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间十分钟的时间社会学分析
2024-12-31任强张筱珏
摘 要 小学生课间十分钟作为与时间密切相关的概念,其使用方式受到挑战,可以从商品化价值、组织性规范和权力性渗透三维度剖析其使用异化现象。基于时间社会学的视角,具体表征为:时间被视为商品,学生在观念与教师引导下投资时间,身心受到束缚;时间被高度规范化,学生遵循道德行为规范,自由受到约束;时间被权力渗透,学生接受规训并内化,主体性受到宰制。教育实践者需要通过重塑时间观念、优化课间安排和增强师生沟通,创造更具人文关怀、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学习环境。
关 键 词 课间十分钟;时间社会学;学生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4)11-0033-05
①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双减’政策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变革策略研究”(编号:BHA220131)阶段性成果。
课间十分钟是小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时间段,承载着放松调适、人际交往、兴趣发展、课程延续等多重功能。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一短暂的时间段不再仅仅是教学活动的间歇,更涉及社会价值观、组织规范以及权力结构的综合影响。为此,本文试通过时间社会学的视角,分析课间十分钟如何影响学生的行为与主体性,期望为创造更具人文关怀的学习环境提供理论依据。
一、关系浮现:课间十分钟的时间价值与社会性分析
时间社会学提出,时间是社会和组织生活的核心特征,是人们理解和塑造其世界的重要工具,几乎所有的事情都可以从时间的观点着手进行分析。[1]课间十分钟的时限被社会所规定,并被其所承载的课间这一事件赋予意义。课间十分钟作为学生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互动性间断时间,不仅仅是个体生活的一部分,更是时间社会学视域下价值观念、社会规范和权力结构的微缩体现。
(一)时间商品化进程中课间十分钟的经济价值
在资本主义的运行逻辑中,时间被视为珍贵的资源,直接关系到经济价值的创造,因此争夺时间成为生产、消费等环节的关键目标。这使得时间成为一种象征,代表着金钱的重要性。课间十分钟在商品化价值维度上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在这段时间内进行社交、休息、兴趣开发与课程延续等,其活动的时间分配受自身价值观的影响,彰显了时间的交换和价值转化。社交活动可能被视为一种时间的交换,展现了时间在人际关系和社会互动中的商品化特征。虽然短暂,但课间十分钟同样受到时间的商品化影响。通过分析这一时间结构中教师与社会的干涉,我们能够揭示出教育体系对学生价值观和社会认同的影响。
(二)时间规范化结构中课间十分钟的行为管理
时间的规范化影响个体行为模式和社会参与。课间十分钟的使用和行为规范反映了教育系统如何通过规则来管理和控制时间。学校设定明确的课间时间管理规范,塑造了学生对时间的认知和使用习惯。这种规范化涵盖了对学习活动的期望,包括了对学生休息、社交及其他活动的具体要求。时间规范化在组织层面得以体现,同时也通过道德化的机制作用于个人,譬如迟到或错过课间可能引发学生的道德负罪感,促使其调整行为。时间社会学视角下的规范化结构使我们能够深入分析这些行为规范背后的社会逻辑和文化意涵。
(三)时间权力化机制中课间十分钟的责权运作
时间与权力之间存在紧密关联,现代时间制度成为权力技术的重要工具。在仍以分数为先的选拔评价体系下,在学生出事学校无限担责的社会舆论下,学校内部层层施压,重担无疑落在了学生身上。学校通过设定规则和时间限制来控制学生的行为,折射出权力对时间资源的精准掌控,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社会对个体时间的掌控。课间十分钟成为研究社会权力如何通过安排时间来实现对个体的控制的重要切入点。通过时间社会学的权力视角,我们能够分析学校如何通过时间安排来影响学生的行为模式,如何将责任逐层传递,最终在学生身上体现出强烈的规训效果。
总体而言,通过在时间社会学视域下深入考察这一时间片段,我们不仅可以揭示课间十分钟的商品化、规范性和权力性在教育环境中的具体表现,还能够理解这些因素对学生主体性的深远影响,从而全面地理解这一微观时间片段在整个小学社会时间结构中的独特角色与重要影响。[2]
二、三维审视:学生主体性在课间十分钟的身心束缚
在时间社会学的维度中,投资、规范与权力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深刻影响着现代社会的运行和个体的生活。三个方面相互交织,共同构建了一个关于时间与社会互动的综合性视角。在课间十分钟里,时间既是学生投资与学习效果的交汇点,也是组织规范与社会权力互动的核心,其组织性规范和权力性渗透往往显著地体现在学生的身体上,形成了一种身心束缚与规训,表现为学生的主体性在规范和权力运作下遭受局限和困境。通过对这三个维度的深入研究,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时间如何在投资、规范与权力之间发挥关键作用,以期解构“课间十分钟”对学生的束缚。
