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肺主皮毛”理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的经验举隅
2025-01-01党惠子
【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均与“肺主皮毛”理论紧密相关。机体是否受到外邪侵袭,与皮毛防御功能紧密相关,患者发病时对应的皮毛穴位会出现反应点。临床施治中,发病初期可采用内服解表散寒药物驱使外邪经皮毛而出,外邪入里传化后则应注重皮表外治法的应用,可运用穴位透皮疗法将化痰通络的药物组方作用于背部腧穴,临证时常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肺主皮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穴位透皮疗法;痰瘀同治
【中图分类号】R25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665.2025.02.0020.04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5.02.007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 COPD)的特点是进行性的气流受限,该疾病患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均较高,已成为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重大慢性疾病[1]。 COPD临床表现为急性加重期、稳定期交替出现,急性加重是促使疾病进展的主要因素,临床治疗目的在于减小急性加重对机体的影响、缓解临床症状、降低死亡风险。 COPD急性加重的病机特点以痰瘀互结之标实为主,应按照“急则治其标”的原则,以祛邪(化痰、活血)为主要治法。多项研究表明,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中药口服、穴位贴敷或中药离子导入治疗COPD急性加重,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可显著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改善肺通气功能,降低致残率[2-6]。现将结合临床病例,介绍基于“肺主皮毛”理论应用穴位透皮疗法治疗COPD急性加重患者的临床经验,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
1 “肺主皮毛”理论在COPD发病机制中的体现
“肺主皮毛”理论源远流长,始见于《黄帝内经》,该理论是中医“整体观”的组成部分,对研究人体脏腑和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相互关系及临床辨证施治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包括:⑴肺宣发气血精微等物质可濡养皮毛,从而使皮毛获得正常散气、排汗疏泄及防御外邪的能力[7];⑵皮毛具有散气宣肺、助肺呼吸的作用[8]。肺病可影响皮毛,皮毛受邪可反作用于肺[9]。
中医将COPD归属于“喘症”“肺胀”等范畴,其主要病机为肺、脾、肾三脏虚损,机体水液代谢异常,内生痰浊,瘀血阻滞经络,痰瘀互结,阻于气道,气机升降失常,故见咳嗽咯痰、喘息气促、胸胁满闷等症。其病理机制为本虚标实,病位在肺。久病咳喘之人,肺气虚弱,卫不固外,外邪易侵,肺失宣降,加剧痰阻气壅,使病情加重,故而外邪入侵犯肺是引起COPD急性加重的重要环节。“寒之中人,必先皮毛,皮毛者肺之合,故在外侧寒栗鼻塞等证,在内则有喘咳短气等证”,由此可知人体的皮毛为抵御外邪入侵的第一道屏障,外邪侵袭入里则首先犯肺;“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这说明皮毛的防御功能的减弱会导致外邪入里[10]。
2 “肺主皮毛”理论在COPD治疗方法中的应用
