髓内钉内固定联合阻挡钉技术治疗胫骨下段螺旋型骨折的临床效果
2025-01-01朱开群
【摘要】目的 探讨髓内钉内固定联合阻挡钉技术治疗胫骨下段螺旋型骨折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3月毕节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胫骨下段螺旋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单一方式组和联合方式组,mei'zu55例。单一方式组患者采用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联合方式组患者采用髓内钉内固定联合阻挡钉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关节活动度、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AOFAS)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gt;0.05)。联合方式组患者下地行走时间、住院时间、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单一方式组(均Plt;0.05)。术后,两组患者踝关节背伸活动度(ROM)、膝关节活动度均增大,且联合方式组均大于单一方式组;两组患者力线、疼痛、功能方面的AOFAS评分均升高,且联合方式组均高于单一方式组(均Plt;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结论 髓内钉内固定联合阻挡钉技术治疗胫骨下段螺旋型骨折能够有效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提高关节活动度,改善足踝功能,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髓内钉内固定;阻挡钉技术;胫骨下段螺旋型骨折
【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665.2025.02.0059.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5.02.018
胫骨骨折是常见的骨折类型,其发病率较高,主要由外力冲击所致,包括交通事故、跌倒、高处坠落等,会对关节面造成一定损害,阻碍局部血液循环,影响足踝运动功能。胫骨骨折中,下段螺旋型骨折较为常见,不仅累及范围较大,骨折线也相对较长,若不及时治疗会对下肢运动功能造成损害,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1]。髓内钉内固定是治疗胫骨骨折的常用术式,相较于钢板固定、外固定等方式,其稳定性更高,能够减少软组织剥离,在保证复位固定效果的同时降低对正常组织的损害[2]。但由于下段螺旋型骨折解剖部位较为特殊,扩髓等操作易减少主钉与患处接触面积,出现成角畸形等问题,导致复位、骨折愈合不良[3]。阻挡钉技术可利用克氏针进行辅助固定,使髓内钉处于居中部位,降低扩髓等影响,强化复位效果[4]。基于此,本研究探讨髓内钉内固定联合阻挡钉技术治疗胫骨下段螺旋型骨折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3月毕节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胫骨下段螺旋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单一方式组和联合方式组,每组55例。单一方式组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25例;年龄26~63岁,平均年龄(42.28±5.06)岁;骨折部位:左侧28例,右侧27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5 d,平均受伤至手术时间(3.43±0.62)d;骨折原因:交通事故28例,高处坠落18例,重物击打9例。联合方式组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21例;年龄29~64岁,平均年龄(43.26±4.31)岁;骨折部位:左侧29例,右侧2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5 d,平均受伤至手术时间(3.27±0.59)d;骨折原因:交通事故24例,高处坠落19例,重物击打12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gt;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上报无锡市惠山区第二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且获得批准。纳入标准:⑴符合胫骨下段螺旋型骨折的诊断标准[5];⑵患侧前膝、踝关节功能正常;⑶1周内接受手术治疗。排除标准:⑴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者;⑵合并下肢神经血管受损者;⑶合并心、肝、肾等器质性病变者;⑷合并严重骨质疏松者;⑸合并病理性、陈旧性、开放性骨折者;⑹因胫骨畸形、髓腔狭小无法使用髓内钉者;⑺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者;⑻合并恶性肿瘤者;⑼既往存在下肢手术史者。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凝血功能、生化、影像学等相关检查,并进行抗感染及对症治疗。单一方式组患者采用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患者取平卧位,进行常规麻醉(全身麻醉或腰麻)、消毒铺巾,保持屈膝30 °姿势。选择髌下入路,分开髌腱,确认进针点,在X线透视下将导针置入开髓部位(胫骨平台前正中),并插入髓腔直至到达远端。采用手法牵拉复位,确定髓腔深度后扩髓,置入适宜髓内钉(2~4 mm)。若患者复位困难,则在骨折处作一小切口,使用持骨器进行复位,对主钉置入位置进行观察,确认无误后将3枚锁钉置入远端,并进行回敲、加压。确认对位对线满意、断端无间隙后,将2枚锁钉置入近端,安装尾帽。复位满意后冲洗并缝合切口。
联合方式组患者采用髓内钉内固定联合阻挡钉技术治疗:麻醉、消毒铺巾及髓内钉置入操作同单一方式组。置入主钉后,遵循“锐角原则”,将克氏针(3 mm)经皮置入髓腔,方向由前至后,直至触及髓内钉。透视确认阻挡钉位置良好后保留或拔出克氏针,对线对位满意后将锁钉置入远端、近端(同单一方式组),若复位不满意则置入第2枚阻挡钉或调整克氏针位置,直至复位满意,安装尾帽,冲洗、缝合切口。两组患者均随访6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⑴临床指标。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下地行走时间、住院时间、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⑵关节活动度。于术前、术后6个月,采用量角器对踝关节背伸活动度(ROM)、膝关节活动度进行测量。⑶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AOFAS)评分[6]。于术前、术后6个月,使用AOFAS评估患者足踝功能,满分100分,分值与患者足踝功能成正比。⑷并发症(血管神经损伤、踝关节功能障碍、感染、骨折延迟愈合、内固定失败)发生情况。并发症总发生率=并发症发生例数之和/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的方式描述,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的方式描述,进行χ2检验。当Plt;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gt;0.05)。联合方式组患者下地行走时间、住院时间、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单一方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lt;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关节活动度比较 术后,两组患者ROM、膝关节活动度均增大,且联合方式组均大于单一方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lt;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足踝功能比较 术后,两组患者力线、疼痛、功能方面的AOFAS评分均升高,且联合方式组均高于单一方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lt;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见表4。