(一)时间的商品化价值:学生承受时间压力与教师影响
在当代社会,时间的演变不再仅仅是自然的无情流逝,还成为一种被赋予经济价值的商品。这种时间的商品化价值在教育领域中表现得尤为显著,深刻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学习效果以及整个教育体系的运作。观察学生在短短课间十分钟内的行为,不仅需要关注个体层面的学业投资,还需要通过时间社会学的镜头去审视整个学校社会对时间经济化观念的塑造。
课堂高效的要求使得学校成为时间经济化观念的传播者和实践者,将学生视为未来社会中能够创造超额价值的重要资本,加重了这样的观点:增加单位时间的产出量可以节约时间,多出的时间可以用于生产超额利润。学生在现代社会中承受着巨大的时间压力,将时间视为未来经济收益的一部分,这种经济化观念使得学生的个体需求和身体自由在课间十分钟内被明显剥夺。学生的投资意识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学业表现,而是被深刻地嵌入社会对时间经济化的整体观念之中。米歇尔·戈特勒指出,时间将社会学视角延伸至教育过程,其扮演着的三大角色之一便是“教育的促成因素”。[3]这使我们更加明晰地看到,时间不仅仅是学术进程的附庸,更是一种资源的配置和投资。学生在课间十分钟内继续学习,不仅彰显了对未来成绩回报的期望,还反映出整个学校社会对时间经济化的观念影响。
这样的观念同样出现在教师身上。王祥走访多校后发现,许多教师实际上“口是心非”,尤其在城市中的重点校和重点班,“不按时下课”“拖堂”,甚至“不下课”的情况比比皆是。[4]常规性的“拖堂”导致学生的身体不再属于自己,而成为价值观外显的工具。在时间的商品化背景下,课堂高效的要求加重了增加单位时间产出量的观点,学习效果的评估日益注重时间的产出与投入的关系。教师对时间经济化观念的影响,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更加关注时间的管理与利用,将其视为提升个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教师的隐性影响使得时间的稀缺性的观念被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在时间管理中形成了一种对未来回报的期待,致使学生身心的自由和发展受到严重限制。
通过时间社会学的深度挖掘,我们不仅能够看到学生在课间行为中经济化思维的体现,更能够理解这种思维是如何受到经济化观念和教育体系引导的。这样的分析不仅局限于学生个体,更涉及整个社会对时间的认知和利用方式的深刻思考。时间的商品化价值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深刻地塑造着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时间的组织性规范:学生遭受自由限制与道德约束
当下,时间作为一种有限而珍贵的资源,其组织性规范体现了社会对效率和组织演进的高度追求。这种规范不仅仅局限于学校,而且贯穿整个社会结构,深刻地影响着个体在有限时间内的行为和态度。在探讨时间的组织性规范时,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课间的学习行为,还需要考虑社会对效率和规范的高度追求如何通过学校制度影响学生的自由和道德认知。
学校对学生在课间行为的制度规范体现了对时间高效利用的强烈期望。社会通过制度限制学生在课间的行为,使其在短暂的时间内能够充分发挥效益,实现学业上的进步。这种高效利用时间的期望使学生在面对有限时间时产生压力,往往会感到自由受限,且不敢轻易浪费任何一刻。这种对效率的追求也带来了道德上的约束。在课间的时间管理中,学生一方面必须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节奏,另一方面也要在规定的时间框架内进行自我管理与道德反思,从而引发一种“产生自我约束性”的征服形式,进一步培养对时间的道德性认知。学校通过对课间迟到或打闹学生的轻微处罚、提醒和评估机制,强化了学生对时间的道德认知,这种社会道德上的压力促使学生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以符合学校对时间管理和行为规范的要求。[5]
组织性规范不仅对学生行为进行管理,也影响其自由表达和选择。学校制度安排严格的时间表,使学生的课间活动通常在预定的框架内进行,迫使他们在有限时间内做出选择和取舍。而由于其治理背靠政治性权威,具有压倒性特征,导致学生无法对抗,只能不断透支自我时间来顺从。[6]这种高度组织化的时间管理,虽然有助于提高集体效率,却不可避免地削弱了学生自主支配时间的自由。课间的短暂时光,本应是学生休息、社交和自由探索的机会,但却常常被规范化为“高效”的时间段,限制了学生在此期间的自由选择和行为表现。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学生逐渐适应被预定好的学校日程,习惯于一次次透支课间。这就限制了学生的身体活动,使他们在规定时间内只能按照规范来行为,从而更大程度地剥夺了他们的自由。
