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研究
2024-12-31郭彬彬覃艳华邓强
摘 要:在全球化与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下,数字经济正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其核心特征与新质生产力的需求高度契合。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体现,数字经济通过科技创新、提升效率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不仅提升效率与创新,还能形成产业聚焦,助力其在全球市场中实现高质量和专业化发展。本研究以粤港澳大湾区传统制造业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为视角,分析了转型中的主要困难,包括转型意愿不足、技术门槛高、资金压力大、人才短缺及缺乏针对性服务等问题,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加快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政府应采取多方面措施,包括完善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链协同、构建数字服务平台以及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为加快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政府应采取多方面措施,包括完善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链协同、构建数字服务平台以及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等,从而有效支持中小企业的数字化升级和经济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数字经济;新质生产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粤港澳大湾区
一、引言
在全球经济转型和科技革新的背景下,新质生产力和数字经济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2023年中国数字经济总体规模已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其中数字产业规模达到9.2万亿元,产业数字化规模为41万亿元,占数字经济比重分别为18.3%和81.7%①。新质生产力是一种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新型生产力,它突破了传统增长路径,体现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并在数字时代展现出更强的融合性和新的内涵。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活跃区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尤为突出,其中产业数字化转型是推动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力。这一转型过程涵盖了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通过整合和应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数字化转型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增强市场竞争力、提升抗风险能力以及促进效益增长的新机遇。根据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政府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并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特别是针对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本研究基于中小企业视角,通过定量和定性的方法系统地分析这些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遭遇的困难和阻碍因素,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和业界提供实证基础和改进建议。
二、数字经济与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联系与作用机制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强调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而来,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各类要素均具备了不同于传统经济的新样貌、新特点”[2]。2024年1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对新质生产力进行了深刻阐述,强调其以创新为主导,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3],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张夏恒和马妍(2024)认为新质生产力是数字经济时代下,以科技创新为主导,数据要素为核心,制度创新为支撑的新型生产力,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四个方面探讨了新质生产力如何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并提出了相应的实践路径和策略建议[4]。石建勋和徐玲(2023)指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受到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绿色低碳技术以及量子信息等尖端技术的推动。数字技术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驱动要素之一,数字技术扮演着核心角色,它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快速形成的关键动力[5]。
(二)数字经济的内涵
数字经济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新经济学家Tapscott在1996年提出,2016年发布的《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首次对数字经济进行了明确定义,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6]。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数字中国”被首次写入党和国家纲领性文件[7]。2023年2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发布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该规划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代表中国数字化进程进入了一个系统化和全面化的新阶段[8]。
数字经济是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即通过数据的应用,引导、实现资源的快速优化配置与再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形态[9]。在推动数字经济的进程中,数字化产业与产业数字化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是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和催生新质生产力的主要驱动力。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的革命性发展,数字经济时代正式到来,这些技术构成了新一代数字技术的代表,标志着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兴起,故可见数字经济本身就是一种新质生产力。
(三)数字经济与新质生产力的内在关系
数字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根基,数字技术创新与应用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新引擎。数字技术,包括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正在引领新一轮的技术革命,从而推动生产力的跃迁。这种跃迁不仅体现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上,还涉及数据价值化和治理数字化等更广泛的层面。
数字经济的范畴极为广泛,涵盖了所有基于数字技术的经济活动,包括工业4.0、精准农业、电子商务等具体领域,及其在实体经济中的广泛应用。数字经济与新质生产力之间存在着一种双向互动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在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关键在于同步推进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是指提供数字技术、产品、服务、基础设施及解决方案,支持产业数字化,包括完全基于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的经济活动。产业数字化则是在新一代数字技术的支持下,以数据为核心要素,对产业链的全要素进行数字化升级、转型和再造的过程[10]。这个过程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过程,它在新的更高的层次上改变了生产力的性质,形成了数字新质生产力,推动了社会向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的发展。
