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大概念教学推进区域中学思政课程转化的策略实践

2024-12-31张翰孙向华

中小学德育 2024年11期
关键词:课例思政课概念

摘 要 中学思政课大概念教学的研究成果既要扎根课堂又要反哺课堂。只有将这些成果转化为更多教师的教学实践,才能助推区域思政课教学改革。通过把握“势”、揭示“道”,形成向上的“底层算法”;明确“法”、提供“器”,构建流畅的“操作系统”;开发“例”,搭建“台”,打造直观的“显示界面”,形成了以大概念教学推进区域中学思政课课程转化的基本策略,促进课程核心素养的转化落地,让大概念教学成为思政课教师普遍性的教学行为。

关 键 词 中学思政课;大概念教学;课程转化;推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4)11-0067-05

①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四期重点资助课题“以学科大概念教学促进中学思政课程转化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1JY14-ZA11)阶段性成果。

课程育人是课程改革的方向,思政课大概念教学是课程育人的有效途径。在以学科大概念促进中学思政课课程转化的实践研究中,我们调研区域中学思政课课程转化的现状并明确了成因;深化了对学科大概念教学促进思政课课程转化机理的认识;探索出了学科大概念教学促进课程转化的基本模型与操作要领。在开展课程转化的本体性研究的同时,我们始终在思考:如何构建学科大概念教学促进区域中学思政课课程转化的推进策略,让教师理解和接受大概念教学的理论,并进而转化为教学行为。在实践中,我们构建了由理念系统、运行系统、可视系统构成的体系,形成了以“势”为前提,“道”“法”“器”“例”“台”有机结合的区域推进策略,有效促进了区域思政课教师提升大概念教学水平。[1]

一、把握“势”揭示“道”,形成向上的“底层算法”

借鉴“底层算法”的概念,其作为网络系统运行的基本逻辑和指导原则,蕴含着深层次的价值理念。在大概念教学中,通过把握“势”、揭示“道”,便形成了大概念教学的“底层算法”。通过“底层算法”的构建,努力促进教师形成素养为本的课程价值取向。

1.把握“势”:明确思政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方向

“势”指向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趋向,代表着事物发展的总趋势。课程育人是当前中学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总方向,作为立德树人主渠道的思政课教学必须主动适应这一趋势。思政课教学中的问题解决都要放到这一大趋势下思考,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一大趋势。学习党和政府关于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系列精神是把握“势”的基本要求。如习近平总书记“3·18讲话”;关于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文件精神等。就教学层面而言,《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遴选重要观念”等,都体现了课程育人这一总趋势的要求,为教学改革指明了具体方向。开展大概念教学是落实课程育人的具体体现,是依标教学的客观要求。

2.揭示“道”:形成思政课大概念教学的基本观点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道”指的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运行的根本规律,即基本原理和内在运行规律。只有揭示反映事物本质的“道”,才能正确地做事。在教育教学领域,“道”表现为一系列教育教学的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等,并外化为基本观点。新课标是建立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上的,如核心素养、大概念教学、教-学-评一致性、学业水平测量等理论。如果不清楚课标背后的“道”,就容易让课标的学习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大概念教学作为课程转化的方式也蕴涵着基本规律,我们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思政课大概念教学的基本规律,提出明确的观点,让教师形成思政课大概念教学的清晰思路。

(1)研究提出观点。当前,大概念教学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理论,但在将大概念教学理论和思政课相结合,形成学科化的观点和主张方面较为欠缺。这也成为思政课大概念教学研究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首先,建立课题研究群,深耕课堂研究。在成功申报省级重点课题《以学科大概念教学促进中学思政课程转化的实践研究》基础上,我们组建了研究团队。在深入开展该课题研究基础上,又先后成功申报多个课题,形成了思政课大概念教学课题研究群。包括省级课题“基于大概念的高中思政课表现性任务设计与实施的研究”“大概念统整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单元化教学设计研究”,市级课题“以议题式教学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大概念学习的实践研究”“大概念理念下高中政治项目化学习的实践研究”等。课题研究团队深耕课堂,从不同视角对思政课大概念教学开展研究,扎实的研究为提出思政课大概念教学的基本观点奠定了基础。

