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共建”实践探寻
2024-12-31李刚
摘 要 校家社协同育人是新时代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依托教育议事会制度实现家校社互动沟通常态化、长效化,培育各方的沟通意识;依托菜单式培训课程、微课堂等方式提供多元化家庭教育指导,提升各方协同育人能力;整合开发学校、家庭和社区资源,共同开发研学拓展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成长场域,以丰富的协同育人实践凝聚共育共识,建设校家社协同育人共同体,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
关 键 词 校家社协同育人;共同体;议事;家庭教育指导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4)11-0046-03
校家社协同育人是新时代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学校立足家校合作已有实践,创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体系,通过培育沟通意识,提升育人能力,引领各方在丰富多彩的协同育人实践中,共建校家社协同育人共同体,通过协同育人实践创新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
一、常态化议事,培育“共建”沟通意识
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家校合作是学校的重要工作内容,而常态化的沟通机制是实现高质量家校合作的基础。学校在实践中认识到,建设校家社协同育人共同体,关键是要培育各方的沟通意识,从而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机制。为此,学校设立了教育议事会制度,由共建单位、社区代表、家长代表及学校教师代表组成,通过定期举行教育议事会实现高效沟通。在实践过程中,学校逐渐整合提案解答、联席会议制度等活动和相关制度,将常态化“议事”具体化、可操作化,力求实现家校社互动沟通常态化、长效化。
教育提案“周周征”。学校开通校长信箱、校长接待日、公众号家校沟通等平台,每周征集家长、学生、社区的提案,邀请家庭、社会以不同的形式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每周,学校陆续会收到各种提案,家长对校园文化、课程教学、学生活动、安全教育等方面提出了诸多建议。如希望学校能增加更多实践课程和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兴趣爱好;改善校园设施,更新教学设备、优化体育场地等,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和活动环境;建议学校引入更多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注重个性化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等。借助多个便捷的平台,学校通过广泛征集教育提案的方式,建设更加顺畅的沟通渠道,极大激发了家长和社会人士积极参与学校发展,助力学生健康成长的积极性。对于提案,学校通过校务会议、各专项领导小组及时进行完善和解决,并第一时间反馈信息,不断提高学校行政和教师的沟通意识。
联席会议“月月有”。学校为保证办学理念的充分认同,实现管理的共同参与,设立了教育议事会制度,已经形成了每月定期举行教育议事会的传统,并经过学校和家长、社会人士实践协商实现了“建章立制”,即形成了《宁波市实验学校教育议事会章程》。以教育议事会为核心,每个班级成立家委会,也会定期召开会议,协商班级管理等事务,将学校的重要工作和要求传达给每一位家长,以达成广泛共识。
例如,根据提案的建议,学校在2023年计划对校服进行改款更新并增加羽绒服款式。就此,学校举行了家长代表组成的教育议事联席会,包括从事服装生产的家长代表,会同校服生产企业一起协商,就校服的款式、面料和颜色搭配、售后服务等,回应学生和家长等各方的诉求,并提出优化方案;最后,通过表决方式顺利通过改款方案,家长和学生对新款的校服都表示非常满意。联席会议作为一种更为正式的民主沟通方式,获得了家长和社会的一致认可,成为了联结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平台和纽带,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答疑解困“时时行”。常态化的议事沟通让学校、家庭和社区都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意识,遇到问题,各方都会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避免争端。随着社会发展,学校西门逐渐成了主干道,上下学时间道路交通变得拥挤,家长意见逐渐增多并向每天协助学校管理的护苗队家长反映,护苗队就此提出了一些整改建议。由此,相关家长和学校一起和交警大队协调,经过交警部门现场勘察调研并征求学校意见,不断优化校门前交通管制方案,通过增设信号灯、家长接送车辆专用通道、电瓶车专门等候区等举措,校门口交通秩序井然,学生上放学安全得到保障。学校还与城管部门联合建设“平安护学”工程项目,在广场增设了家长室内等候长廊,地面涂装学生专用行走绿色通道和家长专用等候蓝色区域,使各区域功能更加明显清晰,校园面貌也焕然一新。学校的积极回应和问题解决行动,让家长、社会都更加信任学校,也进一步提高了各方主动参与学校管理,共促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意识。
二、多元化“指导”,提升“共建”行动能力
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是学校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内容。《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下简称《意见》)指出学校要充分发挥协同育人的主导作用,并强调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职责。[1]学校立足传统的家长学校教育内容,依托课程培训、案例分析以及点对点交流等方式,提供多元化家庭教育指导,提升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共建”行动能力。