刘友金(2024)提出新质生产力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驱动力,强调数字技术创新对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作用,并探讨了数字经济如何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以及新质生产力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中的重要性[11]。苏诗雯(2023)探讨了数字经济对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意义,认为数字经济能够提升新质生产力,通过发展数字经济可以助力东北地区的全面振兴和可持续发展[12]。焦方义和杜瑄(2024)通过实证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对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特别是在东部地区最为明显,强调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数字治理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路径[13]。数字经济和新质生产力是相辅相成的,数字经济的发展依赖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而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又依赖于数字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四)产业数字化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郑江淮和周南(2023年)研究指出,产业数字化通过在制造流程中融入丰富的数据元素和数字型中间产品,显著增强了产业的生产效率和价值创造的实力[14]。李政和廖晓东(2023)讨论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意涵、历史演进和实践路径,强调了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在新质生产力形成中的重要作用[15]。徐波等(2024)基于2011-2022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提出要数实结合,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依托新质生产力发展契机提升资源配置效率[16]。赵国庆和李俊廷(2024)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实证研究检验了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了企业新质生产力[17]。石建勋和徐玲(2023)着重探讨了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升级,他们指出,产业数字化在推动传统产业的决策、生产、运营等核心环节向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转变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在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5]。
在产业数字化的推动下,新质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它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赋能作用,通过创新生产方式和业务模式,推动了传统企业的优化升级,从而改善了整个产业链的生产效率和服务效率。产业数字化还增加了实体产业中数字经济的占比,推动了产业结构向更高端化发展,实现了传统生产力在质量和效率上的显著提升,进一步推动了新质生产力的增强[13][18]。企业通过利用大数据分析来优化决策过程,运用云计算提升资源的配置效率,采用区块链技术增强供应链的透明度和安全性,以及应用人工智能实现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还促进了创新,加速了新产品和服务的开发,为企业和整个经济体带来了持续的增长动力。
可见,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数字化转型,即利用数字技术,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为生产力的提升提供了新的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显著提升。
三、传统制造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困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强调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19]。中小企业在国家经济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超过50%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和80%以上的城镇就业[20],在数字化时代,它们的转型对培育新质生产力至关重要,能显著提升竞争力和创新力,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极为关键。本研究通过对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小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这些企业在数字化转型的征途上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这些挑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
(一)企业数字化转型意愿不强,新质生产力缺少内驱动力
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面临着将数字化机遇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挑战。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提升运营效率、创新商业模式和扩大市场覆盖,这些都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然而,数字化转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导致许多企业在转型意愿上显得犹豫不决,这直接影响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
数字化转型本身是个极具不确定性的大工程,据网络报告,中小企业企业数字化转型89%的企业处于转型探索阶段,深度应用企业仅有3%,中小企业面临不会转、不能转和不敢转的问题②。中小企业面临技术门槛、组织适应以及数据安全的顾虑。
本文通过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小企业进行调查发现,对资金、理念、认知和能力的限制使得约40%的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决策时犹豫不决。此外,缺乏系统性思维导致企业在制定转型计划和战略时方向不明确,缺少可执行的路线图,这严重制约了新质生产力的提升,同时企业面临对数字化转型认知不足或者内部认知有差异的困扰。只有不到20%的企业制定了详尽的数字化转型计划,这暴露了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规划和新质生产力发展上的不足。
(二)数字化转型遭遇“绊脚石”,阻碍新质生产力的优化提升
根据调查,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中小企业普遍面临技术、资金和市场的三重挑战,这些挑战严重阻碍了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首先,数字化技术的应用门槛较高,对中小企业而言,尤其是那些集中在传统产业和价值链中低端的企业,这一门槛尤为突出。这些企业在技术创新和转型能力上常常因人力和资金的限制而力不从心,从而直接影响了它们通过技术创新提升生产力和竞争力的能力。其次,数字化转型所需的高昂成本对中小企业构成了重大阻碍。由于数字化改造需要长期的资金和时间投入,这些企业往往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并且它们的内部资金“造血”能力较弱,难以通过传统金融途径如银行贷款或政府补贴获得必要的外部资金。资金的缺乏限制了企业在新技术应用、人才培养和组织优化等方面的投入,这些都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要素。此外,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导致市场需求疲软,进一步削弱了企业的订单和生产,影响了企业的利润和现金流。这种情况减少了企业进行长期投资和战略规划的能力。因此,在这种复杂的经济环境中,中小企业难以通过数字化转型有效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和增强市场响应速度,这些因素均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数字化新质人才短缺,数字化转型犹如无米之炊