3 讨论
目前,临床治疗胫骨下段螺旋型骨折的方式较多,包括钢板内固定、外支架固定等,虽然操作相对简单,但均存在一定弊端与不足,如损伤性强、生物力学不稳定等。且骨折部位血运较差、软组织覆盖少,导致术后恢复期较长,部分患者预后不佳[7]。髓内钉内固定作为微创型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虽然对操作技术要求较高,但可通过多平面锁定技术维持骨折部位稳定性,防止其旋转移位,降低固定失败、错位等风险[8-9]。但胫骨下端结构复杂,远端髓腔宽大,加之手术操作过程中会产生牵拉,仅采用髓内钉难以保证其与骨皮质充分接触,易导致对位差、成角畸形,影响复位效果[10]。阻挡钉技术可为患处提供支撑,使断端对齐,提高局部稳定性,促进骨折复位,在避免影响髓内钉操作空间的同时,减小髓腔宽度,起到物理阻挡作用,减少成角畸形,并为髓内固定结构作引导,促使其机械刚度增强,实现有效复位固定[11-12]。
在本研究中,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相比,均无明显差异;联合方式组患者下地行走时间、住院时间、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单一方式组。分析原因为,阻挡钉技术具有刺激小、操作简便等优势,与髓内钉固定联用能够促进局部稳定性增强,在轴向载荷应力上发挥显著优势,减少因复位效果不理想造成的多次置入髓内钉,避免进一步刺激骨折端;同时,对患肢血运起到保护作用,降低对软组织、关节等的损害,促进受损部位愈合,有助于患者及早开展术后康复训练,从而缩短下床活动、负重等时间,促进患者术后恢复[13]。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两组患者ROM、膝关节活动度均增大,且联合方式组均大于单一方式组;两组患者力线、疼痛、功能方面的AOFAS评分均升高,且联合方式组均高于单一方式组。分析原因为,二者联用能够强化固定效果,增加髓内钉与骨骼的接触面积,使其处于恰当位置,在骨折部位形成三维立体固定,促进内固定生物力学稳定性增强,有助于血运等恢复;同时,还能够提高髓内钉的抗旋转能力,无需使用外固定即可防止发生移位、畸形愈合,降低关节僵硬、粘连等的发生风险,促进关节功能恢复,提高关节活动度[14]。
此外,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分析原因为,经皮置入克氏针能够减小对机体的刺激性,防止引起强烈应激反应。且其操作简单,若发现置入位置或复位未达到理想效果,可随时将克氏针取出,并以成角情况、对位对线等为依据,灵活调整其位置,不会对皮肤软组织造成过度损害,减少骨质破坏,从而保证手术安全性[15]。
综上所述,髓内钉内固定联合阻挡钉技术治疗胫骨下段螺旋型骨折患者能够有效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提高关节活动度,改善足踝功能,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周武,米博斌,刘国辉.胫骨骨折治疗的若干问题及思考[J].中国骨伤, 2022, 35(6): 503-505.
马梦君,陈彦博,曾钢,等.解剖型锁定钛板与髓内钉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24, 45(1): 108-113.
许思亮,侯明,唐向阳.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中老年胫骨骨折40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12): 2335-2336.
韦小见,王泽宇,邱福平,等.髓内钉联合小钢板固定与阻挡钉治疗胫骨近端骨折骨折愈合与下肢力线恢复效果比较[J].临床军医杂志, 2022, 50(1): 96-98.
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 4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2: 69.
KITAOKA H B, ALEXANDER I J, ADELAAR R S, et al. Clinical rating systems for the ankle-hindfoot, midfoot, hallux, and lesser toes[J]. Foot Ankle Int, 1994, 15(7): 349-353.
张鑫,许新忠,吴钟汉,等.新型三角锚复位钳与点式复位钳在髓内钉治疗长斜形或螺旋形胫骨远端骨折中的复位效果:一项前瞻性对比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 2024, 40(14): 1981-1987.
徐学鹏,赵亮,范玮,等.髌上入路和髌旁内侧入路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多段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24, 38(6): 728-733.
孟德弘,王传鑫,马腾,等.单边外固定架与髓内钉固定胫骨螺旋骨折比较[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23, 31(8): 683-688.
张聪明,段宁,王谦,等.新型阻挡钉联合髓内钉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分析[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21, 23(10): 890-895.
欧阳崇志,郑晓辉,杨达文,等.克氏针临时阻挡在髓内钉治疗胫骨下段骨折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20, 28(6): 56-58.
徐鹏,王雨辰,黄盛昌,等.髌上入路髓内钉联合阻挡钉治疗胫骨近端关节外骨折[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23, 27(1): 57-63.
邓文军,谢剑龙,朱宇贤,等.预先置入阻挡钉联合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及胫骨骨折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22, 17(16): 71-73.
金韡,李俊龙,曹溢,等.预置阻挡钉在治疗胫骨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中的作用[J].国际骨科学杂志, 2021, 42(2): 115-119.
张聪明,马腾,张堃,等.阻挡钉联合髓内钉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分析[J].医用生物力学, 2021, 36(S1): 215-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