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
2024-12-31陈杰
摘要 本文总结了玉米生产上常见的病虫害种类及其为害症状,并从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面阐述了玉米病虫害防控技术。玉米常见病害有顶腐病、细菌性茎基腐病、叶斑病、纹枯病和锈病等,常见虫害有黏虫、玉米蚜虫、玉米螟和蓟马等;综合运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精准农业技术等多种手段,可以有效控制玉米种植过程中出现的病虫害,从而保障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本研究为玉米生产上病虫害的科学、高效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玉米;病害;虫害;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5.1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4)16-0088-04
DOI号 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16.021
Major diseases and pests of corn and their control techniques
CHEN Jie
(Agricultural Service Center of Sanjia Sub-district Office, Zhijin County, Bijie 552100, China)
Abstract The common types of pests and diseases in corn production and their harmful symptom were reviewed, and strategies for the control of corn pests and diseases were explained from the aspects of agricultural control, biological control, physical control, and chemical control. Diseases such as top rot, bacterial stalk rot, leaf spot, sheath blight, and rust were commonly found in corn, while common insect pests include armyworms, corn aphids, corn borers, and thrips. The effective control of pests and diseases issues in the corn planting process was achieved 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use of various means such as biological control, chemical control, and precision agriculture techniques, thereby ensuring the yield and quality of corn. A reference for the scientific and efficient control of pests and diseases in corn production was provided.
Keywords corn; diseases; pests; integrated control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过程中常面临多种病虫害的威胁,可能造成玉米减产、品质下降,给农业生产带来较大损失。因此,对玉米病虫害防控技术进行研究与应用,对保障玉米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有关玉米病虫害的防控已开展了广泛研究,学者们通过深入研究玉米病虫害的特征、发生规律和防控机制,不断探索防治方法,提出了一系列高效、环保的防控措施[1-3]。王振营等[4]对玉米病虫害的发生现状、趋势进行了系统研究,指出当前玉米种植中为害较严重的病虫害包括玉米螟、桃蛀螟、棉铃虫、茎腐病、穗腐病、纹枯病和叶斑病等,未来危害性有上升趋势的有蚜虫、叶螨、蓟马、粗缩病和苗枯病等;同时从农业防治、优先选用抗病虫害品种、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面提出了防治策略。Rahmawati等[5]阐述了玉米主要的病虫害种类及其为害特点,并分析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提出综合利用天敌赤眼蜂、绿僵菌、苏云金芽孢杆菌、鸟类和蜘蛛,以及农业措施和化学药剂等防治技术,对玉米虫害的防治效率较高。相关研究为玉米种植中病虫害的防治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本文对玉米常见病虫害的种类及其为害进行总结分析,并从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面总结了玉米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为玉米生产中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
1 玉米常见病虫害种类及其为害症状
1.1 常见病害
玉米顶腐病、细菌性茎基腐病、大斑病、小斑病、纹枯病、锈病和根腐病等是玉米种植中为害较严重的常见病害。
1.1.1 玉米顶腐病" 王艳[6]对玉米顶腐病的致病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发现藤仓镰孢菌、拟轮枝镰孢菌、层出镰孢菌和木贼镰孢菌均能引起玉米顶腐病,并确定其传播方式为气传。感染顶腐病的玉米植株顶端出现棕色或黑色病斑,并持续向下扩展,植株生长缓慢,叶片颜色暗淡,影响植株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病情严重时会导致植株快速死亡。玉米顶腐病还会影响玉米果实的产量和品质,导致玉米果实出现腐烂、变形等情况。