中小企业在推进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人才缺乏,尤其是具备数字化转型经验的管理人才的缺乏仍然是突出痛点。根据问卷调研数据,超过61%的中小企业将数字化人才的缺乏视为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在传统行业中,中小企业通常在薪资和待遇方面存在劣势,难以吸引和保留关键的数字化技术人才,这不仅影响了企业当前的运营效率,也制约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根据问卷调研数据,超过61%的中小企业将数字化人才的缺乏视为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在传统行业中,中小企业通常在薪资和待遇方面存在劣势,难以吸引和保留关键的数字化技术人才,这不仅影响了企业当前的运营效率,也制约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人才是企业创新和转型的核心资源,缺乏相应的人才支持,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及新质生产力的提升将难以实现。
(四)针对行业需求的数字化赋能平台不多,服务供给能力有待提升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缺乏个性化和针对性解决方案的挑战。目前市场上的数字化服务多采用通用型解决方案,往往难以满足中小企业多样化和具体化的需求。鉴于中小企业的数量庞大且业务范围广泛,它们对数字化解决方案的需求各异,但市场上针对特定行业或特定领域的定制化服务相对匮乏。
这种服务的不足限制了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寻找合适工具和平台的能力,进而影响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此外,特别是缺少专门针对制造企业应用场景设计的数字赋能平台,这使得中小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面临方向和选择上的困惑,表现为“不知道如何转”和“找谁来转”的问题。
四、产业数字化转型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制度环境、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体系
在数字经济与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当下,政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其核心职责在于引导中小企业迅速实现数字化转型,并塑造一个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制度框架。一个成熟且周全的制度环境对于促进创新和转型具有根本性意义。该环境不仅为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改造提供了坚实的基石,而且借助政策激励和财政投入,加速了产业结构向更高端的演进和现代化转型。
在当前的数字湾区建设行动方案框架下,针对原材料、服装、纺织、电子、消费品、轻工及机械制造等传统制造业,地方政府制定针对细分行业的转型指南,帮助梳理转型需求和行业痛点,提供差异化和专业化的路径指导,构建“服务型”“引领型”政府,帮助企业深刻理解数字化转型的意义、树立数字化意识[21]。
加大产业数字化转型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力度,细化数字化专项方案[22],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关键技术研发资助等专项行动计划或者重点项目,对不同细分行业实行差异化的政府补贴和政策扶持。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应给予金融和财税的特别支持[23],以确保政策资金的有效利用并最大化其价值。
此外,强化财政支持并增强金融机构的“供血”功能,是推动数字化转型和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各级各类银行应充分发挥其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通过增加对数字产业的专项贷款支持,营造更宽松的财政支持环境,提升其在产业转型升级项目中的参与度。
(二)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数字化产业集群,提升数字赋能新质生产力水平
在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中,构建坚固的数字基础设施是核心关键。此过程涉及对传统基础设施进行技术升级与智能化改造,并构建涵盖5G网络、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先进数字基础设施。这些措施不仅加固了新质生产力的物质和技术基础,还推动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与现代化。
一是,在具体实践中优化升级传统基础设施并完善新型基础设施,以筑牢新质生产力的基础保障。通过技术升级和智能化改造,加强传统基础设施的功能并积极构建及完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从而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和技术支撑。
二是,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应发挥集聚效应,通过产业集群的“揭榜挂帅”机制,形成“一链一图”的产业联合体生态组织。这包括引进并推广数字经济的重点项目,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区块链、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打造从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到无人工厂、未来工厂、黑灯工厂、灯塔工厂的阶梯培养体系,推动产业集群的数字化转型。
三是,实施数字化示范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程。支持行业领先企业建立数字化一体化平台,促进传统企业通过“数字+”行动计划实现数字化转型。通过打造数字化转型的标杆企业和示范项目的引领作用,推动上下游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能力提升,形成产业链的协同效应,为新质生产力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三)强化服务供给,打造高水平的数智赋能平台,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服务支撑
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中,数字化转型服务商的培育以及工业互联网标杆平台的引进与培养是关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和数字孪生等技术正成为新质生产力飞跃的动力源泉,探索工业元宇宙、工业大模型等前沿技术的应用成为趋势。
一是,通过建设高质量的平台,不断提升解决方案的效能,培养一批能够提供标准化、模块化以及定制化服务的特色服务供应商、集成服务商和配套服务商。此外,推广已知数字化服务提供商在服务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成功经验,特别是针对规模以上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的试点项目。通过这些措施,旨在提高数实融合的经济效益,并促进新型生产力的增长。
二是,鼓励服务商开发适应中小企业特定市场需求的“小快轻准”服务产品,即小型化、快速响应、轻量级、精准定位的数字化解决方案,降低中小企业转型成本,让企业转得起、转得好。此外,通过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融合应用,可以形成一系列“一行业一方案”的专业化、定制化服务方案。通过提供深度适配的数字化服务,可以有效促进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实现更广泛、更深入、更高层次的发展,打造小“灯塔”企业,形成数字化转型示范工厂,共同培育新质生产力。
三是,建立包含政策咨询、技术支持、人才培养、需求对接、资金扶持等资源的区域性和全国性数字化公共赋能平台,将为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更全面和系统的支持,降低中小企业转型门槛,从而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全面发展。
(四)加大数字化人才培养,完善新质生产力的人才保障
为有效应对数字化转型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需求,建议在粤港澳大湾区构建一个多层次的数字化新质人才教育体系,确保教育内容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同步,以数字化、智能化为导向,提升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是,鼓励属地院校灵活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强化智能制造、数字营销、组织管理、大数据深度分析等基础学科的教育和研究,以加强数字人才的培养。同时,建立以产教融合为核心的培训和实训基地,以培育符合市场需求的数字化技能人才和数字工匠,满足多层次、宽领域的人才需求,并突出职业教育在培养专业技能人才方面的作用。
二是,政府、企业与高校应协同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数字化人才发展体系,包括综合性的培训平台和数字化“大讲堂”系列专题辅导,以提供定制化培训,满足不同层级的数字化人才需求。重视操作层面的数字人才培训,确保他们具备支持企业日常数字化操作和长期技术升级的必要技能。通过前瞻性的“数字人才地图”,指导和优化人才引进与培养策略,确保人才结构与数字化转型目标的一致性。
