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育人能力视角下的教育家精神弘扬:关系厘定与实践路径

2024-12-31童汝根

中小学德育 2024年11期
关键词:教育家师德情怀

摘 要 弘扬教育家精神重点在国家责任与使命自觉、道德品质与人格示范、职业态度与胜任能力三个维度,分别发挥方位导向、专业领航和前行地图的功能。弘扬教育家精神能促进教师育人能力提升,而教师育人能力提升能进一步彰显教育家精神。从育人能力视角,做好家国情怀引领者、教书育人专业者和经师人师示范者,提升教育情怀感染能力、教育过程引导能力和人格示范能力,成为彰显教育家精神的实践路径。

关 键 词 教育家精神;教育情怀;过程引导;人格示范;育人能力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4)11-0062-05

①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现代化进程中广东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研究”(编号:2023GXJK099)和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学科共建项目“新师范背景下产出导向的广东教师教育高质量评估研究”(编号:GD23XJY51)阶段性成果。

202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强化教育家精神引领,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2024年9月,在第40个教师节期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教育家精神的本质是中国特色崇高师德的具象表达,弘扬教育家精神的关键在于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1]为此,只有梳理教育家精神的内在结构及功能,才能进一步厘定教育家精神与教师育人能力的关系,找到弘扬教育家精神的实践路径。

一、教育家精神与教师育人能力的关系厘定

(一)教育家精神与教师育人能力的逻辑理路

第一,教育家精神通过发挥方位导向、专业领航和前行地图三大功能来弘扬六方面的精神,体现出三个维度的结构。习近平总书记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方面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作为指引教师的大方位导向的国家责任与使命自觉维度,引导教师专业领航的道德品质与人格示范维度,以及勾画教师专业发展前行地图的专业领航和职业态度与胜任能力维度。 [2][3](如表1所示)其一,方位导向功能通过教育家心有大我、胸怀天下的远大抱负和以文化人、至诚报国的使命担当精神,指导广大教师坚持心怀“国之大者”、潜心“躬耕教坛”的国家责任和自觉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其二,专业领航功能通过教育家培根铸魂的育人情怀和乐教爱生的大爱情怀,引领广大教师不断加强师德品格修养和用大爱书写教育人生走向的人格示范,实现道德义务与人格理想的统一。教育家精神包含了立身与育人的德性统一,[4]加强师德引领是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前提,聚力铸魂育人是践行教育家精神的旨归。其三,前行地图功能通过教育家敏锐、深刻、高远的智慧创新育人示范,以教育为志业体现热忱、正直、坚毅的品格精神,引领广大教师坚守教育本源价值、恪守职业态度和修炼求是精神、终身学习、与时俱进的师者核心胜任力。教育家是教师职业的最高追求,教育家精神也是教师职业精神的最高境界。[5]

第二,新时代教师育人能力体现在教育情怀感染能力、教育过程引导能力和教师人格示范能力三个角度。教师育人能力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以指向育人目标实现的主体性特质,它区别于以知识授导为目的的教学能力,主要体现教育的本体价值。[6]一方面,狠抓师德师风建设是提升教师育人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育人能力在这里界定为,教师为了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而应掌握的一般育人能力,划分为上述三个角度。[7]三项育人能力共同指向促进学生“生长”愿景,以完成立德树人任务。另一方面,师德建设以提升教师育人能力为旨归。师德建设主要划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明大德,包括政治品德和职业道德;二是守公德,主要是社会公德;三是严私德,包括品德修养和行为习惯。[8]。三者合力,协同锻造师德全面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教师育人能力是一种专业能力,其蕴含着教师职业的道德性,它的提升是师德师风建设的内在要求与目标,是师德师风建设的专业性体现,以师德育人集教师师德发展与专业发展于一体。[9]

第三,弘扬教育家精神通过方位导向、专业领航和前行地图三个维度来发挥指引教师育人能力发展的功能。弘扬教育家精神可以增强师德建设工作的实效,加强师德建设工作可以提升教师育人能力。教师育人能力提升促进弘扬教育家精神的落地,从而进一步彰显教育家精神。由此,形成了弘扬教育家精神助力教师育人能力三个角度水平提升的逻辑理路(如图1所示)。

(二)弘扬教育家精神促进教师育人能力提升

1.弘扬教育家精神在国家责任与使命自觉维度激发教师教育情怀感染能力。国家责任指向教育家怀揣报效国家的理想,激励教师强烈的家国情怀,为国家、为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使命自觉强调教师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热爱教育事业,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对教育事业满腔热忱,赤胆忠诚,具有敬业精神;教育家精神“大我”广阔的视野和深切的人文关怀还通过教师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通过感染与浸润的方式实现师生情感的共鸣。

