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美术教育的转化路径与价值审思

2024-12-31厉华

三角洲 2024年23期
关键词:形式人文红色

中国特有的红色文化是一种蕴含丰富历史内涵和精神寓意的潜在教育资源,在挖掘与提炼可利用地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思考其再转化和吸收的具体实践路径,重估此类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教育中的现实价值。

美术教育是一种文化教育,红色美术教育对当代大学生三观的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我们把红色文化与美术教育相结合,以艺术化的视觉语言传达革命文化,利用审美化教育形式升华中国革命的文化底蕴,在历史文化情境中深刻解读艺术,并使其在观者的心中不断内化,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整体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在审美教育过程中坚守民族文化自信。

高校红色美术教育概述及现状

目前,学者们就红色美术资源及美术教育方面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涵盖了思想政治、社会历史等多学科的探讨,主要以红色文化资源转化方法和实施路径的研究为主,研究领域相对统一。而对以艺术学科为视角创新红色文化育人价值方面的关注则相对较少,忽视了红色美术资源经过图像再加工后实际所具备的教育功能和价值。红色美术研究不仅要关注其内涵特征、创作选题、价值意义等方面,更应关注美术教育应如何融入实践教学等问题。

红色美术教育是指,在革命历史时期,由共产党领导下所形成的革命精神及其载体的红色资源,包括实体形式、精神形式乃至文学艺术形式,来进行作品创作的美术教育形式。红色美术教育就是以美术创作的艺术形式传递红色革命精神,将红色美术融入高校人文教育课程,可增强观者的审美体验和情感需求。只是,现今的人文课程和美术专业缺乏联动,红色美术资源相对开发不足,如何突破现实困境,融合二者间的关系,依托红色资源实现课程的多元化开发,才是我们接下来的任务。美术作品不仅能超越时代间隔,彰示精神内涵,还能表达情感思想,所以,红色美术资源不仅是艺术作品的灵感来源,也是终极指向,它们是高校开展人文课程教育的重要来源和题材。

传统的人文课程教学形式与内容都过于单一,红色美术作品可以拓宽高校人文课程的教学内容。随着现代科技的兴起,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的教学,适度的教学改革可以激活课堂氛围,深挖与盘活红色文化资源,使其以艺术的形式再现在人文课堂教育中,此种形式融入课堂教学可以使表达更加出彩与多元。就美术教育而言,高校人文教育课程的讲授,只有富有表现力的解说才能更好地传递出红色历史精神的深层语义。过于单一形式的课程讲述会使教授过程较为乏味,不能和观者产生情感共鸣。搞好红色美术教育,树立大美术概念,做好公共教育和专业教育,打造一个具有人文特色的交流平台和实践环境。

传统的人文课程教学内容普遍过于理性而缺失一定的感性色彩,红色美术作品所具有的故事性、叙事性、图形传达性,能够很好地利用自身优势,富有情感张力的图像语言更能直抒胸臆,达到仅有文字描述所不能起到的作用。此外,人文教育课程同样应有审美需求,以与高校红色教育相关课程为例,思想性、政治性是教育主干线,但也应与时俱进,适度考虑到课程应具有的美育功能和审美素养。我们应把红色美术资源加以提炼并渗透进高校课程中,以艺术化的教学方式把爱国理念、政治思想、高尚品格等内容传递给学生。

红色美术资源融入高校人文课程的实践路径

在高校思政+艺术的建设指南下,我们应立足实际需求探索一套适合当下美育需求的人文课程教学体系,突破理性单一形式或固定模式的授课束缚,使课堂讲授与美育诉求并行不悖,知识传授与教化育人同步实施。

高校人文课程与红色美术资源的有机结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实现。首先,搞好红色人文课程设计以及课堂教学,就应从传统文化资源下手,深挖资源、利用资源、活化资源,使学生在课堂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到有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传统的熏陶与教育。传承红色经典就应当作一项研究课题,从搜集资料、挑选图片、编辑图片、写课件与教案、准备授课范本、进行试讲、根据反响不断调整等工作着手,只有这样红色资源课程才能真正走进课堂。其次,红色美术赏析与教育应同步进行,并且,针对大学生的人文教学不应局限于学校的课堂,红色教育也不是枯燥的说教,大学的人文艺术公共课教育应与当地红色历史遗迹联系,设立课外讲堂,生动、直观地与学生对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创新课程资源建设就应梳理课程内容,确定资源类型,制定建设规划,充分利用线上教学资源,并做好基础性的课程建设工作,最终实现创新课程资源的建设。我们应该抽出一定的时间与精力做有关红色题材方面的调研,红色题材的美术创作主要以红色人物为主,了解他们的事迹,再结合具体课程进行讲授才能真正解决落后的红色美术教育与经典红色资源利用之间的现实矛盾。根据已有的资源,及时更新教案设计,提升课堂中信息传达和视觉呈现效果。

再次,开展混合式样的课程教学以打造新形态。符合时代的课程教学设计充分利用网络打造微课及在线学习平台等先进学习平台,并在课件中整合教学图像、教学文本、教学音频、教学视频、教学动画以丰富教学展示过程,进一步设置视听学习、情景模拟与演绎等交互功能,提供内容广泛共享、历史情景学习等服务,并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相应课程的课件设计,最终形成一个依托红色教育资源,依靠信息技术手段,融合图文、线上线下的教育课程体系。