通过时间社会学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时间的组织性规范如何在社会中发挥作用。这不仅仅是对个体学生行为的规范,更是社会对效率、组织演进和价值观的塑造。时间的组织性规范是社会引导新一代适应未来挑战的重要工具,影响着个体在社会中的定位和发展。
(三)时间的权力性渗透:学生面临权力运作与规训内化
在小学生课间十分钟的时间体系中,时间不仅仅是学习和休息的工具,还作为一种重要的权力手段,体现学校对学生行为的控制与规训。这一权力运作在时间社会学的视角下呈现出更为复杂的面貌,涉及对身体的规训和社会权力的操作。通过时间的控制,学校实施对学生行为的规训,压制其自由与主体性。
学校对小学生课间时间的权力行使并非仅仅关乎效率和纪律,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行为的控制和风险的预防。学校在课间的时间管理中实施严格的规程和行为限制,以确保学生的行为不偏离要求,避免因学生的过度自由而产生负面影响或安全事故,比如校园暴力、欺凌甚至“校闹”现象。学校权力运作作为一种对人的规训过程,通过时间表的执行、活动的时间划定以及课间行为的监管等一系列手段来控制学生,这种内在监督的网络在学校中表现为师生和同学之间的相互监督。[7]学校变成了一个权力机器,学生的时间被“合理”安排,以达到对思想和行为的规范与控制,形成一个全面的规训过程,个体的多样性、兴趣和创造力在课间的短时间内被强行压制,学生不再能够真正做到自由表达、自由探索,他们在适应他人的安排时就丧失了个人自主性。[8]
时间的权力性渗透不仅影响学生的瞬时行为,更深远地影响其教育体验,塑造对权威的态度。通过时间的规训,学生逐渐接受权威,从权益的服从转变为自我约束。这种内化过程确保了对身体最高效能的征服,并形成深层次的社会化效应。[9]学生在规训性的时间体系中,内化规范后更易受到未来社会交往规则的约束。他们内心的独特性在时间压力和规范约束中逐渐消失,导致心理上的束缚,进而影响身心健康和个人潜能的发掘。长时间处于这种规训的体系中,学生不再是个体的主宰,而是被动接受来自社会的残酷规范与束缚,长期以来可能对其心理健康和学习动力产生潜在的负面影响。
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深入分析,我们不仅能够理解学生在有限的课间十分钟内所经历的规训性质的时间利用,更能够把握社会对学生行为的权力运作的动机和影响。时间的权力性渗透是教育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环,通过时间的规训,学校在塑造学生行为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负担。小学生在当前的时间结构中,需要争取不仅仅是为自己而活的自由时间,还要争取和夺回学习场域中的主体化时间,以获得身体自由,体现个人价值。这对于学校和社会来说,也是对时间利用理念的重新审视和调整的机会,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主体性的塑造。
三、纾解路径:重塑课间十分钟的应有样态
在当前教育背景下,课间十分钟的价值与意义亟待重新审视,创造一个更具人文关怀的学习环境至关重要。学生在这一时间段所经历的身心困境和行为规范的限制,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体验,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力。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通过重塑时间观念、优化课间安排和增强师生沟通等策略,为学生提供一个有支持性和自由度的成长空间、一个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学习环境,解构课间十分钟给学生带来的束缚,促使学生真正实现时间的社会价值。
(一)重塑时间观念:从功利性到人本关怀
教育部门和学校应重塑对时间的观念,从传统的功利性学习模式转向更具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根据约翰·穆勒的功利主义理论,时间作为资源被最大化使用的价值体现在它带来的“最大幸福”,即效率和产出的最大化。然而,这种以成果为导向的思维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体发展需求。时间社会学强调时间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不仅体现在经济回报上,更在于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和社会互动。学校首先要纠正教师的时间观念,再通过开展时间管理与生活技能的培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使他们认识到课间时间的价值不仅在于学习效果,更在于提升社交能力和心理健康,是实现自我表达、放松和社交的宝贵时刻。通过课堂讨论、实践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反思时间的真正意义,鼓励他们在课间时间中找到自我表达和探索的空间。这种重塑时间观念的过程,有助于学生从功利性思维中解放出来,实现更全面的个人发展。