2.弘扬教育家精神在道德品质与人格示范维度助力教师人格示范能力提升。教育家精神倡导教师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示范,做到正直、公正、廉洁自律,为人师表、以德立身。同时,教育家精神还强调要用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和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其本质是对教师人格示范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重点指向性格修养、心理倾向、情感意志、规范行为等育人品格。

3.弘扬教育家精神在职业态度与胜任能力维度支持教师教育过程引导能力提高。教育家精神强调教师严谨治学、潜心从教的职业态度,引领教师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还要勇于改革创新,敢于挑战传统,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适应新时代的新环境、新技术和新要求。教育家精神还指引教师不断提升育人智慧,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让他们在快乐中成长,实现自我价值。提高教育过程引导能力要求教师弘扬教育家精神,在教育现场引导学生用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去发现、分析、研究和解决教育问题,不断求得真知。

(三)教师育人能力提升彰显教育家精神

1.提升教师以情立教的教育情怀感染能力,促进广大教师坚定不移地坚持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和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教师的教育情怀作为个体生命之中的主体力量,往往会外显为“感动”人的育人行为。教育情怀蕴含着教育的远大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是教师出于对教育事业发自内心的热爱而表现出的对教育的敬畏、对事业的执着和对人性的关怀。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文明互鉴、命运与共三条路径来涵养教师“悟道—传道—弘道”的教育情怀。[10]在师生朝夕相处中,教师以情立教带来学生情感与思想的共鸣,使学生在师生交流中获得快乐和幸福。教师身传言教潜移默化地感染和春风化雨般影响学生,使得教育家的理想信念和弘道追求精神得以彰显。

2.提升教师以德育人为导向的人格示范能力,促使广大教师持之以恒地陶冶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和勤修乐教、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教师人格所具有的示范作用,能化作一种强有力的无声教育力量,对学生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功能角度,教师人格示范能力提升融于师德建设过程中,回归了育人本质;从政策角度,从师德层面去理解教师育人能力,尤其是教师道德践行能力和思政能力水平,是以师德为核心的专业能力。[11]明大德有助于教育情怀感染能力提升,守公德与教师教育过程引导能力提升相互促进,严私德则为教师人格示范能力提升提供保障。通过修为立身以教化人、自律立身以率正人的方式不断修炼教师自身行为,达到内化于心的高度主动性和外化于行的高度自觉性。教师的高尚道德和情操,带来以德育人的教育影响,散发出滴水穿石的力量,使得教育家的道德情操和仁爱之心得以彰显。

3.提升教师以施教为核心的教育过程引导能力,促发广大教师持续不断涵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和长期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教师不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大先生”,练就扎实的知识基本功底、高超的教学技能水平、勤奋进取的教学态度、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以行施教的基本要求。[12]广大教师肩负着不断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不断提高自身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持续提升教书育人能力的使命。教育过程引导能力既包括与学生交往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组织管理、环境营造、资源整合等基础能力,也包括具体的学习指导、师生交往、实践智慧、评价学生等具体的实践能力,这是教师育人能力的核心与关键。在育人过程中,教师所必备的创造性洞悉育人问题、敏锐性感悟育人规律以及灵活机智应对育人策略的能力,是他们专业角色的情境性表征。教师尊重学生成长规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通过落实学科育人、管理育人、教学育人、活动育人、综合育人等路径,提升过程育人技能、批判反思能力、教育研究能力等教育过程引导育人的实践智慧,使得教育家的育人智慧和躬耕态度精神得以彰显。

二、提升教师育人能力彰显教育家精神的实践路径

教育家精神活在教师每天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13]转到教师教育教学、教研和培训等现场,化入教师本真的精神世界里。

(一)提升教育情怀感染能力彰显责任与使命

做好家国情怀引领者,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彰显教育家精神的国家责任与使命自觉。在学习近现代教育家群体的思想和行动中,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实践行动中,在日常丰富的教育实践体验中,有助于提升教师教育情怀感染能力。

1.在学习近现代教育家群体的思想和行动中,传承家国情怀,彰显国家责任。蔡元培先生倡导“爱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爱国”,激励北京大学学子教育救国,张伯苓先生的“爱国三问”让南开大学师生坚定以身报国的决心。以徐特立为代表的爱国教育家、以闻一多为代表的西南联合大学学者、以陈学俊为代表的交大西迁教师群体,以黄大年为代表的海外归国学者们的行动,杨士莪、顾明远、潘懋元等一批新中国新兴学科创建者故事,世界数学大师丘成桐通过数学教育推动科技强国,南开大学百岁教授叶嘉莹志在全球弘扬中华诗教……他们用教育奠基民族复兴伟业,为广大教师坚定爱国大志和教育使命指引方向,为教师给自身和学生坚定的信念提供导航。