菜单点选式授课。学校建立和完善家长学校的专家储备库,充分发挥校内外骨干班主任、家庭教育专家、教育名师的作用,建设家庭教育课程资源库。每一次家长学校授课,都采用家长提前点单的形式开课,力求针对性强,主题内容有共鸣;同时,请授课人开设家庭教育讲堂,用好身边的典型案例,讲解家教技巧和经验,推动理论学习制度化、家教技巧提升现场化、案例剖析实用化。
每学期家长学校都会做好内容规划,力求有针对性、有层次,符合各年龄段孩子家长的不同教育需求,并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系列课程主题。如期始常规专题、沟通交流和心理专题、优良家庭环境的营造、叛逆期孩子的教育、中小衔接、青春期心理辅导、克服校园霸凌,养成自我保护意识、如何调节好复习节奏、早恋了,网瘾了怎么办等。通过系统的家庭教育指导,让家长学校成为有效提升家长素养和家校共育能力的新型学习阵地和传播模式。
家教微课堂学习。学校基于已有家长学校实践,立足家长普遍关心的孩子成长问题,组织授课专家团队开发家教微课,并邀请家长参与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例如,围绕“亲子沟通”这一共性问题,团队编写了“爱,从有效的沟通开始——亲子沟通家长学校精品课程”系列微课,以沟通内容、沟通方法、沟通情况为基本架构,开发了24节沟通微课,包括“问题追溯——发现核心的目标”“将心比心——客观视角看问题”“观察日常——改变它无处不在”“满足需要——学会简单读心术”等内容,深受家长欢迎。学校组织教师、家长和学生将一些主题拍摄制作成微课视频,以生活案例为原型,讲述亲子之间不同的沟通故事。家长通过家教微课学习,掌握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并尝试在生活中应用,积极改善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家庭教育能力得到极大提升。立足微课堂,学校通过数字化学习平台和学习资源,跨时空面向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传播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
实践活动日体验。多元化家庭教育指导切实提高了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也深化了家庭、社会与学校的合作共建关系。家长和相关社会人士积极支持、参与学校各项教育实践活动,和孩子一起学习成长。例如,学校和班级家长合作,定期组织亲子假期志愿服务日活动,开展古道捡垃圾、马拉松起点服务等;定期开展亲子爱心行动周活动,包括敬老院敬老、福利院送暖等;牵手社区送暖季活动,家长带着孩子进社区磨刀、理发、修电器、医学咨询等。各方携手组织并深度参与各类教育实践,和学生一起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共同成长。
三、课程化拓展,丰厚“共建”实践体验
课程是学校育人的主渠道,学校将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作为拓展与丰富学校课程的重要契机,广泛吸纳有关各方参与学校课程建设,整合开发课程资源和学习方式,为学生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场域、师资、物料等,在促进学生张扬个性的同时,也让教师、家长和相关社会人士体验到“共建”的丰富意义。
“招募”助教课程。学校目前有近八十门拓展课程,极大丰富了学生的课程资源。其中,多数都是借助各类家庭、社区资源所开设的拓展课程。学校开设助教课程,采用招募的方式向家长和社区人士发出邀请,通过班级报名、作品递交、现场展示、电话沟通等形式,选拔课后服务课程助教。家长助教与学校签订为期一年的聘任书,学校进行隆重的聘任仪式,为家长助教颁发聘书。
家长自由组合轮流承包课程,根据各自的特长设置课程内容,如发型创美,包括梳辫子、扎头发、盘发、做发夹等;巧手结绳,包括中国结制作、生活结绳、户外求生结绳技能等;七彩花艺,插花、丝网花和纸花制作等。每次由2到3个家长共同授课,关注每一个孩子的课程体验,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走读”研学课程。立足地方实际开发特色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与周边单位、机构和社区积极合作建设研学基地,开发丰富多彩的研学课程,让学生走近不同的职业岗位,“走读”生活体验成长。例如,学校和市中医院是共建单位,有着长期广泛的合作项目,就此在课程设置中融入中医药文化,让学生走进中医院,听医学博士讲中医故事;参观医药长廊,了解中医历史;走进中药房和检验科,辨识典型的几味中药,感悟中医药学的博大精深。学校与街道社区范围内的职高、高校合作,联合开发了多种拓展课程,如与甬江职高合作开设“Maya三维制作”课程,与纽维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开展STEAM项目化科学创意课,与浙江歌舞剧院民族乐团合作等,让学生领略高雅艺术的魅力等。
其中,学校与翰森教育开设英语戏剧课程,以学生英语戏剧社为助力,合作创编的戏剧《百万英镑》,以优秀的团队协作、精湛的戏剧表演和流利的英语口语,获得了宁波市英语戏剧比赛团体总分第一,并荣获最佳剧目奖、最佳男演员奖。多元化的研学课程让家长重新认识孩子,发现孩子的特长与潜力,更加支持学校的课程开发。
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共建”实践不断凝聚各方的育人共识,形成了协同育人的良好互动氛围。如今,学校各种资源,包括体育场地,室内场馆和图书馆、会议室、报告厅等都向社区居民定期开放;学校“海韵”校园电视台是浙江省六家优秀校园电视台之一,也向社区和共建单位开放,实现资源共享。而社区也积极支持学校发展,中医院定期派遣专家为学校教师开展健康义诊和体检服务,为教师提供医疗健康保障;社区定期举行各类志愿者活动,为学校预留摊位,介绍学校相关情况,解读招生政策,解答百姓热点问题等。校家社真正形成了共同体,在共享共建中共同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朱文雅.问诊式指导: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J].中小学德育,2024(07):47.
责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