其次,发表系列论文,提出基本观点。我们以课例式课题研究的方式,展开思政课大概念教学研究。每一节课题研究课都指向课题中的某个子问题,使每个子问题的研究都有一个乃至多个课例支撑。通过对研究成果的提炼,课题团队成员共发表了思政课大概念教学研究论文25篇,尤其是在《中小学德育》开设的专栏更是系统呈现了研究成果,这些论文中已有8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团队成员在论文中,提出了关于思政课大概念教学的系列观点和主张。例如,对于大概念教学的价值,明确提出,“大概念教学是落实思政课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2]对于大概念教学的基本原则,提出“以少领多”的目标重构原则、“逆向设计”的逻辑重构原则、“用以促学”的教学重构原则、“德智共进”的价值重构原则等;[3]对于思政课大概念教学的基本要素和基本环节,明确提出“大概念”“真问题”“活任务”“统一体”的主张;[4]对于议题式教学提出“无大概念不议题”的观点。[5]让思政课大概念教学的内在价值、基本原则、核心观点和操作要义为区域内思政课教师耳熟能详。

(2)研修理解观点。在提出思政课大概念教学基本观点基础上,我们思考如何促进区域内更多的思政课教师理解和认同大概念教学。首先,“学进去”。精选高质量文献,按主题“大概念提炼”“真实性问题还原”“表现性任务设计”“教-学-评一致性”等汇编大概念教学文献集。将文献材料提供给教师,让教师通过自学、共学、展学等方式开展学习。其次,“用起来”。学习大概念教学理论是为了促进教师改变教育教学观念,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教师只有在实践中感受到理论的价值才能更好地接受理论。我们通过课例研究的方式,带领教师聚焦以大概念理念改造思政课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真切地感受到大概念教学让教学变得有意思,让学生学习变得有意义。由此,这一过程成为教师内化大概念教学理论,促进课程有效转化的过程。再次,“讲出来”。在“学进去”“用起来”的基础上,让骨干教师结合自身大概念教育教学实践,通过开设系列微讲座、开发系列微课程等形式对我市思政课教师开展培训。这些都对教师系统学习大概念教学理论,接受并尝试大概念教学产生了积极作用。

二、明确“法”提供“器”,构建流畅的“操作系统”

如果说“底层算法”解决的是教学价值观问题,“操作系统”则是解决运行问题。只有通过明确的操作方法,借助可利用的工具,才能构建起运行流畅的大概念教学“操作系统”,教学价值观才能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

1.明确“法”:建构思政课大概念教学的基本模型

“法”通常是指方法、技术、流程、模式,是实现“道”的具体路径和手段。掌握相关技术和方法,才能正确、顺利地做事情。为促进思政课大概念教学落地,我们需要将思政课大概念教学的基本观点和基本主张转化为可操作、可实施的具体方法、技术、流程等,从而有效指导思政课教师实施大概念教学。

(1)基于课例构建教学模型。大概念教学理论较为抽象,要与学科结合起来形成可视化的教学模型。我们基于课例研究,建构了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讲评课等不同课型的思政课大概念教学模型。通过教学模型揭示思政课大概念教学的本质,实现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可视化、可操作化。

例如,我们围绕“大概念”“真问题”“活任务”三个基本要素和基本环节,形成了架构三者统一体的新授课教学模型。围绕“优选核心迁移知识”(迁移什么——有迁移价值的内容)“创设多样迁移情境”(在哪里迁移——变化的迁移场景)“开展高阶迁移活动”(如何迁移——高阶的迁移活动),构建了复习课教学模型。为了提高教学模型的适应性,我们在验证其合理性的同时注重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改进。在优质课比赛选手培训、公开课展示指导、教研活动常态课实践、大概念教学设计评比中,通过200多节课,200多位教师的实践,反复验证并优化了思政课大概念教学模型。建立模型不是为了限制教师的创造性,而是要为课堂教学形成可操作、可复制的范式,促进教师开展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2)扎根实践细化操作要领。学科大概念教学还要细化每个具体环节的操作要领,即在课程转化各环节融入大概念的思维和具体方法。以思政课大概念教学设计为例,我们针对大概念提炼提出了从知识点到观点的操作要领:从课时大概念提炼走向单元大概念提炼,形成解构和凝练相结合的提炼模型,依托对应式和整合式的提炼支架;[6]对真问题还原提出了从知识性问题到现实性问题的操作要领:真问题要指向观点群,形成逻辑链,设计情境串;[7]对活任务设计提出了从离身认知到具身认知的操作要领:要明确任务的目标指向,选择合适的任务类型,厘清任务的内在结构,设计评价任务的量表;[8]对统一体构建提出了从单点思维到结构化思维的操作要领:以整体观为指导思想,以逆向设计为基本路径,以可操作性支架为基本保障架构统一体。[9]这些都让大概念教学关键环节的操作更具有可实施性。