2.在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日常实践行动中,在以社会责任担当为主题的师德建设活动中“明大德”,彰显育人使命情怀。一方面,在师德建设过程中帮助教师树立大格局的教育理想与志向抱负,[14]促进广大教师参加教育共同体建设和交流活动,以师德师风榜样来不断激励自我,彰显教育情怀。另一方面,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发挥课程思政的价值,将道德知识和道德情感渗透其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教师通过以德育德,使学生从教师的言传身教中学到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进一步涵养感染能力。[15]

3.在教师日常丰富的教育实践体验中,在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提升过程中锻造教育情怀感染能力,彰显弘道追求精神。第一,教育情怀属于教师个体内在意识,是在丰富的教育实践中逐渐生成并不断升华的,只有厚植教育情怀才会产生感染力。从经师走向人师,从学生知识的传授者走向人格的引领者,要求教师的教学实践从知识技能本位向人格道德引领转变。[16]第二,从教师身边的实践场域获得体验机会。如2024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来自云南的小学教师农加贵38年来在被称为“禁区”的“麻风村”只身撑起了整所学校,用知识照亮了孩子们的前程。教师引领学生全面发展的使命要求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转变角色,提升自身专业发展水平,实现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二)助力人格示范能力提升彰显品质与示范

做好经师人师示范者,要求教师在日常工作场景中彰显教育家的道德品质与人格示范。在学习教育家的言行和教坛经历中,在教师自我学习与日常教学科研中,在外部环境促进与内部日常自我实践的交互中,提升教师教育情怀感染能力。

1.从学习教育家的言行和教坛经历中,获取教师人格示范引领的力量。人民教育家于漪坚持“生命与使命同行”,用实际行动践行“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北京实验二小霍懋征老师树爱为碑,让更多孩子感受到了教育的光芒;从教68年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师斯霞坚持其“终身许给少年儿童”的承诺;云南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献身山区教育,为无数大山里的女孩点亮希望;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陈立群到贵州支教4年并担任台江民族中学的校长,使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江西支月英在偏僻的山区小学作为一名乡村教师坚守43年,从“支姐姐”“支妈妈”到两鬓斑白的“支奶奶”,她牺牲自己,托起了孩子们的未来;时任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商务参赞朱敏才和夫人孙丽娜一起到贵州支教10年,为山区孩子们打开一扇门,让他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他们以爱为名,以责为种,默默耕耘,无私奉献,支撑起教育现代化的现在和未来,激励着广大教师在躬耕教坛中做到人格示范。

2.在教师自我学习与日常教学科研中,通过加强道德自律的自觉性,增强与学生交往中的人格示范性。首先,师德建设活动中,以专题论坛交流、现场探访体验、师德故事巡讲、课堂授课和读书会等多样化活动,教育故事、教育电影、教育案例等多样化方式,贯穿师德楷模宣传,不断激发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和向榜样学习育人经验的热情。其次,立德树人是师生道德共治的协同过程,好的教师在育人的过程中往往能够做到“润物细无声”,学生在教师强大的人格魅力影响下得以效仿。[17]再次,在日常工作过程中,教师用积极健康的风貌和乐观向上的心态面对学生和工作,以个人的性情良善、志趣端正引领社会风气。[18]教师坚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为师准则,用独有的人格魅力和丰富的学识涵养引导学生向上向善,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

3.通过外部环境促进与教师自身日常工作实践的交互,助力教师人格示范能力的形成和提升。外部环境方面,学校和社会在育人目标指向上从教育主流价值观、社会舆论环境、教育政策制度、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均达成和谐统一,构成促发教师人格示范育人能力生长的外部环境。[19]教师自我实践角度,从认识层面人格示范育人,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的教育实践中人格示范引领,成为教师人格示范育人能力内部自我生成的根本途径。教育教学工作场景下,教师通过因势利导,发挥榜样示范作用,鼓励激励、交流沟通、活动组织、多元评价等多样化手段引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支持过程引导能力提高彰显态度与能力

做好教书育人,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彰显教育家精神的职业态度与胜任能力。从学习教育家们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创新探索的精神及背后经历中,在日常教学实践过程和日常专业研修培训中,提升教师教育过程引导能力。

