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情景剧在高一新生人际关系调适中的应用探究
2024-12-31甘燕婷
摘 要 高一新生来到新的班级集体,大都渴望结识更多朋友,但又不知如何把握人际交往的尺度,为此帮助他们理清人际边界,实现更好的人际适应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编演心理情景剧,利用具象化技术、替身技术、角色扮演技术、空椅子技术、角色互换技术等技术手段,采用行动表达方法,参与心理情景剧,帮助同学们归纳、总结理清人际边界的技巧,经历“面对冲突、认知领悟、行为改变”三个阶段,更快更好地调适人际关系。
关 键 词 心理情景剧;人际关系调适;高一新生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4)11-0072-02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心理情景剧是利用具象化技术、替身技术、角色扮演技术、空椅子技术等技术手段,采用行动表达方法,以舞台表演的形式重现生活情境中的心理活动与矛盾冲突,使剧中人和参与者认识其中的主要问题,引导剧中人自己或者在参与者的帮助下解决问题的一种发展性的心理辅导活动,通常它由“面对冲突、认知领悟、行为改变”三个阶段组成。[1]鉴于心理情景剧的这些特点,笔者尝试在高一新生适应期迁移运用,收效良好。
一、面对冲突,厘清边界
具象化技术能把抽象的情感、思想和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或场景。同学们通过具象化,能更充分理解和处理复杂的情感或观念,加深自我认知,增强情绪管理能力。高一新生初来乍到,大都互不了解,人际交往中难免会有冲突,为此我们需从心理学角度探寻产生冲突的原因。实践证明,有意或无意冒犯人际边界是引发冲突的“导火索”。为了让同学们更好面对冲突,笔者带领他们一起探讨“人际边界”。同学们一边看课件展示的《好好长大》(漫画节选),一边思考“人际气泡”(人际边界)的概念和漫画中人物产生冲突的原因,感悟到我们要体验安全和舒适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就要保持适当的个人空间。比如宿舍熄灯后仍有同学讲话,引发舍友不满进而产生冲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让同学们一起参与沉浸式心理情景剧,直面冲突。
首先设置心理情景剧场景:宿舍熄灯后学生A、B仍在说话,影响了其他同学休息,学生C敢怒不敢言,只好在心里生闷气。学生D见两人聊得没完没了,于是开口责备学生A、B,引发骂战,最终被宿舍老师扣分。就此,老师要求学生运用角色扮演技术,让表演者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按照该社会位置所要求的态度和方式行事,以此增进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进而学会更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角色职责。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创作心理情景剧剧本并现场演绎,充分利用具象化技术和角色扮演技术,共情剧中人,学会换位思考,最终化解了人际关系矛盾。
案例中可见,学生A、B在宿舍熄灯后讲话,冒犯了学生C、D的人际边界。学生C生闷气却不敢捍卫自己的人际边界,这是不对的。虽然别人怎么做我们无法控制,但我们要有捍卫自己人际边界的勇气与行动。学生D制止学生A、B讲话时,学生A、B心里不舒服,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人际边界也被侵犯了,学生D虽有捍卫自己人际边界的勇气与行动,却缺乏沟通技巧。如果换成其他人,比如学生A、B与C、D共同的好朋友和颜悦色地沟通调解,学生A、B可能心里舒服些,进而听从建议,停止讲话,化解矛盾。另外,睡眠质量好的同学对待别人噪声干扰的容忍度比睡眠质量差的同学要高一些。这说明,人际边界对于不同人而言,可能是不同的,有差异的。[2]
二、认知领悟,课题分离
心理学家阿德勒指出:“你并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盼望而存在,别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盼望而存在。”为此,阿德勒提出了课题分离理论,认为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这启发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学会调节情绪进而做到保持情绪稳定,这是每个人的必修课。同时,不必过分在意别人对你的评价或态度,而应该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既不去干扰别人的情绪,也不该被别人过分影响自己的情绪。这帮助我们读懂了“人际边界”的内涵,明白了人人都会有用自己人际边界作标记的“领地”,因此不妨用课题分离理论来减少自己的精神内耗。