2.1 内治法 清代唐容川曾于《医经精义》中明确指出:“皮毛属肺,肺多孔窍以行气,而皮毛尽是孔窍,所以宣肺气,使出于皮毛以卫外也。”[11]这说明肺的正常功能是通过孔窍吸清呼浊,皮毛则通过汗孔(气门)宣发肺气,而皮毛之散气和排液均由肺调节,汗孔为气体交换的通道,以助肺维持正常的呼吸功能[12]。同时,肺主宣发肃降及通调水道,人体内的津液(水液)代谢、输布与肺的作用密切相关,皮肤通过排泄汗液调节体液,汗孔是否通畅、皮肤是否润泽、体液代谢是否正常均会影响肺功能。故而,肺病者,卫外御邪功能减弱,易感外邪,皮毛散气和排液功能均会受到影响,水液代谢异常,聚湿成痰,故常见咳嗽、咳痰等症状。
COPD急性加重患者多存在明确的受凉史,内有痰瘀宿根,外有风寒之邪袭表,内外相引,致使发病初期以风寒袭肺、外寒内饮的证型为多见,临床除咳嗽、咳痰、喘息外可见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等表现。这一阶段可从皮论治,其病位在肺,治可在表,表寒解、肺气宣而咳喘止,临证时常用麻黄、桂枝、葱白、生姜、荆芥、苏叶等温宣散寒解表之品[12]。但因COPD患者病情易反复加重,故其初期的表寒阶段时间较短,外邪易迅速入里、发展,邪从热化则见痰热壅肺证,邪从寒化则见悬饮内停、痰浊阻肺之证,病邪发生从化后应在随证加减时加强清肺泄热、调气化痰之力[13]。
2.2 外治法 肺系疾患从皮论治为“肺合皮毛”理论应用的重要方面,《灵枢·五邪》中明确提出:“邪在肺,则病皮肤痛”[7]。肺主皮毛理论常应用于针灸及经络的诊断。肺外合皮毛,可通过经脉、络脉相互连接,而穴位则是经脉分布在皮肤的气血输注点,可反映对应脏腑的功能情况,背俞穴与其相应的脏腑在生理及病理上的联系更为密切,当脏腑发生病变时,常在其相应的俞穴出现异常反应现象,如压痛、酸胀点、硬结等。 《针灸资生经》载:“哮喘,按其肺俞穴,痛如锥刺”;进一步阐释可通过体表腧穴了解脏腑病情, 《针灸甲乙经》载:“肺气热,呼吸不得卧,上气呕沫,喘气相追逐,胸满胁膺急,息难,肺俞主之”,背俞穴是指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肺俞穴是肺气输注之处,与肺联系紧密,具有补肺清热的功效,是治疗咳嗽、气喘、咯血等肺系疾病的重要俞穴[13]。临床研究表明,中药外敷于肺俞穴可使药物循经脉直达病所,对卫外功能低下的反复感冒、卫表功能失调的自汗及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病症疗效显著[14]。膈俞穴属于八会穴之中的“血会”,具有活血化瘀之功效,又因该穴位解剖位置靠近胸膈,因此具有调气机、开胸膈的作用,可调畅肺气,进而起到降气平喘之功。实验研究表明,对哮喘模型小鼠取肺俞、膈俞穴行穴位贴敷治疗,可刺激局部皮肤中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PV1)的表达,进一步降低肺组织内TRPV1的水平,抑制肺内炎症反应,减小气道阻力,达治疗目的[15]。
《理瀹骈文》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临床应用多种皮肤外治法治疗COPD,如穴位敷贴、穴位注射、针灸、拔罐、中药雾化、穴位埋线等,均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16]。《丹溪心法·咳嗽》中提到:“肺胀而嗽,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夹瘀血碍气而病。”这提示COPD病理机制主要在于痰浊、瘀血对肺气的正常运行造成阻碍[17]。因此,COPD急性加重辨证为痰热壅肺、悬饮内停、痰浊阻肺的治疗关键在于“痰瘀同治”,外治药物组方以清热、涤痰、活血、通络为主,治疗上选择祛痰逐饮的药物配伍,佐以活血通络之品[18]。
3 病案举隅
患者张某,男,60岁,2021年6月23日门诊初诊。主诉:间断喘息、咳嗽、咳痰30余年,加重6 d。该患者吸烟史40余年,平均吸烟20支/d。30余年前出现无明显诱因的咳嗽、咯痰,时有喘息,多年来症状反复加重,未系统诊治。曾就诊他院,诊断为COPD,未进行规律治疗,近2年活动耐力进行性下降,平地行走100 m即感到劳累,且每于秋冬季节咳喘症状加重明显。6 d前咳嗽、喘息加重,伴咯多量白痰、倦怠乏力、头晕,无发热、咯血等症状,自服化痰平喘药物效果不佳,遂来门诊就诊。