(二)优化课间安排:自主安排与自由活动
课间十分钟往往限于一系列标准化的活动,使得学生在这一短暂的时间内无法真正展现个体差异与自由意志,处于行为规范和时间约束的双重束缚中。这种被动接受规定的时间框架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限制了他们身心的自由发展。因此,学校应当围绕学生主体性的复归,根据学生的兴趣、需求以及身心状况,设计多样化的课间活动,例如体育锻炼、艺术创作、自由阅读等,鼓励学生在自主选择和活动中获得身心的放松与成长。通过将课间十分钟视为一种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空间,学校能够创造更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夺回身心主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再仅仅是时间安排的被动接受者,而能够主动掌控自己的时间,发展个人的兴趣和能力,增强他们在社会中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三)增强师生沟通:共定规范与权力分配
学校应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鼓励共同参与课间规范的制定与权力的合理分配。权力运作在时间的使用中起到重要作用,而师生间的良好沟通能够有效降低这种权力监视带来的压迫感。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想法,了解学生对课间活动的建议与需求,以更好地调整拖堂行为与课间活动安排。通过建立反馈机制,师生可以共同协商适合的规范,减少不必要的时间约束和行为管控,提升学生的主体性。这种共同参与的方式能有效缓解权力的压迫感,使学生在课间十分钟中感受到尊重与认同,进而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通过时间社会学分析,我们深入挖掘了小学生课间十分钟这微小时间片段中蕴含的复杂社会关系。教育实践者通过以上对策,可以有效应对课间十分钟面临的困境,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健康、自由和富有成效的学习环境。如此构建一个尊重学生主体性的环境,能解放学生的身心,激发他们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使他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课间十分钟的社会价值。我们将在这微小的时间迷宫中,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加丰富的养分,让学生重新掌握课间十分钟的主体性,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自信和自主,实现课间十分钟真正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林小英,刘明.\"处长级教授\":高校\"双肩挑\"个体的时间社会学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6):44-53.
[2]宋萑.教师工作负担的时间社会学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41(09):1-15.
[3]姜大源.职业和教育中的时间:社会学意义的反思[J].教育与职业,2023,(16):5-10.
[4]王祥.国内外中小学\"课间休息\"辨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04):42-47.
[5]桑志坚.学校教育时间的社会逻辑[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6]余成龙,陈尧.把时间带回治理:基层政府行为中的效率——基于赣西W镇政府\"海绵城市\"项目建设的追踪观察[J].公共管理学报,2022,19(01):95-106+172.
[7][8]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9.
[9]]约翰·哈萨德.时间社会学[M].朱红文,李捷,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