1.1.2 细菌性茎基腐病" 韩佩珆等[7]阐述了玉米茎基腐病的症状及为害,发现玉米感染该病后近地面2~3节处茎基部叶鞘和茎秆上会发生水渍状软化,变褐腐烂,有酸臭味,腐烂处凹陷,茎秆倒折;叶鞘出现不规则病斑,边缘红褐色,发病部位与健康部位的交界处呈水渍状,病株茎基部变软易倒折,植株根系明显发育不良。此外,细菌性茎基腐病还会引起玉米果实腐烂、变形等情况,如大范围暴发,会导致玉米严重减产。
1.1.3 玉米大斑病" 王艳霞[8]对玉米大斑病发生情况进行了调研,总结了该病害的症状及发病规律。大斑病主要为害玉米叶片,病斑呈灰褐色或黄褐色长梭形,长5~10 cm,宽约1 cm。发病时叶片先出现水渍状斑,很快发展为灰绿色的小斑点,病斑沿叶脉迅速扩展且不受叶脉限制,形成长梭形、中央灰褐色边缘无典型变色区域的大型病斑。大斑病主要影响玉米叶片光合作用,严重时可能会导致整个植株枯死,造成玉米大面积减产。
1.1.4 玉米小斑病" 李智强等[9]对玉米小斑病的侵染过程和致病机制进行了研究,发现该病主要为害叶片、叶鞘、苞叶和果穗,在玉米整个生长期均可能发生。病斑从植株下部叶片向上蔓延、扩展,因品种抗性不同会出现不规则椭圆形病斑、纺锤形病斑和黄褐色坏死小斑点3种类型病斑。小斑病对玉米的为害较大,其病原菌可通过气流或雨水传播,一般生长季节可多次侵染,玉米收获后病菌还会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1.2 常见虫害
黏虫、蚜虫、玉米螟和蓟马等是玉米生产上的常见虫害,这些害虫会啃食玉米叶片和茎秆,导致玉米植株生长不良或死亡,从而影响产量。
1.2.1 黏虫" 陈存广等[10]介绍了玉米黏虫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发现玉米黏虫主要为害玉米叶片,幼虫期以玉米叶片为食,害虫暴发时可在短期内吃光叶片,造成减产。1~2龄幼虫会造成叶片孔洞,3龄以上幼虫会为害整个叶片,呈现不规则的缺口。玉米黏虫一年可发生三代,以第二代为害夏玉米为主,一般地势较低、玉米植株高矮不齐且杂草丛生的地块更容易受害。
1.2.2 蚜虫" 林小璐[11]对玉米蚜虫的种类及发生情况开展了研究,发现蚜虫主要集中在玉米心叶处,初期产生大量黑色霉状物,随着为害的加剧,叶片逐渐变黄枯死。玉米蚜虫主要吸食玉米叶片、茎秆和雄穗等部位的汁液,导致玉米植株生长受阻。如果雄穗被大量蚜虫侵害,则会影响植株正常发育和授粉,进而影响产量。
1.2.3 玉米螟" 张丽丽等[12]总结了玉米螟的为害特点和发生原因,通常玉米螟幼虫蛀食玉米植株,钻入心叶、雄穗和雌穗等部位为害,被害部位常出现一排排整齐的小孔。雄穗被蛀后容易折断,影响授粉;雌穗被蛀会导致植株青枯早衰、籽粒不饱满等,部分果穗甚至不结粒,导致玉米减产。
1.2.4 蓟马" 王艳涛[13]总结了蓟马的为害症状及防治困难的原因,其分布广泛,主要为害植物的叶片、嫩梢、花器和幼果等幼嫩组织。蓟马在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生,每年的3—6月份和11—12月份是高发期,通常于阴天,或晴天的早晨、傍晚和夜间等时间段,在寄主表面活动,防治难度较大。
2 玉米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
2.1 农业防控技术
吕丹丹[14]总结了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认为在玉米种植中通过科学的种植与管理,提高玉米植株的抗病能力,可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2.1.1 选用抗病品种" 玉米种植应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环境且抗病性强的品种,可起到预防病虫害的效果。例如,东单1331、联创808、登海518等品种,均具有较好的抗逆性和适应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御多种病虫害的侵袭,降低玉米病虫害发生的风险。
2.1.2 采用轮作方式" 轮作是一种有效的农业防治措施,可以减少土壤中病虫的数量,降低病虫害发生率。通过合理安排轮作作物和周期,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养分状况,减少病原菌的滋生和积累,从而降低病害的发生率。例如,玉米可与黄豆、绿豆和豌豆等豆类作物轮作,也可与小麦、大麦等禾本科作物轮作,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2.1.3 加强田间管理" 通过科学的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和病残体,可有效减少病原菌的传播;合理密植,保持适宜的田间通风,有利于抑制病害的发生和传播;合理灌溉和排水,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有利于提高玉米植株的抗病能力。
2.1.4 科学均衡施肥" 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玉米需肥规律,科学配比氮、磷和钾等营养元素,促进玉米健壮生长,提高其抗病能力。适当增施有机肥和生物肥,改善土壤结构和微生物群落,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和玉米抗病性。
2.2 生物防控技术
陶艳梅[15]总结了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重点分析了生物防控技术的应用,提出利用天敌和生物农药控制病虫害,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等措施,以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2.2.1 昆虫天敌利用" 利用天敌防控虫害是一种绿色环保、可持续的防治方法。在玉米种植过程中,注意保护寄生蜂、瓢虫和蜘蛛等自然天敌的生存环境,合理控制农药的施用,减少耕作频次,通过天敌数量自然增长,有效控制害虫数量。此外,通过人工引入天敌的方式控制一些外来害虫,例如,引入赤眼蜂,经过人工繁殖后投放到农田中,可有效控制玉米螟的数量[16]。施用农药时选择对天敌毒性低、对虫害击倒力强的药剂,采用局部施药、精准施药的方法,减少对周围生态系统的干扰,同时避开天敌的活动高峰期。
另外,还可以在农田周围种植一些对某类害虫有诱集效果的植物,引诱害虫取食或产卵,减少对玉米的为害。例如,种植紫花苜蓿吸引玉米螟幼虫取食,同时紫花苜蓿为害虫天敌提供了栖息和繁殖场所,减少了害虫对玉米的为害。