来诊时刻下症见:咳嗽,咯多量白痰,喘息,倦怠乏力,头晕,纳少寐差,脘腹胀满,小便可,大便干。查体:形体偏胖,面色晦暗,口唇、指甲轻度紫绀,双下肢无水肿,周身皮肤干燥粗糙,双下肢皮肤有淡青色瘀点。舌质暗有齿痕,舌下脉络迂曲,苔白腻,脉浮紧。双肺俞、膈俞、脾俞穴压痛(+)。完善血常规、胸部CT检查提示无明显炎症表现。西医诊断:COPD急性加重。中医诊断:肺胀病,辨证为外寒内饮兼有血瘀证。治疗方案:西医给予口服化痰药及常规吸入剂平喘治疗,同时联合使用中药口服药小青龙汤加减及中药穴位透皮疗法。小青龙汤加减组方:麻黄、桂枝、白芍、五味子、半夏各9 g,细辛3 g,干姜、炙甘草各6 g,共7剂,1剂/d,水煎取汁400 mL,于早、晚餐后30 min温服。穴位透皮疗法所用药物为验方温散酊[19-21],组方:生川乌、天南星、威灵仙、独活、土茯苓、生地、川芎、当归、细辛、冰片(药液由神州汉方医药科技公司统一制备),使用双力气压密封治疗仪[北京神州汉方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京药监械(准)字2014第2260711号,型号:APS202/401]进行穴位透皮治疗,取双肺俞穴、双膈俞穴共4个穴位,每个穴位使用4 mL的药液,30 min/次、1次/d、5 d/周,持续治疗2周。
治疗1周后患者痰量明显减少,咳喘诸症较前改善,舌苔白腻情况较前减轻,脉浮紧转为脉滑,背俞穴压痛较前减轻。停用内服中药,继续应用穴位透皮疗法治疗,治疗方案不变。
治疗2周后患者咳嗽、咳痰、喘憋症状基本缓解,倦怠乏力等现象较前明显改善,活动耐力较前显著提升,口唇无紫绀,双肺俞压痛基本消失,双膈俞、脾俞穴轻度压痛,已脱离COPD急性加重期。
按语:患者长期吸烟,咳喘日久,活动耐力明显下降,COPD诊断明确,就诊时症见咳嗽、咯多量白痰,面色晦暗,口唇紫绀,舌质暗有齿痕,舌下脉络迂曲,苔白腻,脉滑均为痰瘀互结之表现,且以痰饮之邪实为主,恶寒、脉浮紧为表寒未解之象,故内服中药选用小青龙汤以温肺散寒化饮,穴位透皮疗法所用药物功效以化痰通络、活血化瘀为主。外用方中生川乌辛热散寒,可温通经脉;天南星苦辛性温,燥湿化痰散结;独活、威灵仙功善祛风散寒除湿,细辛温肺散寒化饮,四药皆性辛温或热,合用可通行上下表里经络,温散凝滞于表里经络中之寒邪,共奏解表散寒,温经通络之效[17]。川芎为“血中之气药”,功善走窜而不黏滞,具有通达气血,行气止痛的功效;生地黄性味甘寒,土茯苓性味甘淡平,清热解毒,散结除湿,可佐制辛温大热之药耗伤津液;冰片味辛气香,与辛香走窜之细辛配合,可共奏开腠理、通经络,引诸药透达内外的功效。诸药合用,可调畅气血、散寒通络、调达肺气,风寒得散、经络得通、肺气得宣,则咳喘自止,疗效颇佳[19-21]。同时,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温散酊方中生川乌具有镇痛消炎、抗肿瘤、调节免疫、扩血管等作用[22];天南星、威灵仙具有消炎、抗菌及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23-24];细辛对于肺系疾患具有抗病毒、止咳平喘、抗过敏等作用[25];当归主要有抗炎、抗癌、调节免疫功能、保护肝肾及解痉平喘等药理作用[26];川芎的主要有效成分川芎嗪能通过调控多种信号通路,改善肺动脉肥厚增生及纤维化,缓解肺动脉重构,降低肺动脉高压[27-28]。
本案中该患者就诊时外有表寒未解,内有痰饮内停,查体时可见双肺俞、膈俞、脾俞等穴位压痛(+),治疗方案初诊以小青龙汤内服温之散之,引邪从皮毛而出,同时辅以穴位透皮疗法化痰通络治疗,内外相合。治疗1周后咳喘症状明显缓解,表寒征象已去,因此停用中药内服,继续以穴位透皮疗法化痰通络,巩固治疗;治疗2周后,临床症状基本缓解,临床收效满意,但脾俞、膈俞仍有轻压痛,可能与患者素体痰浊血瘀的病理因素相关,可于疾病稳定期进一步应用扶正化痰通络的原则调整机体阴阳平衡,减少急性加重带来的不良影响。
4 小结
COPD急性加重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原则均与“肺主皮毛”理论紧密相关,机体是否受到外邪侵袭,与皮毛防御功能紧密相关,患者发病时对应的皮毛穴位会出现反应点。临床施治中,发病初期可采用内服解表散寒药物祛使外邪经皮毛而出,外邪入里传化后则应注重皮肤外治法的应用,可运用穴位透皮疗法将化痰通络之药物组方作用于背腧穴,临证时常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临床医师可深入学习“肺主皮毛”这一经典理论,对指导临床实践及拓展治疗思路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陈典,隆寰宇,李姝润,等. 2024年GOL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治疗、管理及预防全球策略更新要点解读[J].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13): 1533-1543, 1567.
