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视域下艺术心理学与艺术疗愈的意义与效用
2024-12-31靳易
随着全员育人的不断推进,高校以及全社会对美育教育高度重视,教育部近年来明确将美育作为“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美育是融合育人的心理基础和连接纽带,以美润德、以美益智、以美怡情、以美健体、以美促劳是美育的核心,其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艺术疗愈以艺术为媒介,以美育为根本,心理健康教育为依托,以艺术创作和艺术表达为介质,帮助大学生卸下对自身问题和外界环境的心防,起到疗愈作用,真正实现助人自助的目标。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高校美育建设迈上了新征程。近年来,国家以美育理论与实践为依据,研究并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美育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将美育工作提升为新时期发展的新要求。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我国高校的美育教学工作、以美育心工作进行了深入探讨与改革推进,明确了现代美育对我国高等教育融合育人的重要性。
根据全员育人的工作进展情况,教育部近年来明确提出:“到2035年,形成多样化高质量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高等学校美育体系。”与智育、德育不同,美育强调人文精神和心理情感教育,是人类社会文化和情感教育的需要,作用于人的精神,引导人感受美,追求美。保持人的精神愉悦,具有内向性,对人文精神进行传递和渗透,使人的精神世界得到升华。
美育是深入开展融合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可以理解为在日常生活中融入美的精神、健全人格、陶冶情操,也可以上升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促进民族兴盛的层面。美育与文明发展相随相伴,近代德国哲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美育这一概念,他强调美育是涵盖人性和心境的自由教育。这一理论的提出与我国诸多通儒达士的理论相合,孔子的论著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20世纪初,王国维、蔡元培等开明文人、国学大师将西方美育概念引入中国并大力倡导美育教育。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明确呼吁“德、智、体、美”并举。蔡元培在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时首次明确提出“美育是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认为美育能让国人的感情更加纯正,心灵更加美善。
艺术疗愈以艺术为媒介,以美育为根本,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依托,使大学生能够卸下对自身问题和外界环境的心防,起到疗愈作用。艺术疗愈的理论基础包括以下几点。一是符号化理论:认为艺术作品是个体内心体验的符号化表达,通过促进个体对自我和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帮助他们产生积极的心理变化。二是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个体与外界环境的关系是其内在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探索个体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帮助其发展健康的客体关系。三是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个体在生命中具有自我实现的愿望和能力,通过提供无条件的支持和尊重,帮助个体实现自我价值和目标。这一认识进一步拉近了艺术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艺术疗愈这种跨学科的教育、实践理念不仅在大美育体系下帮助学生在个人成长和健全人格培养中产生积极作用,更是与学生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表达性艺术疗愈活动,如绘画、涂鸦、音乐等艺术形式,可以作为一种情感宣泄和压力释放的途径。通过参与艺术疗愈活动,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减轻心理压力,增强自信心,提高自我认同感。这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至关重要,也恰好与心理育人的时代课题相一致,尤其是在激发学生的潜在优势,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与适应社会能力,形成理性平和的心态和积极正面的取向上。心理育人工作正是强调挖掘学生心理潜能,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调控自我、实现自我。
美育建设随着新时代大美育观的不断完善,愈发受到学界甚至是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我国的教育发展经历了由传统伦理道德教化、应试考学教育到人性和审美教育的提质升华。以“美育教育”“大美育观”“美育与心理”“艺术疗愈”等作为文献查阅和检索的方向可以发现,随着新时代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美学、教育学和心理学已经逐步形成了互相影响、相互渗透、美美与共的融合型学术气氛。马永春在《高校大学生心理美育实效性探讨》中指出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塑造面向新时代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尤其是心理美育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高校深入探索并落实心理美育是时代的要求与课题。通过心理美育不仅能提升个人的审美能力、审美素质,更能培育学子在生活中发现美的能力,把“美”内化为自己心灵和人格稳定的内在构成,从而达到美育育心的良好效果。