最后,优化高校公共人文课程设置和增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红色美术交流平台。红色资源引入高校人文课程,既可通过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程,又可增设非常具有针对性的红色美术鉴赏、红色影视鉴赏等课程,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提升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先进平台可以助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及时更新和获取资源和资讯,两者之间交流也更为直白和平等。

在社会变迁的当代语境中,高校人文课程教育既要紧跟时代潮流,利用好科技手段丰富与完善课程设计,又要与当下市场经济高度发展、消费社会、景观社会中的消极思想做抵抗,把红色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好,树立正确意识,守住本土文化底蕴和核心价值观念,正确利用和对待红色文化资源才能打造适合当代的人文课程。高校人文课程中既包含公共艺术教育,又包含专业美术教育,加强高校人文课程的改革,在立足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依托高校平台,以达到传承红色文化和活化革命历史资源的目的。高校人文课程具有较强的普及性、基础性、鉴赏性,主要将美术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并以艺术鉴赏和视觉传达的形式来展示教育观念,提高当代学生的认知格局和爱国意识。

红色美术资源融入高校人文教育的价值意蕴

红色美术教育在当代公共选修课中发挥着审美价值、文化价值、人文教育价值以及经济效益价值的作用。红色文化与美术资源的最佳融合就是在授课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挖掘美术资源,并将其作为传播载体,发挥其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人文美育价值。红色美术教育在当代高校人文课程中具有浓厚的视觉审美价值,以往的教学主要看重知识的传播与吸收状况,不太讲求感观形式的传达。从艺术传播及审美教育的视角来看,由于人们对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些潜在的文化资源没有被很好的利用,也没有发挥出它的实际利用价值,而以视觉化、符号化、图像化的视觉形式来阐释红色文化则具有与单向度的理论传达迥然的存在意义。这些历史文化资源被再次应用到课程讲授中可以拓展传输红色思想的纵向深度,破除红色文化传达只是停留在文字讲述的表达层面的问题,图文并茂、数媒方法与技术的加持应会更利于红色文化的传递。

红色美术教育在高校教学中发挥着视觉审美价值。图像时代改变了长期处于冷媒时代人们的观看方式,破除以文字为主来认知世界的方式,图像阅读将成为新形态。而身处当代跨媒介视野中的大学生们,图像不断沁入学生的学习、情感和生活,甚至一度影响着他们价值观的塑造。红色美术教育就是以图像的形式把红色文化再次内化,使其引导当代大学生展现正确的精神面貌。在丰富的美术资源中提炼美术符号,再组织具体的情境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红色文化认知。对红色视觉资源的提炼要从形式美感出发,并从图式组织、形式提炼、视觉设计、审美判断等方面唤起观者对红色精神的重视。对于这些红色文化资源,以图像再认知的形式提炼出具有形式美感的抽象符号,使其成为美术语言,人们在形式创新中感悟红色精神内涵,继而实现其在当代的文化传播价值。利用美术创作的实践性建立红色文化传播基地,在当代红色文化遗址、红色文化纪念馆中放置美术、雕塑、影视、设计等作品,打破过去平面式的展出范式,使观者在审美中进行情境体验,文化资源将得到进一步的释放,它所具有的传播潜质迅速转化为教育潜质,只有置身在情景交融的教育空间才能加快观者的精神文化世界建设。

红色美术教育具有文化传播价值。革命文化历史资源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价值底蕴,活化这些红色教育资源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革命历史需要我们继续传承和发展,而取材于历史史实的红色美术经典是传承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红色经典再现了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经典时刻,记录了革命先烈无畏的斗争故事,艺术家感怀先烈们的斗争精神,以自己的方式创作了无数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以语言形式来追忆革命历史与激情,以此来感化人们的心灵。红色经典美术作品有着很强的文化传播价值,潘鹤、梁明诚的《大刀进行曲》以群雕立体图像展示了中国人民英勇的品格等。在战争时期涌现出的革命先烈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指引我们继续前进。各类英雄人物雕塑创作并非流于表面的形式创作,而是对革命精神的升华。其实,无论它们是对革命史实的书写,还是对革命英雄的讴歌,抑或是对抗战精神的弘扬,这些经典美术作品中的红色文化传播价值都是值得肯定和褒扬的。

红色美术资源在当代高校教育中有着丰富的人文价值。当代社会,人们易于沉浸在消费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亚文化、时尚文化、西方景观社会的多元文化迷幻环境中,所以,良好的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塑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红色美术课程在丰富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同时,也传达了新时代精神,通过对经典红色作品的鉴赏,阐释了真善美的意义,深度净化学生的内心世界,加深和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情感。高校美术公共课程有很强的鉴赏性和普及性,针对非美术专业的学生以鉴赏课程为主,在美术欣赏课程中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能力,引导他们成为有责任和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我们应深刻挖掘美术创作资源并将其转化为美术作品,使其成为当代精神转化的内驱力,发挥其作为连通桥梁的作用。把红色美术资源活化并引进高校人文课堂,凸显其教育价值。

本文为广东省教育科研课题《地方文化记忆融入高校人文教育的价值审思与路径探索》(C2206001006)的研究成果,受广交大人才科研启动基(K42022068)资助。作者单位:广州航海学院数字媒体与交互设计学院。

猜你喜欢

形式人文红色
人文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追忆红色浪漫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人文绍兴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