李建生,余学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分期分级防治策略[J].中医杂志, 2019, 60(22): 1895-1899.
陈晓英,喻甫斌,王朝健.二陈汤加减联合穴位贴敷辅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2, 38(6): 954-956.
王海丰.化痰截哮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22, 20(14): 132-135.
董华娟.补肺纳肾方联合穴位贴敷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疗效分析[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2, 38(4): 559-560.
龙福萍.加味导痰汤与穴位贴敷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痰瘀互结证)的疗效观察[D].昆明: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
邹怡萌,邹纯朴,陈晓,等.基于“肺主皮毛”理论的中西联系与思考[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 47(1): 42-48.
任秀玲,葛楠,杨景月.“肺外合皮毛”理论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4, 32(9): 2189-2191.
赵鸿亮.基于肺主皮毛理论对肺系病易感体质的临床探讨[J].新中医, 2021, 53(13): 220-223.
万莉萍,姜之炎.“肺主皮毛”理论在儿童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应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18(1): 97-99.
雒映宏.肺主皮毛理论临床运用浅谈[J].新中医, 2014, 46(9): 220-222.
党惠子,李珊,吴蔚.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药物配伍应用举隅[J].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22, 44(7): 822-824.
米淑琦,曾炜美,王舢泽,等.针灸治疗脑卒中相关肺炎选穴规律[J].中国针灸, 2022, 42(6): 712-716.
张洪,杨未凤.“肺主皮毛”思想在针灸临床实践中的运用初探[J].中外健康文摘, 2011, 8(44): 128-129.
鲁宗民,秦珊,冯鑫鑫,等.基于“肺主皮毛”理论观察穴位贴敷对哮喘小鼠皮肤及肺中TRPV1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3, 29(7): 1108-1113.
刘伟军,吴晓娜,沈建丽,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外治法临床研究进展[J].江西中医药, 2020, 51(12): 73-76.
党惠子,金玉女.透皮外用温散酊治疗痰阻血瘀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的效果观察[J].大医生, 2024, 9(12): 62-65.
李建生,李素云,余学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诊疗指南(2011版)[J].中医杂志, 2012, 53(1): 80-84.
刘恒源,段元元,李光熙.透皮外用温散酊治疗慢性咳嗽临床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2, 17(3): 576-579.
刘恒源.透皮外用温散酊治疗痰浊阻肺型COPD急性加重的临床观察[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李光熙,刘雪,杨冰,等.温散酊透皮外用治疗特发性肺泡蛋白沉积症5例临床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 14(9): 1260-1262, 1266.
李双,黎锐,曾勇,等.川乌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 2019, 44(12): 2433-2443.
胡浩,戴佳锟,王璐,等.中药天南星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J].生命的化学, 2020, 40(12): 2216-2225.
曹玲,崔琳琳,孙艳,等.威灵仙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J].药物评价研究, 2022, 45(11): 2364-2370.
刘美婷,王连嵋,孟晶,等.细辛的化学成分、药理及毒理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3, 29(10): 224-234.
马艳春,吴文轩,胡建辉,等.当归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医药学报, 2022, 50(1): 111-114.
曾媛媛,杨东鹏,董柱,等.川芎嗪对野百合碱诱导大鼠肺动脉高压的影响及机制[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 60(11): 63-69.
黄会萍.盐酸川芎嗪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对大鼠肺动脉高压的改善作用及机制[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