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受生命之美:生命教育的时代之维

2024-12-31张康

中小学德育 2024年11期
关键词:美的意义生命

近日,沸沸扬扬的沙白事件引发网络热议,网友的反应和评论走向两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赞成沙白对待生命的方式。从生命教育的角度,这也引发了我们新的思考。自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学者华莱士提出生命教育的概念以来,中外学者对生命教育进行了持续探讨,但大都聚焦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在“求真”意义上叩问“生命是什么”,或在“向善”意义上探求“生命怎么过”,而甚少从“尚美”角度征询“生命该如何”。这是学校生命教育的缺失。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生命既不是悲怆宿命的“向死而生”,也不是艰辛备尝的“逆天改命”,而是精彩的旅程和与世间诸美的“共在”。泰戈尔说:“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生命从开始到结束,本该是一场美的历程。顾城更直白地写道:“只有在你生命美丽的时候,世界才是美丽的。”世界之美,离不开人的生命之美。感受这种美,理应成为新时代生命教育的应有维度。

感受生命之美,要建立“悦纳生命”的观念。生命是自然的馈赠和礼赞,接受、欣赏自己的生命,是生命教育的第一议题。许多孩子在遇到挫折时,情绪容易陷入崩溃,乃至因此抑郁、轻生。从教育角度看,这是抗挫能力低下所致,而其心理动因就是没有建立“悦纳生命”的观念,只看到生命中“不好”的一面,并无限放大负面看法,导致自怨自艾,陷入情绪低谷。对此,学校应扭转生命教育偏重“意义感”的倾向,多从“快乐感”“获得感”的角度,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和校园生活的美好,从而提升自我价值感,感受生命的可贵,建立正向的自我同一性,打心底里接纳自己、礼赞生命。

感受生命之美,要抱持“满怀憧憬”的态度。长期以来,生命教育由于偏向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导致学生难以在生活中找到共鸣和共情的载体。这启发我们,在跨越对生命之“真”的探索,对生命之“善”的弘扬后,生命教育不妨多从生命之“美”的视角,给学生以更具象的引导和激励。实践证明,生命教育不仅是知识授受,更是生命意识的链接和生命能量的输送,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教师通过讲述各种生命故事,传达人生的温馨、美好与希望。这种生命叙事因其朴实、真诚的叙说,容易在学生心里留下印迹,让教育充满生命之美。这种生命情感的“在场”,有助于促使学生心生希望和向往。

感受生命之美,要培育“感受幸福”的能力。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的。生命教育要让学生体悟到,拥有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体验活着的各种滋味,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就是生命的意义所在,也是人之为人的幸福所在。建立了这种思维方向,就不会把生命的历程当做受苦受累,而会自觉“过滤”生命中的阴影,存留阳光。如同史铁生,如同海伦·凯勒,改变不了当下处境,那就接受生命的安排,未尝不是一件幸事。对生命泰然的心态,为生命讴歌的追求,让他们的人生幸福而精彩。他们的故事,是生命教育的生动素材。当学生学会了感受生命的幸福,生命教育就有了真正的基底。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美可以拯救人类。”言辞固然夸张,却也说明了美有着使人昂扬的力量。它超越现实,远离功利的属性,容易在白纸一般的中小学生心中种下神圣种子。凸显生命之美的生命教育,能让人充满力量地活着,理当成为生命教育的时代强音。

(张康,广州奥林匹克中学,一级教师。广东广州,510660。)

责任编辑 余志权

猜你喜欢

美的意义生命
一件有意义的事
有意义的一天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诗里有你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珍爱自我,珍爱生命
璧琮原始意义新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