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美育”双向融合下,《中国传统装饰艺术》课程浸润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024-12-31蒋夕欧

三角洲 2024年23期
关键词:美育装饰思政

在当前强调全面发展的教育背景下,“思政+美育”双向融合成为了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通过对《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的浸润式教学,将思政教育导向与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有机结合,传递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等方面的“正能量”,引导学生能够切身体会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优秀文化与祖先智慧的伟大。

在当前社会,教育的全面发展和质量的提升越来越受关注,其中“思政+美育”双向融合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和策略,日益显示出其趋向性和必要性。它主张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审美教育有机结合,旨在全方位、均衡地发展学生的思想品质和审美能力。然而,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有效实现这一理念,依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将“思政+美育”双向融合的理念应用到课程的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还能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实现文化自信。浸润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强调在真实、自然的环境中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中国传统装饰艺术》课程思政与美育融合的必要性

2020年,教育部公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将课程思政理念纳入教育教学体系作为重点任务之一,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且艺术设计美育又为高校促进思政教育发展开辟了新路径,实现艺术设计课程特色发展的美育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推动课程实现可持续发展,为高校建设落实“立德育人”根本任务提供有利条件。

《中国传统装饰艺术》涵盖艺术与审美通识、设计创意和设计素养,是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课程。现有课程内容对于美育资源中的思政育人资源挖掘不充分,开展美育研学时过于表面化,对地方特色文化等多进行表面阐述,制约其育人价值的展现;教学侧重艺术审美理念,忽视思政育人资源的融合,阻碍育人价值的充分践行。

“思政+美育”双向融合下《中国传统装饰艺术》浸润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课程定位。目前课程的核心知识主要集中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未建立交叉性、系统性学科资源体系,造成教学目标较为单一,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传统装饰艺术》课程定位应从美学基础、设计素养、创新设计理念三个层面展开。通过对艺术形象生动的审美体验与认知,为学生的审美素养建立牢固的基础,引导学生设计出具有本土化、民族特色且具有国际化趋势的优秀设计作品。建立学生系统化设计素养,将市场营销学、艺术设计、广告传播等相关学科知识纳入课程知识体系范畴内进行整体规划。在课程中设定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类别、传统艺术的再造转化和传统艺术的现代应用相关知识版块,使学生应用现代图形再造方法,完成非遗再造活化设计,实现科技应用与文化传承协同发展,坚定设计服务意识。

《中国传统装饰艺术》课程教学目标是从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评价鉴赏三个层面展开。让学生识别各时期传统装饰图形的造型手法和艺术风格,应用现代图形再造方法,分析传统图形元素,完成主题图形的应用。目的是将知识传播、主题性文创设计实践实训相结合,培养学生专业技能。课程育人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能够辨析、质疑、评价各类中国传统装饰艺术设计作品,运用不同媒介形态的设计方法与创新思维,提出相关设计对策与建议。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对民族、国家的自豪感。

教学内容。“思政+美育”双向融合的课程教学内容,以理论学习、实践创作、作品鉴赏三个层次构建课程知识体系。将生活美、艺术美、社会美和科学美的鉴赏体验与评价作为中国传统装饰艺术课程的美育目标,以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类别、传统艺术的再造转化、传统艺术的现代应用三大版块作为“思政+美育”融合教学,反应生活美学质量与水平的重点教学内容。使课程的内容结构循环贯穿艺术专题产生的历史背景、题材内容、艺术形式、装饰风格与特征,对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及丰厚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和阐释,揭示民族美术的悠久历史与广博精神,让学生领略民族艺术及美学思想的丰富与璀璨。

具体应用与实施路径。“思政+美育”双向融合下《中国传统装饰艺术》浸润式教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专业性强、具有鉴赏评价能力、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为重点。实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育人,把思政元素、美育和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践和课程考核有机融合,贯穿教学全过程。并在课程实践中打破传统授课方式,从活动浸润、情感浸润、语言浸润和情境浸润四个环节实施浸润式教学。