而随着美育的观念不断加强,“使德育、智育、体育升华为伦理美育、智力美育、人体美育”的主张也愈来愈盛,这说明了美育具有重要的人性教育作用已经被人们所共识。美育以生动、具体、鲜明的美的形象或形式唤起创作者和观察者的审美感受,通过审美情感的体验实现澄澈心灵、释放压力、察觉自我、启迪心智的目的。赵伶俐在《刘兆吉美育心理学创建研究》的论述中表示,通过对艺术观察、感受与创造结合科学的分析,培养和促进受教育者的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促进其心理韧性、察觉力与自我意识的全面和谐发展与提升。这项研究将美学与心理学进行了跨学科结合,通过艺术与美学的审美,运用色彩、结构、形式的表现,将以美润德,以美育心、以美感人、以美知善传递给广大学子,将学生对真、善、美的情感体验融入高等教育的认知与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锻炼察觉美的感知力、阅读美的理解力、创造美的表现力,从而唤醒学生的旺盛审美情感和坚韧生命活力,促进学生培养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念。针对融合育人的观点,陈鹏的文章《新时代高校德智体美劳融合育人及其意义向度》也进行了很好的论述,他指出活动即教育,美育教育应让学生在自主性、开放性、创造性的活动中体验和感悟情感和美的境界。这一观点也恰好与“艺术疗愈”的原理与效用相佐证。
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心理学研究中将“作为治疗手段的艺术”视作艺术民主化的一项新进展,号召艺术为了保持活力,必须为现实生活中的人类服务,艺术治疗作为艺术服务于人类的典范被广泛应用。四川大学美术馆馆长熊宇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除了目前的源头防控、过程疏导、问题处置等主要方法,还包括以艺术助力心理健康的高校心理美育体系。其在传统美育的情感性、艺术性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功能性。艺术疗愈在高校学生群体中的可操作性和高受众性是值得被讨论的,高校学生虽然并非全部经过完整的艺术训练,甚至绝大部分普通高校的学生未经过专门艺术训练,然而,艺术疗愈正具备面向广阔社会的大众性内核。法国艺术家杜布菲提出这些未经任何训练的“艺术家”恰恰显现了人类意识深处最本真的力量和最自然的样貌,其作品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震撼力,他将这一艺术命名为“Art Brut”(原生艺术)。艺术疗愈中同样强调回归生态本原的自然性,察觉并复原自我内在的自然本性,与心理学中正念的理论呼应。在正念中,人会自觉地激发自己的本体能量与外界融合,这一过程中,人的生命会自觉从自身内部和外部获取支持的力量,从而使自己得以完善。艺术疗愈坚信艺术创造活动本身即是一种治疗,能够充分使参与者本身从艺术的感受力和知觉力中获得自我的释放和超越。艺术疗愈真正践行了博伊斯提出的“人人都是艺术家”观念,将艺术面向大众,它是一种平等、自由、开放的力量,既让参与者与自己的身心连接,同时也让人将真实的内在情感向外界表述和宣泄。从这一角度看,美育与艺术疗愈紧密相关。
笔者旨在探讨研究美育何愈和美育愈何的问题。着重讨论表达性艺术疗愈的艺术理论以及艺术作品创造作为美育育心和心理育人的实质性应用,在新时代大美育观的指导和引领下如何关系到和作用于高校学生的身心自由、和谐、尚美发展与心理素质成长教育。狭义上讲,美育的目的是培养美术相关专业性人才;广义上看,美育是通过审美和人性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如何为美育的理论性愿景进行实践性转化,就是艺术疗愈在美育中结合与运用的意义。目前有相关研究证明,艺术可以从四个维度对人体造成影响:一是进行艺术学习和创作会刺激和开发大脑的一些区域,而这些区域在协调人体的艺术活动外,还同时联系着非艺术活动的能力,接受艺术类学习可以促进人体整体性的良性功能训练;二是进行艺术学习和创造可以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锻炼人的认知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促进人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并在生活中形成高感知能力;三是接受艺术学习可以在协同艺术创作或团体美学熏陶中有效锻炼参与者的社交能力,这种社交能力可以让参与者在生活中进行习得体验与运用;四是进行艺术学习和创造可以使人变得更加积极主动,进而使人生发出在多领域均可受用的积极行为或正向观念。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艺术具有治疗疾病、改善身心健康的功能。
大美育视域虽然在当下成为热门的话题,但美育工作从政策指导到实施方案都要固本正源。反省当下,正视现实,美育工作从讲理论、喊口号的形式到真正的扎根高校师生、落实实践方法,依然存在一定的现实困境与实际距离。其困难源于实施者对美育内涵和功能解读的不全面、理解的不透彻,以及自身不具备对美的理解素养。美育和智力教育不同,美育更多的是面向受众的内在感受和感性表达。由于受众存在个体感受力和表达力的差异,所以针对个体感性发展的美育成效存在较为难以量化和瞬间显化的问题。美育相对其他主流学科的教育,仍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点缀,这一性质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类似。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除了美术专业及与美术具有相同功能的专业学科,美育难以具体对高校的整体育人评价体系或学生的毕业、升学等考评系统形成直接影响。这就导致美育要么作为美术教育、专业技能教育存在于艺术类学生群体中,或广义地通过知识输送被宣传普及,难以深入扎根;要么被束之高阁,只存于理论探讨之中,无法落实在实践中,更无法实现社会效力。
美育的核心目的是塑造完美人格,促进身心全面、和谐、整体地发展。探讨如何实现美育治愈的功能,让美育回归初心,使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优化成伦理美育、智力美育、人体美育和创造美育的融合性培根铸魂工作。细化对美育工作落地的设想,进行育人体系融合。让心灵教育和心理育人工作在美育工作的落地指导下扎根高校学生群体,在新时代高校大美育观中生根发芽。该研究能够从中国对社会主义新时代美育的观念和建设以及西方的传统美育资源中汲取养分;充分意识到培育时代新人、建构美育话语并非一门单一学科能够完成。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