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汉语·初级综合》中的文化因素
2024-12-31赵晰
对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不仅是为了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还与文化因素紧密结合。梳理综合性教材《发展汉语(第二版)初级综合》(Ⅰ、Ⅱ)中的文化因素,掌握初级阶段文化因素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以期为对外汉语教材中文化因素的编选提供一定参考。
文化因素与对外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20世纪末,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开始引起学者们的重视,赵贤州先生指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范畴应紧紧围绕影响汉语学习、理解、交际的种种语言与非语言的文化要素。”鲁健骥强调文化因素的学习是为培养语言交际功能服务的,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应选取当代的、“活”的文化习俗,以及具有普通意义的、一定代表性的文化因素。
对外汉语初级阶段文化教学的必要性。目前,学界关于对外汉语教学过程的研究层次已从单纯语言教学转向注重文化因素的复合探究,由于初级学习者语言基础薄弱,实际课堂中的语言要素仍然是教学重点,教师对课文中的文化词汇意义重视不足,难免会使学生在交际过程中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误会,甚至打击初学者的信心。在初级阶段适当加入文化教学可以避免因文化差异造成的不良影响,帮助汉语学习者在掌握汉语知识的同时初步了解中华文化,从而实现语言与文化的双重教学目标。
《发展汉语·初级综合》中的文化因素
《发展汉语》综合系列教材综合性较强,既涉及系统的语言教学任务,也蕴含大量的文化因素。对于初步接触汉语的学习者来说,在学习语言的同时,适当拓展文化因素可以加深自身对语言的理解和领悟,有效培养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进入中高级阶段的汉语学习做好准备。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分类问题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热点。赵贤州将文化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他认为知识文化是指通过物质表现、不影响交际活动的非语言标志,如古迹、建筑;交际文化是直接影响言语交际的非物质形式,主要表现为不同文化背景、语境中有不同文化意义的词语。张占一同时又从是否对汉语学习者的交际产生直接影响这一角度进行进一步阐述,认为在交际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非语言行为也存在影响交际的文化因素。
还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文化进行分类。如陈光磊将文化分为语构、语义、语用三个类别,语构是“词、短语、句子乃至篇章构造所体现的文化特点”,语义指“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和体现的文化精神”,语用指的是“语言使用的文化规约”,包括称呼、敬语等语言文化内容。胡明扬认为在汉语教学实践中学习文化可以帮助我们直接解决由文化差异引起的语言理解问题,他将直接影响语言学习或使用的文化语汇归纳为受自然地理环境、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和经济制度、精神文化生活、特定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态、认识方式制约的词语表达等几类。刘珣在《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中将文化从内容方面划分为物质、行为、制度、观念四个门类。
采取胡明扬先生的分类方式对《发展汉语·初级综合》教材中的文化因素进行梳理与统计。
《发展汉语(第二版)初级综合》(以下简称为《初综》)是零起点的初级汉语学习者使用的教材,生词数量较多。这里统计的“文化因素”主要指教材中具有明显中华文化特征的语汇,如交际中出现的问候语“老师,您好”只将“您好”作为具有文化因素的词语,并归于“受特定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态制约的表达方式”。同时,同一文化语汇可能会在不同课文中重复出现,如“北京”“打太极拳”“书法”等,为了方便统计,只在其首次出现的位置进行分类统计,不再重复计次。
《初综Ⅰ》文化因素统计内容,受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制约的语汇。省份与城市:上海、北京、南京、哈尔滨、成都、西安;地理环境:南方、北方、西北农村。
受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制约的语汇。饮食:红茶、绿茶、饺子、马兰拉面、烤鸭、四川菜、稀饭;建筑:西山公园、小茶馆、北京大学、万里长城、八达岭、天安门、故宫;文化成就:喝茶、《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画、书法、太极拳、汉字、针灸、京剧、民歌。
受特定社会和经济制度制约的语汇。社会制度产物:支教、《北京晚报》;经济制度产物:打工、暖气、网上银行、中国邮政、外卖、AA制。
受特定精神文化生活制约的语汇。俗语与惯用语:急急忙忙、高高兴兴;语言:普通话、方言、广东话;节日习俗: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
受特定风俗习惯与社会心态制约的表达方式。问候语:您好;谦辞与敬辞:请问、贵姓、没问题、不客气、不用谢、劳驾、不好意思、麻烦你、哪里;称呼语:同屋、亲戚、电视迷;祝贺语:祝你好运、祝你一路顺风。
受特定认识方式影响的语言习惯。量词与数词:几口人、二和两、斤、块钱、俩;表达方式:姓名(李一民)、数字(八百六十七)、人民币(元角分)、日期(九月十八日)、地址(中国北京)、时间(八点一刻)、东西南北、左右。
根据以上统计内容,《初综Ⅰ》中的文化因素词汇共计77个,其中自然地理环境类占比11.7%,以省份与城市名为主;物质生活条件类占比最多,为29.9%,主要包括饮食、建筑及文化成就,是汉语学习者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文化因素类别;社会经济制度类占比10.3%,以特定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语汇为主,有利于帮助学习者了解当代中国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类占比11.7%,蕴含鲜明的民族文化精神,是汉语学习者必须了解的文化内容;风俗习惯与社会心态类占比19.5%,主要是指日常交际中初级汉语学习者应该掌握的常用语;特定语言习惯类占比16.9%,如量词是汉语学习者日常交际中最常出现的文化因素之一。