三是,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和优化数字人才发展环境,特别是在人才落户优惠政策和购房租房补贴上加大力度,以提升数字专业人才的吸引力和支持精准度,同时打造数字化转型人才共享资源池和数据库,实现高端人力资源的跨界流转与开放共享,这将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五、结论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其核心特征与新质生产力高度契合,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它们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通过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双向互动,数字经济不仅推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也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广阔的空间。本文从产业数字化的角度出发,即传统产业转向数字化经济的过程,企业通过引入各种信息化技术和数字化工具,实现生产、供应链、客户关系等环节的数字化管理和自动化操作,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并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变化。
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分布在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推动这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成为国民经济数字化的关键,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提升国家经济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数字化,中小企业能够优化运营效率、降低成本、促进创新,进而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本文从传统制造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视角探讨了数字经济在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与机制,揭示了新质生产力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研究发现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不转型等死,转型找死”的困境,并且多数企业处于数字化转型早期阶段,面临政策支持、转型意识、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相对劣势,整体数字化转型水平存在差距。鉴于此,为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新型生产力的深度整合,政府应优化政策框架,加速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并培育健全的数字产业生态系统,以增强数字技术对新型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此外,政府需要加强智能化服务的供给,建设高端服务平台,并着重于人才培养,以确保新型生产力得到充足的人才支持,进而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高质量发展。
注 释:
① “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奋勇迈进”,载https://heilongjiang.dbw.cn/system/2024/06/18/059328812.shtml,于2024年5月10日访问。
② “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如何上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必修课”?”,载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0479829092899762amp;wfr=spideramp;for=pc,于2024年5月11日访问。
参考文献:
[1] 任保平,王子月.数字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与路径[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7(6):23-30.
[2]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EB/0L].[2024-02-02].http://china.cnr.cn/news/sz/20240202/t20240202_526580596.shtml.
[3] 龙吟虎啸,向高质量发展进军![N].珠海特区报,2024-02-19(002).
[4] 张夏恒,马妍.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性、科学性及着力点[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04-17:1-12.
[5] 石建勋,徐玲.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战略意义及实现路径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24(1):3-12.
[6] 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EB/0L].[2016-09-29].https://www.cac.gov.cn/2016-09/29/c_1119648520.htm.
[7]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0L].[2017-10-27].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7-10/27/c_1121867529.htm
[8]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EB/0L].[2023-02-27].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3-02/27/c_1129401407.htm.
[9] 孟凡生,马茹浩.离散制造智能化关键技术协同创新及影响因素研究[J].科研管理, 2023,44(1):37-47.
[10] 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EB/0L].[2023-09-08].https://www.cac.gov.cn/2023-09/08/c_1695831751395306.htm.
[11] 刘友金,冀有幸.发展新质生产力须当拼在数字经济新赛道[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7(1):89-99.
[12] 苏诗雯.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助力实现东北全面振兴[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4(1):81-85.
[13] 焦方义,杜瑄.论数字经济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路径[J].工业技术经济,2024,43(3):3-13+161.
[14] 郑江淮,周南.数据要素驱动、数字化转型与新发展格局[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6):93-105.
[15] 李政,廖晓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历史和现实“三重”逻辑[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3,14(6):146-159.
[16] 徐波,王兆萍,余乐山,等. 新质生产力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效应研究[J/OL].产业经济评论,1-15[2024-06-14].https://doi.org/10.19313/j.cnki.cn10-1223/f.20240417.001.
[17] 赵国庆,李俊廷.企业数字化转型是否赋能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基于中国上市企业的微观证据[J/OL].产业经济评论,1-13[2024-06-14].https://doi.org/10.19313/j.cnki.cn10-1223/f.20240417.002.
[18] 郭爱君,张传兵.数字经济如何影响碳排放强度?——基于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合理化的双重视角[J/OL].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28[2024-06-14].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2.1117.G3.20231130.1033.004.html.
[19] 彭燕.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发展对策——以制造业为例[J].现代商业,2023(20):128-131.
[20] 葛兴安,邓璐璐,李雅明.绿色票据标准建设服务中小微企业[J].中国金融,2023(5):67-68.
[21] 左越,马冬妍,杨若阳.新型工业化背景下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23(11):83-95.
[22] 唐震,施志晖,陆岷峰.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数字经济与民营经济融合研究[J].南海学刊,2024,10(2):11-19.
[23] 罗双成.数字经济、要素配置效应与产业升级[J].南方金融,2024(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