浸润式教学法实施:采用传统教学法关联,通过以线上线下平台化课堂讲授,数字化直观演示、穿插场景化教学、课堂探讨研究、任务驱动、鉴赏评价等教学法进行实施。

语言浸润: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通过课堂讲授、数字化直观演示以幽默风趣的言语,将理论知识深入浅出,让深奥难懂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

活动浸润:基于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的知识点,通过融入信息技术实施启发式教育,穿插课堂探讨研究、鉴赏评价等课堂活动,让学生深挖感兴趣的各门类传统艺术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情境浸润: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在模拟或真实的情境中习得能力,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入专题,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前沿的有效对接,有助于传统艺术的创造及审美文化的传承与延展。

情感浸润:通过传统艺术现代应用的案例讲解,培养学生鉴赏评价素养,树立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体验知行合一,感受设计师的严谨态度和专业精神。

课程考核。以“思政+美育”浸润式教学路径和方法,采用活动浸润、情感浸润、语言浸润和情境浸润的教学模式,以理论学习、实践创作、作品鉴赏三个方面进行课程设计。通过数字化资源课程建设,考核方式从注重“考试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转变。围绕“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制定考核层级:基础考核占比10%,通过对理论知识学习情况进行考勤、定期资料查阅及课堂讨论与提问的考察。能力考核占比50%,通过传统元素的再造等平时作业及快题训练测验学生的主题表达及视觉表现方面的能力。素质考核占比40%,通过结课作业汇报展示检验学生对非遗专题的应用呈现及评价反馈。建立基于课程特征的考核手段,实现课程目标的个性化定制,落实多样化考核,完善过程监控措施,使形成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相互补充,有效达到对教学效果、作业评价、检验反馈等质量分析,并在教学中增加思政教育的评价,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解决实际设计问题的能力。

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价及教学反思

效果评价。通过“情景专题”,以理论教学和专题训练为主线,开拓课程的第二课堂,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前沿的有效对接。在实践环节当中,教师辅导学生从主题选择—艺术临摹—图形再造—应用创作的整个现代设计流程,灵活运用创意思维与再造方法,再现非遗文化的主题应用。循序渐进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前沿的有效对接。根据学生问卷调查的反馈分析,这一模式使师生、生生互动频次增多,学习效率增强,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情境专题应用,让学生自发去调研、研究、探讨、体会传统文化艺术的民族神韵和精神,从而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非遗创作工作。

教学反思。在“思政+美育”双向融合下,《中国传统装饰艺术》浸润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中,我们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但同时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和问题。首先,将思政教育和审美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和审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到了丰富的艺术知识和技能,还深化了对社会、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通过美的引领和熏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得到了激发,教学效果显著提高。然而,我们也发现,在实施浸润式教学时,需要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时间。例如,为了创建真实、自然的学习环境,我们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此外,浸润式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这对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有效地调动和利用教学资源,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虽然我们在实施“思政+美育”双向融合下的《中国传统装饰艺术》浸润式教学模式中遇到了一些挑战,但总体效果仍然是积极的。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继续优化教学模式,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在这个多元文化交相辉映的时代,《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的教学观念和应用必须与时俱进、兼容并蓄。以“浸润式”教学法为理论依据,深入探讨“思政+美育”融合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的特点,提炼出民族精神等方面的“正能量”,从文化调研、设计转化、应用产出等方面,探讨浸润式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带来的启示,为设计教育实践更好地处理传统和现代、继承和创新的辩证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

蒋夕欧,1992年出生,女,汉族,讲师,硕士学位,视觉传达专业,研究方向:文旅产业与文创开发。本文为湖北省教育厅2022年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基于“思政+美育”双向融合下《中国传统装饰艺术》课程浸润式教学法创新研究》(立项编号:2022519)的研究成果。作者单位:武汉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美育装饰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鲤鱼旗装饰坠
装饰圣诞树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