保护肛门括约肌的完整性[6]。临床常见的传统肛瘘手术方法包括肛瘘切除术、肛瘘切开术和挂线疗法[7]。这些手术虽在清除病灶和降低复发风险等方面效果较好,但对患者创伤较大,术后患者需经历较长时间的伤口愈合过程,还可能损伤肛门括约肌,影响肛门功能[8]。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中已经报道多种保护肛门括约肌的复杂肛瘘手术技术。其中,LIFT因其简便的操作流程、安全有效的手术成果及良好的术后肛门功能恢复效果,已获得广泛的认可和临床应用[9-11]。

本研究结果显示,不良组患者术后创面愈合时间、术后疼痛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均长于良好组。分析原因为,瘘管周围的炎症反应可能导致创面愈合受阻,延长愈合时间,较长的疼痛持续时间可能对患者的舒适度和康复产生负面影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长、有既往手术史、瘘管长度长均为影响行LIFT患者肛门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江志峰等[12]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原因如下:⑴长期肛瘘的患者疾病复发风险较高,频繁的治疗可能导致肛门受损,增加感染的风险。特别是在行LIFT后,患者手术后肛门功能的恢复会受到严重影响。此外,较长的病程可能导致瘘管周围炎症反应持续存在,使瘘管周围组织受到持续的炎症损伤,增加患者术后的康复难度,对肛门功能恢复产生不利影响[13]。因此,病程较长的患者更易出现肛门功能恢复不良的情况。⑵自然组织间隙的破坏、医源性肛瘘和手术切口瘢痕等情况的发生,可能会干扰医师对于瘘管走向的判断。手术本身可能导致更大的创面和肛管黏膜的多次损伤,既往手术可能会导致瘘管周围的瘢痕组织形成,从而影响肛门功能的恢复。

⑶在治疗过程中,如果瘘管较长,定位其内口会较为困难。有研究显示,内口位置不明确的病例复发风险是内口明确病例的20倍[14]。同时,瘘管较长的患者需切除更多组织,这可能对括约肌的功能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影响肛门功能的恢复。

此外,也有学者认为,切口感染可导致术后感染和瘘管周围炎症反应加重,进而对术后康复和肛门功能的恢复产生负面影响[14]。炎症反应加剧可能会对患者的术后康复产生不利影响,尤其是在肛门功能的恢复方面。肛门功能的恢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直接影响,因此,了解和管理这些潜在的风险因素尤为重要。然而,本次研究中,将切口感染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时,并未发现其对术后恢复有显著影响。这一结果可能受到样本量的限制,本研究仅包括130例行LIFT患者,样本量相对较小,可能导致结果的可靠性和代表性受限。小样本量可能会使某些重要的影响因素未能显现出统计学上的显著性,从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考虑包括切口感染在内的更多可能的影响因素,以便更全面地评估影响肛门功能恢复的因素。通过扩大样本量和考虑更多变量,可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代表性,从而为临床提供更准确的指导,帮助优化术后恢复策略,改善患者的恢复质量和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病程长、有既往手术史、瘘管长度长均为影响行LIFT患者肛门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密切检测该类指标并及时干预,以提高行LIFT患者的肛门功能。

参考文献

侯毅,郑雪平,谭妍妍,等.改良TROPIS术对高位肛瘘患者术后肛门功能的长期影响与危险因素分析[J].天津医药, 2023, 51(1): 86-91.

吴许雄,黄娟,王淼,等.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217例复杂性肛瘘患者术后肛门功能障碍的中西医危险因素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 43(3): 550-556.

HARIPRASAD C P, KUMAR A, KUMAR M, et al. The efficacy of ksharsutra, fistulectomy and ligation of intersphincteric fistula tract (LIFT) procedure in management of fistula in ano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J]. BMC Surg, 2023, 23(1): 70.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结直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痔临床诊治指南(2006版)[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06, 9(5): 461-463.

张飞功,李犹龙,严桦.益气活血生肌方对肛瘘术后急性感染性创面模型大鼠Vimentin、TNF-α和IL-4表达水平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 2023, 32(9): 1525-1528.

袁和学,潘春来,刘宗剑,等.经括约肌间入路联合松弛挂线治疗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疗效[J].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9): 1123-1126.

刘墩,刘宁远,郭红鑫,等.虚实结合挂线术与传统切开挂线术治疗高位肛瘘的疗效比较[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3, 51(2): 222-224.

程凯,郑丽华.虚实结合挂线术联合改良经肛括约肌间切开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3, 51(6): 720-723.

吴闯,徐进,汪庆明,等.改良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括约肌间型及经括约肌型肛瘘的临床效果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23, 29(2): 156-160.

王余娜,邱庆安,刘珊.改良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单纯性括约肌型肛瘘的临床效果评价[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2, 21(8): 838-842.

王永刚,孙源.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高位单纯肛瘘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22, 25(4): 311-313.

江志峰,李建平,王宝光.麻子仁汤加味联合川椒祛毒汤熏洗对高位复杂性肛瘘术后患者肛门功能的影响[J].陕西中医, 2023, 44(2): 195-198.

林文华,吕世荣.改道挂线术与切开挂线术治疗括约肌上型肛瘘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J].结直肠肛门外科, 2023, 29(2): 174-177.

郭佳,朱传想,何伟.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联合直肠推移瓣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可行性研究[J].临床外科杂志, 2023, 31(1): 74-76.

李燕,王金萍,王琴.Goodsall规律预测与经直肠双平面腔内超声定位肛瘘内口的价值比较[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2, 47(7): 917-919, 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