2.提供“器”:开发思政课大概念教学支持工具

“器”是指工具或器具,是实现“道”和“法”中所包含的理念和方法的物质基础。“器”强调利用合适的工具,追求高效地做事。在教育教学中“器”主要表现为图表、支架等。提供“器”也就是要为思政课教师开展大概念教学提供支撑性的工具。

(1)研制《行动指南》,为教学提供“脚手架”。为了促进思政课大概念教学研究成果的推广,我们进一步研制了操作性更强的《思政课大概念教学行动指南》。围绕大概念教学的基本要素、关键技术、典型样态,提供全面指南,从大概念提炼、目标撰写、任务卡设计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有效解决了大概念教学由理念转化为行为的技术问题。其中,各个环节的教学支架是重点。例如,对应式大概念提炼支架和整合式大概念提炼支架满足了大概念提炼的基本需要;“大概念——真问题——活任务”统一体支架为结构化架构教学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撑。

(2)开发“大概念图谱”,为突破难点提供帮助。大概念提炼和“大概念-真问题-活任务”一致性是大概念教学的两个核心点,也是难点。为了更好地实现大概念教学的突破,我们依托大概念教学设计评比活动,征集初高中优秀大概念教学课例,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初中道德与法治大概念图谱”“高中思想政治大概念图谱”。近两百位份学科大概念教学设计真实记录了老师们对大概念教学的实践探索,为提炼大概念、架构“大概念-真问题-活任务”统一体提供了可借鉴、可学习的样例。这极大降低了大概念教学难点突破的难度,提高了大概念教学设计的质量。

(3)研发评价量表,为质量评估提供标准。大概念教学评价量表围绕大概念教学的基本框架,从高目标引领、大概念学习、真问题驱动、活任务展开四个维度进行评价;坚持“双主体”评价原则,既评价教师的教,也评价学生的学。我们将每个维度的内容细化为三个指标,例如,将高目标引领具体化为“教师能以结构化思维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评价、教学活动等环节紧扣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表述科学规范、可操作、可观察、可评价”“教师能以高位的价值观目标统领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学生能在习得知识、提升能力中形成价值观”;质量标准则分为不符合、基本符合、符合三个层次,不符合表示该项指标未达成、基本符合表示符合了初步的要求但尚不到位、符合表示达到了要求。评价量表的制定为教师开展大概念教学的自评和他评建立了评价标准。根据对4个维度、12个指标的自评或他评,就可以判断教师大概念教学的实践水平。

三、开发“例”搭建“台”,打造直观的“显示界面”

为了让教师更好地感知大概念教学,我们进一步通过开发典型课例和搭建展示平台,呈现直观的“显示界面”。让教师既能看到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课例,又能有多个展示自己的大概念教学能力,创生更多典型课例的机会。

1.开发“例”:打磨思政课大概念教学典型课例

“例”指典型案例,如教学设计、教学视频等,即在思政课实践探索中形成较为成熟、可供教师参考借鉴的大概念教学样例等,让大概念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可感知(可见)、可学习(可鉴),为思政学科大概念教学提供典型示范。

(1)打磨《教学设计集》,促进大概念教学设计能力提升。我们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开发的优秀教学设计,打磨并编制成《初高中思政学科大概念教学典型教学设计集》,为研究成果的推广提供示范。其中呈现了不同样态的课例,如议题式大概念教学设计、项目化大概念教学设计;展示了不同课型的课例,如新授课、复习课;大概念教学不同阶段的课例,如课时大概念教学设计、大概念视域下的单元教学设计等。以典型教学设计案例的打磨,助力教师大概念教学设计能力提升。