1.从学习教育家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创新探索的精神及背后经历中,获得教育过程引导的力量。叶圣陶先生和他同时代的文化大师们以大才学编写小学课本,用深厚的学养浇灌学生成长为国家栋梁;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李龙梅校长组建全球规模最大的盲人管乐团,鼓舞了无数盲童改变自己命运的勇气和信心;南通市启秀中学从教67年已85岁高龄的李庾南一直坚守在教学一线担任班主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和教育者;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提出了一整套关于新基础教育改革的思想,倡导为实现每个学生拥有幸福和有意义的人生而进行的教育;南通师范学院第二附小李吉林老师,一生中63年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从开创小学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系统探索……他们爱护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成为最好的自己,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为学生点亮前行的火炬,指引前行的方向;他们主动迎接时代变革的要求,投身教育改革与实验,革新教育教学思想,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创立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或实践模式。教育家们的成就及背后经历为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勇攀高峰树立了标杆,激励广大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提升过程育人能力。

2.在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日常教学实践过程中,遵守公德,不断锤炼教育过程引导能力。一是倡导“求是创新”的教学实践过程。富有创新和探索的课堂教学能极大地牵动学生的学习兴趣。[20]创新意味着教师在育人方式转变过程中实现角色转变,需要勇往直前,在挑战中创新,在创新中前进。[21]二是坚持立德树人,始终坚持躬耕教坛的职业态度,充分发挥活动育德功能,包括班级管理活动、学生指导活动、评估学生、研学旅行、社会服务和劳动实践等。[22]三是不断向身边的教学实践榜样楷模学习其育人智慧。2024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孜孜不倦严谨治学的事迹就是广大教师学习的典范:从事基础教育38年的浙江省金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俞正强提出“儿童德育始于行”的儿童成长观;扎根幼儿教育事业33年的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兴华礼仪幼儿园安慧霞创新构建集团化治理体系。

3.在日常专业研修培训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锐意进取,求是创新,提高教师教育过程引导能力。这些活动具体包括听评课、名师指导、课题研究、科组活动等日常校本研修和学术会议、师德论坛、公开课示范课、名师工作室交流等研修交流活动。第一,积极参与学科组课程建设活动,通过课程建设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发挥教师过程育人职能的主渠道。充分挖掘课内外课程资源,从专业的知识传授走向学生综合性的核心素养发展。第二,自觉融入教研组、名师工作室、专业学会等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积极参与研究课、专题讲座、教师培训、专业会议等活动;在同伴激励督促和学科团队互助的氛围影响下,持续扎根一线,立足课堂,在坚守中不断创新,[23]持续凝练和宣传推广教学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1]刘志.教育家精神: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价值理想[J].教育研究,2024,45(06):138-147.

[2][20]李琼,张美琪,杜娇阳.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日常专业学习的路径与机制[J].中小学管理,2024(09):20-23.

[3]方金奇.理解教育家精神的三个维度.光明日报[N].2023-10-17(15).

[4]刘海燕.教育家精神的时代意蕴与践行理路[J].教育研究,2023,44(12):121-129.

[5][14]檀传宝,肖金星.论教育家精神与师德修养的三个方向[J].中国教育科学,2024(01):24-31.

[6][19]刘鹂,陈晓端,李佳宁.教师育人能力的理论逻辑与价值澄明[J].教育研究, 2020,41(06): 153-159.

[7]靳玉乐,张良.教师一般育人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教师发展研究,2020, 4(01):81-89.

[8]刘丁鑫.师德建设的三重维度[J].中国高等教育,2021(10):31-33.

[9][11]余桥.以师德育人:中小学教师育人能力提升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22,(06):80-85.

[10]靳玉乐,王潇晨.论教育家精神的培养[ J ] .教育研究,2024,45(08):24-33.

[12]靳玉乐.新时代高校教师一般育人能力探讨[J].高校教育管理,2021,15(04):1-12.

[13]李政涛.让教育家精神\"活\"在教师日常教育生活中[J].人民教育,2023(24):38-39.

[15][17]游旭群.涵养新时代教师\"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J].中国高等教育, 2023(20):29-32.

[16]姚炎昕,雷江华.教师教育情怀:人性逻辑、德性素养与智慧生成[J].中国教育科学, 2023,6(02):121-131.

[18][21]胡艳,张璐瑶.历史长河中的教育家及教育家精神[J].人民教育,2024(05):44-48.

[22]刘霞.中小学教师育德能力及其培育[J].中国电化教育,2022,(07):127-133.

[23]赵珍珍,龙宝新.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成长的内在依据、具体方式与实现路径[J].当代教育科学,2024(01):54-62.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

教育家师德情怀
教育家与儿童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津派教育家成长
为什么现在要说“新教育家”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教育家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五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