《初综Ⅱ》文化因素统计内容,受特定自然地理环境制约的语汇。自然景点:长江、黄河、太行山、王屋山;省份与城市:云南、丽江、四川、山东、天津、桂林、西藏;受特定地理环境制约的语汇:熊猫。
受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制约的语汇。饮食:宫保鸡丁、麻婆豆腐、豆浆、油条、西红柿炒鸡蛋、青岛啤酒、龙井茶、筷子;建筑:烽火台;文化成就:中国功夫、《中国地图》、中医、山水画、李白;服饰:唐装。
受特定社会和经济制度制约的语汇。社会制度产物:皇帝、信鸽、HSK考试、班主任、高考、毛泽东;经济制度产物:ATM机、打的、卡奴、低碳生活。
受特定精神文化生活制约的语汇。神话寓言:叶公好龙、后羿射日、掩耳盗铃、千里马、嫦娥奔月、愚公移山、铁杵磨成针、塞翁失马;成语:入乡随俗、乱七八糟、众口难调、自由自在、拾金不昧;文学与影视作品:《我的父亲母亲》;俗语与惯用语:早睡早起身体好、此地无银三百两、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到长城非好汉;节日习俗:情人节、中秋节、赏月、吃月饼。
受特定风俗习惯与社会心态制约的表达方式。问候语:吃了吗;谦辞与敬辞:不好意思、千万别谢我;称呼语:懒虫、夜猫子、洋媳妇、妻子、妇女、公公婆婆、师傅;祝贺语:祝你身体健康;形容词:灵、小气。
受特定认识方式影响的语言习惯。量词与数词:三分之一、百分之一。
经统计,《初综Ⅱ》中的文化词汇共计74个。其中,自然地理环境类占比16.2%,仍以省份与城市名为主,但也增加了由特定地理环境制约的动物,如熊猫;物质生活条件类占比20.3%,主要包括饮食和文化成就;社会经济制度类占比13.5%,相较于《初综Ⅰ》数量稍多;精神文化生活类占比最多,为29.7%,以神话寓言、俗语与惯用语为主,教材中主要借助历史神话故事向学生阐述其含义,有一定的趣味性;风俗习惯与社会心态类占比17.6%,以日常交际用语为主,数量比之《初综Ⅰ》有所减少;特定语言习惯占比2.7%,仅包含两个数词,由于大部分特定的表达方式在《初综Ⅰ》中已经出现过,所以不再统计。
《初综Ⅰ》中的文化语汇多以基础词汇为主,如物质生活条件中的饮食建筑,占比虽多但只是简单介绍,要求汉语学习者初步认识即可,另外也会涉及一部分“特定语言习惯”,如数字、日期的表达方式,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学生经过第一册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汉语基础,逐渐聚焦于语言背后的文化意识,因此《初综Ⅱ》中精神文化生活类的语汇大幅增加,主要包括神话寓言、成语、俗语与惯用语,教材中大多将其设置在课后练习部分,以故事阐述的呈现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其背后含义。
可以发现《发展汉语·初级综合》中的文化因素选取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符合初级阶段以交际知识为主的学习目标。与此同时,它的编排情况也体现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遵循第二语言学习规律,能够帮助初级学习者尽可能地减少文化冲击,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初级教材的文化因素编排建议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应该与语言教学的阶段相适应,在汉语学习的初级阶段,文化教学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应根据外国人在学习中文时出现的跨文化交际障碍展开针对性教学,尽量输出有代表性、“活”的文化习俗,将文化知识转化成交际能力,这就要求初级阶段的文化教材更注重实用性,重视多样性,体现时效性。
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学习者接触中华文化的时间不长,为了使学习者更好地使用汉语进行交际,教师应从生活中常见的文化现象入手展开教学。汉语学习者最容易学习且感兴趣的就是衣食住行等生活方面的表层文化,这也是汉语学习者接触和使用频率最高的文化内容。例如,在介绍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时,教师可以穿插中国人的饮食礼仪、筷子的起源和发展等拓展性的文化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教材《体验汉语·生活篇》从留学生在中国的日常生活入手,选取最实用的交际任务,通过打车、问路、点餐等真实生活场景设置语言知识交际和文化交际内容,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学内容的展示方式多种多样,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技术产品也在不断更新,不同于以往单一的教材文本,使用现代多媒体软件的教学方式更加灵活、丰富。教材编写者可在课文中插入相应文化知识讲解的视频二维码或网站链接,将教学内容生动、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以期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可以使用小贴士的形式在课文之外补充碎片化的文化知识,如在文字教学时利用汉字象形或会意的特点,将汉字的形象特征或背后的文化寓言用简短的语言附在文字旁边,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的文化意义,潜移默化地进行文化渗透教学,用趣味性的方式激发其学习汉字的兴趣。
教材编写时还应注意内容选取的时效性。在对外汉语初级阶段,学习者主要通过教材了解中国文化,塑造中国形象,这就要求教材内容能够与时俱进,综合呈现安居乐业的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生活和历久弥新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能够借助教材全方位了解中国文化。
教材是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连接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媒介,梳理统计《发展汉语(第二版)初级综合》(Ⅰ、Ⅱ)两册教材中的文化因素,根据占比情况为对外汉语教材中文化因素的选取与编排提出建议,以期汉语学习者能够利用教材在获得交际能力的同时习得中国文化,实现语言与文化的双重教学目的,推动中华文化的有效传播。
(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