(2)录制《教学视频集》,促进大概念教学实施能力提高。如果说大概念教学设计更多展示的教学如何设计,教学视频集则反映的是教师的大概念教学实施能力。我们将优秀课例录制成教学视频,为教师提供更为生动的学习案例。其中既有省市级优质课的获奖视频,更注重常态课的视频。同时,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通过省名师课堂等平台进行展示、研讨,并利用多个网络平台进一步促进成果的辐射交流。

2.搭建“台”:提供思政课大概念教学的实践场域

“台”是指平台,注重为思政课教师搭建大概念教学的各种展示、交流、研讨平台。通过搭建平台,实现贯穿全程、覆盖全员,有效促进思政课教师积极参加大概念教学实践。

首先,开展“每月评”促个人探索。在区域范围内教师进行展示的机会毕竟有限,为了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思政课大概念教学探索,让大概念教学探索常态化,我们开展了月度学科大概念教学设计评比活动。借此,鼓励教师选择自己的大概念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参加评比,让教师实施大概念教学的过程成为促进个人专业成长的过程。

其次,推动“校校动”促校本实践。我们注重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校本层面的大概念教学研讨活动。让各校确定本校大概念教学的关注点,通过举行现场展示、研讨,请优秀教研组介绍本校实践,推动大概念教学的校本落实。诸如议题式大概念教学校本实践、项目化大概念教学校本实践、大概念下的表现性任务设计与实施校本实践、单元大概念教学校本实践等成果精彩纷呈,不同学校的大概念教学校本实践得以充分展示和交流。

再次,实施“区域行”促区域推进。为了让中学思政课大概念教学产生良好的区域实践效果,我们建立了“专业引领·区域联动·系统推进”的教研推进机制,制定了以学科大概念教学为主要内容的《镇江市中学思政课大概念教学行动方案(2021-2025)》,系统规划大概念教学的区域推进。系列活动紧扣主题,形成了统一的推进策略和步骤,覆盖各个辖市区,凝聚各方力量。对于实现教研推进从业余到专业、从松散到联动、从零散到系统的转变发挥了积极作用。

最后,举办“年度展”促成果辐射。为了在更广范围推广思政课大概念教学成果,推动这一研究和实践走深、走实,我们定期举办大概念教学年度展示活动。活动邀请国内在大概念教学方面的专家对我市大概念教学问诊把脉;围绕典型大概念教学案例进行现场研磨;围绕大概念教学的核心问题开展沙龙活动,共同推进这一研究再上新台阶。以2023年4月举行的第一届初中道德与法治大概念教学研讨会为例,活动采用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共计有27万人在线参加了活动,有效地推广了我市大概念教学研究成果。

“‘算法’向上、‘运行’流畅、‘界面’直观”是推进区域思政课大概念教学的基本思路。“算法”从价值观上回答“为什么”,“运行”从实施上回应“怎么办”,“界面”从形态上呈现“是怎样”。实践探索中,既有迷茫和困惑,又有感悟和发现,还有喜悦和收获。以大概念教学推进区域中学思政课课程转化荆棘载途,但我们会以坚持为犁,在思政课程改革中耕耘出一片绿洲。

参考文献:

[1]张翰.思政课大概念教学设计:学科样态、关键能力、推广思路[J].江苏教育,2024(07):7-11.

[2]张翰.高中政治课大概念教学的实践探究[J].教学与管理,2020(04):62-65.

[3]张翰.思政课大概念教学新样态:内涵与路径——基于教学体系重构的研究[J].中小学德育,2023(02):35-39.

[4]张翰.基于大概念的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25):39-42.

[5]张翰,黄丽.学科大概念:议题的\"根·脉·魂\"[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34):17-19.

[6]郭敏,张翰.从知识点到观点:提炼大概念[J].中小学德育,2023(04):48-51+62.

[7]解馨,张翰.从基本问题到现实问题:还原真问题[J].中小学德育,2023(07):54-58.

[8]张翰,韦玉芳.从离身认知到具身认知:设计活任务[J].中小学德育,2023(08):38-42.

[9]张翰,张文秀,吴雨薇.由点状思维走向结构化思维:架构统一体[J].中小学德育,2023(12):55-58+35.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课例思政课概念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幾樣概念店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课例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