2.2.2 生物农药应用" 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活体或其代谢产物针对农业有害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的制剂,包括微生物农药、农用抗生素、植物源农药、生物化学农药、天敌昆虫农药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等[14-15]。例如,阿维菌素是一种生物源农药,具有杀虫、杀螨和杀菌的作用,在玉米螟、蚜虫等害虫发生期,使用阿维菌素进行喷雾防治,可以有效控制害虫的数量;井冈霉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对玉米纹枯病、大斑病等病害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在玉米病虫害发病初期,使用井冈霉素进行喷雾防治,可以有效控制病害的蔓延。
2.3 物理防控技术
物理防控技术操作简便、安全性高,是一种环境友好型防控技术。冯利[17]在玉米病虫害防治研究中采用了灯光诱杀、黄板诱杀和防虫网等方法。灯光诱杀利用了害虫的趋光性,使用特定波长的灯光吸引害虫,使其集中到灯光附近再进行灭杀;黄板诱杀利用了害虫对黄色敏感的特性,将涂有机油或黏合剂的黄板放置在农田中,吸引蚜虫、飞虱等小型害虫黏附在黄板上,从而达到防治的目的;使用防虫网将玉米田地四周、通风口等部位封盖起来,可以起到阻挡害虫侵入的作用,实践中成本相对较高。
2.4 化学防控技术
化学防控技术的优势在于见效快、操作简便、急救性强,不受地域性和季节性限制。张红芳[18]总结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病虫害防治技术,提出采用拌种方法,即在玉米播种前使用多菌灵按种子质量的0.5%~0.7%拌种,可起到预防玉米黑穗病的效果;播种前对农田进行消毒,灭杀土壤中的病菌和害虫,可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在心叶末期喷洒苏云金杆菌、白僵菌,或四氯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制剂,可有效防治玉米螟;在玉米病害发病初期选用百菌清、甲基托布津等进行喷洒,可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化学防治需注意药剂轮换使用和避免长期使用,以减缓抗药性产生,避免造成环境污染。
本文总结分析了玉米生产上常见的病虫害种类及其为害,并从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面阐述了玉米病虫害的防控策略,为玉米生产上病虫害的科学、高效防治提供参考。玉米病虫害防控技术是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实际生产中,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控技术,并加强病虫害监测工作,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病虫害对玉米生产造成的损失;同时进一步加强科研与生产的结合,不断研发新的防控技术,为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曹丽英,邸玉琦,陈帅. 基于知识图谱的玉米病虫害研究可视化分析[J]. 东北农业科学,2022(1):145-150.
[2] 郭宪振. 玉米病虫害的特征及防治方法分析:评《玉米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图谱》[J]. 中国瓜菜,2023,36(7):162.
[3] 高建霞. 玉米主要病虫害危害特征及其综合防治措施[J]. 乡村科技,2022(23):84-86.
[4] 王振营,王晓鸣. 我国玉米病虫害发生现状、趋势与防控对策[J]. 植物保护,2019,45(1):1-11.
[5] RAHMAWATI D,SAMRIN,BAHARUDIN,et al. Major pests and diseases of maize and availability of control technology[J]. IOP conference series: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2020,484(1):012105.
[6] 王艳. 玉米顶腐病病原菌鉴定、侵染途径及抗性QTL定位研究[D]. 扬州:扬州大学,2022.
[7] 韩佩珆,陈晓露,李东育,等. 玉米茎基腐病研究进展[J]. 现代农业科技,2023(12):103-108.
[8] 王艳霞. 玉米大斑病的发生与防治[J]. 现代农村科技,2024(5):64,100.
[9] 李智强,张祥辉,刘文德. 玉米小斑病研究进展[J]. 植物保护,2023,49(5):80-88.
[10] 陈存广,顾建革,刘艳慧. 玉米红蜘蛛和玉米黏虫的发生与防治[J]. 种子科技,2023,41(24):88-90.
[11] 林小璐. 玉米蚜虫及天敌种群动态与群落特征和不同玉米品种抗蚜性研究[D]. 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22.
[12] 张丽丽,王燕.玉米螟发生原因分析及绿色防控对策[J].河南农业,2024(5):44-45.
[13] 王艳涛. 蓟马防治困难原因分析及防治技术[J]. 现代农村科技,2023(9):45.
[14] 吕丹丹. 玉米病虫害防治中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及研究[J]. 智慧农业导刊,2022(10):52-54.
[15] 陶艳梅. 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J]. 种子科技,2021,39(21):89-90.
[16] 杜文梅,庞佳瑶,王琳,等.松毛虫赤眼蜂田间放蜂方法对亚洲玉米螟防治效果的影响[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23,39(6):1275-1281.
[17] 冯利. 鲜食甜糯玉米高产高效种植技术研究[J]. 种子科技,2023,41(2):42-44.
[18] 张红芳. 成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及病虫害防控技术[J]. 河北农机,2023(12):142-144.
(责任编辑:何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