为更好了解学生需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们可运用空椅子技术,即剧中人将空椅子想象成想与之互动的对象,并展开对话。学生E(值日班干)在晚修时因制止学生F、G说话而被他们嘲讽,学生G还试图“拉拢”学生E瞒报违纪行为,学生E难受想哭……他们亟需运用空椅子技术,觉察自己的情感需求:学生E渴望被服从、被认可,学生F、G渴望被顾及颜面。可见,学生价值观具有主体差异性,需要理性看待。
情景剧中学生E、F、G的人际边界都不清晰。阿德勒的课题分离理论,能助力我们划出清晰、正确的“人际边界”。比如学生E如果运用课题分离理论,就会很快明白:被违反纪律的同学讨厌,是别人的事情(课题),因为不可控的边界外的事情而过分影响自己的情绪与认知,是不明智的。学生E作为值日班干,在尽职尽责的同时也得擅用沟通技巧,例如走到讲话同学面前轻敲桌子,并用眼神提醒其保持安静,如此就在全班同学面前保全了违纪同学的面子,能更好地争取违纪同学配合。学生F、G可以建议学生E“跟我们站在同一阵线”,建议并没有冒犯边界,但“强迫或控制”是冒犯边界的行为。“强迫或控制”体现了剧中人厘不清边界,容易引起自己和他人反感甚至厌恶。尊重别人边界的前提是,我们必须学会勾勒清晰的人际边界。
三、行为改变,学以致用
学校从高一年级起就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管理)”能力,在宿舍、教室等区域都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年级管委会统筹为辅。独立,并不意味着“自扫门前雪”,而是在我们能认清别人的事和自己的事的时候,我们还愿意去帮助对方,而并不是因为别人做了什么,我们就应该怎么样,不然就会有怎么样的后果。比如在学校这个“小社会”,老师或班长安排了任务后,你努力去完成,是因为你认同完成这个任务是自己的职责,就该这么做,而不是因惧怕别人才去做。
课题分离能有效解决人际难题,让我们学以致用,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克服“社恐”成为“社牛”。首先,要鼓励自己大胆开口表达自己的需要,因为学会求助是把你拉出精神内耗怪圈的救命稻草;其次,要坚定又不失委婉地拒绝别人不当的要求,不必讨好、迎合别人,因为即使讨好和迎合也不一定能换来尊重;再次,勇于尝试能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挑战,即使失败了也不要紧,因为既已全力以赴故不留遗憾。
为此,笔者鼓励学生马上行动起来,续写故事《不喜欢卧谈会的学生C大胆说“不”》、《学生E(值日班干)拥有被讨厌的勇气后……》并交流分享,通过角色互换技术,现场生成新的心理情景剧,让更多的同学从旁观者的角色转为当事人的角色,促进行为改变。这是心理情景剧对高一新生人际关系调适的检验和升华环节,能让学生学以致用,经历蜕变。
实际上,尊重边界,和而不同,正是高一新生人际关系适应的“灵丹妙药”。同学们如能善用课题分离理论来指导人际交往,就能避免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各美其美,方能美美与共。当我们划分出清晰的人际边界,才能更好地尊重他人,也才能更有胆量向不当行为说“不”,守住自己的边界。
综上可见,心理情景剧在高一新生人际关系调适中的应用成效显著,同学们历经“面对冲突、认知领悟、行为改变”三个阶段,归纳、总结出厘清人际边界的技巧,在沉浸式体验心理情景剧的过程中,更快更好地调适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黎燕.心理情景剧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的应用探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23):16-19.
[2]艾玲,关婉怡.尊重边界,和而不同——高一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课设计[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7):29-31.
责任编辑 余志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